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1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古诗文联读)试卷(含答案解析)全国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1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古诗文联读)试卷(含答案解析)全国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4: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新题速练】文言文阅读(文言文与诗歌)(全国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2024·河北保定·一模)小冀所在学习小组进行古诗文中“桥”的专题探究,请你按要求帮助他完成下面问题。
【甲】
题卢沟晓月图
[明]赵宽
银河半落长庚①明,城高万户皆鸡声。
长桥卧波鳌②背耸,上有车马萧萧行。
苍烟淡接平芜③迥④,沙际朦胧见人影。
举头一望天宇高,残月苍苍在西岭。
【乙】
石桥铭并序
[唐]张嘉贞
赵郡汶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⑤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试观乎其穹隆⑥崇,豁然无楹⑦,吁可怪也!蹴两涯,嵌⑧四穴,盖以杀⑨怒水之荡突,虽怀山⑩而固护焉。非夫深智远虑,莫能创 是。其栏槛华柱,锤斫 龙兽之状,蟠绕拏踞 ,睦盱 翕忽,若飞若动,又足畏乎!
夫通济利涉 ,三才 一致。天河临乎析木 ,徒闻于耳,不见于目。目所见者工所难者比于是者莫之与京 。
(有改动)
①长庚:即“启明星”。②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③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④迥:远。⑤迹:这里指李春遗留下来的桥梁。⑥穹隆:本指天空中央高而四周低。这里指桥身呈弧拱形。⑦楹:柱子。⑧嵌:设置。⑨杀:减削。⑩怀山:本指四面环水之山,这里指洪水滔天。 创:创造。 锤斫:雕刻。 踞:蹲或坐。 眭盱(suīxū):形容龙兽矫健的样子。 通济利涉:意为有利交通。济、涉,均指渡水。 三才:古时天、地、人谓之三才。这里指天上与地下。 析木:古人将析木看作天河的桥梁。 京:大。
1.甲诗首联中哪两个短语照应题目中的“晓”字?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甲诗尾联呈现的画面。
3.根据表格提示,写出加着重号词语的语境义。
句子 释义方法 语境义
题卢沟晓月图 联想《题西林壁》中的“题”。 ①
豁然无槛 联想《桃花源记》中的“豁然”。 ②
蹴两涯,嵌四穴 联想《鱼我所欲也》中的“蹴”。 ③
盖以杀怒水之荡突 联系整个句子的意思。 ④
4.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标三处)
目所见者工所难者比于是者莫之与京。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2)非夫深智远虑,莫能创是。
6.将乙文中第2段结尾处的叹号改为句号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7.同样写桥的功用,甲诗画横线句子通过描写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来侧面表现卢沟桥的重要交通地位;乙文画横线句子通过直写“ ”(用文中词句)来表现赵州桥的交通价值。
(2024·北京·一模)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加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
B.不为苟得 为宫室之美 以顺为正
C.行道之人 女子之嫁也 往送之门
D.是亦不可以已乎 惧其不已也 死而后已
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甲】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理解:这句话阐释了“生”和“欲”之间的关系,当欲求超过生命时,就舍弃生命。
【乙】此之谓失其本心。
理解:孟子列举了一些人不合礼义的行为,痛惜其丧失了人人皆有的羞恶之心,以此劝诫人们勿失“本心”。
10.革命烈士恽代英的诗作体现了上文所倡导的什么精神?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狱中诗
恽代英
浪迹江湖忆旧游①,
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②忧患③寻常事,
留得豪情作楚囚④。
(注:①旧游:过去的老朋友,这里指革命同志。②摈:抛弃,排除。③忧患:这里指个人的生死得失。④楚囚:春秋时,楚人钟仪做了晋国俘虏,仍戴着南方样式的帽子,以示对故国的忠诚。)
(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甲】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①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乙】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丙】
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晏子对曰:“地不同生②,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责③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厌,天地有不能赡④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⑤乎左右,阿党⑥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⑦,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不说话。②地不同生:土地有不同的性能。③责:责令,要求。④赡:供养,供给。⑤迩(ěr):这里用为“近”之意。⑥阿党:指结党营私的人。⑦工:擅长,善于。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亲贤臣,远小人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3)责焉无已
(4)不强其短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B.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C.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D.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
14.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亥杂诗》是龚自珍辞官南归途中写的组诗,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以杂得名。
B.诗歌首句以“九州”“风雷”喻示国家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生机勃勃。
C.成语“不拘一格”出自本诗,意思是不拘泥于一种规格、方式,常指打破常规的做法。
D.诗人在《己亥杂诗》的三四句中,委婉地抒发了壮志难酬、不被重用的愤懑与无奈。
15.以上三则材料都围绕选用贤才来谈,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你结合材料分别阐释。
(2024·江苏扬州·一模)【甲】
江村二首 其一
苏轼
野水开冰出,山云带雨行。
白鸥乘晓泛,黄犊试春耕。
地僻民风古,年丰米价平。
村居自潇洒,况有读书声。
【乙】
稼说送张琥①
苏轼
曷尝②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致轻用,以待其成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③与吾子④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实久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张琥:与苏轼同年登进士第。②曷尝:此处意为“可曾”。③早得:很早登第。④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⑤去此:抛弃已得(登第)的浮名。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则可以更休( ) (2)而敛之常及其熟( )
(3)而地力竭矣( ) (4)亦不可谓不早也( )
17.用“/”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故 富 人 之 稼 常 美 少 秕 而 多 实 久 藏 而 不 腐
18.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19.在【甲】诗前两联中任选一联,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20.【甲】诗中“耕”“读”二字分别与【乙】文中哪两个字相对应?
