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新题速练】文言文阅读(议论说理类)(全国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2024·四川雅安·二模)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舜发于畎亩之中/野芳发而幽香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渔者歌曰
D.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若孀妻弱子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024·河南漯河·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陈所敏云:溪鹚①能敕水,故水宿之物莫能害。啄木遇蠹②穴,能以嘴画字成符,蠹虫自出。鹤能步罡③,蛇不敢动。鸦有隐巢,故鸷鸟④不能见。燕衔泥常避戊己⑤,故巢不倾。鹳有长水石,能于巢中养鱼,而水不涸。燕恶艾,雀欲夺其巢,即衔艾置巢中,燕遂避去。此皆禽之有智者也。
(节选自张岱《夜航船》)
【注释】①鸿鸩(xī chì):俗称“紫鸳鸯”。②蠹(dù):蛀虫。③步罡(gāng):动作,步伐。④鸷鸟:凶猛的鸟。⑤戊己:土的代称,古以十干配五方,戊、己属中央,于五行属土,故名。
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执策而临之 课内迁移法:临表涕零(《出师表》)
故巢不倾 查阅字典法:①斜,侧,偏斜;②倒塌,倾覆;③倾尽,全部倒出;④压倒,胜过;⑤钦佩,倾慕。 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即衔艾置巢中 词语推断法:置身事外
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甲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述。
6.甲乙两文都是通过动物自身的特性来阐明一个问题。请根据以上两篇选文,说说一个人要想成为智慧型人才应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2024·四川雅安·二模)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下面加点的文言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舍生而取义者也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所恶有甚于死者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D.万钟于我何加焉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24·北京·一模)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加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
B.不为苟得 为宫室之美 以顺为正
C.行道之人 女子之嫁也 往送之门
D.是亦不可以已乎 惧其不已也 死而后已
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甲】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理解:这句话阐释了“生”和“欲”之间的关系,当欲求超过生命时,就舍弃生命。
【乙】此之谓失其本心。
理解:孟子列举了一些人不合礼义的行为,痛惜其丧失了人人皆有的羞恶之心,以此劝诫人们勿失“本心”。
11.革命烈士恽代英的诗作体现了上文所倡导的什么精神?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狱中诗
恽代英
浪迹江湖忆旧游①,
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②忧患③寻常事,
留得豪情作楚囚④。
(注:①旧游:过去的老朋友,这里指革命同志。②摈:抛弃,排除。③忧患:这里指个人的生死得失。④楚囚:春秋时,楚人钟仪做了晋国俘虏,仍戴着南方样式的帽子,以示对故国的忠诚。)
(2024·广东茂名·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委而去之( )
(3)亲戚畔之( )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乙】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鏖而不征,法而不鏖①,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②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鏖,无夫里之布③,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④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选自《孟子》,有删改)
【注释】①鏖而不征,法而不鏖:货物储存在仓库中不征税,或依法收购滞销货物不让它积压仓中。②讥:稽查,盘问。③夫里之布:土地税。④济:成功。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是( )
A.尊贤使能/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B.而愿藏于其市矣/能谤讥于市朝
C.而愿为之氓矣/辍耕之垄上 D.仰之若父母矣/若屈伸呼吸
15.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耕 者 助 而 不 税 则 天 下 之 农 皆 悦 而 愿 耕 于 其 野 矣
16.【甲】【乙】两文都提到治国之道,写法上各有什么侧重点
(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 燕策一》)
【注】①涓人:君主的近臣。②安事:要……何用。③捐:弃
17.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 B.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C.才美不外见(xiàn) D.于是不能期年(jī)
18.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策之不以其道( ) A.马鞭 B.用马鞭驱赶 C.鞭策
(2)其真不知马也( ) A.表推测语气,大概 B.表反诘语气,难道 C.代词,它的
(3)涓人对曰( ) A.面对,应对 B.回答,对答 C.正确
(4)君遣之( ) A.打发,送走 B.休,休弃 C.差遣,派遣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20.甲文中的“食马者”与乙文中的“涓人”对“千里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甲】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①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乙】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丙】
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晏子对曰:“地不同生②,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责③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厌,天地有不能赡④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⑤乎左右,阿党⑥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⑦,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不说话。②地不同生:土地有不同的性能。③责:责令,要求。④赡:供养,供给。⑤迩(ěr):这里用为“近”之意。⑥阿党:指结党营私的人。⑦工:擅长,善于。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亲贤臣,远小人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3)责焉无已
(4)不强其短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B.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C.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D.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2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
