【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20.说明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全国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20.说明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全国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4:2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新题速练】说明文(全国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2024·天津·一模)阅读《简牍》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简牍
①文字的诞生,是一个民族走出蒙昧的象征。作为文字载体的材料,亦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断变化。西汉时,简牍是人们书写的主要“纸张”,承载着当时的文化与精神风貌。
②据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周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意为殷商时期,即有成册的文书典籍。在纸张出现以前,作为书写载体的材料种类丰富——龟甲兽骨、金石帛书、竹简木牍……简牍作为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载体之一,最早可追溯至商,盛行于秦汉,在华夏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③简牍是“简”与“牍”的合称,是古人用于书写的木片和竹片。依据材质的不同,可分为竹简、木简、竹牍、木牍。简又称“毕”,多为细长条形,可供书写的面积较少。连续书写时,以麻绳编联,单支称为简,多支连编在一起称为册,如同现今的书籍册页一样。在实际使用中,简的制式多有差异,根据书写需求被制成不同形状,且因内容不同,长度也有差别。牍又称“版”或“方”,多为方形或长方形的薄板,比一般的竹简要宽,可供书写的面积较大,不穿孔,常单片使用,可做到“一板书尽”,多用于记录小事。
④作为古代的“图书”,简牍的内容包罗万象,诸如医药养生、天文数术、兵法礼制、行政公文等。根据内容的不同,定名也有所差异,例如:信牍是用于写信的书简,遣册是记录墓中随葬品器物清单的简牍,签牌是起标识、凭证作用的简牍。古人书写时,自右向左,以毛笔蘸墨书于简牍上,若有错字,则用书刀(古时刮削文字的小刀,其作用类似于今天的橡皮擦)刮去墨迹,再重新写即可。
⑤简牍的原材料为竹木,数量丰富,价廉而易得,古人因地制宜,南方地区多竹,则多为竹制;北方地区便多以松木、红柳等木材替代。
⑥作为典型的西汉列侯墓葬遗址,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5300余枚简牍,包含众多珍贵古籍与文书档案,生动再现了西汉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从内容上看,这批简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著作典籍,一类为公文奏牍,一类为签牌。其中,典籍类简牍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尤其是出土的《论语》《诗经》《礼记》《春秋》《孝经》等典籍,对研究汉代儒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23年第4期,有删改)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文字载体的材料,亦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断变化。
B.简牍是“简”与“牍”的合称,是古人用于书写的木片和竹片。
C.古代简牍内容包罗万象,虽然内容不同,但定名是一致的。
D.简牍的原材料为竹木,数量丰富,价廉而易得。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古代书写载体材料种类丰富,简牍作为最重要的文字载体之一,历史悠久。
B.使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古代书写载体材料种类丰富,简牍作为最重要的文字载体之一,历史悠久。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简牍在我国种类丰富,历史却不太久远。
D.使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简牍在我国种类丰富,历史却不太久远。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交待说明内容,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简牍。
B.文中加点词语“主要”“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海昏侯墓中出土大量典籍,对研究汉代儒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D.本文是“分——总”结构,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了简牍的历史发展脉络。
(2024·内蒙古巴彦淖尔·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尽黄河万古流
①黄河,经天亘地,大气磅礴,发源于世界屋脊,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向着天地之间奔涌上百万年。至内蒙古,黄河出黄土高原,一路向北,蜿蜒逶迤,穿沙辟石,百折奔流,在阴山之南画出一个大大的“几”字。
②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黄河文化。黄河播撒下的文明之火,从没有厚此薄彼,在大河拐弯之处,内蒙古的土地上同样有着令人瞩目的文化,不仅熠熠生辉,而且独具风采。
③内蒙古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见诸历史学家翦伯赞所著《中国史纲》第一卷《史前史·殷周史》:“地球在转动,冰河在冲刷,海洋在隆起,陆地在沉沦,风雪在飘零,内海在荡漾,月桂树在摇曳,剑齿虎在咆哮,这就是开天辟地时代的景象,就在这个宇宙洪荒的时代,在内蒙古高原大内海的周围出现了中国最初的人类。”据此,从地球地质史上的“冰河时代”开始,蒙古高原上便出现了生机盎然的生态和谐景象。
④现代考古学将旧石器时代视为人类出现与文明形成的初始阶段,即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呼和浩特市东33公里的新城区保合少镇大窑遗址,是目前内蒙古黄河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我国正式发掘的唯一一处包括旧石器时代早、中、晚3个时期的石器制造场。大窑遗址的发现,把内蒙古黄河流域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到了50万到60万年以前,这也证明了内蒙古黄河流域也是中华民族远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⑤黄河出青铜峡以后,地势豁然开朗,进入坦荡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这一流域的河道平缓,它西面的贺兰山,阻挡着沙漠的侵袭;北面的阴山屏障西伯利亚寒风,塑造了这一区域相对优渥的农业生产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这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加之疏松易耕的黄土冲积层,故而在早期就出现了发达的原始农业。
⑥黄河支流无定河流经鄂尔多斯境内的毛乌素沙漠,形成了七八十米宽的萨拉乌苏峡谷。远古时期,这里曾是另一群远古人类创造文明的福地。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首先用“河套人”“河套文化”命名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和他们创造的文化。目前,萨拉乌苏遗址至少包括“范家沟湾”“杨树沟湾”等9处,“河套人”也与“北京人”“山顶洞人”一样被誉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类化石。考古实证,当时的“河套人”已经会狩猎、会用火、会制作石器和骨器。
⑦初夏的鄂尔多斯康巴什区,乌兰木伦河碧波荡漾,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位于该区的乌兰木伦遗址,曾清理出火塘等遗迹,由此断定乌兰木伦人有食用熟食的习惯。乌兰木伦等3处遗址的发掘,形成了一个旧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相对完整的文明演进序列,再一次证明了内蒙古黄河流域是早期中国人类进化的重要舞台之一。
⑧乌兰木伦河是黄河在内蒙古流域的千流水系。从石器时代流淌至今,一任风雨洗铅尘,流进中华历史长河中。大河浩荡,百折不回,黄河流到哪里,就把黄河文化带到哪里。
(摘编自武峰《内蒙古黄河流域:早期文明曙光》,有改动)
4.依据本文,为黄河写一段解说词。
5.请从文中找出内蒙古黄河流域是早期中国人类进化的重要舞台之一的证据。
6.请你选择家乡最具特色的景观、物产、风土人情等(可任选一方面)加以介绍。
(2024·河北保定·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瞌睡虫
陈巍
①作为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中的许多法宝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瞌睡虫就是其中一例。取经路上,孙悟空经常使用这种小虫,让妖怪或他人困倦酣睡,便于自己暗中行动。在孙悟空的巧妙使用下,瞌睡虫给取经事业帮了大忙。
②那么,______?
③要探究瞌睡虫是何物种,我们可以先看看《西游记》里瞌睡虫具有什么习性。
④在第5回蟠桃会偷酒时,孙悟空把瞌睡虫弹到人脸上,被弹目标即“手软头低,闭眉合眼”“都去盹睡”。第25回孙悟空对付五庄观道童的手法与此相同。到取经后期,瞌睡虫的用法得到进一步说明。第71回为蒙骗拐走金圣宫娘娘的金毛猊,孙悟空把瞌睡虫放到娘娘的贴身丫鬟春娇(实际是玉面狐狸精)脸上。作者进一步讲解道:“原来瞌睡虫到了人脸上,往鼻孔里爬,爬进孔中,即瞌睡了。”
⑤根据作者描写,我们可看到瞌睡虫具有两项特征。其一是瞌睡虫很可能没有能够飞行的翅膀。因为孙悟空将其弹射、抛出时,如果瞌睡虫会飞行,未必能准确投中目标。其二是瞌睡虫可以自行爬入人的鼻孔,很可能为穴居生物。
⑥从古籍里,我们可以查找到瞌睡虫的原型。《西游记》小说面世后不久,就有人在读后感里讨论了它的源头。这名热心读者名叫黄秉石,活跃于明朝万历、天启年间,在其随笔集《偶得绀珠》里,探讨了人参果和瞌睡虫的来历。对于瞌睡虫,黄秉石说:“睡虫亦有之。海上砂挼子,在石缝中,好睡,名睡虫,可作毒射人禽兽也。”
⑦砂挼子最早见于唐初医学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该书说这种小虫“是处有之。生砂石中,作旋孔。大如大豆,背有刺,能倒行”。同时说它“性好睡,亦呼为睡虫”。之后的医书里多沿袭这些说法。
⑧砂挼子其实就是蚁蛉的幼虫,又叫蚁狮。它体长一般不足1厘米,体型为粗壮的纺锤形,有着丰满的腹部,头部有一对巨大的镰刀状下颌。蚁狮擅长挖陷阱捕食其他昆虫。它们选好挖坑地点后,就倒着向后爬行,把腹部当犁挖开土壤,用前腿把土粒挪到头上,再一拉一甩,把土抛出小坑,这样它就能以螺旋形向中心掘进,直到形成一个陡峭的沙坡漏斗。随后蚁狮就在漏斗底部张开下颌耐心地伺机而动,看起来好像睡着一般。当蚂蚁等小虫路过漏斗时,很容易滑下来成为蚁狮的猎物。蚁狮向猎物注射毒素,吸取其体液后再抛出残骸。
⑨蚁狮在西方昆虫学中也很著名。对蚁狮的描述也是19世纪博物学家法布尔《昆虫记》里的名篇。
⑩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本草学和昆虫学著作对蚁狮生活环境、体态外形,以及对其倒行、挖孔、放毒等习性的描述,都是比较准确的。《西游记》强调了它作为大自然里娴熟猎人“嗜睡”的表面特征,作者再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让它几乎毫无破绽地融入取经故事情节之中,从此瞌睡虫声名大噪,逐渐掩盖了作为原型的砂挼子。
(选自2024年2月23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7.在选文第②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推测孙悟空的法宝瞌睡虫是没有翅膀的穴居生物。
B.《西游记》中被孙悟空用瞌睡虫催眠的有神仙、道童和妖怪。
C.唐初陈藏器的《本草拾遗》里,记载有瞌睡虫的原型砂挼子。
D.瞌睡虫是蚁蛉的成虫,在博物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中也有记载。
9.选文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科学精神?