21.本文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请加以分析。
(2024·江苏南京·一模)【甲】
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①,知②也;廉而不刿③,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④,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⑤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节选自《<礼记>译解》之《聘义第四十八》,中华书局2016年1月出版)
[注释]①栗:坚硬。②知:同“智”。③廉而不刿:有棱角而不伤人。④诎然:指声音戛然而止。⑤孚尹:形容玉石的色彩、光泽。
【乙】
玉壶冰
[唐] 王季友
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坚白能虚受,清寒得自凝。
分形同晓镜,照物掩宵灯。壁映圆光入,人惊爽气凌。
金罍①何足贵,瑶席②几回升。正值求珪瓒③,提携共饮冰。
(选自《全唐诗精选》,中国画报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注释]①罍(léi):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②瑶席:精美的宴席。③珪瓒(guī zàn):玉柄的酒器。
2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精神见于山川 才美不外见(韩愈《马说》)
B.故君子贵之也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C.玉壶知素结 吴广素爱人(司马迁《陈涉世家》)
D.金罍何足贵 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24.从不同角度分析【甲】【乙】两文中玉的象征意义,并从你读过的古诗文中另选一例,印证你的结论。
玉的象征意义
选文 分析并得出结论
【甲】 (1)
【乙】 (2)
(3)另选一例“ ”,印证结论:
(2024·江苏南京·一模)白云亭①
【宋】陆游
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②。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皆茅茨了无片瓦。谒寇莱公③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飃④。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
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予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作于陆游赴任偏远小县夔州通判途中。②秭归:地名。③寇莱公:北宋政治家寇准,初入仕途曾任巴东县知县,后两度入相,终被排挤,贬至南荒之地,客死异乡。④飂飃(liáo lì):凄冷的样子。
巴东令廨①白云亭
【宋】陆游
寇公壮岁落巴蛮,得意孤亭缥缈间。
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遗民虽尽犹能说,老令初来亦爱闲。
正使②官清贫至骨,未妨留客听潺潺。
【注释】①令廨:即县署,县令办公的地方。②正使:纵使,即使。
2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邑 中 才 百 余 户 皆 茅 茨 了 无 片 瓦
2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27.联读诗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寇公壮岁落巴蛮”,直接导致陆游谒寇莱公祠堂发出了流落天涯之叹。
B.“常倚曲阑贪看水”,贪看的是栏外双瀑倾泻石涧,及慈溪奔流与江会。
C.“不安四壁怕遮山”,最担心的是环拥的群山像四周的墙壁遮住了风光。
D.“未妨留客听潺潺”,是指作者在巴东了无一事,很乐意留客共享美景。
28.运用《山水画的意境》中关于意境的论述,给下面语句写一段鉴赏文字。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山水画的意境》
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
(2024·上海长宁·二模)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念,余因得遍观群书。
【丙】
凌晓楼先生曙①,嘉庆间江淮大儒也。先生以一孤童,贫而居市,十岁就塾,年馀,读“四子书”未毕,即去乡,作杂佣保。然停作辄默诵所已读书,苦不明诂解。邻之富人,为子弟延经义师,先生乘夜狙②其轩外,听讲论。数月,其师觉之,乃闭外户不纳。先生憤甚,求得已离句③之旧籍于市,私读之达旦,而日中佣作如故。
(选自《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①凌曙:字晓楼。著有《四书典故核》等。②狙:伺察。引申为觊觎。③离句:指剖章析句。
29.【甲】诗是由 (朝代)诗人 (人名)所写。
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走送之( ) (2)而日中佣作如故( )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2.请根据【乙】【丙】两文内容,填写下表。
共同特点 具体表现(用自己的话概括)
“嗜学” 宋濂: (1)
凌曙: (2)
白天做工,夜晚在窗外听邻居家老师讲课
(3)
33.面对磨难,【甲】诗作者并未放弃追逐理想,而是以“ , ”(用原句)勉励自己。【乙】【丙】两文中宋濂和凌曙虽然都因“贫”造成求学艰难,但他们都努力克服,一心向学。这三则材料共同启示我们: (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4·江苏泰州·一模)【甲】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①巨舰一毛轻②。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①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②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乙】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丙】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①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
淳熙五年,除②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③,多所全活。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④,即日单车就道。到任,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⑤,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节选自《宋史 朱熹传》,有删改)
注释:①甫:刚刚。②除:任命,授职。③荒政:赈济灾荒的措施。④茶盐公事:宋代职官名。⑤蠲其征:蠲(juān),免除;征,赋税。
3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松异之
②反躬以践其实
③会浙东大饥
④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35.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和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授以《孝经》
A.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B.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C.独端坐以指画沙(【丙】文)
D.静以修身(《诫子书》)
36.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为 学 大 抵 穷 理 以 致 其 知 反 躬 以 践 其 实
3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38.【甲】诗、【乙】文都有劝人读书的效果,请结合内容分别说说两者劝说方式的不同。
39.联系【丙】文,分析朱熹能否称得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古仁人”,请说明理由。
(2024·上海嘉定·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文, 完成各题
【甲】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丙】
宋小坡退敌
宋小坡侍御督学秦中,值教匪流毒①正酷,案临巩昌,距府城数十里外。郡守驰报贼信,请勿至,小坡毅然往。出廉俸二千金,募回兵为防御计。贼侦知,遁去,城藉②无恙。前任陈远山闻贼到汉中,即他避,生童③随散,多为贼所戕④。远山闻之,郁郁成疾,卒于任。可见临大事,存乎胆识,胆识不足,而欲以济事也,难哉。
【注释】①教匪流毒:指清朝时的白莲教之乱。②藉:同“借”,凭借。③生童:生员和童生。④戕:杀害。
40.【甲】诗的作者是唐代的 (人名);【乙】文选自《 》(书名)。
4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肉食者鄙 ( ) (2)可见临大事 ( )
42.对【乙】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不能一一巡查,我也一定根据实情(进行处理)。
B.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一巡查,我也一定根据诚心(进行处理)。
C.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D.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 即使不能一一明察, 我也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43.“郁郁”一词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六个义项:①富有文采的样子;②香气浓盛;③盛美的样子;④茂盛的样子;⑤忧愁烦闷的样子;⑥众多的样子。其中最适合作为【丙】文中加点词“郁郁”注解的一项是 (填序号),理由是 。
44.【乙】文中战前围绕“(1) ” (用原文语句)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两人起先有分歧,最终达成了共识,鲁庄公也认识到政治上 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45.以上三则材料均与战争有关。 【甲】诗诗人借“铜雀春深锁二乔”委婉地指出: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赤壁之战的结局可能是 ;【乙】文借战前乡人与曹刿的问答,表现出曹刿 的形象; 【丙】文通过将陈远山畏缩避战、病重去世与宋小坡 的事迹进行对比,突出文章的主旨。
(2024·江苏泰州·一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廿四气诗·谷雨春光晓
唐·元稹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叶间鸣戴胜①,泽水长浮萍。
暖屋生蚕蚁,喧风②引麦葶③。
呜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乙】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谷,鬼夜哭。
(选自《淮南子·本经训》,有改动)
【丙】
谷雨,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④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萍始生。萍,水草也,与水相平,故曰萍。漂流随风,故又曰漂。《历解》曰:“萍,阳物,静以承阳也。”
呜鸠拂其羽。鸠,即鹰所化者,布谷也。拂,过击也。《本草》云:“拂羽飞而翼拍其身气使然也。”盖当三月之时,趋农急矣,鸠乃追逐而呜,鼓羽直刺上飞,故俗称布谷。
戴胜降于桑。戴胜,一名戴鵀(rén)。《尔雅注》曰:“头上有胜毛⑤,此时恒在于桑,盖蚕将生之候矣。”
(选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删改)
【注】①戴胜:亦作“戴鵀”鸟名。②喧风:暖风,春风。③葶: 一年生草本植物,果 实椭圆形。④土膏:肥沃的土地。⑤胜毛:头顶有黄白斑纹的冠状羽毛。
46.(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鬼夜哭( ) ②盖当三月之时( )
③故俗称布谷( ) ④此时恒在于桑(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雨水后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B.静以承阳也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C.鸠乃追逐而鸣 屠乃奔倚其下(《狼》)
D.戴胜降于桑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4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停两处。
拂 羽 飞 而 翼 拍 其 身 气 使 然 也
48.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鸠,即鹰所化者,布谷也。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北冥有鱼》)
49.下列选项赏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主要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谷雨早上的风光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颈联写出了和风送暖,春蚕和蚂蚁都应运而生,麦苗蓬勃生长的美丽画面。
C.诗的尾联中一个“堪”字说明了诗人不忍听到鸠的叫声,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同情。
D.【丙】文多处引经据典,丰富说明内容,使这三处物候现象的描述更生动形象并具有说服力。
50.品读了以上古诗文,小姜和小堰展开了以下一系列讨论,请根据情境,将内容补充完整。
小姜:今年5月19日(阳历)是“谷雨”,可【丙】文为什么说“谷雨”是“三月中”呢?