24.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亥杂诗》是龚自珍辞官南归途中写的组诗,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以杂得名。
B.诗歌首句以“九州”“风雷”喻示国家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生机勃勃。
C.成语“不拘一格”出自本诗,意思是不拘泥于一种规格、方式,常指打破常规的做法。
D.诗人在《己亥杂诗》的三四句中,委婉地抒发了壮志难酬、不被重用的愤懑与无奈。
25.以上三则材料都围绕选用贤才来谈,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你结合材料分别阐释。
(2024·四川乐山·二模)(甲)
黄生借书说(节选) (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①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②,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③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④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⑤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贤达执经叩问。
【注释】①随园主人,作者的号;②七略、四库,指皇宫藏书;③庋(guǐ):放置、保存;④通籍:出仕,做官;⑤素蟫(yín):指书里蠹虫。
26.对文中加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B.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C.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D.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2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而强假焉”与(乙)文“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的意思完全相同。
B.(甲)文“随园主人授以书”与(乙)文“计日以还”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C.由(乙)文中“无从致书以观”的意思推测“家贫难致”中“致”意思是“得到”。
D.“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中“祖父”解释为“祖辈和父辈”,“无论”理解为“更不用说”。
2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用天子、富贵者、祖父辈藏书甚丰,而读书者很少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B.(甲)第三自然段,用我借书之难而刻苦读书,同我做官之后大量购书而不爱读书形成对比,再次强调了借书者的用心专一。
C.(甲)(乙)两文作者都回忆了幼年好学而借书不得之事,意在告诉青年后生读书要勤奋刻苦,要珍惜少年时光。
D.两文都是功成名就的学者对青年后生的殷殷教诲,文章显得道理充足,言辞恳切,富有感染力。
29.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上文)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2024·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集》)
3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濯清涟而不妖( ) (3)不蔓不枝( )
3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②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③也。
(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不见:不被人知道。③含章以时发者:等待时机施展自己。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古人知贵兰/不可知其源 B.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宜妄自菲薄
C.不为无人而不芳/芳草鲜美 D.来岁不改其性也/元方时年七岁
3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34.【甲】【乙】两文表面上写莲花、兰花,实际上都是在写君子,请结合选文说说两文所赞美的君子有哪些共同点。
(2024·北京房山·一模)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3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所欲也 欲报之于陛下也 跃跃欲试
B.使人之所恶 必能使行阵和睦 不辱使命
C.得之则生 生于忧患 谈笑风生
D.呼尔而与之 选贤与能 与日俱增
36.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理解:句中的“也”表陈述语气,表达了人们对所做选择的肯定。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理解:句中的“也”表疑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人们不择手段而求生的怀疑。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理解:句中的“是心”指的是当“生”与“义”产生冲突时,应该坚守的舍生取义之心。
D.此之谓失其本心。
理解:句中的“本心”指的是当“利”与“义”产生冲突时,不该丢失的羞恶之心。
37.根据《鱼我所欲也》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陵①与武②饮数日,复曰:“子卿壹③听陵言!”武曰:“自分④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⑤之罪,上通于天!”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材料二
(予)初至北⑥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⑦于前,贾余庆献谄⑧于后,予羁靡⑨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⑩诟 虏帅失信,数 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节选自《指南录后序》 )
注释:①陵:李陵,汉武帝时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兵败后投降匈奴。②武:苏武,字子卿。③壹:一定。④自分:自己料想。⑤卫律:曾任汉使出使匈奴,后来投降。⑥北:指元军方面,下文“虏”与此相同。⑦吕师孟构恶:指吕师孟到元军求和,带去降表。⑧贾余庆献谄:指的是贾余庆不仅向元军纳款投降,还向元军献策要求囚禁文天祥。⑨羁靡:软禁。⑩直前:径直上前。 诟:斥责。 数:指责。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为自编诗集《指南录》作的序文。
孟子在上文中提出的 ① 的主张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人生准则。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不为所动,以“② ”的言辞表明了自己态度的决绝;面对被软禁敌营的困境,文天祥没有忍辱偷生,而是以“ ③ ,④ ”的行为表明了自己“但欲求死”的抉择。
(2024·江苏南京·一模)【甲】
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①,知②也;廉而不刿③,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④,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⑤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节选自《<礼记>译解》之《聘义第四十八》,中华书局2016年1月出版)
[注释]①栗:坚硬。②知:同“智”。③廉而不刿:有棱角而不伤人。④诎然:指声音戛然而止。⑤孚尹:形容玉石的色彩、光泽。
【乙】
玉壶冰
[唐] 王季友
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坚白能虚受,清寒得自凝。
分形同晓镜,照物掩宵灯。壁映圆光入,人惊爽气凌。
金罍①何足贵,瑶席②几回升。正值求珪瓒③,提携共饮冰。
(选自《全唐诗精选》,中国画报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注释]①罍(léi):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②瑶席:精美的宴席。③珪瓒(guī zàn):玉柄的酒器。
