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15.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类)试卷(含答案解析)全国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15.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类)试卷(含答案解析)全国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5:3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新题速练】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 类)(全国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2024·广西贵港·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壶。
【乙】
冰泉铭
元结
苍梧郡城东二三里,有泉焉。出于郭中,清而甘,寒若冰。在盛暑之候,苍梧之人得救渴。泉与火山相对,故命之曰冰泉,以变旧俗。铭曰:火山无火,冰井无冰。惟彼泉源,甘寒可微①铸金磨石, 篆刻此铭。置之泉上, 彰厥②后生。
[注释]①微(zhǐ):表示迹象、现象,引申指证明。②厥:代词,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心乐之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潭中鱼可百许头 二者不可得兼
C.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
D.置之泉上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是山水游记,都交代了潭(泉)的地点,以及周边环境和游人的观景感受。
B.两文都写出了水的特点,其中甲文的水是清澈透明,乙文的水是清寒甘甜。
C.在甲文中,作者的观感有一个先乐后凄的变化,表现出官场失意后的落寞之情。
D.在乙文中,作者十分赞赏冰泉,专门为之作铭刻碑,让其声名远扬,传到后世。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出于郭中,清而甘,寒若冰。
4.甲文中“水尤清冽”的“冽”是否可以换成“洌”?为什么?
5.甲乙两文中都用到侧面描写,请结合文意,具体分析其作用。
(2024·天津·一模)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晖夕阴 晖:日光
B.连月不开 开:指天气放晴
C.沙鸥翔集 集:集中
D.把酒临风 把:持、执
7.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
B.第③④段分写洞庭湖阴晴景象,以及不同景象在作者心中的不同反响。
C.第⑤段是全篇重心,“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语重情深,悲凉慷慨,读之令人感喟。
D.这篇散文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2024·广东清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饮少辄醉( )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3-24八年级下·湖南邵阳·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①。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③,花蕊藉④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⑤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⑥。……
(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有改动)
【注】①瘦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锦幄:锦绣织成的帐幕。④藉(jiè):衬垫。⑤陟(zhì):升,登。⑥灵壁:灵璧石,质地细腻温润,滑如凝脂,石表沟壑交错。
11.下列各项加粗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欲穷其林/其名为鲲 B.见渔人,乃大惊/乃记之而去
C.之绿萝山下/闻之,欣然规往 D.石为泉啮/中轩敞者为舱
12.解释下列加粗字词的意思。
(1)芳草鲜美( )(2)复前行( )
(3)明日过桃源县( )(4)溯源而上( )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14.古代文人笔下的桃花源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概括。
(2024·山东德州·一模)【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①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 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 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①芜刈翳,梯危缒②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③,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④,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
②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 虽有敏口,不能名状。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
③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
(白居易《三游洞序》⑤)
【注】①芟:割除。②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③仰睇俯察:上下察看。④薄:碰击。⑤写作背景: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与好友云禁(字敌之)、弟弟白知退奉命将各自到达所任。本文写于三人分别前的一次出行。
15.根据以下表格内容,给下列句中的“绝”选择正确的释义。 (填序号)
汉字 释义
绝 A.(动)断,断绝:B.(动)隔绝,隔断:C.(动词)停止,止歇;D.(形)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E.(动)绝命,死;F.(副)绝对,完全。
(1)如不绝线 (2)绝无人迹 (3)斯境胜绝
16.下面句中的“其”字,与例句中“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斯境胜绝,天地阔其有几乎?