小堰:这里的“谷雨,三月中”是指① ,这是我国传统历法,对农业生 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读了【乙】文也有疑惑,文中的“天雨谷”与【丙】文中的“雨其谷”是一个意思吗?它们在写作意图上又有什么不同?
小姜:不是一个意思,【乙】文中的“天雨谷”是指② 这段神话,既 介绍了③ ,也反映了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的思想,【丙】文中“雨其谷”是指④ ,这里体现了⑤ 的思想。
小堰:你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二十四节气不就是古代先民的“农业气象预报”嘛!比如⑥ (请从【甲】诗中提炼信息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长庚明、皆鸡声 2.示例:诗人抬头仰望高高的天空,那一弯淡淡的残月悬挂在不远处的苍茫西岭上空,显得高冷孤寂。(意思对即可) 3. 书写,题写 开朗广阔的样子 踩,踏 冲击、冲刷、冲撞 4.目所见者/工所难者/比于是者/莫之与京。 5.(1)桥的构造很奇特,人们不知道它是怎样建成的。(意思对即可)(2)如果不是智虑深远(的人),不能创造出这样的桥。(意思对即可) 6.不好。该句描绘了桥栏华柱上龙兽栩栩如生的姿态,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敬畏之情。如改为句号,表达效果会被大大削弱。(意思对即可) 7. 桥上行走的众多车马 通济利涉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提取。
“银河半落长庚明,城高万户皆鸡声。”开篇两句,诗人便以壮阔的银河和明亮的长庚星作为背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神秘的画面。银河的“半落”暗示着天将破晓,长庚星的明亮则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接着,“城高万户皆鸡声”描绘了城市的苏醒,鸡鸣声此起彼伏,传递出生活的气息和活力。因此,可知相照应的是:长庚明、皆鸡声。
2.本题考查古诗画面。
“举头一望天宇高,残月苍苍在西岭。”最后两句,诗人抬头望向天空,只见天宇高阔无垠,而西岭之上,一轮残月苍苍挂在那里。这轮残月不仅是对前面所描绘的晓月景象的呼应,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同时,它也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凄清与寂寥。
示例:诗人抬头仰望高高的天空,那一弯淡淡的残月悬挂在不远处的苍茫西岭上空,显得高冷孤寂。
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联想《题西林壁》中的“题”,可知,“题”是书写、题写的意思;
②联想《桃花源记》中的“豁然”可知,“豁然”是开朗广阔的样子;
③联想《鱼我所欲也》中的“蹴”可知,“蹴”是踩踏的意思;
④句意:用来减弱激流的冲击。“荡突”是冲击、冲刷、冲撞的意思。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亲眼所见的是这座大桥,以技巧不易者与它相比,也没有比它更伟大的了。
“目所见者”“工所难者”“比于是者”“莫之与京”语意层次清楚,连用三个“者”进行并列,可知因从中分割。故语句停顿为:目所见者/工所难者/比于是者/莫之与京。
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注意句中的“所以(是介宾词组。以,介词,用。所,疑问代词,什么,作宾语倒置于介词之前)、为(造作)”等词语的翻译;
(2)注意句中的“非(不是)、莫(不能)、创(创造)”等词语的翻译。
6.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赏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感叹号和问号在汉语中的基本用法。感叹号主要用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如赞叹、惊讶、喜悦、愤怒等,而问号则用于表示疑问或反问。再来看这句话:“其栏槛华柱,锤斫龙兽之状,蟠绕拏踞,睦盱翕忽,若飞若动,又足畏乎!”这是描述一种场景或物态,其中充满了对龙兽雕刻的生动描绘,如“蟠绕拏踞,睦盱翕忽,若飞若动”,这些描述都展现了雕刻的栩栩如生和动感。最后的“又足畏乎!”并不是在询问是否值得畏惧,而是在感叹这种雕刻的威严和令人敬畏的程度。如果将感叹号改为问号,那么整句话的语气就会发生变化,从感叹和赞叹变为疑问或反问,这与原句想要表达的强烈情感和生动描绘就不符了。 因此,为了保证句子的原意和情感的准确传达,感叹号在这里是不能改为问号的。
示例:不好。该句描绘了桥栏华柱上龙兽栩栩如生的姿态,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敬畏之情。如改为句号,表达效果会被大大削弱。
7.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甲】文中“长桥卧波鳌背耸,上有车马萧萧行。”这两句诗人具体描绘了卢沟桥的景象。卢沟桥宛如一条巨龙卧在波涛之上,其背上的石拱高耸入云,给人一种雄伟壮观的感觉。桥上车马往来,萧萧之声不绝于耳,又增添了一抹生动与热闹。因此,画线句子是通过描写桥上行走的总多车马来侧面体现的;
【乙】文中“夫通济利涉,三才一致”表示建桥以利交通,天上和地下一致。通过这句话,直接表达了赵州桥的交通价值,因此可知是:通济利涉。
【点睛】参考译文:
【乙】
石桥铭并序 赵州童水上的石桥,是隋朝工匠李春遗留下来的建筑。桥的制造奇异而特别,人们不知它是用什么方法造作的。
且看它运用石料技巧的精妙,以平整有棱角的石块垒砌,用方正的石板斗合,相接严密紧凑,桥身弧拱高耸,架空而起,没有柱子,令人惊异啊!两端踏在河的两岸,大弧拱上设四个小拱,用来减弱激流的冲击,即使洪水滔天也能牢固地保护住大桥。不是智虑深远的人,不能造出这样的桥。桥面两旁有栏板和雕花的望柱,上面雕刻龙兽形状,盘绕持搏,或蹲或坐,矫健威猛,变化迅速,又足以使人畏惧啦!