(2024·辽宁·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披着彩虹的树
①目前全世界已知的700多种桉树中,只有剥桉的原产地是在北半球,其余品种的原产地都在南半球。不过,剥桉真正引起人类注意的并不是它的孤独,而是它拥有其他桉树所没有的彩色树皮。这些彩色树皮让剥桉远远望去就好像是披了“彩虹”一样,因此剥桉有了“彩虹桉树”的美称。那么,剥桉如此美丽的彩色树皮究竟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②其实,剥桉身上每一种颜色的树皮都是在不同的时间脱落下来的,每一种颜色所代表的年龄段都不同。最初的时候,剥桉拥有一层深棕色的树皮,只是这层树皮非常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剥落,剥桉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③剥桉树皮的剥落先从那些较“老”的树皮开始,“老”树皮会逐渐变成条状,从而将隐藏在里面的新鲜而湿润的绿色树皮露出来。新树皮的颜色在与空气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变暗。最开始的时候,颜色会由鲜艳的绿色变成较暗的蓝色或紫色,然后再逐渐变成红色、橙色和栗色等不同颜色。当新树皮完成整个生长周期后,就会变成深棕色,然后又出现新一轮的剥落现象。树皮剥落的现象伴随剥桉一生。由于每棵剥桉的树皮脱落位置和顺序都会有些差异,因此,你永远都不可能找到两棵树皮颜色完全一样的剥桉树。其实,这种剥落现象对于剥桉而言并不是坏事,它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其他植物的种子落在剥桉的树皮上生长。
④在适宜的环境下,剥桉的生长速度十分快。总的来说,剥桉适合在高温、多雨,同时又没有明显干旱季的环境里生长。特别是在湿润的热带雨林地区生长的剥桉,生长速度更为迅猛。通常情况下,剥桉可以长到35米,在环境适宜的地方甚至能长到75米。据说,有个地方种植的剥桉,仅用了18个月就长到了10米。
⑤剥桉的树干特别挺拔,约占整棵树木高度的一半还多。在河流冲击地生长的剥桉,会长出三四米的支柱根,这些支柱根会让整棵剥桉的外形充满了艺术气息,给摄影家们提供了良好的拍摄素材。
⑥剥桉的木材呈红棕色,纹理较粗,强度适中,是生产细木工板等板材的原料。不过,世界各国栽种剥桉主要是为了获得木浆(木浆是造纸最常用的原料)。除此之外,剥桉还是非常理想的薪炭材,树龄在15年以上的剥桉木材可以用来生产优质的木炭。
⑦近年来,随着剥桉名声大增,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引种,其中也包括中国。真希望这种“彩虹桉树”可以早一点儿栽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这样一来,喜欢彩虹的人就可以随时欣赏到它的美丽了。
(选自《自然密码》,有修改)
10.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1.结合语境,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最开始的时候,颜色会由鲜艳的绿色变成较暗的蓝色或紫色,然后再逐渐变成红色、橙色和栗色等不同颜色。
1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引种剥桉,其中也包括中国。你认为辽宁适合大规模野外引种吗?根据选文简要说明。
(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相信很多人冬天早晨起床都会经历一场与被窝的“搏斗”,就算闹钟响个不停,也不愿离开温暖又舒适的被窝,总想多赖一会儿。
②那么,怎么解决冬天“赖床”的难题呢?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造成冬天“起床困难症”的原因吧。
③我们需要睡眠,很重要的原因是需要保持能量。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消耗更多的能量,为了减少能量消耗,人们通常会本能地选择躲在温暖的被窝中。有研究发现,和清醒状态比较,睡眠时人体会将体温主动调节到一个较低水平,快要苏醒时,体温开始缓慢恢复。如果天气寒冷,人们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使体温恢复,然后从睡眠状态中清醒。
④光照时间会影响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生物钟,诱导睡眠。它的合成及自身节律受光周期的控制。夜幕降临,光线刺激减弱,褪黑激素分泌增加,人就会感到困倦,从而进入睡眠状态;白天光线充足,褪黑激素分泌减少,人就会进入清醒状态。同样是早晨6点,夏季太阳早已升起,而冬季的6点天还没亮。因此在同样的起床时间,由于光线刺激弱,冬季人体内的褪黑激素仍保持较高的水平,人会相对更困倦。
⑤冬季特有的习惯也会使你起床困难。冬天人们往往会关紧门窗以保暖,这样一来室内环境处于相对密闭的状态,经过一个晚上人体的代谢,房间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会升高,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使我们的睡眠质量下降,人在早上也会昏昏沉沉不容易起床。除了紧闭门窗,冬天睡觉大家都会盖上厚厚的被子,而这床厚被子也会让我们睡得更香,更想赖床。因为厚被子产生压力,压力的刺激能够使人体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呼吸和脉搏频率降低,使机体迅速平静,从而产生镇静效果,降低机体警觉性,缓解应激状态,进而促进睡眠。
⑥虽然有这些客观原因,但是也要注意冬天早晨赖床还是害处多多。比如:总是喜欢赖床,结果错过吃早餐的时间,这种行为对肠胃功能不利;长期有赖床习惯,会造成大脑皮质过长时间地抑制,从而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于是赖床醒来后会感到头昏脑涨,没有精神……
⑦那么如何让冬天起床变得不再困难?对于起床困难户,早睡不熬夜是关键。还可以准备一个闹钟,它的设置也有讲究,铃声可以设置为柔和、舒缓一些的音乐,避免过于刺耳。音量可以设置成逐渐增强模式,让大脑有适应的过程。
⑧大脑适应后,把起床分为三步:闹钟响后,躺一躺;起床之后,坐一坐;坐在床边,等一等。起床穿戴完毕之后,抓紧时间,拉开窗帘,让阳光照射进来,开一下窗通通风,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给身体一个信号——“我醒了”,就可以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了!
(选文有改动)
14.阅读选文②~⑤段,提取关键信息,完成思维导图。
15.小冀同学一到冬天就成了起床困难户,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向他提出几条合理建议。
16.小冀同学想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校报“趣味科普”专栏,并拟写了三个题目。请帮小冀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题目,并说明理由。
A.《起床三步曲》
B.《聊聊冬天“起床困难症”》
C.《漫谈冬天起床困难的问题》
(2024·黑龙江·一模)材料一:
作为华夏文明的创造物,龙的形象自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传承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原始社会,先民崇信它的神力,塑其形以通天;阶级社会,帝王视其为祥瑞,皇家物用遍布龙形,民间也不乏龙的影子,民众祈雨有它,端午竞渡有它,节庆社火有它;现代社会,在与世界诸民族的文化交流中,中华儿女又以“龙的传人”自居……纵观中国历史,在迭代的文化延续中,华夏先民绘龙形、信龙灵、传龙事、冠龙名,龙被塑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标志物。
(选自《百科知识》2024年第1期)
材料二:
中国人对龙的想象和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在中华大地上,龙的图腾崇拜悠久而广泛。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6500多年前用蚌壳摆成的龙形,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C形玉龙,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陶制彩绘龙盘。
就出土的铸造、绘画、雕刻文物来看,龙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日渐丰满。据宋代罗愿的《尔雅翼》,龙形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甲】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星光璀璨。从考古发现看,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西水坡遗址就有了龙的造型。这条龙用蚌壳砌成,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尾巴像在摆动,考古专家形容这架势如同飞龙遨游沧海。中原在造龙,东北也在造龙,距今5000多年的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只“猪龙”。猪龙模样与蚌龙差异很大,是用玉石雕刻成的,也称玉猪龙。那时能将玉器制作得如此精美,着实令人感佩。【乙】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甲辰龙年,希望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选自《习近平:在二○二四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17.对上述四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龙被塑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标志物。
B.在中华大地上,龙的图腾崇拜悠久而广泛。
C.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西水坡遗址出土的龙是用玉石雕刻成的,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龙”是用蚌壳砌成的。
D.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
18.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9.下面的句子放在【甲】【乙】两处的哪一处最合适?为什么?