A.其真无马邪? B.安陵君其许寡人
C.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屠自后断其股
17.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诚哉是”和“甚矣,汝之不惠”一样,属于主谓倒装。
B.“微之”是元稹的“字”,古代称呼别人都是直接称名,以表尊重。
C.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时间。文中“自未论戌”意思是从未时到戌时。
D.【乙】文和《岳阳楼记》一样,叙事、写景、议论相互融合,浑然成篇。
18.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
19.甲乙两文作者皆“闻水声”“探幽境”,面对“斯境胜绝”,柳宗元“心乐之”,白居易“爱不能去”,然而徜徉山水终究只能偷来片刻欢愉,他们作别时且叹且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补充元稹的感叹。
微之曰:“诚哉是! ”
20.学校开展群文组合阅读学习活动,你认为【甲】【乙】两文可以组合在一起吗?说说你的三点理由。
(2024·广东惠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泉香而酒洌
(3)宴酣之乐
2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乙】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②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问。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③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④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⑤。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节选自归有光《悠然亭记》)
【注释】①!就(jiù)居:租房。②定卜:定居。③牖(yǒu):窗子。④雕绘:指可以修饰文字。⑤适:适意。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娄水之阴/佳木秀而繁阴
B.忆余少时尝在外家/尝趋百里外
C.盖去县三十里/去国怀乡
D.颓然如积灰/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
25.认真阅读【甲】【乙】两文,补完下列读书笔记。
甲乙两段选文都写到了“亭”,甲文介绍亭名的由来是“太守自谓也”,乙文提到亭名源自(用原文回答):甲文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抒发的“醉翁之意”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社会理想;而乙文则通过说古道今,表达的“悠然之意”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4·山西晋城·二模)山西文旅开展“赏山川美景·识文人风骨”探究活动。请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任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事记》)
26.语言现象巧梳理。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再找一个与加点词有同样用法的句子,并对活用的词进行解释。
词类活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句子: 词义:
27.美丽的风景是大自然的馈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意思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动静之间充满诗情画意。“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意思是 ,沉醉山水的愉悦跃然纸上。
28.活动中,小组想以“鸟”为主题制作一个宣传微视频,在分享专栏上推送。请你结合下面诗和选文,完成视频脚本创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镜 头 画外音
画面背景 景物特写
钱塘湖 (1) 在这乍暖还寒的时候,鸟儿们已开始忙碌,它们争相站在枝头迎接这宝贵的春光,它们在枝头欢腾跳跃的样子,为大自然增添了无尽的生机。
醉翁亭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
29.古人云:“悦人者众,悦己者王。”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才是真正的智者。陶弘景、欧阳修都找到了属于自己内心的快乐,请你分析他们所感受到的“乐”有何不同。
(2024·全国·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浙江①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②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③际天④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⑤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选自《观潮》)
注释:①浙江:就是指钱塘江。②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③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白雪覆盖的山岭。④际天:连接着天。⑤沃:用水淋洗,冲荡。
【丙】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雾凇沆砀( ) (2)上下一白( )
(3)既而渐近( ) (4)海涌银为郭( )
3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3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为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点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自恃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C.乙文中“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乙两文都出现了“雪”,甲文是写西湖雪景,乙文则是写城外山岭雪景。
33.甲乙两文一则看“雪”,一则观“潮”,景物不同,写法各异,试结合内容分析。
(2024·山东临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宿大林寺。大林穷远②,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③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④三人姓名文句。( )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⑤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⑥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⑦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节选自白居易《游大林寺序》,有删改)