38.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精神见于山川 才美不外见(韩愈《马说》)
B.故君子贵之也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C.玉壶知素结 吴广素爱人(司马迁《陈涉世家》)
D.金罍何足贵 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
39.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40.从不同角度分析【甲】【乙】两文中玉的象征意义,并从你读过的古诗文中另选一例,印证你的结论。
玉的象征意义
选文 分析并得出结论
【甲】 (1)
【乙】 (2)
(3)另选一例“ ”,印证结论:
(2024·北京延庆·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丙】
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①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②,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当退③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选自欧阳修《朋党论》)
注:①暂相党引以为朋:暂时互相勾结而成为朋党。朋:朋党,指因志趣相同或利益相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团。②济:取得成功。③退:排除、排斥。
41.下列词语中的“节”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逢年过节 B.节衣缩食 C.高风亮节 D.不拘小节
42.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诸葛亮给后主推荐文臣武将,是希望陛下广开言路。
B.【甲】文题目中的“表”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C.【乙】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D.【丙】文使用对比手法,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
43.以上三篇选文的作者就用人问题分别向君主提出了建议:【甲】文作者诸葛亮希望后主刘禅“ ”,【乙】文作者韩愈希望统治者 ,【丙】文作者欧阳修则建议宋仁宗“ ”。
(2024·吉林长春·一模)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五计
朱新仲舍人常云:“人生天地间,寿夭不齐①,姑以七十为率②:十岁为童儿,父母膝下,视寒暖燥湿之节,调乳哺衣食之宜,以须成立,其名曰生计;二十为丈夫③,A骨强志健问津名利之场秣马厉兵以取我胜,如骥子伏枥,意在千里,其名曰身计;三十至四十, 日夜注思,择利而行,位欲高,财欲厚,门欲大,子息欲盛,其名曰家计;五十之年,心怠力疲,俯仰世间,智术用尽,西山之日④渐逼,过隙之驹⑤不留,当随缘任运⑥,息念休心,善刀而藏⑦,如蚕作茧,其名曰老计;六十以往,甲子一周,夕阳衔山,倏尔就木,内观一心,要使丝毫无慊⑧,其名曰死计。”朱公每以语人,以身计则喜,以家计则大喜,以老计则不答,以死计则大笑,且曰:“子之计拙也。”朱既不胜笑者之众,则亦自疑其计之拙,曰:“B岂皆恶老而讳死邪 ”因为南华长老作《大死庵记》,遂识其语。予之年龄逾七望八,当以书诸绅云。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寿夭不齐:人的寿命长短不一样。②率:标准。③丈夫:指成年男子。④西山之日:死亡的日子,讳称。⑤过隙之驹:形容时间过得极快。⑥随缘任运:等待命运的安排。⑦善刀而藏:修缮并藏起在名利场上厮杀的工具。⑧慊:不满,怨恨。
4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A断句。(限三处)
骨 强 志 健 问 津 名 利 之 场 秣 马 厉 兵 以 取 我 胜。
4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B。
岂皆恶老而讳死邪?
46.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朱新仲只用了“生计,身计,家计,老计,死计”这十个字就把人生描绘得淋漓尽致。“骥子伏枥,意在千里”是“身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对此作为青少年的你有什么启发?
(2024·河北邯郸·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①,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②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③!
(节选自《贞观政要》)
【丙】又谓保直臣,斥佞④人,以致君于有道者,何哉?有若人未之病则苦口之药鲜进焉国未之危则逆耳之言鲜用焉。故佞臣易进,直臣易退,其致君于有道也难哉!及其既病也,药必错杂而进,故鲜效焉﹔及其既危也,言必错杂而用,故鲜功焉。盖佞人在矣,直臣远矣,其悔之也难哉。今朝廷久安,苦言而不用者,势使之然矣。
(节选自《上执政书》)
【注释】①钳口:不敢进言。②虞世基:人名。③嗤:耻笑。④佞:奸佞。
47.用“/”为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有 若 人 未 之 病 则 苦 口 之 药 鲜 进 焉 国 未 之 危 则 逆 耳 之 言 鲜 用 焉。
4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时时而间进 间:
(2)寻亦诛死 寻:
(3)故鲜功焉 鲜:
4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50.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1.丙文阐述了怎样的道理?
(2024·山西晋中·一模)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①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②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③决焉?
(选自刘开《问说》)
【注释】①辅:辅助。②达:通晓,通达。③奚:何,怎么。
52.课内迁移是积累文言文字词的重要方法。小丽找到了(《论语》十二章)中 (填原句)中的“好”与选文中“君子之学必好问”的“好”词义相同,都是 的意思。
53.问与学要相辅相成,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作为学生,如何将“问与学”有机融合?请结合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谈谈你的看法。
(2024·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鱼我所欲也》)
【乙】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①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诚之以典刑②,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节选自诸葛亮《将苑》)
【注释】①即戎:立即投入战斗。②典刑:赏罚。
54.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蹴尔而与之 词语推断法;一蹴而就
(2)诲之以忠信 查阅词典法:①诚实。②真实的,实在的。③的确。④信用。⑤讲信用。(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教练而 敌可胜矣 课内迁移法: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 讽齐王纳谏》)
55.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6.孟子的文章,善于使用排比句增强气势,乙文也大量运用排比,试举例分析其好处。
57.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论证方法有什么异同。
(2024·河南南阳·一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乘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58.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力不足 语境推断法:由上文“食不饱”可进行推断 ③
(2)必有忠信 课内迁移法:小信未孚《曹刿论战》 ②
(3)中人皆可使为君子 成语推断法:草木皆兵、有口皆碑 ③
5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0.甲文结尾“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有什么妙处?