此时的龙已然成了自然界动物的“集大成者”。与此相应,记录龙的文字形体同样源远流长。
20.材料三中加点的词语“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2024·山东烟台·一模)中国古典建筑艺术
①中国古典建筑一般是由木结构组成的,外观上明显地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个部分,其中屋顶通常是最引人注目的重点。台基、屋身、屋顶的完美结合,呈现中国古典建筑的整体之美。
②台基位于建筑物底部,既起防潮作用,又有衬托效果。不少大型建筑有好几层台基,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例如,天坛祈年殿就有三层台基,总高达6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衬托着上部以蓝绿色调为主的殿宇,使之更显壮丽恢弘。
③屋身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主体部分,一般由木结构梁架组成。木质结构通常由榫卯连结,榫卯结构有较好的减震效果,从而保证房屋的坚固。外墙与隔墙只不过是起围护作用,因此中国俗语中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因为承重构件是木柱和梁架,而不是墙,这和现代结构中的框架原理颇为相似。建筑正面所排列的柱子形成一些“开间”,两侧的柱子排列则组成了建筑的“进深”,它的大小与数量根据正面开间来定。开间通常是单数,而进深为双数。艺术上为了强调中轴线与中心部位,中间的开间往往较两侧略宽,从而使单调的开间排列显出细微的变化。柱身与柱础也通过油漆与雕刻加以修饰,使建筑更加精致与美观。
④大型古典建筑柱顶上通常有“斗拱”,这些斗拱都是由一块块木构件组合而成,目的是为了支撑硕大的房檐,起着内外平衡、上下连接的作用。这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特有的部分。
⑤屋顶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平顶、悬山顶、拱顶、庑殿顶、歇山顶、重檐顶等十几种。这些屋顶的基本形式又可组合成复杂多变的屋顶组合形体,显示中国古典建筑的高度成就。
⑥古典建筑屋顶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微微地向两侧升高,屋角部分明显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使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上升到一个高峰。屋顶的形式与瓦的色彩在封建社会中也有等级的区分,其中黄色最为高贵,重檐庑殿顶则是最高级别。屋顶上部一般都设有正脊,脊的端部大多做有脊兽或其他装饰。因此,古典建筑的屋顶不仅在艺术上没有沉重庞大的感觉,而且还成为表现建筑艺术的重要部位。你如果登上北京的景山,从北向南俯瞰故宫全景,那些高低起伏的黄色琉璃瓦屋顶组合,真会使你如入仙境。
⑦江南与华南一带私家古典建筑的屋顶,风格与北方官式古典建筑大有区别,它们不像北方那样严谨庄垂,而是比较轻巧精致、色调淡雅。粉墙黛瓦,翘角飞檐,分外灵动与秀丽。
21.下面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建筑从外观上看一般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个部分。
B.台基有防潮的作用,为达到最好的防潮效果,有的建筑的台基会修筑好几层。
C.木柱和梁架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承重构件。
D.“斗拱”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特有的部分,位于柱顶,有平衡内外、连接上下的作用。
22.请写出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例如,天坛祈年殿就有三层台基,总高达6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衬托着上部以蓝绿色调为主的殿宇,使之更显壮丽恢弘。
23.第③段中加点词语“通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24.阅读第⑤~⑥段,说说“屋顶”的艺术表现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4·辽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说“致癌物”
段梅红
①人们不会因为太阳辐射和咖啡分别被归类为1类和2类致癌物就停止晒太阳或喝咖啡。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很多人仍然会对被归为致癌物的食品添加剂感到担忧。如果长期大量摄入某种食品添加剂是否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呢?
②现代科学先驱之一、毒理学之父帕拉塞尔苏斯曾说:“只要剂量足,万物皆有毒。”“剂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暴露量,二是暴露时间。暴露量越大。暴露时间越长。罹患癌症的概率越高。但也不是一定会患癌。在描述“大量”“长期”这些概念时。科学家们会更加严谨。考虑更多因素。如人群特征(成人、儿童、女性等)、摄入的时间长度和频率(终生、每天、连续一周、单次摄入等)、摄入途径(食入、吸入、皮肤接触等)、摄入量(与体重有关)、健康效应。等等。这样的描述更加详尽地考虑了各种因素。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风险。不过。对普通人而言。我们可以将“大量”理解为“将食品添加剂当作主食”,而“长期”则是以“终生”“每天”为基准,时间长度和摄入频率都远远超过正常生活的标准。
③近年来,我们在日常消费中接触到了许多被称为“致癌物”的物质,如鸡蛋中的三聚氰胺、鸭蛋中的苏丹红、薯片中的丙烯酰胺、食用油中的苯并芘、营养面条中的亚硝酸盐、可乐中的4-甲基咪唑等。然而。人们往往只记住了这些食物和化学物质的名称,而忽略了以下信息:每天食用114个含三聚氰胺的鸡蛋才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每天食用1000个含苏丹红的鸭蛋才有可能导致癌症:每天食用150包薯片才会因丙烯酰胺而增加患癌风险。虽然这些物质可能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但在正常的日常饮食中,我们接触到的量通常远远低于致癌的剂量。因此,我们不必过度担心,只需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就能有效降低致癌物对健康的潜在影响。
④为了减少农药残留物和致癌物的摄入,许多人对有机食品青睐有加,认为有机食品是最安全、最健康的选择。
⑤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布的年度《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丹麦在食品安全指数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这得益于丹麦拥有一整套严格的食品安全保障体制以及完善、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在丹麦,有机食品的消费人群占总人口的7.8%,且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完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此外,其他非有机水果和蔬菜的农药喷洒,也受到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丹麦农业部每年都会定期抽查,如果发现农药或化肥残留超标,农场主将被剥夺生产权。
⑥尽管丹麦被誉为“有机国度”,但其癌症检出率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似乎令人难以理解。从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生活方式是导致丹麦人患癌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丹麦,女性烟民的比例高于全球的平均值,酒精饮料的消费量也很高,而吸烟和饮酒都会显著增加患癌的风险。“丹麦现象”说明,比起化肥含量超标、农药残留等问题,生活方式的选择更为重要。
⑦除了物质生活,精神状态也会对健康产生深远影响。有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士,非常注重养生,对喝什么水、吃什么菜从不马虎,亲朋好友皆视其为“养生达人”。然而,他在盛年罹患癌症,最终不幸离世。朋友们想不明白,这样一个“讲究”的人怎么会英年早逝呢?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这位男士虽然注重养生,但他的养生初衷是错的。比如,偶尔没洗手就觉得有细菌钻进皮肤,吃了一次非有机蔬菜就担心有农药渗进血液……他是基于恐惧去养生的。试想,一个人若总是处于“神经绷紧”的意识状态下,其身心都是拘谨的、畸形的,即便饮山泉水、吃有机菜也很难健康长寿。
⑧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表演艺术家陶玉玲都曾三次患癌,但她们积极乐观、开朗豁达,甚至还坚持工作,如今都已八九十岁,仍然精神矍铄。世界卫生组织也发表过统计数据:世界上90%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可见,良好的心态也是防癌的一味良药。
(节选自《百科知识》2023年10月)
25.选文告诉我们哪些因素可以降低致癌物对健康的潜在影响?
26.赏析选文第③段加点词语“通常”的表达效果。
27.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8.选文第⑥段加点词语“丹麦现象”指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2024·上海宝山·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座次移转
①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餐桌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尊卑敬让等种种人际交往原则都要在其中有所体现,如何就座遂成为饭前必讲的规矩。
②拿座次安排来讲, 是家庭聚会 宴请宾客,现代餐桌座次礼仪大都简化为以“里” 为上,长辈、客人往“里”请,坐在里面的座位上。“里”就是“礼”,这是因为“外”座常常是上菜的位置,坐在外侧的人有时还要兼职店小二,跑跑腿、倒个茶、拿个毛巾之类的,这座位自然就不能算是上座了。
③而古人宴席座次安排则注重方位。在一般的房屋或郊外帐中宴饮,大多以东为尊。《史记》中,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军帐中宴请刘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在这里,项羽和他的叔父项伯坐的就是主位,坐西面东,是最尊贵的座位;其次是南向,坐着谋士范增;再次是北向,坐着项羽的客人刘邦,这说明在项羽眼里,刘邦的地位还不如自己的谋士。最后是西向东坐,因为张良地位最低,这个位置给了他,叫侍坐,即侍从陪客。鸿门宴上座次的安排是主客颠倒的,这反映出项羽的自尊自大,他用这种违礼的方式表示对刘邦、张良的轻辱。
④但如果在比较讲究的堂内宴请,就是以面南背北的位置为尊了。堂是古代宫室的主要组成部分,坐北朝南,前有两根楹柱象征大门,又有东西两阶通向庭院。堂一般用于举行典礼、接待宾客和举行宴会。这时,座位就不是以东向为尊,而是以南向为尊了。至于剩下的东向、西向和北向座位,则没有太严格的讲究。
⑤清代凌廷堪根据古人记载,在其所著《礼经释例》中归纳:“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古人宴客,根据亲疏尊卑排列东西南北。这也和当时的餐饮方式有关。
⑥从汉代到唐代中期,宴席形式主要是分食制。《史记》鸿门宴里,主宾东向、北向、南向、西向坐,并不是说他们围着方形餐桌吃饭,而是每人面前有一长方形条案,案上再以托盘等摆放食品。近些年来发掘出的汉代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能看到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⑦西晋以后,随着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床榻、胡床、椅子、凳等坐具相继出现,逐渐取代铺在地上的席子,传统席地而坐分食的习俗就受到冲击。后来,又流行高桌大椅,最终使传统饮食习惯转向合食。
⑧围坐合食,传统用八仙桌,以前几乎家家都有,在有些人家八仙桌甚至是唯一的大型家具。后来宴客又有了圆桌,这是为了满足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由于圆桌席位不好分出上下尊卑,每桌人数也松紧可调不固定。所以最初,用惯了方桌的人们颇不习惯,比如袁枚《园几》一诗就说道:“让处不知谁首席,坐时只觉可添宾。”
⑨不过,正是因为圆桌没有棱角,席位不分上下尊卑,不分正位、侧位,削去了人与人之间的贵贱高低,方显出平等原则,这就有点现代观念了。平等的观念,也可以算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目前,国际国内的一些谈判就使用圆桌会议的方式,强调平等、对话、协商。
⑩在《水浒传》中,梁山之上,聚义厅中也设有一张大圆桌。作者施耐庵大概也想用这张圆桌表达些什么,但最终,他还是让这一百单八将一一排了座次,宋江最终也没有成为亚瑟王。
(选自《食色里的传统》,有删改)
29.第②段“ ”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仅……而且…… B.虽然……但是……
C.无论……还是…… D.不是……而是……
30.阅读第②—⑨段,完成下列填空。
(1)现代,餐桌座次按以里为上的原则安排,原因是 ;
(2)汉到唐中期,古人宴客座次按 的原则定方位,原因是与当时的分食制有关;
(3)宴客使用圆桌后,座次安排能体现 的原则,原因是 。
31.对于文中所引用的资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史记》鸿门宴的座次安排,为了说明项羽的形象特点。
B.第⑤段引用《礼经释例》中的话,总结了室中、堂上的座次安排。
C.第⑧段用袁枚《园几》一诗,说明古人很难摆脱圆桌合食的习惯。
D.第⑩段中用《水浒传》中的大圆桌,体现一百单八将的地位尊卑。
32.以下文字应该放入哪两段之间,请简述理由。
据说,“圆桌会议”起源于一千五百年前的英国亚瑟王,他让自己的骑士们以及罗马主教大人围坐圆桌,共商国事。骑士和君主间不排位次,平等沟通。每位骑士虽要为成为自由人而在战场搏斗,却有极强的尊严感,没有仰人鼻息的怯懦,而是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的斗士。亚瑟王的圆桌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公平世界。
放入第 段与第 段之间,理由是:
(2024·上海长宁·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你是不是一到冬天就恨不得把家里所有衣服都套身上?但这么层层套着穿好像也没怎么暖和。为什么会这样呢?