【注释】①元集虚:唐代隐士,隐居庐山,善文会乐,与白居易交情甚好。②穷远:十分僻远。③聚落:村落,村庄。④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分别指唐代比部郎中萧存、户部郎中魏弘简、右补阙李渤三人。⑤匡庐:庐山。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隐居庐山,故有此说。⑥曾:还。⑦迨:至,到。
34.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寺多清流苍石”中“环”与“环滁皆山也”的“环”,意思相同。
B.“山桃始华”“华”同“花”,在句中此作动词,开花。
C.“悄怆幽邃”的“悄怆”指悄然悲伤,“迨今垂二十年”的“垂”指将近。
D.“全石以为底”是倒装句,就是“以整块的石头为底”的意思。
35.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者 B.由也 C.因也 D.由者
36.【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每划对一处给1分,划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历 东 西 二 林 抵 化 城 憩 峰 顶 宿 大 林 寺
37.把【甲】【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38.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2024·浙江·一模)为探究古代山水作品发展的脉络,同学们结合所学教材,整理了不同时期的部分作品。请阅读后完成相关任务。
时代 山水作品
魏晋时期 课内材料:【北魏】郦道元《三峡》 【南朝】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
唐宋时期 课内材料:【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课外材料: 【宋】苏轼《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①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是日剧饮而归。【注释】①相: 察看。②王逸少: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③唱黄鸡: 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 表示时光的流逝。
明清时期 课内材料:[明]张岱《湖心亭看雪》 课外材料: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馀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①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②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③而歌者,红装而蹇④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泱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 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⑤,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⑥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注释】①碛(huì) 面: 洗脸。②鬣(liè):马鬃。③罍(léi): 这里指端着酒杯。④蹇(jiǎn): 这里指骑驴。⑤堕(huī)事:耽误公事。⑥恶(wa):怎么。
39.解释下列加点词或选择正确的词义。
(1)书不数字( ) (2)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 (3)是日剧饮而归( )
(4)馀寒犹厉(A激励 B.严肃,严厉 C.剧烈, 猛 D.恶鬼)
(5)未百步辄返 (A.总是 B.马上, 立即 C.却, 反而 D.独断专行)
(6)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A.开始 B.才, 方才 C.只, 仅仅 D.曾经)
4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冻 风 时 作 作 则 飞沙走 砾 局 促 一室 之 内 欲 出 不 得。
4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2.结合选文,探究发现山水作品选材的特点。
朝代 选文 所写内容
魏晋 郦道元《三峡》 (1)
唐宋 苏轼《游沙湖》 (2)
明清 袁宏道《满井游记》 作者偕友人游满井时所见的早春景色以及游人游玩时的情态。
43.请结合选文,找寻不同时期山水作品语言形式的特点(单选)。
A.多用叠词、对称句,朗朗上口 B.多辞藻华丽、音节铿锵 C.多注重韵味,骈散结合
44.不同时期的山水作品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有所变化。请根据以上选文的具体内容,将下列选项填入图示中的恰当位置,并简述理由。
不同时期山水作品中景与情的关系
(1) (2)唐宋 (3)
备选时期: A.魏晋 B.明清
(2024·河南信阳·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①,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②,鲂鲤③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④以翻飞。彼南阜⑤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⑥。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⑦,遥想灵山⑧,有爱嘉名⑨。欣对不足,率共赋诗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 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选自陶渊明《游斜川序》)
【注释】①邻曲:邻居。②曾城:曾城山,山名。③鲂鲤:均为鱼名。④和:和煦的风。⑤南阜:南山,即庐山。⑥嗟叹:这里意为吟诗作赋。⑦中皋:平泽中的高地。⑧灵山:昆仑山。⑨嘉名:美名。⑩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意思是欣然面对曾城赏景,尚不足以尽兴,于是即兴赋诗。 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
45.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四时俱备 词语推断法:德才兼备
(2)夕日欲颓 查阅词典法:①欲望,愿望。②想要,希望。③情欲,贪欲。④将要。(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填序号
(3)临长流 课内迁移法: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
46.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7.有人认为甲文中“猿鸟乱鸣”的“乱”字用得不好,值得商榷。请谈谈你的看法。
48.两个文段都写了山川景物,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2024·贵州贵阳·模拟预测)雪窦游志(节选)
邓 牧
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⑥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⑦,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⑧,独野人⑨往返捷甚。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⑩“雪窦山”字。
(有删改)