61.根据语段甲和语段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甲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语段乙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强调② 。
参考答案:
1.C 2.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被任用/开放;
B.被选拔/发动;
C.都意为“因此”;
D.通“增”,增加/尚且;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入: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出:在国外;敌:匹敌、 相当;恒:常常。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面对;②;放置。 4.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5.①通过自问自答(设问),得出了不是“无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马”的结论;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实质,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嘲讽与愤懑之情。 6.①要有真才实学(要有才能);②要有展示才能的机会;③要能抓住机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④要有伯乐的赏识、重用。
【解析】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临表涕零”句意: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眼泪纵横。“执策而临之”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2)根据查阅字典法确定选②。句意:所以(它的)巢穴不会倒塌;倾:倒塌,倾覆。
(3)“置身事外”句意: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即衔艾置巢中”句意:就(用嘴)叼着艾草放置在燕巢中。置:放置。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且,尚且;欲,想要;安,怎么;求,要求。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句中的“马”指千里马,象征“人才”;认为“无马”“不知马”的人,是“食马者”,即统治者。得出了不是“无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马”的结论;这几句是说统治者面前就站着人才,却不认识,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知,要有伯乐的赏识、重用;
根据甲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千里马最终死于槽里之间;所以要有展示才能的机会、舞台,要能抓住机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
乙文主要体现了各种鸟儿的智慧,启发我们作为人才要有真才实学(要有才能)。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陈所敏说:(因为)紫鸳鸯能够浮在水面,所以在水中寄宿的生物不能加害(它)。啄木鸟遇到蛀虫的巢穴,能够用嘴(在上面)啄描字成符,蠹虫自己就(从洞穴中)出来了。鹤能迈着步伐,蛇就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乌鸦有隐蔽的巢穴,所以凶猛的鸟不能看见(它)。燕子(用嘴)叼泥(筑巢时)经常躲避戊己日,所以(它的)巢穴不会倒塌。鹳有长期盛水的石头,能在巢穴中荞鱼,且水不会干涸。燕子厌恶艾草,雀想要抢夺它的巢穴,就(用嘴)叼着艾草放置在燕巢中,燕子于是躲避(艾草)离开(巢穴)。这些都是鸟类中有智慧的鸟儿啊。
7.C 8.不只是圣贤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样的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保持这种思想)不丢失罢了。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舍弃/房屋;
B.给/参与,欣赏;
C.都是“厌恶”的意思;
D.好处/增加;
故选C。
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中注意重点字词“独(只),是(这),皆(全,都),勿(不),丧(丧失),耳(罢了)” 要理解正确。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9.D 10.甲 11.示例:为了革命理想、家国大义,革命同志多有牺牲,诗人自己也将生死得失置之度外,体现了甲文中“舍生取义”的精神。
【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加:戴上/益处/增加,这里是虚报的意思;
B.为:做/为了/作为;
C.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
D.已:都是停止;
故选D。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乙】理解不正确。“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意思是: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作者的目的是告诉人们应“舍生取义”,而非劝诫人们勿失“本心”。
故选甲。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狱中诗》诗的第一句“浪迹江湖数旧游”,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作者的一生,为革命事业奔走于大江南北,从参加五四运动到加人中国共产党;从领导青年运动到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总教官;从五卅运动到革命失败后投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往事历历在目,自己的一生无愧于革命,无愧于党。第二句“故人生死各千秋”,由自己的革命生涯联想到一起战斗过的战们,曾经有过许多朋友,有过许多同志,他们今在何方?也许已倒在敌人的屠刀下,也许正在继续革命事业,但生也罢,死也罢,他们的事业永恒,他们的生命永恒。第三句,“已拚忧患寻常事”,这一句是他坦诚胸怀的流露,一个凡人,总有些个人的琐事,个人的烦恼,但他现在准备把这一切都抛在脑后,为什么呢?下一句他告诉我们,是为了“留得豪情作楚囚”,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是全诗的要旨所在,前面的一切都是为这句作铺垫,一生为革命奔波,眼看着许多战友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要抛弃一切个人的得失,用满腔的豪情,做一名“楚囚”,充满革命气节,哪怕把敌人的牢底坐穿!
据此分析可知,为了革命理想、家国大义,革命同志多有牺牲,诗人自己也将生死得失置之度外,体现了甲文中“舍生取义”的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12. 围 放弃 同“叛”,背叛 13.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14.B 15.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16.甲文以战例证明战争需要人和,以此类推出治国需要人和。乙文侧重于陈述做到人和的具体措施:对士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对商人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对旅人讥而不征,对农民助而不税,对市民廛无夫里之布等。这样可使百姓安心愉悦,使国家天下无敌。
【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环:围。
(2)句意为: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3)句意为: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 凭借。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固:使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的地理环境。威:震慑。以:凭借,依靠之意。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任用/派遣;
B.均为“市场”;
C.代词,那里/动词,去;
D.好像/你;
故选B。
15.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对于种田的人,只要他们助耕公田,不征收私田的赋税,那么天下的农夫都会高兴,愿意在那样的田野里耕种了。
在古文中,通常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会构成一个独立的句子或短语。在这里,“耕者”是一个名词短语,表示“耕种的人”;“助而不税”是一个并列结构,表示“提供帮助而不征税”;“则天下之农皆悦”是一个条件句,表示“那么天下的农民都会高兴”;“而愿耕于其野矣”是一个并列结构,表示“并且愿意在他们的土地上耕种”。
正确划分为: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甲文以战例作为论证的起点,通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述,强调了在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接着,作者通过具体战例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从而类推出治国同样需要人和。这种写法侧重于通过论证和实例来说明治国之道。
乙文侧重于直接陈述实现人和的具体措施。文中列举了五个方面的措施:对士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对商人采取廛而不征、法而不廛的政策;对旅人讥而不征;对农民助而不税;对市民廛无夫里之布等。这些措施旨在使百姓安心愉悦,从而确保国家的和谐稳定,使国家能够无敌于天下。这种写法侧重于具体措施的陈述,通过列举措施来展示治国之道的实践。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乙