②我们的身体时刻都在产热,由于人体和外部环境的温差,我们也时刻在散热。如果散热太快,产热速度跟不上,就会感到很冷,而如果几乎不散热或者散热速度慢,产生的热量都能积蓄在身体周围,自然就能暖暖的。因此保暖的本质,就是减少人体本身热量向环境的散失,往身上包裹一些传导热量速度比较慢的东西。那怎么看物质传递热量的速度呢?
③我们可以看热导率(又叫“导热系数”)这个指标。热导率是单位面积、长度的材料在单位温差下和单位时间内直接传导的热量。简单来说,一种物质的热导率越低,它传递热量的速度就越慢,保温效果就越好。目前世界上热导率最低的物质是静止的空气。因此,对于一件既定的衣服而言,除了衣服材料的热导率要够低,还需要能在面料表面制造适当厚度且稳定的空气层,强强联合保温效果更佳。
④比如天然纤维——羽绒,绒朵呈现稳定的、立体的朵状结构,能黏附非常多的空气;绒朵上的绒丝呈现中空结构,能存储空气。一朵一朵的绒朵结合起来,就成了一整个能大量存空气的立体结构。也难怪目前在保暖这块,日常材料中还没谁能比得上羽绒。
⑤人造纤维也在通过优化纤维结构来储存更多空气。比如棉服填充中常用的聚酯纤维(涤纶),就可以通过把纤维制成中空结构再制成絮片等方式来制造存空气的立体结构,从而提高衣物的保暖性。
⑥除了衣服材料本身的纤维间可以储存空气,属与层之间的空间也可以储存空气。那是不是层数越多,整体的保暖性就越强了呢?
⑦事实上层数太多,就会从内至外产生比较明显的温差,从而导致空气流动产生热对流。一旦发生了热对流,热量的流失就会更快。此外,层数太多还会把空气层挤薄。当层数超过某个值后,衣服层与层之间的空气存量会随着衣服层数的增加而减少。所以并不是穿越多层衣服就越保暖。
⑧另外,还需要看使用场景来确定内层衣物是否适合选择纯棉的。如果有较大量的运动,出汗量大,则不推荐纯棉的内层。因为纯棉吸收大量汗液后,不仅贴在身上不太舒服,还会影响整体保暖效果。
⑨当然,想要保暖还要注意外套的领口和下摆,外套太大,任你穿再好的装备都是捂不住热气的。所以别忘了在领口处塞条围巾挡风,外套的版型也尽量选择下部微收口的,可以避免灌风。
⑩总之,想保暖真不是靠硬堆层数。
33.得出第④段画线句的结论,必须补充的一项证据是( )。
A.目前,羽绒比同体积下的其他日常材料质量轻。
B.目前,羽绒和其他日常材料相比,导热率更低。
C.目前,羽绒和其他日常材料相比,透气性更强。
D.目前,羽绒比同质量下的其他日常材料厚度厚。
34.有人建议将下列语段放入第⑤段,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最近《科学》杂志中介绍的仿北极熊毛纤维就更厉害了,这种新纤维模仿了北极熊皮毛的中空多孔结构和致密外壳,在纤维内部制造了超过90%的孔隙,从而达成了和羽绒类似的保暖性能,但所需要的材料厚度却只有羽绒的1/5.
35.小新告诉妈妈穿衣层数适当才更保暖,穿太多可能会降低保暖性。妈妈不相信。请提炼上文相关内容向小新妈妈作解释。并根据全文再给她提三条保暖又舒适的穿衣建议。
36.(2024·山东东营·二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赏楹联,道不尽的武侯故事
①楹联,自古以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A春节时,那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便是楹联的一种。)楹联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
②据史料记载,对联最早出现在三国时代。明代洪武年间,江西庐陵出土了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还铸有一幅精美的对联:“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③古自名胜配名联。成都的武侯祠是历代名家楹联荟萃之地,赏楹联,有道不尽的武侯故事,如: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④此为诸葛亮殿联,联词中所说“三世忠贞”,是指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于五丈原;其子诸葛瞻“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蜀汉后期,与魏国大将邓艾在绵竹交战,战败阵亡,时年三十七岁;其孙诸葛尚也在绵竹保卫战中阵亡,当时仅为弱冠之年。悬挂这幅殿联,也表达了后人对“忠诚”这一民族传统精神的景仰。
⑤武侯祠中的楹联,不仅因为其内涵为文人墨客所称道,而且还因历代伟人的施政效法名扬天下,这就得从有名的“攻心联”说起: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⑥这副楹联是时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于光绪六义年所撰。上联讲诸葛亮的军事策略高,“攻心”(B。指从精神上或心理上瓦解对方)。最为高明的“攻心”典故,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而七纵”。在《孙子兵法》中也有“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策略。
⑦下联言诸葛亮的“治蜀”方针妙,关键点是“审势”。即对形式的准确把握。入蜀后,治国理政何解决难题均由诸葛亮完成,诸葛亮治国刑礼并重,善于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才实现了整治秩序和安定社会的目标。赵藩的“攻心联”类似于今天的施政演说,用于表明政愿,警示后人,施政要善用策略,很值得思考借鉴。
⑧诸葛亮亲自参与制订了蜀汉律法《答法正书》,并监督实施。诸葛亮厉行法治,威慑了那些目无法纪的益州豪强,彻底改变其为所欲为的局面,仗势欺凌百姓的现象基本绝迹。
⑨赏楹联,品历史: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一字一音皆是汉语魅力;意境悠远,饱富哲理,百读不厌,一笔一画尽道人世沧桑。善治蜀,看今朝,武侯故事千古流芳!
(1)文章围绕楹联介绍了哪三方面的内容?联系全文概括。
(2)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A春节时,那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便是楹联的一种。
B指从精神上或心理上瓦解对方。
(3)就全文安排来看,文章哪段可以删除?请作出判断并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2024·四川南充·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无线充电黑科技:磁共振技术
①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院数字所的无线充电创新团队正研发一种高效率的无线充电“黑科技”,目前,团队已完成了磁场共振耦合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制作出无线充电系统原型。只需要把物品靠近磁共振线圈,就能实现“隔空充电”。
②用磁共振技术实现无线充电,充电距离在半米以内都是有效的,充电效率非常高,在一个较近的距离,效率能达到90%以上,与有线充电的体验几乎一样。目前,他们做出的无线充电系统,实现了发射线图10cm以内都是接收区。这意味着手机在此距离内可以随意“活动”,拿起、放下都没问题。这种充电方式和用充电线充电的功率相同。
③目前为止,市面上常见的无线充电多采用“电磁感应耦合”方式,即接触式、感应式的充电方式。电动牙刷、Apple Watch以及最近新出的三星S8系列的无线充电功能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每次充电时,产品不需要通过一根电源线和电源相连。但“无线”也仅止于此,充电的底座需要插电,产品需要以小于5m的距离准确贴合到充电板上的充电区域。而现在提供无线充电设备的公共区域并不多,这种形式也不利于个人携带,所以效率并不高。
④用磁共振技术实现的无线充电:优点不仅仅在于改善了接触式充电不够方便的用户体验,它还可以实现多设备同时充电,且不论手机还是其他设备外壳是金属还是玻璃材质,只要装备了接收线圈,都能充电。电路中6.78MHz的频率能避免干扰电子设备和人体辐射伤害。这种方式既能实现一定距离的无线充电,也有较高的充电效率,还不会浪费能量。
⑤磁共振技术实现的无线充电还可以控制线圈的电磁场,根据产品能量的需要,把磁共振供应到需要的位置上;可以通过程序控制电路,降低多余能量的发射功率,这样就不会导致能量的浪费。未来,一张桌子上铺着线圈,在有效距离内任意拿起或放下手机都可以充电。出门不用担心没带充电宝,也不用担心手机没电借不到充电宝,我们只需要走进一个商场,一家饮品店,又或是一家饭馆,在时间间隙中就可以完成充电。这种场景,到2025年很有可能实现。
⑥除了满足基本的应用场景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手机等充电,这项技术在细分领域也有许多应用,而且已有部分落到实处。团队与装饰公司合作,推出灯饰;和无人机公司合作,设计“工业级无人机的充电停机坪”解决方案,为轨道交通的巡检机器人设计充电解决方案。
⑦现在无人机续航时间较短,工业级应用的巡航时间不会超过两小时,如果它没电了,落在或悬在充电停机坪上就能完成充电。此外,消费级的机器人,比如家里的扫地机器人,设计好路线,到指定的地方去就能充上电。
⑧接下来,科研人员将把发射线圈、电路集成感片、未来的手机将会内置接收线圈和相应的芯片,实现大规模无线充电设备的互联互通,用以构建无线充电网络。在这样的无线充电网络里,当手机快没电时,后台就会推送一些消息,帮我们去寻找共享无线充电的位置。根据充电产生的数据,后台做大数据分析,为公共管理提供实时信息,做一些广告的推送和附加的服务,产值可能高于无线充电自身。
37.下面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①自然段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无线充电“黑科技”——磁共振技术,概括说明了它的特点:只需要把物品靠近磁共振线圈,就能实现“隔空充电”。
B.第②自然段中加点词“随意”,表示手机在有效距离内可拿起放下活动充电,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客观性、准确性。
C.第③④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将磁共振技术充电方式与市场上常见的无线充电方式的对比,突出了磁共振无线充电方便、效率高的特点。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无线充电“黑科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现状、发展优势等相关知识。
38.下列选项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我国的无线充电创新团队正研发一种高效率的无线充电“黑科技”,现在团队已完成了磁场共振耦合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并制作出无线充电系统原型。
B.电动牙刷、Apple Watch以及最近新出的三星S8系列的无线充电功能多采用的是“电磁感应耦合”方式,产品不需要通过电源线和电源相连,但充电的底座需要插电。
C.2025年,我们很有可能实现“出门不带充电宝,只需要走进一个商场,一家饮品店,又或是一家饭馆,在时间间隙中就可以完成充电”的场景。
D.技术人员根据“无线充电”产生的数据,做大数据分析,为公共管理提供实时信息,做一些广告的推送和附加的服务,产值已高于无线充电自身。
39.从选文看,磁共振技术有哪些优势?