【注释】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同“垄”。⑤牧竖:牧童。⑥次:接下去,接着。⑦相啮:相接。⑧跬:半步,实指一举足的距离,今称“一步”。⑨野人:指当地村民。⑩髹(xiū)书:……
49.文章叙述了作者从药师寺到雪窦山的过程,下面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下船陆行,宿于药师寺,所见僧人多喜读书
B.大山环绕之地,欣赏山涧水流
C.欲问所经地名,村民不愿回答
D.过大溪,越二岭,至雪窦山
50.文章注释⑩“髹书”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赤黑色的漆书”,另一种是“用赤黑色的漆写”,你认为此处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根据文段内容阐述理由。
51.下列与“架木为梁”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B.或异二者之为(范仲淹《岳阳楼记》)
C.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D.中轩敞者为舱(魏学洢《核舟记》)
(2024·湖北恩施·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张岱
【乙】
二十八日 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余强卧。巳刻①,同伯化②蹑③屐④二里,复 A 文昌阁。览地天一色,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
二十九日 奴子报:“云开,日色 B 林端矣。”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偶步楼前,则香炉峰正峙其前。
三十日 雪甚,兼雾浓,咫尺不辨。伯化携酒至舍身崖,饮睇边饮边 C 元阁。阁在崖侧,冰柱垂垂⑤,大者竟丈。峰峦灭影,近若香炉峰,亦不能见。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巳(sì)刻:指巳时。②伯化:人名,汪伯化。③蹑:踩,踏。④屐:木头鞋。⑤垂垂:低垂的样子。
52.请你参考“方式提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重点字词解释】
方法提示 加点词语 词语解释
迁移课内字词:直视无碍 促奴起视 (1)
联系常见成语:明辨是非 咫尺不辨 (2)
根据语境推断:结合上下文分析,本句有转折之意。 虽阻游五井 (3)
查阅字典选择:①(动)来到,到达;②(动)达到顶点。③(形)周到。④(副)极;最。⑤(连)至于。(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典》) 伯化携酒至舍身崖 (4) (填序号)
53.结合语境,请将“浮”“抵”“看”依次填入文章空格处。
A B C
54.请为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饭 已 大 雪 复 至 飞 积 盈 尺。
5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6.【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雪景,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
57.同样是赏雪,甲乙两文的作者在文中却抒发了不一样的心情,请你简要分析。
(2024·吉林长春·一模)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云山日记一则
郭畀①
二十日晴客杭登吴山。城隍庙壁画二鬼,颇得②。回立门首,左顾西湖,右观大江,杭郡人家,皆在足下。次游玄妙观,门立徽宗③御书碑石,殿前立高宗御书《道德经》石刻经幢④。二亭覆之。后有《真武观记》,开平⑤二年物也。有老道士云,吴越⑥时已有之,昔为紫极宫。惜前朝碑石,有“天庆观⑦”字, 皆凿去不存,殊失古意。且朝代更改,敕额曰“玄妙” 当存其已往,而新其方来可也。道士俗物,大败人意。回到省⑧中,石路高下,足力少倦。
[注]①郭畀(bì):元代书画家。②颇得:很好。③徽宗:北宋皇帝赵佶,书画家。后文的“高宗”是南宋皇帝赵构,书法家。④经幢(chuáng):柱状的石刻,柱身刻经文。⑤开平:五代后梁太祖年号。⑥吴越:指五代时钱镠(liú)在两浙建吴越国。⑦天庆观:宋朝时玄妙观称“天庆观”,到元代皇帝赐名“玄妙观”,于是道士把碑上的“天庆观”三字都凿去了。⑧省:指官署。
5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二 十 日 晴 客 杭 登 吴 山。
5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道士俗物,大败人意。
60.作者游览杭州吴山,记庙宇、道观,留意于文物古迹。从这则日记看,他认为应该怎样对待文物古迹?
(2024·江苏·一模)班级开展“跟着苏轼去春游”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甲】
减字木兰花 莺初解语①(宋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注释】①该词约作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东坡时年28岁。此时,东坡以覃恩迁大理寺寺丞。赴任途中,过宝鸡,重游终南山。其弟子由闻之,寄《闻子瞻重游终南山》诗,东坡次韵,并作此词以寄。
【乙】
游沙湖(宋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丙】
惠州一绝(宋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丁】
减字木兰花 立春(宋 苏轼)
春牛②春杖③,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④,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⑤春胜⑥,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⑦,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释】②春牛:泥塑的耕牛。③春杖:泥塑的犁杖。④春工:春天⑤春幡(fān):春旗。立春日,农家户户挂春旗,标示春的到来。⑥春胜:一种剪成图案或文字的剪纸,也称剪胜,以示迎春。⑦天涯:多指天边。此处指作者被贬谪的海南岛。
【任务一:梳理文意】
6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善医而聋 (2)余戏之曰
(3)门外二里许 (4)不辞长作岭南人
6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余 以 手 为 口 君 以 眼 为 耳 皆 一 时 异 人 也
6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2)有王逸少洗笔泉,冰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任务二:循踪揽胜】
64.根据诗文,探寻苏轼的春光之旅,完成下面填空。
(赏春景:早莺、微雨、① 。) (绘春画:溪水向西流淌不停息,③ 。)
终南山→ ② ↓
←儋州 ←惠州
(悟春情:此时此地此景,苏轼内心会涌出哪些情感呢?⑤ (品春境:好一幅④ 的丰收图。)
【任务三:知人论世】
65.有人说苏轼的心中永远驻着一个春天。请结合材料,联系上面的诗文,谈谈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
苏轼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后便名震京师,步入仕途后逐步受到重用,曾在凤翔、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公元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新法废除后,司马光成为宰相,苏东坡东山再起,升为正三品官员;后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请辞外放杭州;苏东坡再回朝廷,职位频繁调动;到宋哲宗亲政时,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