孟子说:“尊重贤人,任用能人,杰出的人在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而且愿意到那个朝廷去做官;市场,提供场地存放货物而不征租赁税,依照规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不使货物积压在货场,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愿意把货物存放在那个市场上了。关卡,只检查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会高兴,愿意经过那条道路了;对于种田的人,只要他们助耕公田,不征收私田的赋税,那么天下的农夫都会高兴,愿意在那样的田野里耕种了;人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劳役税和额外的地税,那么天下的人都会高兴,愿意来做那里的百姓了。真能做到这五个方面,那么邻国的百姓就会像敬仰父母一样敬仰他了。(邻国要想率领这样的百姓来攻打他,那正像是)率领子弟去攻打他们的父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能成功的。像这样就能无敌于天下。
17.B 18. B A B C 19.(1)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 20.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17.本题考查字音。
B.有误。“骈”的读音是“pián”,表示两马并驾一车或两物并列。
故选B。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用马鞭驱赶。故选B。
(2)句意: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其:在这里是表推测语气,表示“大概”。故选A。
(3)句意:涓人回答说;对:在这里是动词,表示“回答,对答”。故选B。
(4)句意:君王就派他出使齐国;遣:在这里是动词,表示“差遣,派遣”。故选C。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欲:想要;等:等同,一样;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求:要求,期望。
(2)以:认为,以为;市:买。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比阅读。
甲文中的“食马者”对“千里马”的态度是忽视和埋没。原文中明确提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揭示了“食马者”无法将“千里马”与普通马匹区分开来,更不能理解其千里之能的特殊之处。他们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去使用人才,导致“千里马”被埋没,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才能。
乙文中的“涓人”则表现出对“千里马”的识才和荐才的态度。原文中,“涓人对曰:‘君遣之三月,马至矣,若皋所求者,君之国亦多矣,何不取而来?’”这句话显示了涓人能够识别出“千里马”的价值,并且敢于向君王推荐。君王在得知涓人的建议后,也表现出了对人才的渴求和重视,最终采纳了涓人的建议,使得“千里马”得以脱颖而出。原文中还有“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的句子,进一步证明了君王因为采纳了涓人的建议,成功吸引了更多的“千里马”前来。
因此,甲文中的“食马者”与乙文中的“涓人”对“千里马”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忽视和埋没人才,后者则能够识才和荐才,这种对比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用人制度的批判和对于人才价值的肯定。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文
古时的一位君主,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几年也没有买到。国君的近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几个月后他获得千里马,马已经死了,他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很生气,说道:“我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还花费了五百金!”国君的近侍回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购买,更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来了许多千里马。
21.(1)远避(远离、疏远)(2)全,都(3)停止(4)勉强(强求) 22.B 23.(1)(先帝)对于桓帝、灵帝不曾不叹息、痛心遗憾。
(2)古代的管理(统治、治理)国家治理百姓的君王,他们是如何(怎么)任用人才的呢? 24.D 25.①甲诗“不拘一格”是要打破常规,根据需要和人才的专长选用人才。②乙文“亲之信之”表达了对贞良死节之臣的用人态度,③丙文“任人之长”“任人之工”指用人要发挥他的优点和长处。
【解析】2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句意: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远:远避(远离、疏远);
(2)句意: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悉:全,都;
(3)句意:要求没有穷尽(的时候)。已:停止;
(4)句意:不勉强人用他的笨拙处做事。强:勉强(强求)。
2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分析,“人”是主语,省略了谓语,“不同能”是宾语,故在“能”后断句;“而任之以一事”省略了主语,“任”“以”是谓语,“之”“一事”是宾语,故在“事”后断句;再结合句意“人有不同的能力,却任用他们做同样的事,就不能要求(他们)全(做得)成功”可断句为: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故选B。
2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未尝(不曾),痛恨(痛心遗憾)”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莅国(管理国家),治民(治理百姓),任人(任用人才),何如(如何,怎样)”要理解正确。
2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
D.“委婉地抒发了壮志难酬、不被重用的愤懑与无奈”理解分析不正确。诗人在《己亥杂诗》的三四句中,表达了诗人热烈的希望,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故选D。
2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
结合【甲】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诗人认为选用贤才要不拘一格,要打破常规,根据需要和人才的专长选用人才;
结合【乙】文“亲贤臣,远小人”“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可知,作者认为要亲近贤才,对选用的贤才要“亲之信之”,即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表明了对待贤才的亲近信任的态度;
结合【丙】文“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可知,作者认为用人时要取其长处,避其短处,即选用贤才,要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点睛】参考译文:
【乙】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丙】景公问晏子说:“古代君临天下治理百姓的人(君王),他们任用人(的情况)怎么样?”晏子回答说:“土地有不同的质地,却用它种植同样的庄稼,(还)要求它全都能生长(得很好),那是不可能的。人有不同的能力,却任用他们做同样的事,就不能要求(他们)全(做得)成功。要求没有穷尽(的时候),聪明能干的人也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求索永不满足,天地也有不能给足(的时候)。所以贤明的君王任用人,谄媚阿谀的人不让在自己的身边,徇私枉法的人不让在朝廷做官。任用人的长处,不勉强人用他的短处做事;任用人的精巧处,不勉强人用他的笨拙处做事。以上这些,就是用人的大概谋略。”
26.A 27.B 28.C 29.①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阅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少年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②先帝不因为我的地位低下、见识短浅,而降低身份,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
【解析】2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重点字词:若:如果。束:捆扎。藏:保存。观:看。
句子结构:“若业为吾所有”在整句话中是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一个假设的条件;“必高束焉”在整句话中是一个主句的一部分,具体表达了在满足条件“若业为吾所有”后,主人公会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庋藏焉”在整句话中是主句中的一个动词短语,描述了主人公在满足条件“若业为吾所有”后,会采取的第二个具体行动;“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在整句话中是主人公在满足前述条件后所表达的一种态度或打算;“曰”在这里表示主人公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姑俟异日观”是主人公的具体打算;“云尔”是语气词组合,用于结束主人公的陈述,没有实际的语义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故选A.