(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阅读《考试焦虑是怎么回事》,回答各题。
考试焦虑是怎么回事
①什么是考试焦虑呢?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复杂反应。它可能表现在生理层面上,如直冒冷汗;也可能表现在行为层面上,如不断地抓耳挠腮;还包括心理层面上的心慌意乱,难以平静。每个人面对人生各个阶段大大小小的考试时,都或多或少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考试焦虑呢?
②从社会层面来说,考生周围的人,都可能对考生的考试成绩抱有期待。这种周围人的期待,有时会在无形之中给参加考试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期望程度越高,考生随之产生的心理压力越大。
③从心理层面来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对于个人来说,考试被看作一个衡量自身能力的过程。当学生获得较好成绩时,就会感到自身能力得到肯定;反之,可能会怀疑自身能力。当我们开始担心这种考试失败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就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
④考试焦虑产生后,人们常常感到心情难以平静,身体坐立不安,大脑好像变得一片空白——记忆力显然受到了损害。那么,考试焦虑为什么会影响记忆力呢?对此,英国研究者艾森克等人提出了一个加工效率理论。
⑤这一理论认为,考试焦虑可能会影响我们对记忆的加工效率。人们需要完成一项任务时,需要付出心理资源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如集中注意力、让自己努力思考等等。这种心理资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有限的。处于焦虑的情绪状态时,可用来完成任务的心理资源大大减少,也就是考试焦虑会让我们无暇应对接下来的考试。
⑥考试焦虑真的只是考场上的绊脚石吗?
⑦我国心理学家对考试焦虑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发现了有趣的结果。过高的考试焦虑的确会对人们的记忆力产生负面影响,但中等程度的考试焦虑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生的记忆力。
⑧研究者们发现,中等程度的考试焦虑,反而使学生们产生了警觉,相比于没有什么焦虑的学生,他们会更多地聚焦于任务,努力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例如寓言故事《龟兔赛跑》中,没什么焦虑的兔子没有发挥自己的全部实力,相对比较焦虑的乌龟则集中注意力,全力以赴,最后反而成为了赢家。综合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中等程度的(适度)考试焦虑可以帮助考生取得好成绩。
⑨因此,当我们在考试前被一股无形的焦虑所缠绕时,也许可以放下恐惧,尝试与焦虑和解。让我们和焦虑握手,在考场上与之化敌为友,借助其一臂之力,取得令人羡慕的好成绩。
40.阅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填写。
41.第⑥段加点词语“绊脚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42.请将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填写在括号中。(每空填一种说明方法)
例如寓言故事《龟兔赛跑》中,没什么焦虑的兔子没有发挥自己的全部实力,相对比焦虑的乌龟则集中注意力,全力以赴,最后反而成为了赢家。( )( )
43.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考试焦虑是由于考试失败后的负面影响导致的。
B.考试焦虑程度和实际考试成绩成正比关系。
C.中等程度的考试焦虑能使学生产生警觉性。
D.“加工效率理论”得出的结论是考试焦虑成为一种习惯后,就会增强记忆力。
(2024·江苏盐城·一模)阅读下面材料,请完成下面小题。
①大海沙洲雄奇壮阔,湖泽河港纵横交错,群鸟齐飞美妙壮观……“国际湿地”和“沿海绿城”的浪漫叠加,让盐城成为万物共生、万鸟翔集的湿地之城,更是市民惬意栖居的诗意家园,盐城正为湿地保护融入城市发展提供城市样本和范例。
②星罗棋布的湖荡湿地,彰显着盐城鲜明的水乡特色。盐城举棋落子于碧水河湖之间,积极实施退渔还湖、引江入湖、生态修复、污水处理等湖荡湿地保护工程。
③2015年至今,九龙口共收储塘口800多公顷,退化湿地植被修复面积超300公顷,鸟类数量大幅增长,观察记录鸟类多达107种,陆续发现震旦鸦雀、东方白鹤等珍稀鸟类种群。自2009年起,阜宁全面实施金沙湖湿地修复工程,迁移周边家禽养殖场、各类工业企业,实施万亩湖形综合整治、千亩生态氧吧等项目,新增绿地400公顷,修复芦苇湿地10公顷,植被覆盖率80%以上。大纵湖湿地大力实施退渔还湖、渔民搬迁、水上拆违等系列工程,增强西部湖荡湿地生态和碳汇功能,再现“百万水鸟飞平湖”的壮丽景观。
④近年来,盐城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试点开展“生态岛”建设,着力打造沿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以生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适度干预为辅,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湿地恢复。远眺水天一色,群鸟翩飞;近览蒲苇摇曳,人水相依。条子泥720亩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射阳盐场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一个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鸟类等更多生物打造一个又一个新家园。
⑤党的十八大以来,盐城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绿色总量迈上新台阶,绿化结构不断优化,先后创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截至2022年底,全市森林覆盖面积538万亩,林木覆盖率25.17%。“抬头盐城蓝、四顾生态绿”,渐成盐城人的生活日常。
⑥水在城中,城在景中。为了让更多人亲近湿地、走近世遗,盐城将市区老火车站改造成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并建设湿地博物园。随着系列中小学湿地教材的编写,世遗进百所高校、黄海湿地少年营等活动的开展,保护生态的种子也在青少年心中扎下了根。
⑦乌儿留恋停留,城市绿色呼吸,市民爱惜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与湿地融合律动,共同绘就了“国际湿地城市”盐城舰丽的生态底色。
(选自《射阳文明网 “百万水鸟飞平湖共绘“国际湿地城市”生态底色》,有删改)
44.文章第①节有何作用?
45.盐城为湿地保护融入城市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46.文章第③节罗列一系列的例子和数字有何作用?
47.2024年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为弘扬湿地文化、增强同学们的湿地保护意识,神州中学拟邀请黄海湿地博物馆李馆长于4月20日上午9点在学校魅力剧场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作为校团支部书记,你会怎么说?
(2024·四川南充·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当植物吃了“垃圾食品”
①化肥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了创历史记录的高产农作物。大多数化肥的主要成分是氮、磷和钾,它们可使植物生长得更快、更大。从1960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翻了一番,但全球粮食产量翻了三倍,这是农业生产取得的空前伟大的成就。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用化肥助长的高产作物,会损失某些营养成分。这些高产作物所含的矿物质和营养素都低于传统作物。
③作物营养水平下降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因素是高产谷物、水果或蔬菜的体积趋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同一块土地的总含铁量是相等的,如果在这块土地上种植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大品种的土豆,每单位生物量中的含铁量显然比小品种的少,因此高产作物的营养密度会降低。
④植物中强大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会给食用者带来健康益处,但现代农业对植物的化学物质水平显然产生了不利影响。一般来说,作物越接近其野生祖先,其体内的生物化学水平越高,而现代化肥的大量使用则会降低植物的生物化学物质水平。
⑤植物中矿物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下降的问题,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植物根部。虽然那些在化肥施用后的绿色庄稼茁壮健硕,但其根部到底都发生了什么呢?