建桥以利交通,天上和地下一致。所以星辰光耀回转,析木便是天河的桥梁;鬼神驱石下海暗中相助,帮秦始皇把桥架到日出之处。也有僧人乘杯渡水,织女以乌鹊成桥,东明以弓击水,鱼鳖聚集为桥的传闻,都只是听说,而没有亲眼见过。亲眼所见的是这座大桥,以技巧不易者与它相比,也没有比它更伟大的了。
8.D 9.甲 10.示例:为了革命理想、家国大义,革命同志多有牺牲,诗人自己也将生死得失置之度外,体现了甲文中“舍生取义”的精神。
【解析】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加:戴上/益处/增加,这里是虚报的意思;
B.为:做/为了/作为;
C.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
D.已:都是停止;
故选D。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乙】理解不正确。“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意思是: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作者的目的是告诉人们应“舍生取义”,而非劝诫人们勿失“本心”。
故选甲。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狱中诗》诗的第一句“浪迹江湖数旧游”,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作者的一生,为革命事业奔走于大江南北,从参加五四运动到加人中国共产党;从领导青年运动到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总教官;从五卅运动到革命失败后投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往事历历在目,自己的一生无愧于革命,无愧于党。第二句“故人生死各千秋”,由自己的革命生涯联想到一起战斗过的战们,曾经有过许多朋友,有过许多同志,他们今在何方?也许已倒在敌人的屠刀下,也许正在继续革命事业,但生也罢,死也罢,他们的事业永恒,他们的生命永恒。第三句,“已拚忧患寻常事”,这一句是他坦诚胸怀的流露,一个凡人,总有些个人的琐事,个人的烦恼,但他现在准备把这一切都抛在脑后,为什么呢?下一句他告诉我们,是为了“留得豪情作楚囚”,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是全诗的要旨所在,前面的一切都是为这句作铺垫,一生为革命奔波,眼看着许多战友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要抛弃一切个人的得失,用满腔的豪情,做一名“楚囚”,充满革命气节,哪怕把敌人的牢底坐穿!
据此分析可知,为了革命理想、家国大义,革命同志多有牺牲,诗人自己也将生死得失置之度外,体现了甲文中“舍生取义”的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11.(1)远避(远离、疏远)(2)全,都(3)停止(4)勉强(强求) 12.B 13.(1)(先帝)对于桓帝、灵帝不曾不叹息、痛心遗憾。
(2)古代的管理(统治、治理)国家治理百姓的君王,他们是如何(怎么)任用人才的呢? 14.D 15.①甲诗“不拘一格”是要打破常规,根据需要和人才的专长选用人才。②乙文“亲之信之”表达了对贞良死节之臣的用人态度,③丙文“任人之长”“任人之工”指用人要发挥他的优点和长处。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句意: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远:远避(远离、疏远);
(2)句意: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悉:全,都;
(3)句意:要求没有穷尽(的时候)。已:停止;
(4)句意:不勉强人用他的笨拙处做事。强:勉强(强求)。
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分析,“人”是主语,省略了谓语,“不同能”是宾语,故在“能”后断句;“而任之以一事”省略了主语,“任”“以”是谓语,“之”“一事”是宾语,故在“事”后断句;再结合句意“人有不同的能力,却任用他们做同样的事,就不能要求(他们)全(做得)成功”可断句为: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故选B。
1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未尝(不曾),痛恨(痛心遗憾)”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莅国(管理国家),治民(治理百姓),任人(任用人才),何如(如何,怎样)”要理解正确。
1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
D.“委婉地抒发了壮志难酬、不被重用的愤懑与无奈”理解分析不正确。诗人在《己亥杂诗》的三四句中,表达了诗人热烈的希望,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故选D。
1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
结合【甲】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诗人认为选用贤才要不拘一格,要打破常规,根据需要和人才的专长选用人才;
结合【乙】文“亲贤臣,远小人”“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可知,作者认为要亲近贤才,对选用的贤才要“亲之信之”,即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表明了对待贤才的亲近信任的态度;
结合【丙】文“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可知,作者认为用人时要取其长处,避其短处,即选用贤才,要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点睛】参考译文:
【乙】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丙】景公问晏子说:“古代君临天下治理百姓的人(君王),他们任用人(的情况)怎么样?”晏子回答说:“土地有不同的质地,却用它种植同样的庄稼,(还)要求它全都能生长(得很好),那是不可能的。人有不同的能力,却任用他们做同样的事,就不能要求(他们)全(做得)成功。要求没有穷尽(的时候),聪明能干的人也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求索永不满足,天地也有不能给足(的时候)。所以贤明的君王任用人,谄媚阿谀的人不让在自己的身边,徇私枉法的人不让在朝廷做官。任用人的长处,不勉强人用他的短处做事;任用人的精巧处,不勉强人用他的笨拙处做事。以上这些,就是用人的大概谋略。”
16. 轮流/交替 收获 枯竭/用尽 说 17.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18.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 19.首联示例:春日回暖,山野之水挤破冰层,潺潺流向远方;云从山的深处飘来,浮云过处,携带春雨,飘然落下,将野水、山云拟人化,“开”“出”“带”“行”几个动词,尽显春日大地冰融雨沛、清新怡然、暗藏生机的特点,体现出诗人对江村风光的欣赏沉醉之情。颔联示例:拂晓时分,白鸥似一只只小舟漂浮在水面上,春耕时节,小黄牛也试着来耕作。白的鸥鸟、黄的牛犊,“白”“黄”相映,给视觉以清新鲜明的冲击感,写出了乡村生气勃勃、旷远宜人的特点,体现出诗人对江村风光的欣赏沉醉之情。 20.养、学 21.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宋濂描述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求学之苦等,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加以对比,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是否主观努力,勉励马生刻苦读书、专心治学。苏轼将富人种田和穷人种田的不同方法、效果进行对比,用古人自我修养积淀与今人作对比,还运用了类比手法,以“稼”作喻: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学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告诫张琥不要急于求成,必须积以时日,勤苦修养。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就可以轮流休耕。更,交替;