2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借”的意思;
B.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连词,表目的;
C.都是“得到”的意思;
D.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
故选B。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根据乙文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知,乙文作者没有“借书不得”,C选项中“两文作者都回忆了幼年好学而借书不得之事”与原文意思不符;
故选C。
2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然后:这样以后。专:专一。可惜:值得珍惜;
②以:因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顾:拜访。
【点睛】参考译文:
【甲】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里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乙】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30. 沾染、污秽 洗 横生藤蔓 31.(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对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32.A 33.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34.甲乙两文都写出了君子的高洁、坚贞不屈、质朴等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甲文通过描写莲花不受淤泥污染,不显妖媚,亭亭玉立,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等特点,借物喻人,借莲花的特点喻指君子洁身自爱、质朴、坚贞的高洁人格。
乙文通过写兰花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不改变自己的本性的特点,借兰花的特点喻指君子虽屡遭打击而不改操守、质朴的高贵品格。
【解析】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染,沾染污秽。
(2)句意: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涤。
(3)句意:不生蔓不长枝。蔓,横生藤蔓。
31.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之,的。可,值得。甚,很。蕃,多。
(2)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鲜,很少。闻,听说。
3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知道\知道;
B.贫瘠\鄙薄;轻视;
C.散发香味\芳香;
D.年\表年龄;
故选A。
3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艾蒿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分析句意可知,“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是兰的两个特殊。“其香蔼然”是“清风过之”的后果。
故断句为: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34.本师考查分析形象特点。
根据甲文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知:君子清高自洁,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根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知,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方正。根据“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知,君子志洁行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君子让人敬服。
根据乙文中的“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可在,君子不会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依然坚强不屈的特点。根据“含香体洁”“在室满室,在堂满堂”可知,君子志洁行廉。
故两文都赞美了君子高洁、坚贞不屈、质朴等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艾蒿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35.A 36.B 37. 舍生取义 效死于前 直前诟虏帅失信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解析】3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意为“想要”;
B.如果,假使/让/出使;
C.生存/使……生存/发出;
D.给/通“举”,推荐/随着;
故选A。
36.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B.句中的“也”表疑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人们不择手段而求生的批判;
故选B。
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结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这一主张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人生准则。
二空,结合材料一“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可知,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不为所动,以“效死于前”的言辞表明了自己态度的决绝,即让我死在你的面前。
三空,结合材料二“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可知,面对被软禁敌营的困境,文天祥没有忍辱偷生,而是以“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的行为表明了自己“但欲求死”的抉择,即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材料一: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
材料二: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
38.A 39.从前,君子用玉比喻美好的德行。 40. 由表及里、由形入神,玉全面地象征了君子的美德。 玉壶作为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心灵纯洁的追求。 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玉壶”,就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志格和纯洁心灵的信念。 李贺的诗句“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玉龙”是宝剑的美称,突出了将士们的坚毅、忠诚,展现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和为国现身的精神。
【解析】38.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
A.都是动词,通“现”,显现,显露;
B.连词,因此,所以/名词,原因,缘故;
C.形容词,纯朴,洁白/副词,一向,平素;
D.副词,值得,够得上/形容词,充实,完备;
故选A。
3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昔者:过去,从前。比:比拟,比喻。玉:玉石。焉:啊。
4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拓展分析。