⑥维持植物健康的“食物配方”非常复杂,远远超出植物生长所需氮、磷、钾的简单混合。植物健康配方中包含大量的有益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真菌。根系微生物包裹并保护植物的根,并将大量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及土壤中的有益化合物输送到植物的根部,帮助植物宿主输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以多种方式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⑦互惠互利,才能让这种共生关系保持下去。植物宿主不会轻易付出,除非它能从根部微生物群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反之亦然。植物的根不只是简单吸取营养的“吸管”,同时也通过土壤向根系微生物群泵送植物渗出液——植物分泌的碳水化合物、植物化学物质和其他可食物质的混合物。
⑧植物以大量渗出液喂养根部微生物群,而根系微生物群则以为植物输送氮、磷、钾和促进植物健康的大量营养物质作为回报,同时也输送在植物与其根系微生物群之间传送化学信号的一些物质。
⑨这就是现代化肥对植物来说是“垃圾食品”的原因。当作物获得了含大量氮、磷、钾的化肥时,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共生生存方式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植物会减少渗出液的产生。结果呢?根系微生物群产生的对植物有益的代谢物会越来越少。
⑩因此,当我们大量使用化肥时,最终得到的是外表好看、但内在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较低的高产作物。这样的结果对植物来说是一场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了拥有这些“垃圾食品”让植物渐渐变成了不思进取的“懒虫”。植物“垃圾食品”之灾,最终会破坏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在漫长岁月里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和良性循环机制。
(选自《大自然探索》,有删改)
48.下列对文本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从“垃圾食品”导致作物营养成分降低和破坏根部共生关系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B.本文语言科学严谨,既使用“根系微生物”等专用术语,解释植物生长原理;又使用“懒虫”等生活词语,生动形象。
C.文章运用列数字、下定义、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阐释了“垃圾食品”对植物健康生长的影响,通俗易懂。
D.这篇科普文章将客观事实和科学解释相结合,引发读者对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融合多学科知识,培养探究精神。
4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产作物所含的矿物质和营养素低于传统作物的原因是它们的体积趋大。
B.现代农肥的使用会降低植物的生物化学物质水平,使其越来越接近野生祖先。
C.使用化肥培育的高产作物,不仅外表好看,营养也很丰富。
D.大量使用化肥让植物渐渐变得懒惰,会减少渗出液的产生。
50.简述化肥为什么被称为植物的“垃圾食品”。
(2024·上海金山·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故宫斗拱的力与美
①1976年7月28日凌晨,短短23秒的山崩地裂,把河北唐山夷为平地。距离震中150多公里的北京,也一片惊惧、摇撼不已。只有紫禁城,在短暂的波动之后,竟毫发无伤、复归平静。600多年以来,北京及周边发生过200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故宫宫殿基本没有出现倒塌的情况。其中的秘密,就在于这小小的斗拱。
②斗拱是我国特有的古建筑组成部分,是位于柱顶之上、屋檐之下的由斗形、弓形的木构件在纵横方向搭扣连接,而后在竖向又层层叠加起来的组合木构件,其外形犹如撑开的伞。一般来说,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③斗拱源自高大宫殿屋顶出檐深远的要求。早期的宫殿建筑往往采用斜撑的木柱来支撑宽大的屋檐,斜撑分别设于屋檐的前后方。为避免落地的斜撑受雨水侵蚀,其下支点便离开了地面,称为短斜撑,并随着审美需求逐渐被弯曲的木料替代,形成了今天斗拱的横向重要构件——翘。同时,为了增强柱顶部位支撑屋檐的强度,柱顶之上又增加了斗形木块,木块上方沿着屋檐方向叠加长方形的垫木,这些长方形的垫木因审美需要逐渐变成弓形,形成了今天斗拱纵向的重要构件——拱。其历史发展过程是由构造简单到复杂,功能由纯粹的支撑到集建筑力学、美学于一体。
④紫禁城古建筑的斗拱体现了造型之美。斗拱在屋檐之下,整体排列有序,富有节奏和韵律变化,不同类型的斗拱在同一高度范围排列规则有序,由下至上尺寸统一逐渐增大。各斗拱出踩尺寸相同,外形曲线整齐划一、弧度优美,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和节奏感。斗拱的造型之美还体现在均匀对称性,各个构件高度、宽度基本相同,仅在长度及外型上根据整体需要而有不同差别,其均匀、对称的布置形式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觉。
⑤不仅如此,斗拱在造型上还有统一协调之美。各构件截面形状统一,均为方形或者矩形;侧立面外形统一,均犹如倒立的三角形; 斗拱位置统一,均位于柱顶之上、屋檐之下,这种统一性在视觉上给人以抽象的整体之美。斗拱整体与上部倾斜的屋檐、下部垂直的柱子形成完美过渡,既能反映屋架简洁明确的特征,又可体现斗拱自身优美的造型。
⑥斗拱不仅仅是“偶像派”,更有它“实力派”的一面。紫禁城斗拱运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力学智慧。斗拱的力学智慧精华在于它的抗震性能。无论是水平向还是竖向的地震波,都不会造成斗拱破坏。其原因在于每个斗拱由上百个小构件组成,靠着榫卯结合,牢固地组装在一起,像一个结构精巧的支架。它们在地震作用下不断产生各种运动,耗散了大量的地震能量,从而使得斗拱内能的比例很小,因而斗拱在地震作用下会松动但不会散架。事实上,大量的古建筑震害勘查结果表明,斗拱在地震作用下一般保存完好。
⑦不仅如此,因其特殊的构造特征,地震作用下斗拱还能产生自动恢复功能。斗拱整体构造特点是上部体积大但构件单体截面尺寸小、下部体积小但构件单体截面尺寸大,其中截面尺寸最大的为方形的坐斗,位于斗拱的最底层。在斗拱摇摆过程中,其上部屋顶的重量迫使斗拱不断地复位,因而斗拱像不倒翁一样,不断地来回摆动。地震波结束后,斗拱又恢复到了初始位置,本身并未受到损害。
⑧紫禁城古建筑斗拱的运用体现了我国古建筑的力与美,是我国古代工匠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科技日报2019-12-26 作者: 周乾, 有删改)
5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1) ; (2) 。
52.分析第⑤段画线句运用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53.阅读全文,完成下列结构图的填写。
54.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都有斗拱的安置。
B.无论是水平向还是竖向的地震波,都不会造成斗拱破坏。
C.大量的古建筑震害勘查结果表明,斗拱在地震作用下都保存完好。
D.因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地震作用下斗拱能产生自动恢复功能。
(2024·上海闵行·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辣椒的魔力
①夏末的一个傍晚,小区里的回家路上,不知道是哪个楼道的哪扇窗户里,正在炒辣椒炒肉,香味钻进鼻子里,让人垂涎欲滴。所以辣椒炒肉的魔力在哪里?要是没有肉,这道菜固然不成立。但是如果没有了辣椒呢?这道菜恐怕也要大失风味,大打折扣了罢。
②辣椒调味增香的辛辣魔力,主要来源于其所含的一种生物碱——辣椒碱,又名辣椒素,具有易溶于脂质且难溶于水的性质。辣椒素主要存在于果实的胎座和隔膜组织中。所以有一道烤辣椒的热拌菜,把辣椒放进灶火边上烤,熟了撕皮扒开,怕辣的就把白筋和长满籽儿的胎座去掉,再倒上酱油,是夏日里的一道开胃绝菜。
③辣椒素让我们产生的辣觉,其实是一种灼痛感。当受到辣椒或者高温刺激(>43℃)时,我们感觉神经纤维中的辣椒素受体(TRPV1)就会被激活,大脑就会收到TRPV1释放的“疼痛”电信号,我们就开始兴奋地觉得好辣(灼痛)呀!
④辣椒的魔力不止于此。好多年前曾有人问我:“你说,人们是为了祛湿而吃辣椒,还是先吃辣椒尔后才发现可以祛湿呢?”
⑤在我国古代,辛辣调料就非常多,其中以花椒、姜和食菜萸三者使用最多,被称为民间“三香”。而在汉末的《名医别录》里,就称花椒能“除六府寒冷”,可见,人们很早就对辛辣调料的祛湿功用有所认识。不过,我们现在说吃辣,常常不是说“三香”了,而是泛指吃辣椒。
⑥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16世纪末传入中国。辣椒的传入,曾一度使得当时几乎遍植全国的花椒退居四川一角,而辣椒则于18世纪传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调味品作物。有学者考证,辣椒在中国最早的落脚点是浙江,____________一开始被视为观赏植物。但当辣椒传播到吃花椒的华北地区之后,辣椒的调味价值才被发现,从而渐渐地替代了花椒。
⑦最早把辣椒作为蔬菜食用的地方是湖南。辣椒在1684年的《宝庆府志》中被称为“海椒”,宝庆府即现在的湖南邵阳,由此可推测湖南的辣椒应从海边的浙江传来。后来,湖南成为最先形成食辣习惯的地区,甚至到了19世纪道光年间,湖南人已经有了“无椒芥不下箸也”的记载。至于为什么辣椒在当时的湖南如此受欢迎,其“卑湿之地”的地理气候特征被认为是重要的客观原因。
⑧如此看来,仅谈吃辣椒,人们应该是先知道辛辣可以祛湿,有了辣椒后,再用辣椒作为新的辛辣物祛湿罢。
55.阅读全文,完成情境对话。
小闵和小行吃火锅,小闵被辣得满头大汗,向小行要杯热开水解辣,小行却说:“不能喝热水,会越喝越辣。建议你喝点全脂牛奶。”小闵不理解,向他询问原因。
小行解释道:“ 。”
小闵感叹:“你在吃辣方面懂得真多!”
小行笑着说:“你知道吗?辣椒不仅有调味增香的辛辣魔力,还有 的魔力呢!”
56.下面最适合填入第⑥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
A.同时 B.但是 C.而且 D.所以
57.本文⑤⑥⑦三段的顺序不能调换,请简述理由。
(2024·上海松江·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原来大脑“不睡觉”
①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你是否曾好奇,我们睡着的时候大脑也在休息吗?做梦的时候大脑有哪些活动?
②科学家通过记录睡眠中人的脑电波,发现睡眠是由不同的阶段组成的。一个晚上,你可以多次进入一个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的状态,这个阶段你的脑电波看起来很像醒着的时候,但你的身体却是静止的,只有眼动肌会动。这个时候你会做一些生动而详细的梦。对于这个阶段,一个形象的说法是:______。相应的,其余的睡眠时间你则处于一种叫作“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状态。这个阶段一般不会产生复杂的梦,但你的身体是可以活动的。这个阶段可以被描述成:一个可以活动的躯体里有一个空闲的脑。
③人类在清醒时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如果不被及时清理掉,就会堆积起来对大脑造成损伤。那么这些代谢废物是怎么被清理掉的呢?
④科学家采用双光子显微镜等新技术,发现了这个“清道夫”的庐山真面目,原来是神经胶质细胞。在睡眠中,神经胶质细胞调控大脑中的组织间隙增加大概60%的空间。更大的组织间隙就像更大的排水管道,使得大脑中的代谢物可以被高效地清理掉。研究人员发现,在睡眠状态下清除废物的速度是清醒时的两倍,这也证明了睡眠的修复作用。
⑤俗话说,解决一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睡一觉。历史上有很多传奇故事似乎证明了这句话。比如著名化学家凯库勒梦到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旋转的环状,于是他想通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又比如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做梦时梦到元素纷纷落到了一张表格的合适位置里,于是他制作出了著名的元素周期表。那么,梦中真的可以学习吗?