(2)句意:收获庄稼,通常在庄稼成熟时进行。敛,收获;
(3)句意:土地的地力被完全消耗尽了。竭,穷尽;
(4)句意:也不能说您获得功名早啊。谓,说。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所以富人的庄稼常常既美又少秕谷,多结穗实,久藏也不会腐烂。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语意层次清楚,是哪个部分为并列成分,中间断开。
故语句停顿为: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1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注意句子中“今(现在)、欲(想到)、众(众人)、妄(胡乱)、推(称颂)”等字词的翻译。
1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1)选择赏析首联“野水开冰出,山云带雨行”。首联写春回大地,冰融水涨,云兴雨作,一派生机。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记载:“仆在黄州,冬晚雨作,直至元日。次日未已,数郡皆然。水潦败麦,人食麸豉。老妻卧病,既无医药,又乏薪炭,冻饥之余,亦复不念。独念二麦被水,明年何以存活?是以忧之。”这诗正作于元日以后。作者在诗中却未流露出一丝愁绪。由此可见他心胸之博大,志趣之高远。
示例:春日回暖,山野之水挤破冰层,潺潺流向远方;云从山的深处飘来,浮云过处,携带春雨,飘然落下,将野水、山云拟人化,“开”“出”“带”“行”几个动词,尽显春日大地冰融雨沛、清新怡然、暗藏生机的特点,体现出诗人对江村风光的欣赏沉醉之情。
(2)颔联“白鸥乘晓泛,黄犊试春耕”是苏轼《江村二首 其一》中的一句,这两句诗以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村清晨的宁静与生机。首先,我们来看“白鸥乘晓泛”。白鸥作为水鸟,以其纯洁的形象常被人们视为自由的象征。在这里,白鸥“乘晓”而飞,暗示了天刚蒙蒙亮,黎明初现的时刻。它们在水面上轻盈地漂浮、飞翔,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同时,“泛”字也用得非常传神,既表现了白鸥在水面上悠闲自得的状态,又赋予了整个画面一种流动感,仿佛时间也在这一刻变得缓慢而宁静。接着是“黄犊试春耕”。黄犊是春天的使者,也是农耕的象征。在春天这个播种的季节,小黄牛开始尝试着拉犁耕地,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这里的“试”字用得尤为巧妙,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小黄牛初次耕地的情态,也寓含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期待和希望。同时,这一画面也与前面的白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动一静,一水一陆,相互映衬,使得整个江村的清晨更加丰富多彩。这两句诗通过白鸥和黄犊两个意象,巧妙地捕捉了江村清晨的宁静与生机,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个颔联的构思巧妙、意象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江村清晨的宁静与美好。
示例:拂晓时分,白鸥似一只只小舟漂浮在水面上,春耕时节,小黄牛也试着来耕作。白的鸥鸟、黄的牛犊,“白”“黄”相映,给视觉以清新鲜明的冲击感,写出了乡村生气勃勃、旷远宜人的特点,体现出诗人对江村风光的欣赏沉醉之情。
2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诗中“耕”“读”二字分别与【乙】文中“养”“学”两个字相对应。 在【甲】诗中,“耕”与“读”体现了田园生活的两个方面:辛勤的劳作与文化的追求。而在【乙】文中,“养”字代表了平时的自养与积累,如同“耕”字所代表的辛勤劳动;“学”字则代表了学问的追求与提升,与“读”字所代表的文化追求相呼应。因此,可以说“耕”与“养”,“读”与“学”在各自的作品中形成了对应的关系。
21.本题考查手法对比阅读。
本文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请加以分析。 本文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如下:
相同点: 两篇文章都是赠序,旨在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或观点来勉励后学,体现了师长对晚辈的谆谆教导。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比较不同的人生经历或学习态度,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不同点: 本文侧重于通过比喻和对比,强调学习应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注重积累和实践;而《送东阳马生序》则更侧重于描述作者自己的学习经历,强调学习的艰难和需要克服的困难,以此激励读者。 苏轼的赠序语言平易流畅,清新自然,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而宋濂的赠序则更为严谨,语言简练而有力,直接点明学习的关键要素。
综上所述,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都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学习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点睛】参考译文:
【乙】  你曾经观察过富人是怎样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地肥沃而且多,他们的粮食富足而且有余。他们的田地肥沃而且多,便可以轮作而使地力得到保全;他们的粮食富足而且有余,便能及时种植而不会误农时,而收获庄稼也能等到庄稼成熟。所以,富人的庄稼常常非常好,籽粒饱满而很少空秕,可以贮藏很久而不腐烂。
  现在,我全家有十口人,而一共只有一百亩田地,每一点土地都不能让它空闲,日夜盼望着得到收获,耕、种、收、获像鱼鳞那样挨着一茬又一茬,而地力因此便枯竭了。种的时候常赶不上农时,而收获的时候常常等不到它长熟,这样,哪里还能有美好的庄稼呢!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才能并不远远超过今天的人。日常努力于自我修养而不轻易地等成果自己到来,小心翼翼就象期望婴儿健康成长一样。气弱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刚强,空虚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充实。年近三十而后出来做官,年过五十而后才得到爵位。在长期的压抑中得到伸展,在极为充实之后才去运用;已经满得超出来才外流,把弓拉满之后才放箭。这便是古人之所以远远超过今天的人,而今天的君子所以不及古人的缘故。
  我从少年时代起便立志学习,不幸早早得中进士,与你同年考中。你考中进士也不能说不早。现在我虽然想自认为不足,而众人已经不切实际地对我推许了。唉!你应当去掉这些而专心致志地去学习。广泛地阅览而简要地吸取,丰富地积累而精当地表达。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
  你回去路过京城去问一问,有一个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他是我的弟弟。把我对你讲的这些话告诉他。
22.A 23.从前,君子用玉比喻美好的德行。 24. 由表及里、由形入神,玉全面地象征了君子的美德。 玉壶作为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心灵纯洁的追求。 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玉壶”,就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志格和纯洁心灵的信念。 李贺的诗句“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玉龙”是宝剑的美称,突出了将士们的坚毅、忠诚,展现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和为国现身的精神。