(2024·广东深圳·模拟预测)完成各题。
【足迹·名山大川】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①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②几③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④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⑤数十立者,山也。极天⑥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⑦皓⑧驳⑨色,而皆若偻⑩。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①崖限:像门槛一样的山崖。②磴(dèng):石头台阶。③几(jī):几乎。④徂徕(cú 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四十里。⑤樗(chū)蒱:骰(tóu)子。⑥极天:天的尽头,天边。⑦绛:红色。⑧皓(hào):白色。⑨驳:杂。⑩偻(lǚ):曲背。形容日观峰以西的山峰都低于日观峰,如同弯腰曲背地站着。
【丙】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回视日观以西峰
B.苍山负雪/至于负者歌于途
C.或曰,此东海也/或异二者之为
D.而皆若偻/若为佣耕
6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68.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在描写潭中鱼的时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鱼儿的活泼,有生气。
B.【乙】文在描写雪后泰山日出之景时,运用了大量的色彩进行描绘,冷暖色调的对比,展现了风景的壮观。
C.【乙】文中画线句子,正确断句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D.【丙】诗中王安石登上了飞来峰,望见了日出之景,令他精神大振。
69.中国古代文人的写景类作品往往与仕途、家乡、际遇等紧密联系。你的学习小组发现三篇选文都与作者的仕途有关,请你结合课内所学以及表格中“人生的经历”,探究三篇选文的不同情感。
人生的经历 蕴含的情感
【甲】柳宗元在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 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 的心情。
【乙】姚鼐经历了十三年科考,入仕后发现官场与自己的理念不合,于是告病辞官。 抒发了作者对 的赞美以及文章背后展现的面对宦海沉浮,作者的 的情怀。
【丙】王安石初涉官场,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 借登飞来峰抒发自己 的政治信念。
参考答案:
1.D 2.A 3.(1)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2)泉水出现在外城之内,清凉甘甜,寒冷得像冰。 4.示例一:我认为“冽”不应写作“洌”,因为“清冽”是融合了视觉和触觉的来形容潭水,表现出柳宗元在观察到水很清澈的同时也似乎感受到了水的冷冽,这就是一个由视觉转移到触觉的通感手法,可谓妙笔生花,增强文章表达的丰富性和感染力。
示例二:我认为“冽”不应写作“洌”,因为联系全文来看,潭的环境是“悄怆幽邃”,作者的感受是“凄神寒骨”,所以此处用上一个体现冰冷特征的“冽”字,与文章的意境更为合拍,恰如其分。
示例三:我认为认为“冽”应该写作“洌”,因为清洌是写水的清澈特征,与下文对于石和鱼的描写皆属于视觉角度,符合情理。 5.示例:甲文中的鱼影和鱼趣属侧面描写,衬托出潭水清澈透明的特点;乙文中苍梧人得以解暑救渴属侧面描写,衬托出泉水甘寒可人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意动用法,感到快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B.副词,大约/动词,能够;
C.代词,代小溪/助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D.动词,放置/动词,放置;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
A.依据【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语句可知,本文交代了潭(泉)的地点,以及周边环境和游人的观景感受。依据【乙】文“苍梧郡城东二三里,有泉焉”“在盛暑之候,苍梧之人得救渴。泉与火山相对,故命之曰冰泉,以变旧俗”“铭曰:……篆刻此铭”可知,这是交代了冰泉的地点,命名和环境,并没有描述游人的观景感受。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以:因为;境:环境;过:太;清:凄清;久:长久;居:停留。
(2)于:从;郭:外城;清:清凉;甘:甘甜;若:像。
4.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
示例1:我认为“冽”不应写作“洌”.“冽”是寒冷的意思,“洌”是清澈的意思,两个词词义不同,不能通用。“尤为清冽”的意思就是清澈而冰凉。
示例2:《小石潭记》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在写景中作者抒写了自己被贬生活的孤凄悲凉。文中第④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而去。”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感受。 所以,我认为“冽”比“洌”更为确切。这样不仅是写实,写出了自然之景的水的清凉,也是写虚,衬托了人物心情的悲凉。作者在开篇就奠定了悲凉的气氛,与结尾处的“凄 神寒骨,悄怆幽邃”遥相呼应,使文章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5.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示例:【甲】文,依据②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这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游鱼的数量和游鱼的活动,侧面衬托出潭水清澈透明的特点。【乙】文,依据“在盛暑之候,苍梧之人得救渴”句意可知,文中作者通过叙述苍梧人因泉水得以解暑救渴的叙述,侧面衬托出泉水甘寒可人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乙】苍梧县城东二三里的地方,有一眼泉水。泉水出在城外,清澈而甜美,像冰一样的寒冷。在盛夏的时候,苍梧的人们都靠它解除干渴。泉水与一座被当地人称为“火山”的山相对,所以我命名它为“冰泉”,用来改变旧的风俗。铭文说:被称为“火山”的山其实并没有火,被命名为“冰泉”的水其实也并不冰。只有那泉水的源头,甘甜和寒冷都是可以被验证的。熔化金属雕刻磨石,把铭文刻写在上面。把它放在泉水边上,使后来的人们能看到它。
6.C 7.A 8.B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C.句意: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歇;
故选C。
7.本题考查通假字。
A.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属:通“嘱”,嘱咐;