⑥研究表明,人在学习过程中大脑中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但是太多的突触会占用大脑大量的容量,我们并不能无限地往脑里塞东西。在睡眠中,一部分连接强度弱的突触会被选择性地消除,同时一小部分比较重要的突触可以通过巧妙的办法加强和保存下来。这从科学理论上解释了睡眠对学习和记忆巩固确实存在一定作用。当然,睡眠不是万能的良药,白天的努力工作和学习也是必需的。
⑦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让大鼠沿着环形的轨道单方向反复跑动来获得食物奖励,然后记录下大鼠存储空间记忆的海马区里位置细胞的活动。有意思的是,当大鼠睡着了,海马区相同的位置细胞激活模式竟然出现了,就像大鼠的大脑正在回放训练中的经历一样。我们可以合理猜测,我们在睡眠中可能会重现白天的任务,这种重现也许可以达到增强学习的效果。
⑧夜深了,就赶紧躺到床上去吧。睡梦中,你将会体验一个又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或许在梦里,你还可以想象某些你清醒时觉察不到的自然界的奥秘呢。
(有删改)
58.根据文章思路,完成下列填空。
59.结合文章内容,下列对标题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引发读者阅读的好奇心 B.提示了文章的说明内容
C.激发读者科学探究的兴趣 D.强调大脑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60.第⑦段不能删除,请联系上文简述理由。
(2024·山东济宁·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把二氧化碳“捕回”海底
①地下岩层深处,不但有珍贵的油气资源,也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海洋油气钻探过程中,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捕获伴生的二氧化碳,将其封存在海底?
②6月1日,距离广东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恩平15—1原油钻采平台上,高碳原油生产井、生产处理系统、二氧化碳压缩机等设备依次启动,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后,通过二氧化碳回注井,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海床之下800多米的咸水层中,实现长期稳定封存。
③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投用,也意味着我国初步形成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空白。项目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将超过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
④二氧化碳顺利回注到海底地层,要突破哪些“关卡”?
⑤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存储位置。中国海油的专家们找到了一个状似倒扣“巨碗”的地质构造,具有自然封闭性,能实现二氧化碳长期稳定封存。
⑥位置选好后,就要钻一口垂直深度近900米,水平位移超3000米的大位移井,建立一条向“巨碗”输送二氧化碳的通道。如此大的水平位移,井壁摩擦力成倍提高,钻井时很容易被卡住,加上海底浅层土质松软,钻井时井眼容易垮塌和漏失钻井液。
⑦针对这些挑战,钻井专家定制了特制钻井液,既能抵抗酸性二氧化碳腐蚀,也能支撑井壁、润滑井眼,让二氧化碳回注之路通畅无阻。不仅如此,注气管柱还加装了光纤监测装置,每隔1米就有1个监测点,数千只敏锐的“眼睛”全方位观察管柱是否存在泄漏。
⑧我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构造底层圈闭多,具备二氧化碳封存的良好地质条件,封存潜力预测达2.58万亿吨,能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61.请分析文章以“把二氧化碳‘捕回’海底”为题的作用。
62.第③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3.二氧化碳顺利回注到海底地层,要突破哪些“关卡”?
(2024·河北唐山·一模)同学们制作班史封面时,搜集到下面的资料。请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AI绘画“小秘密”都在这里
①AI绘画,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绘画,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典型应用场景之一。其主要原理是收集大量已有作品,通过算法对其内容和风格特征进行解析,最后再生成新的作品,所以,算法是AI绘画的核心。
②人工智能在艺术方面的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当时的人工智能绘画技术叫作“图像的风格化滤镜”。最初的AI绘画方法比较简单,比如一张普通的照片,通过一些图像处理的算法,把照片像素进行几何或者色彩上的变换,然后再调节不同参数,就可以模拟出类似油画或者水彩画的风格。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目前基于不同类型或者模态元素的AI绘画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发展最久的是“以图生图”,再到“‘文+图’生图”,也有团队已经研发出由语音生成图像的技术。
③目前AI绘画主要借助图像风格迁移技术、图文预训练模型和扩散模型三种技术模式实现。
④图像风格迁移技术指的是图像处理算法通过提取输入真实图像的内容特征和参考艺术图像的风格特征,实现真实图像内容特征和艺术图像风格特征的融合,从而生成新的艺术图像。依托图文预训练模型,只要输入一句话或者上传一幅风格明显的图片,算法就能将图像特征和文字特征“对齐”。目前,最新的AI绘画技术采用的是扩散模型,这种模型可以把一个随机采样的噪声输入模型,然后尝试通过去噪来生成图像。
⑤大多数常用的AI绘画工具都可实现“文生图”,它们的操作都比较简单易学。打开AI绘画工具,登录后即可进入AI创作。操作者需要在页面的对话框中以短句、短语、词语等形式输入自己的创意,包括主要内容、图形位置等。有些工具也可上传图片实现“图生图”。然后,设置类型、比例、生成数量等参数,当然,软件不同,可设置的具体项目也不同。有些工具有“不同风格AI生成图效果对比图”,可以同时生成多张不同风格的图片,便于操作者对比和选择。最后,点击“立即生成”按钮,生成图片。
64.本文依次介绍了AI绘画的原理、 、 ,以及常用AI绘画工具的 。
65.小乐准备用某AI绘画工具,以“一群中学生,奔跑,背影,楼房”为创意制作班史封面图。请参照(3)处的文字,写出图片(1)(2)处的操作说明,指导小乐制作。
(3)点击“立即生成”按钮,生成图片
66.下面是小乐同学用某AI绘画工具生成的班史封面图。大家对图片的背景不满意,打算以“大海”或“操场”为背景重新生成。你认为哪一个背景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2024·云南文山·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变化——历史变迁背后的神奇之手
①如果细细探寻5000年中华文明史,会发现两个特点。首先是分分合合,强盛的封建王朝在处于一段时间的大一统状态后,会分裂为很多小的封建王国,但是一旦“分”久了,又会走向“合”; 其次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间持续不断地发生战争,又不断地融合。
②很少有人会想到,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气候变化。中国近代气象学家竺可桢曾经花了数十年时间研究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致脉络,从气候科学的角度窥视历史变迁背后的原因。
③竺可桢将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历史上中国大一统强盛的时期,诸如秦汉和隋唐,基本都处于气候温暖期。唐朝时期,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无冰无雪,而且在唐玄宗主政的公元731年(开元十九年),扬州地区甚至出现过关于双季稻的记载。而殷末周初、东晋和南北朝、南宋和明末清初等寒冷时期,都是战争密集的时间段,特别是后3个时期,因为严寒导致食物匮乏,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不得不南下,农耕文明不断遭受战火破坏,生灵涂炭。
④如果探究世界历史,同样会发现历史纷纷扰扰的背后,气候之手在“翻云覆雨”。
⑤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教授凯尔·哈珀在其撰写的《罗马的命运》一书中,展现了气候在古罗马帝国几个世纪兴衰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文中披露,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50年间,罗马帝国温暖、湿润,降水充足,气候稳定,适宜农业发展,这是罗马“最幸福的时代”。但是到了查士丁尼大帝时代,罗马开始进入“晚古小冰期”阶段,公元536年是北半球过去2000年来最冷的一年,也被称作“无夏之年”。公元541年,罗马帝国暴发了鼠疫,走向衰落。
⑥当然,人类文明史仅仅只有数千年,我们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气候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会发现地球气候变化似乎是一种常态性的情况,在10万年或100万年的时间跨度中,经常出现大冰期和温室期交替的状态,这种交替还影响了史前人类的迁移。2020年,以色列的一项新研究认为,人类可能是在大约20万年前的冰河时期走出非洲的。
⑦但是,这些周期性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并不能阻碍今天人类社会正在推动的碳减排工作。因为以往每次气候变迁都是地球自身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今天,人类的作用似乎开始慢慢提升,科学家们发现,人类活动打破了地球生物数亿年来维持的碳循环,在200年内实现了自然界原本需要数千万年乃至数亿年才能完成的化石碳库释放。
⑧由于相对地球存在的时间尺度,人类存在的时间还非常短暂,我们现在很难判断,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是否对地球内部的气候变化规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很难评估未来地球的冰河期和湿润期的交替是否会因为今天的温室效应而发生一些意料不到的变化。
⑨相对于茫茫宇宙和地球的自然环境来说,人类依然是十分渺小的存在,虽然人类提出了一些理论,但气候科学领域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有待被破解。对于地球气候“神奇之手”的认识、对于宇宙整体情况的认知,人类还处于科学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敬畏自然、保护地球依然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选自《上海科技报》B2版 2023年9月14日, 有删改)
67.简要概述气候变化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68.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9.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提出有哪些意义。
(2024·上海徐汇·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数爪子,真的能区分龙和蟒吗?
①在龙年到来之际,商家们纷纷推出了龙年手机保护壳,保护壳上的龙纹图案有的是四爪,有的是五爪。有网友提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手机保护壳上的四爪图案是蟒,不是龙。那么,能否靠数爪子来判断龙和蟒呢?