【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
A.都是动词,通“现”,显现,显露;
B.连词,因此,所以/名词,原因,缘故;
C.形容词,纯朴,洁白/副词,一向,平素;
D.副词,值得,够得上/形容词,充实,完备;
故选A。
2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昔者:过去,从前。比:比拟,比喻。玉:玉石。焉:啊。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拓展分析。
(1)在甲文中,孔子将玉的各种特性比作君子的品德,如“温润而泽”象征仁慈,“缜密以栗”象征智慧,“廉而不刿”象征正义,“垂之如坠”象征礼节,“瑕不掩瑜”象征忠诚,等等。通过这些比喻,我们可以看到由表及里、由形入神,玉全面地象征了君子的美德。
(2)在乙文中,王季友描述的“玉壶冰”主要强调其外在的特质,如“知素结”(纯洁的结成)、“止水复中澄”(清澈如水)、“坚白能虚受”(坚硬洁白且空灵)、“清寒得自凝”(清冷凝聚)。这些特征展现了玉壶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暗示了对美好、纯洁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纯洁的追求。
(3)从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中,我们可以看出“玉壶”在这里象征着诗人纯洁无暇的心灵。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坚守清白,不为世俗所染的心志。这与甲文中玉象征君子美德、乙文中玉壶代表纯洁生活的主题是一致的。
另外,李贺的诗句“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玉龙”虽然不是直接的玉器,但作为宝剑的美称,它同样具有象征意义,这里的“玉”突显了宝剑的高贵和坚毅,正如玉的坚硬,象征了将士们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忠诚。这与甲文中玉象征的坚白、忠诚等品质相呼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从前的君子将德行比作玉:温润而有光泽,这是仁的表现;质地细密而坚硬,这是智的表现;有棱角但不刺人,这是义的表现;垂直悬挂时像要坠落的样子,这是礼的表现;敲击它,声音清脆悠扬而持久,最后戛然而止,这是乐的表现;瑕疵不会掩盖玉的光彩,光彩也不会掩盖瑕疵,这是忠的表现;玉石的纹理清晰可见,这是信的表现;它的气韵如同白虹,这是天的表现;它蕴含的精神如同山川,这是地的表现;圭璋(两种玉制礼器)特别显赫,这是德的表现;天下没有不珍视它的,这是道的表现。《诗经》中说:‘想到君子,他就像玉一样温和。’所以君子珍视玉。”
【乙】玉壶的纯净和素雅是众所周知的,它像静止的清水一样清澈。它坚硬而洁白,能够虚心接受,清冷而寒冷,自然凝结成冰。它的形状和清晨的镜子一样,能够映照出物体,掩盖了夜晚的灯光。墙壁上反射出圆形的光,人们惊讶于这股清新的气息。金罍这样的酒器有什么珍贵呢?精美的宴席又能升腾几次?正逢寻求玉柄的酒器,一起提携共饮这清冷如冰的美酒。
25.邑中才百余户/皆茅茨/了无片瓦 26.示例:可是县令空缺,动不动就是二三年,没有谁肯来补缺,这是为什么啊 27.B 28.示例:此句流露了作者的赞叹,让人想到白云亭美景的秀丽可爱:双瀑倾泻,跌落山涧,在隆隆的声响里,四溅的水花犹如跳动的珍珠、飞溅的碎玉,沾上肌肤,感觉冰冷入骨。语言简练/选用极富表现力的词语/通过比喻/多感官描写:将瀑布的水珠比作跳跃的珍珠,形象地表现出瀑布的壮观和活力;“冷入人骨”则传达了瀑布带来的清凉和湿润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此句展现了自然的美,折射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
【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本句句意:县城里才一百多户人家,都是茅草屋,没有一片瓦。
重点字词:邑中:县城之中。才:只有,仅仅。皆:都,全。茅茨:用茅草盖的房屋。了无:完全没有。
句子结构:“邑中才百余户”表明县里只有百余户;“皆茅茨”意识是都是茅草屋;“了无片瓦”表示连一片瓦都没有。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邑中才百余户/皆茅茨/了无片瓦。
2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阙:通“缺”,缺少、空缺。辄:总是,就。至:达到。肯:愿意。补:填补、补充。何哉:为什么呢?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根据《白云亭》“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飃。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可知,陆游的流落天涯之叹是由天气和环境触发的,而不是直接由寇莱公祠堂引起的;
C.有误,根据《巴东令廨白云亭》“不安四壁怕遮山”可知,寇莱公是喜欢欣赏山水,这里表达的是对山水的喜爱,而不是担忧;
D.有误,根据《白云亭》“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可知,巴东县令可以在亭中享受悠闲,但“未妨留客听潺潺”是寇莱公诗中表达的个人情感,而不是陆游在巴东的行为;
故选B。
28.本题考查意境理解和词句赏析。
根据《山水画的意境》中对意境的论述,景与情的结合是意境的核心,写景即是写情。
根据“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可知,诗文描绘了白云亭栏杆之外双瀑奔腾的壮丽景色。通过“泻”字,传达了瀑布从高处急坠而下的动态美;“跳珠溅玉”运用比喻,将瀑布的水珠比作跳跃的珍珠和飞溅的碎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瀑布的活力和水花四溅的视觉效果。同时,这些动态的意象激发出作者强烈的情感,体现出他对自然壮美之景的赞叹和喜爱。“冷入人骨”这一词,从触觉角度写出瀑布水气的冰凉,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一步加深了对瀑布力量和清冷的体验。这一感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客观描述,更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即在面对自然景观时的震撼和敬畏。因此,此句通过生动的景物描绘和融入的个人情感,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面对自然的伟大和对生活的感慨,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点睛】参考译文
(船过归州)在船上远望石门关,那里的通道狭窄得只能容一个人通过,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险峻的地方。傍晚时,我停泊在巴东县。这里的江山景色雄浑壮丽,远胜于秭归。但是,县城的市井显得非常萧条,城中只有一百多户人家,所有的房屋都是茅草屋顶,连一片瓦都没有。我拜访了寇莱公(寇准)的祠堂,登上了秋风亭,从亭上俯瞰江山。那天天气阴沉,还下着小雪,寒风凛冽。再次看到亭子的名字,让人感到一阵凄凉,心中不禁生出流落天涯的感慨。
接着,我登上了双柏堂和白云亭。双柏堂下原本有寇莱公亲手种植的柏树,但现在都已经枯萎死去。然而,南山的景色层层叠叠,秀丽迷人。白云亭则是天下间一处极为幽静奇特的地方,四周被群山环绕,古木参天,其中不少树木都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亭子的栏杆外,两条瀑布从石涧中倾泻而下,水珠飞溅如同珍珠和玉石,给人一种透心的凉意。瀑布下方是慈溪,它的水流奔腾着与大江汇合。我从吴地进入楚地,行程超过五千里,经过了十五个州,所见的亭台楼阁中,没有一处能比得上白云亭的美景。巴东县没有什么繁杂的事务,作为县令,可以整天在亭中吃饭睡觉,享受无尽的乐趣。但是,这个县令的位置却常常空缺,往往两三年都没有人愿意来补这个缺,这是为什么呢?