(1)在甲文中,孔子将玉的各种特性比作君子的品德,如“温润而泽”象征仁慈,“缜密以栗”象征智慧,“廉而不刿”象征正义,“垂之如坠”象征礼节,“瑕不掩瑜”象征忠诚,等等。通过这些比喻,我们可以看到由表及里、由形入神,玉全面地象征了君子的美德。
(2)在乙文中,王季友描述的“玉壶冰”主要强调其外在的特质,如“知素结”(纯洁的结成)、“止水复中澄”(清澈如水)、“坚白能虚受”(坚硬洁白且空灵)、“清寒得自凝”(清冷凝聚)。这些特征展现了玉壶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暗示了对美好、纯洁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纯洁的追求。
(3)从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中,我们可以看出“玉壶”在这里象征着诗人纯洁无暇的心灵。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坚守清白,不为世俗所染的心志。这与甲文中玉象征君子美德、乙文中玉壶代表纯洁生活的主题是一致的。
另外,李贺的诗句“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玉龙”虽然不是直接的玉器,但作为宝剑的美称,它同样具有象征意义,这里的“玉”突显了宝剑的高贵和坚毅,正如玉的坚硬,象征了将士们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忠诚。这与甲文中玉象征的坚白、忠诚等品质相呼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从前的君子将德行比作玉:温润而有光泽,这是仁的表现;质地细密而坚硬,这是智的表现;有棱角但不刺人,这是义的表现;垂直悬挂时像要坠落的样子,这是礼的表现;敲击它,声音清脆悠扬而持久,最后戛然而止,这是乐的表现;瑕疵不会掩盖玉的光彩,光彩也不会掩盖瑕疵,这是忠的表现;玉石的纹理清晰可见,这是信的表现;它的气韵如同白虹,这是天的表现;它蕴含的精神如同山川,这是地的表现;圭璋(两种玉制礼器)特别显赫,这是德的表现;天下没有不珍视它的,这是道的表现。《诗经》中说:‘想到君子,他就像玉一样温和。’所以君子珍视玉。”
【乙】玉壶的纯净和素雅是众所周知的,它像静止的清水一样清澈。它坚硬而洁白,能够虚心接受,清冷而寒冷,自然凝结成冰。它的形状和清晨的镜子一样,能够映照出物体,掩盖了夜晚的灯光。墙壁上反射出圆形的光,人们惊讶于这股清新的气息。金罍这样的酒器有什么珍贵呢?精美的宴席又能升腾几次?正逢寻求玉柄的酒器,一起提携共饮这清冷如冰的美酒。
41.C 42.A 43. 亲贤臣,远小人 发现人才,正确培养人才 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解析】4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节”是气节的意思。
A.节日;
B.节省;
C.气节;
D.礼节;礼仪;
故选C。
4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甲】文诸葛亮给后主推荐文臣武将,是希望陛下能选贤任能。
故选A。
4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第三段中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可得:亲贤臣,远小人。
第二空:乙文运用象征手法,以千里马象征人才,以伯乐象征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人。以食马者象征统治者。不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感,也希望统治者能发现人才,正确培养人才。
第三空:根据丙文中的“故为人君者,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可得: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点睛】参考译文:
【甲】侍中郭攸之、费祎和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益处。
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谐,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乙】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丙】小人喜欢的是爵禄之利,贪恋的是钱财货物。当他们有共同利益时,就会暂时结党互为援引来结为朋党,这是虚假的“朋”;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守的是道德和正义,践行的是忠诚和诚信,珍惜的是名誉和节操。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就会因为共同的理念而相互受益;用这些来服务国家,就会因为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之间的朋友。因此,作为君主,只要斥退小人结成的假朋党,任用君子结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能治理好了。
44.骨强志健/问津名利之场/秣马厉兵/以取我胜。 45.难道人们都讨厌老去而忌讳死亡吗? 46.示例:此处激发了自己的感慨和共鸣,我们正当年少,立志求学,男儿就应该有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拼搏在当下,如文中所说即使年事已高,亦老当益壮,心怀伟大抱负和进取之心。
【解析】4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骨强志健问津名利之场秣马厉兵以取我胜”意思是:骨格强健,意志坚定,向往名利,便锻炼能力,锐意进取。“骨强志健”,描述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表示其身体强健、意志坚定,句意完整,可断开;“问津名利之场”语意完整,描述这个人进入了一个追求名利的社会场合或竞争领域,可断开;“秣马厉兵”和“以取我胜”是对其准备充分、决心取胜的描绘。
要求断三处,故断句为:骨强志健/问津名利之场/秣马厉兵/以取我胜。
4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岂:难道;皆:都;恶:讨厌;讳:忌讳;死:死亡。
46.本题考查启示。只要围绕“身计”如“骥子伏枥,意在千里”的自强不息来谈启示即可。
示例: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古人尚且能“骥子伏枥,意在千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心怀壮志,珍惜时间,持续学习,把握当下,自强不息,努力拼搏,锐意进取,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睛】参考译文:
舍人朱新仲常常说:“人生在世,寿命长短各不相同,姑且以七十岁作为标准来计算人一生的经历:十岁是儿童,在父母膝下玩耍,注意冷暖燥湿,调理乳哺衣食,直到长大成人,这叫做生活之计;二十岁为成年人,骨格强健,意志坚定,向往名利,便锻炼能力,锐意进取,像骏马伏在槽上,志在千里,这叫做生计;三十岁到四十岁,日夜思考,选择有利的事情去做,力求职位高升,财富丰厚,门庭显赫,子孙兴旺,这叫做家庭之计;五十岁时,心力交瘁,放眼世间,智谋用尽,西山落日之景日渐逼近,白驹过隙,光阴不留,这时应该顺其自然,收心息念,保养身体,像蚕一样吐丝作茧,这叫做养老之计;六十岁以后,经历了一个甲子的时间,夕阳衔山,生命将尽,反观内心,应无愧疚,这叫做死亡之计。”朱公每次把这些话告诉别人时,别人如果称赞他生活之计好,他就很高兴;如果称赞他家计好,他就更高兴;如果称赞他老计好,他就不回答;如果称赞他死计好,他就大笑,并说:“你的见识太浅薄了。”朱公见笑他的人很多,便也怀疑自己的见识浅薄,他说:“难道人们都厌恶衰老,忌讳死亡吗?”于是他为南华寺长老写了《大死庵记》,于是懂得了他的话。我现在的年龄已超过了七十岁,快八十了,应该把朱公的话写在衣带上。
47.有若人未之病/则苦口之药鲜进焉/国未之危/则逆耳之言鲜用焉。 48. 间或、偶然 不久 少 49.(1)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2)最终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错,于是导致亡国。 50.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意思对即可) 51.保护直臣,排斥奸佞,使君主成为有道之君。(意思对即可)
【解析】4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正确断句,首先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其次要借助语法知识,根据主谓宾来划分,句首语气词和关联词之后要停顿。最后仔细朗读,看看是否顺畅、顺口,意义是否完整。