故选A。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第③④段分写洞庭湖阴晴景象,以及不同景象在“迁客骚人”心中的不同反响。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9. 居高面下 就 以……为乐 10.(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2)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是太守啊。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临:居高面下。
(2)句意: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辄:就。
(3)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乐:以……为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山水之乐:指欣赏山水的乐趣;得:领会;寓:寄托。
(2)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点睛】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消散,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早上则自暗而明,傍晚则自明而暗,阴暗明亮,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弯着腰走的老人,搀扶着走的小孩子,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靠近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尽情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 ,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11.B 12. 新鲜美好 向前 第二天 逆流而上 13.(1)男男女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2)(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众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 14.①景色优美;②环境幽静;③依山傍水;④位置隐秘;⑤与世隔绝;⑥祥和安宁;⑦民风淳朴。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A.代词,这(片)/代词,它的;
B.连词,均翻译为“于是,就”;
C.动词,到/代词,代指这件事;
D.介词,被/动词,是;
故选B。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花草鲜嫩美丽。鲜美:新鲜美好;
(2)句意:继续往前行船。前:词类活用,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句意:第二天经过桃源县。明日:第二天;
(4)句意: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溯:逆流而上;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要结合上下文补充省略的成分。本题重点词有:
(1)衣着:穿着打扮,穿戴;悉:全,都;
(2)泊:停泊;至:到;注意补充主语;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乙】文中“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可知,桃花源景色优美,环境幽静;
根据【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乙】文中“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可知桃花源依山傍水,位置隐秘;
根据【甲】文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与世隔绝;
根据【甲】文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可知,桃花源祥和安宁,民风淳朴。
【点睛】参考译文
【甲】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15. A F D 16.A 17.B 18.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情吗? 19.示例一:此美景足以畅怀逸心,而得赏之士寥寥。岂不若俊彦贤才徒具韬略,而亦乏识珠之君乎!
示例二:这般美景,能欣赏的人却不多,如多少英才,空有才志也是无人赏识啊! 20.示例:①两位文人境遇相似,都是被贬谪后为排解内心的愁懑,探山访水;②小石潭清幽荒僻,三游洞人迹罕至,而两位文人都有欣赏奇景的情趣雅致;③同是绝境美景,激荡起他们相似的情绪。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如不绝线”意思是:又像绵延不断的丝线。绝:断,断绝。故选A。
(2)“绝无人迹”意思是:一点人的痕迹都没有。绝:绝对,完全》故选F。
(3)“斯境胜绝”意思是:这个地方如此美丽。绝: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故选D。
16.本题考查“其”字用法。
“斯境胜绝,天地阔其有几乎?”中的“其”:副词,难道。
A.其:副词,难道。
B.其:副词,一定,务必。
C.其:代词,之前面的内容。
D.其:代词,指狼。
故选A。
17.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
B.说法有误。古代称呼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字以表尊重。而非“都是直接称名”。
故选B。
1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此,这件事。彼:另一件事。太息:叹息。岂:难道。独:只有。是:这。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补写句子。
根据③段“诚哉是”意思“此话对极!”可知,“微之”的这句话是对前文的肯定和感叹。前文“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表达了美丽景色无人常识的遗憾;“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作者借此喻彼,含怀才不遇、英才被贬之意,意味更为深长。由此可推知补写的句子,既有对美丽景色无人常识的遗憾,也有英才郁郁不得志的感慨。
示例:绝佳的景色却籍籍无名,不被人欣赏;多少英才满腹经纶却不被重用,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看法。
根据【甲】④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和【乙】③段“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战?”(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情吗?)可知,两位文人境遇相似,都是被贬谪后为排解内心的愁懑,探山访水;
根据【甲】④段“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①段“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簿,磷磷甾劣,跳珠溅玉,惊动耳目”(上下察看,绝无人迹,只有水石相激,水清石明,跳珠溅玉,惊动耳目。我们从未时直到戌时,流连忘返)可知,小石潭清幽荒僻,三游洞人迹罕至,而两位文人都有欣赏奇景的情趣雅致;
根据【甲】④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和【乙】③段“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战?”(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情吗?)可知,同是绝境美景,激荡起他们相似的情绪。