29. 唐代 李白 30. 跑 原来 31.因此人们经常把书借给我。 32.(1)即使天寒地冻也一样借书来抄
(2)劳作一空闲下来就默诵以前读过的书
(3)通宵达旦自学,白天正常劳作 33.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困难,要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努力克服。
【解析】2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七言古诗,这是其中之一。
30.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1)句意:跑着送还回去。走:跑。
(2)句意:白天和原来一样照常作工。故:原来。
3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以是,因此;假,借给;余,我。
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第一空。宋濂“幼时即嗜学”,“嗜学”的具体表现为“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即使天寒地冻也一样借书来抄。
第二、三空。凌曙“嗜学”的表现,一是“停作辄默诵所已读书”,劳作一空闲下来就默诵以前读过的书;二是“私读之达旦,而日中佣作如故”,通宵达旦地读书自学,白天正常劳作。
33.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第一、二空。面对困境,李白并没放弃理解,在短暂苦闷彷徨之后,作者在诗末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呐喊,意思是: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三空。甲诗表现了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仍能够勇敢地航向前方。乙文和丙文写出了宋濂和凌曙在贫困的条件下,想方设法地坚持苦读,乐此不疲。这三篇诗文启示我们:面对困难,要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努力克服。
【点睛】参考译文:
【乙】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丙】
凌曙先生,字晓楼,是嘉庆年间江淮的大儒。先生幼年时丧父,居住在城市里,生活贫困,十岁进入书塾读书,一年多,还没读完“四书”,就到乡下去了,作杂佣以维持生计。然而他在工作间隙总是默默地背诵已经读过的书,苦于不明明文义。邻居家是富人,为子弟请来讲经书的老师,先生在夜晚在窗户外觊觎,听他们讲论。几个月后,那们老师觉察到了,于是关闭外门,不记他进来。先生非常气愤,到市场买来已经剖章析句的旧书,私下里读到天明,白天和原先一样照常作工。
34.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自身 正赶上,恰巧 等到 35.C 36.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37.到任后,兴利除弊,正赶上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38.甲诗:运用比喻,将读书比作行船,突出读有所得之后能给人带来愉悦之感,这样的劝说方式更加生动形象。乙文:以虚心求学,卒有所获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这样的劝说方式更有说服力。 39.称得上。古仁人是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朱熹他重视孝道,传授圣贤之道,为官勤政爱民,所以他称得上“古仁人”。
【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①松异之:父亲朱松觉得十分惊奇。异: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②反躬以践其实: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躬:自身;
③会浙东大饥: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会:正赶上,恰巧;
④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及:等到。
3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授以《孝经》中“以”介词,译为“把、用”;
A.介词,凭借;
B.通“已”,译为已经;
C.介词,“用、把”;
D.动词,依靠、凭借;
故选C。
36.本题考查断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一般来说,谓之间应读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应该有停顿。
这句话的意思是: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大抵”大致、大概之意,用于句首,应与前面断开;“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句式并列,中间应断开;
故应断为: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37.本题考查翻译。
(1)重点词语:余,我;援,引、提出;质,询问;
(2)重点词语:至,到,到达;值,正;岁,年。
3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甲诗,“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由诗意可知,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读书比作行船,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样的劝说方式使说理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结合乙文内容“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作者讲述了自己虚心求学最终学有所成的经历,现身说法,使劝说更有说服力。
3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古仁人”是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结合丙文内容“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可知,他重视孝道。“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可知他重视格物致知,为学严谨,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致力传授圣贤之道。结合“讲求荒政,多所全活”“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可知,他为官勤政爱民,所以他称得上“古仁人”。参考译文
【点睛】参考译文:
【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丙】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
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减免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
40. 杜牧 左传 41. 目光短浅 面对 42.C 43. ⑤ 从“……郁郁成疾,卒于任”可知,陈远山因忧虑而生病,最终在任上死亡。 44. 何以战 取信于民 45. 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智退敌匪
【解析】40.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
《赤壁》的作者是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4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作官的人目光短浅。鄙:目光短浅。
(2)句意:由此可见,面对着大事。临:面对。
4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狱:案件;虽:虽然;察:明察;以情:按照实情。
故选C。
43.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
郁郁而亡:忧愁烦闷地死去。故选⑤。
从“陈远山闻贼到汉中,即他避,生童随散,多为贼所戕。远山闻之,郁郁成疾,卒于任”可知,正是因为陈远山的逃跑躲避,才造成“生童随散,多为贼所戕”,于是才有“远山闻之,郁郁成疾,卒于任”,所以,这里的“郁郁”应该是忧愁烦闷的样子。
44.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在乙文第二段中,当曹刿问问: “何以战 ”时,鲁庄公说:“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否定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鲁庄公又解释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再次否定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又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最后曹刿给出肯定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由此可见,鲁庄公和曹刿战前回绕着“何以战”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两人达到共识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也就是说,公正的司法能得到百姓对君王的爱戴和支持,也就是说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4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甲】诗“铜雀春深锁二乔”委婉地指出: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知,桂牧认为,如果周瑜借不到东风,就不能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而如果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乙】文战前乡人与曹刿的问答,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曹刿害这些目光短浅的内食者误国而要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可见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政治上于民才是战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可见其深谋远虑。
【丙】文从“小坡毅然往。出廉俸二千金,募回兵为防御计。贼侦知,遁去,城藉无恙”宋小坡面对敌人,毫不畏惧,积极准备智退敌匪,与陈远山畏缩避战、病重去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大事,存乎胆识,胆识不足,而欲以济事也,难哉”这一主题。
【点睛】参考译文:
【乙】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丙】宋小坡奉皇命在秦中督学,正遇上白莲教匪患正猖獗的时候,(宋小坡)查看巩昌,距离府城几十里开外。郡守赶紧上报贼人进犯的消息,让(宋小坡)不要来,小坡还是坚定地来了。自出正俸和养廉银二千金,招募回兵作好防御的准备。贼人侦查知道后,逃跑了,府城凭此平安无事。宋小坡的前任陈远山听到贼人侵犯汉中,立即跑到他处躲避,生员和童生随着他四散逃避,大多数从都被贼人杀害。陈远山听说这事,忧郁成病,在任上死了。由此可见,面对着大事,要生存是需要胆识的,胆识不足,却想成事的,难呀!