句意:如果有人没有生病,那么苦口的药就很少会被服用;如果国家没有处于危难,那么逆耳的忠言就很少会被采纳。“有若人未之病”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里的“未之病”是一个倒装结构,正常语序应为“未病之”,因此,这里需要在“未之病”后面断句。“则苦口之药鲜进焉”是上述条件的结果,这是一个完整的结果状语从句,因此需要在其后断句。“国未之危”又是一个新的条件句,“未之危”也是一个倒装结构,需要在其后断句。“则逆耳之言鲜用焉”是上述“国未之危”条件的结果,这同样是一个完整的结果状语从句,所以在其后断句。
所以正确断句为:有若人未之病/则苦口之药鲜进焉/国未之危/则逆耳之言鲜用焉。
48.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偶尔还有人来进谏。间:间或、偶然。
(2)句意:不久也被诛杀。寻:不久。
(3)句意:所以很少有成功的。鲜:少。
4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
(1)期年:满一年;虽:即使。
(2)卒:终于;令:使;遂:于是,就。
50.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开头写齐王欣然接受邹忌的讽谏,接着发布政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广开言路。初时进谏者众多,门庭若市,数月后逐渐减少,一年后几无进谏者,说明朝廷弊端已除,政治清明。因此,甲文主要内容为:齐王纳谏及其带来的结果。
5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首先,文中提到:“有若人未之病则苦口之药鲜进焉,国未之危则逆耳之言鲜用焉。”明确指出了在没有遭遇困难或危险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不喜欢听逆耳的忠言,良药苦口难以下咽。这正是直臣所面临的困境,他们提供的忠告常常因逆耳而不被接纳。接下来,进一步指出:“故佞臣易进,直臣易退,其致君于有道也难哉!”这句话揭示了奸佞之人因擅长逢迎而容易得到君主的宠信,而直臣则因直言不讳而容易被边缘化。这种情况下,要使君主成为有道之君变得异常困难。最后,通过描述君主在遭遇困境时的情况,强调了保护直臣、排斥奸佞的重要性:“及其既病也,药必错杂而进,故鲜效焉;及其既危也,言必错杂而用,故鲜功焉。”这说明在危机时刻,由于之前未能听取直臣的忠告,君主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得危机难以化解。
综上所述,丙文阐述的道理是:要保护直臣,排斥奸佞,这样才能使君主成为有道之君。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齐王说:“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乙】
像隋炀帝残暴凶虐,臣下不敢开口,最终使他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因而导致国亡身死,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前事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千万不要被后人耻笑啊!
【丙】
又说保护正直大臣,排斥奸佞小人,才能使君主成为有道明君,这是为什么呢?人在没有生病的时候,苦口的药就很少去吃;国家没有危亡的时候,逆耳的忠言就很少被采纳。所以奸佞小人容易得到重用,正直大臣却容易被疏远,这样,要使君主成为有道明君就很难了!等到已经病了,药物必然是乱七八糟地服用,所以很少有效;等到国家已经危亡了,忠言必然是乱七八糟地使用,所以很少有成功。因为奸佞小人还在君主身边,正直大臣却被疏远,君主即使后悔也很难办了。现在朝廷久已安定,正直大臣的忠言不被采纳,这是形势造成的啊。
5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或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爱,爱好 53.示例:对于学到的知识,要通过问的办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只知宏观不知微观的知识,还是通过问的办法,将细节问题全部弄清楚。
【解析】52.本题考查文言文知识的迁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了解学习方法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或“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好”均表示“喜好,爱好”的意思;此处“君子之学必好问(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的“好”也表示“喜好,爱好”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
53.本题考查观点提炼与态度看法。
文中“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意思是“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时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有时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表达了“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立足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学习中融入问的方法”入手进行作答。
示例:问是深入学习的方法,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对大的原则的认识,而是要通过设问、解答疑问的方式把知识落到实践中去,并且要通过不不询问,来深入细节。
【点睛】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时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有时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54.(1)踏(2)④ (3)战胜 55.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体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优厚的体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56.“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这四个短句采用排比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感 强,指出百姓在上战场之前要接受的教育,“教之,诲之,诫之,威之”的使用,层层深入,加强语势。 57.相同点都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不同点甲文开篇还采用了比喻论证引出观点:舍生取义
【分析】5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1)“一蹴而就”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只需一步到位,就能取得成功。它通常用来指做事情的进展非常迅速,不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蹴”是“踏”的意思。据此推断,“蹴尔而 与之”句意为用脚踢给别人吃。“蹴”是“踏”的意思。蹴尔而与之:用脚踢给别人吃。
(2)“诲之以忠信”句意是要教诲他们有忠信的思想。“信”是名词,信用的意思。故选④。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意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胜”是“战胜”的意思。据此推断,“教练而敌可胜矣”句意是让将士接受战术训练就可以在战场上战胜敌人了。“胜”是“战胜”的意思。
5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分辨;受:接受;于:对于;何:什么;加:益处。
56.本题考查分析排比修辞及其作用的能力。
依据“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