②现藏于山西博物馆的“龙形觥”属商代晚期遗物,龙首上有明显的二角,但无足无爪。战国中期青铜器“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上,龙前二足有爪,爪数为三。玉器“碧玉龙形珮”,有足无爪。秦汉时期,龙爪数也很多样。秦代画像砖“龙纹空心砖”上可见三爪龙。西汉楚王墓室顶部壁画中的长龙,每足一爪。东汉画像石“龙虎街璧”中,龙有四爪。
③东晋《洛神赋图》中的龙是后世龙的标本,其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一段的龙是三爪。唐淮安靖王李寿墓中出现的龙纹也是三爪。到了唐末五代时期,蜀王王建墓中出土的玉带上的龙纹还是三爪。由此可见,从魏晋南北朝到唐,龙的形象基本趋于统一,以三爪龙居多。
④在北宋建筑晋祠圣母殿的前廊位置,保留着现存最古老的木雕盘龙柱,这些龙均为四爪。宋代出土的瓷器中,可见三爪或四爪龙。美国堪萨斯州尼尔森·阿特金斯美术馆保存有宋代磁州窑所产的“白地黑剔花龙纹瓶”,上面的龙为五爪。由此可见,到宋代的时候,四、五爪龙均有。
⑤最早对“五爪为龙”的规定可以追溯到元朝。实际上这是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完备的体现。元代规定非皇家者不能穿带有龙凤纹的服饰,并且强调“五爪二角”为龙。不是“五爪二角”,也就不是官方规定的皇家用的龙,四爪、三爪龙就不违法,是“民间龙”。所以元代文人画中、民间器物上的龙纹还是有很多四爪或三爪的。
⑥真正严格区分“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应是明朝之事。明朝的服饰制度在严密和周备程度上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明代的“蟒衣”是宦官、贵戚、重臣和外族首领所穿的一种盛服,非受特赐不得穿。而皇帝服饰上的龙都是五爪二角。
⑦到了清代,穿用者身份亦是蟒袍与龙袍的判定标准之一。据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上海博物馆等搜集的清代实物考证,蟒袍中有四爪也有五爪,甚至五爪居多。无论袍上所绣纹样是四爪还是五爪,穿用者的等级可以使用“龙”的称呼,便称之为龙袍;反之,太子、品官、妃嫔等就算穿了五爪,也只可称作蟒袍。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70.根据②-段内容探究不同时期的龙的爪数,填写相应空格。
71.小徐发了一则朋友圈,内容如下。请根据本文内容,发一则私信安慰他。
刚买了龙年手机壳,却看到网上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手机壳上的四爪图案根本不是龙。好郁闷!
72.本文将发布在公众号推文上,发布者打算将以下表格呈现在第⑦段文字后,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请阐述理由。
清代蟒袍蟒纹爪数统计
爪数分类 文物件数
5爪 51
4爪 12
(截止2021年4月14日,参考自《清代蟒袍考略》)
(2024·上海普陀·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茶互生 人地和谐
①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拥有距今1700多年历史的古老茶区,为世界公认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著名的“茶树王之乡”。作为普洱产区的典型代表,景迈山上生长着目前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林,在漫长的时光中,景迈山人与茶相伴、以茶为生。对自然的敬畏、与自然共处的智慧,造就了景迈山林茶互生、人地和谐的盛景,堪称一部“活的中国茶史书”。
②长期以来,景迈山世居民族在森林中建村寨,在村寨周围人工栽培茶树,又靠森林防护带将村落和古茶林守护起来。禁止砍伐的森林防护带宽约40米,围绕在茶林周围;茶林之间也会保留一定面积的森林作为分隔、防护之用。分隔防护林不仅是各片区古茶林的分隔带,也是村落重要的水源林,生活用水得以保证。茶林和防护林中丰富的动植物物种,也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资料。这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使景迈山呈现了“森林—茶林—村落”的空间功能景观,也构建了“林—茶—人”三位一体的生态关系。
③景迈山种植的云南大叶茶耐阴、喜温、喜湿,当光强达到80%左右时,茶树达到最佳生长状态与最大产量。当地先民们在原始森林中栽种茶树时,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砍去部分对茶树生长不利的灌木、竹子,保留一定数量的遮阴乔木和芳香植物,如樟树、桂树,然后栽种茶树,养护茶林,从而形成“乔木层——灌木层(茶树主要分布层)——草本植物层”的立体群落结构。群落上层主要生长茱萸、木荷、红椿、榕树等高大乔木,中层则以古茶树为优势树种,同时分布有樟科、杜鹃花科植物,下层为禾本科和蕨类、药材、野生蔬菜等草本植物。这种古老而特殊的林下种植方式,既巧妙地分配了不同高度层植物的光照和养分,又可以将桂花树等所特有的芬芳传递给茶叶,使出产的茶叶具有天然的香气,品质较高。
④景迈山位于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为古茶林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古茶林的存在,也保障了这种多样性得以维持和延续。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除茶树外,当地人还有意识地在古茶林中保留了大量可利用的物种,因此,景迈山古茶林拥有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这种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使古茶林成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⑤研究人员在当地的古茶林内共记录到种子植物943种,观赏昆虫16种,陆生脊椎动物187种,哺乳动物22种,鸟类134种,经济昆虫21种。它们都是古茶林生物群落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对维持古茶林的健康十分有利。以鸟类为例,景迈山是东南亚地区热带鸟类沿河谷低海拔地区向北迁徙的重要通道,鸟类资源十分丰富。这些鸟类对古茶林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⑥景迈山古茶林是当地世居民族在了解茶树生长习性的基础上对森林环境的模拟和利用,充满生态智慧,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智慧。它是世界农业文化景观的精华,也是“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案例”。
73.对第①段“活的中国茶史书”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景迈山是迄今世界最古老的茶区。
B.拥有着保存较完整的千年古茶林。
C.景迈山人与茶世代生活相生相伴。
D.历时千年人茶互生并可持续发展。
74.第②段“这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具体指的是
75.概括文章相应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76.说明第⑤段不宜删除的理由。
(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阅读《龙年说龙》,完成下面小题。
龙年说龙
孟德宏
①龙是一种带有神秘气息的生物。《尔雅翼》中说:“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一般认为,这个形象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
②龙的形象,主流观点认为来源于蛇。蛇被认为是古老氏族部落的图腾之一。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伏羲部族以蛇为图腾。随着伏羲部族一一征服诸多部落,各部落氏族的图腾,也逐步被伏羲部族吸收,慢慢就形成了综合的龙图腾。可以说,中国龙的形象,是远古初民在征伐与融合过程中,各个部落的图腾不断叠加到蛇身上的结果。于是也就有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图腾形象。
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来自于天象。冯时先生就以60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为例,详细阐述了“龙”这一形象起源于古人对星空的考察和记录。他认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本质上是古人对天空二十八宿的划分和形象化描写。古人通过观察“青龙”,获知春分秋分等天时,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因此,华夏民族作为传统的农耕民族,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进行膜拜。
④大概从商周时代开始,龙就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各种典籍中,都有关于龙的生动描写与相关记录。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得土德瑞,黄龙地蚓见。”至迟于此,龙已慢慢成为权力的象征,后来逐渐成为帝王的垄断性标志。千百年来,中国人把帝王称为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椅,成为只有帝王才能享有的特权。“龙”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不凡之士,如诸葛亮就被称作“卧龙”,成语“龙蟠凤逸”就用来比喻才能卓越超群而未为世所用的人。
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其实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中国的龙蛇身四足,西方的龙大腹带翅;中国的龙喷水降雨,西方的龙喷火作恶。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龙是祥兽瑞兽;在西方的文化系统中,龙是恶兽邪兽。正因为有上述诸多显著差异,所以有的学者提出,中国文化系统中的“龙”应该翻译成loong,以区别英文里固有的dragon。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意见好像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认同。
——摘自公众号“孟德宏聊汉字”2024年2月7日,选文有较大删改
77.从选文内容来推测,中华民族为什么把龙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图腾?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78.写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写一种说明方法)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来自于天象。冯时先生就以60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为例,详细阐述了“龙”这一形象起源于古人对星空的考察和记录。( )( )
7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有哪些特别的寓意?
80.从选文内容来看,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有哪些区别?
(2024·贵州黔南·一模)食品标签会说话
①食品标签会说话,你知道吗?食品标签,你又能看懂多少?
②如何挑选既安全又营养的食品,是现在普通民众都普遍关心的问题。学会读懂食品标签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该如何看懂食品标签呢?
③首先看配料表。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配料表中食品配料名称按比例从多到少排列,也就是说,前几种配料就是该食品的主要成分。比如,某种酸奶,它的配料表依次写着生牛乳、白砂糖等,说明含量最多的是生牛乳,其次是白砂糖。【甲】再比如,某品牌黑芝麻核桃黑豆粉,它的配料表依次写的是黑米、黑豆、大米、黑芝麻、核桃粉、麦芽糊精、食用葡萄糖等,说明含量最多的是黑米,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黑芝麻,而商家更加注重黑芝麻的养生功能,故而在商品名字上有了一定的调整。学会看配料表之后,消费者就不会被商家的“障眼法”所欺骗了。(你现在庆幸你读了这篇文章了吗?)
④配料表中排列靠后的那些陌生名词大多是食品添加剂。有的添加剂能提供特殊风味,如让薯片有番茄味道的香精,改善果冻口感的卡拉胶,还有让酸奶更稠的果胶。如果去掉它们,你恐怕会对很多食物失去胃口。【乙】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实行许可制度,只有确有必要使用、安全可靠并经过批准的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只在超范围使用或超量使用的情况下,才可能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消费日有不少不合格商品被报道出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
⑤食品标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营养成分表,它标有食品营养成分项目、含量和占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NRV%)。我国要求必须注明5个基本营养参数——能量(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钠的含量。【丙】需要特别关注的是NRV%,即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它表示食品中的某种营养素含量占人体全天需要量的百分比。以某种吐司面包为例,100克面包“能量”的 NRV%是20%,这意味着吃掉 100 克这种面包,即可满足人体全天能量需要量的 20%。NRV%是帮助人们判断食品营养价值的重要依据。
⑥除了看清楚以上信息,你还得关注食品的其他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以及致敏原等。【丁】生产日期比较“淘气”,它可不一定会乖乖待在食品标签里。如矿泉水,生产日期有时会印在瓶盖表面或四周,有时会“跑”到瓶身上,还有可能在瓶子的包装上和你“躲猫猫”。保质期就像一个守护健康的卫士,让我们和不新鲜的食品说拜拜。除此之外,食品标签又是非常“贴心”的,它会在非常醒目的位置标注致敏原,这对那些对某种食物成分过敏的人来说,可是“救命警钟”。
⑦当你关注到这些食品标签的信息,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购买到安全、营养又适合自己口味的食品了。
(选自《谁动了我的食物》,有删改)
81.下列关于食品标签的描述,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