46. 在夜里 大概 所以 常常 C 47.拂羽飞/而翼拍其身/气使然也 48.(1)鸠,就是由鹰化作的布谷鸟。
(2)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垂挂在天空的云。 49.B 50. 谷雨一般在农历的三月 上天为酬劳仓颉造字有功,粟米像雨一样从天而降 谷雨节气的来历 雨水给谷物不断提供水分,促其生长,雨生百谷 春光破晓、暖意融融、草木繁盛、洼地长满浮萍,说明天气温暖,水分充足,适合农耕;布谷鸟拂拭羽毛,说明农事紧迫,抓紧春耕;戴胜鸟在树林间咕咕叫,说明是桑蚕生长的时候了; 蚕咀嚼桑叶、麦苗风中摇摆,预示农忙的到来(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46.(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鬼常常在夜里啼哭;夜:在夜里;
②句意:大概就在三月的时候;盖:大概;
③句意:所以又把鸠鸟叫做布谷鸟;故:所以;
④句意:逢谷雨节气总是栖落在桑树上;恒:总是,常常。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自:介词,自从/介词,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B.以:介词,用/介词,凭,靠;
C.乃:意思用法相同,副词,于是,就;
D.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介词,对于;
故选C。
4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鸟儿奋力飞行,以至于翅膀拍打到身体发出响声,(鸟儿出现这种情形)是由于阳气旺盛所致;
结构分析:“拂羽飞”省略主语“鸠”,是主谓句,“而翼拍其身”是“拂羽飞”导致的结果,“气使然也”与前文构成内容是的承接,总结原因;
故断为:拂羽飞/而翼拍其身/气使然也
4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即:就是;化:变化,改变;
(2)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49.本题考查理解与赏析。
B.颈联“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意思是,温暖的小屋内,像蚂蚁一样的幼蚕,尽情咀嚼桑叶;和煦的春风下,像葶草黄花一样的麦田,不停摇摆;题干中“春蚕和蚂蚁都应运而生”理解错误;
故选B。
5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农历的三月交节。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故“谷雨,三月中”是指农历的三月;
第二、三空,乙文中由于仓颉造出了文字,从此后,天下的人就可以用它来表达心意、记载日常发生的事情了。“天雨谷”天下粟雨是说上天都被感动了,认为这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下粟雨表示庆贺,为酬劳仓颉造字有功,粟米像雨一样从天而降。故“天雨谷”是指上天为酬劳仓颉造字有功,粟米像雨一样从天而降;这段神话故事介绍了谷雨节气的由来;
第四空,丙文中是说自从雨水的节气后,土壤便开始逐渐的松动了。从今天起,雨水便不断的给谷物以水分。“雨其谷”就是雨水给谷物不断提供水分,促其生长,雨生百谷;
第五空,结合丙文中第二段“萍始生”“萍,阳物,静以承阳也”可知,谷雨节气,春光破晓、暖意融融、草木繁盛、洼地长满浮萍,天气温暖,水分充足;第三段“趋农急矣,鸠乃追逐而呜,鼓羽直刺上飞,故俗称布谷”可知,布谷鸟拂拭羽毛,说明农事紧迫,抓紧春耕;结合第三段“此时恒在于桑,盖蚕将生之候矣”戴胜鸟在树林间咕咕叫,说明是桑蚕生长的时候了;
第六空,甲诗中提到谷雨时节,春天的光景,犹如破晓的太阳光;山岳江河,青翠的草木,好像披上一件青色的衣裳。树叶枝杈间,只见戴胜鸟“咕、咕、咕”叫个不停;积聚的湖水里,生长出许多水浮萍来。 温暖的小屋内,像蚂蚁一样的幼蚕,尽情咀嚼桑叶;和煦的春风下,像葶草黄花一样的麦田,不停摇摆。 一只鸠鸟空自掸拭自己的羽毛,仿佛在等待另一半;由此可概括为:戴胜鸟鸣叫,泽水长浮萍,蚕咀嚼桑叶、麦苗风中摇摆,鸠鸟拂羽毛,预示农忙的到来。
【点睛】参考译文:
〔乙〕
以前仓颉创造文字,上天为酬劳仓颉造字有功,粟米像雨一样从天而降;夜里到处都能听到鬼的哭泣声。
〔丙〕
谷雨,农历三月中的节气。自从雨水的节气后,土壤便开始逐渐的松动了。从今天起,雨水便不断的给谷物以水分。
萍开始生长。萍,是一种水草。在水面上平平的生长,所以叫做萍。萍在水面上随风漂流,又把萍叫做漂。《历解》中写到:“萍,属于阳物,因为萍静静地在水面上展开着生长承接着阳光。”
鸠鸟在空中鸣叫并且用力拍击翅膀)。鸠,就是由鹰化作的布谷鸟。拂,翅膀用力拍击的意思。《本草》中说:“鸟儿奋力飞行,以至于翅膀拍打到身体发出响声,鸟儿出现这种情形是由于阳气旺盛所致。”三月之时,农事急迫,鸠乃在天空中相互追逐鸣叫,鼓翅疾飞以催促农人要抓紧农时。所以,又把鸠鸟叫做布谷鸟。
戴胜乌出现在桑树上。戴胜鸟,又叫做戴鵀鸟。《尔雅注》中说:“这种鸟的头上生有冠状的羽毛,称作胜毛。逢谷雨节气,就总是栖落在桑树上,因为这个节气,也是桑蚕将要生长的时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