据此分析可知,【甲】【乙】两文可以组合在一起。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正喝得尽兴时,听到石间有泉水声,于是下船上岸,步行到了崖岸缺口的地方。一开始就见到一块石头,如叠如削,奇怪的地方在于像张开的翅膀,又像下垂的旗帜。然后看到了泉水,如泻如洒,奇特犹如悬挂的白绢,又像绵延不断的丝线。于是我们一起把小船拴于岩石下,带着仆夫割倒杂草,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连休息带攀爬了四五次。上下察看,绝无人迹,只有水石相激,水清石明,跳珠溅玉,惊动耳目。我们从未时直到戌时,流连忘返。
再过了一会儿峡山昏黑,云破月出,月华忽明忽暗,互相交替。晶莹奇幻,各种美妙的景象于此地展现。即便是口舌敏捷的人也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就这样,我们通宵未睡,直到天明,才准备离去,既怜惜于奇景又感伤于即将别离,边惊叹边说着话。
知退说道:“这个地方如此美丽,天地间能有几处?为什么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却多年来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我说:“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情吗?”元微之说:“此话对极!……”
21.居高面下;清;尽兴地喝酒 2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2)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 23.B 24.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 25.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欣赏山水的乐趣;太平祥乐,与民同乐;悠然闲适(或“随遇而安”)
【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的。临:居高面下。
(2)句意为:泉水清并且酒也清。洌:清。
(3)句意为:宴会喝酒的乐趣。酣:尽兴地喝酒。
2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得:领会。寓:寄托。
(2)伛偻:老人。提携:小孩。
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水的南面/茂盛;
B.曾经/曾经;
C.距离/离开;
D.坍塌/衰败;
故选B。
2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本句的意思是: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表兄淀山公”为整个句子的主语,此处表强调,其后可断开;“自田野”做状语,“登”为谓语,“朝”为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宦游”为谓语,“二十余年”为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正确的断句应为: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根据【乙】文“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的内容可知,【乙】文介绍亭名的由来是“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2)根据【甲】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内容可知,“醉翁之意”是欣赏山水的乐趣;作者最求山水之间的乐趣,表现出作者追求自由、寄情山水对快乐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享受“宴酣之乐”,表现其与民同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于官场的一点无奈的思想感情,所以表达作者最求太平祥乐,与民同乐。根据【乙】文“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的内容可知,“悠然之意”是随遇而安。
【点睛】参考译文:
【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现在淀山公一天比一天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
26. 示例: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或“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27.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28.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示例:茂密的树荫,将天空割成一条条蓝丝带,阳光透过树叶斑斑驳驳地洒下来。游人纷纷散去,鸟儿们的鸣叫声穿过树林,鸟儿在尽情欢唱啊! 29.示例:陶弘景酷爱自然,常伴山林,实属陶醉于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喜悦之情;而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太守之乐其乐”,不仅乐在山水,更有着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解析】26.本题考查词类活用。要再举出有同样做法的例子分析作答。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中“翼”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小石潭记》中此类用法很多,如“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空”意思为“在空中”,用法为名词作状语。
2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重点词语有:欲,想要;颓,坠落;鳞鱼儿;竞,争相恐后;跃,跳出。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重点词语有:芳,花;发,开放;幽香,散发幽香;秀,茂盛。繁阴,浓密的树阴。
28.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及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画外音“在这乍暖还寒的时候,鸟儿们已开始忙碌,它们争相站在枝头迎接这宝贵的春光,它们在枝头欢腾跳跃的样子,为大自然增添了无尽的生机”可知,这几句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思为: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描绘出莺争暖树,燕衔春泥的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第二空,根据“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意思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可以拟写画外音就是描绘树木葱茏、鸟儿欢愉的景象。可拟写画外音:树木葱茏,形成一片浓密的树阴。游人散散落落地离开,鸟儿在树林间飞上飞下,欢愉地啼叫,,这是鸟儿真正的快乐啊。
29.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心中的“乐”的不同。
根据《答谢中书书》中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可知,作者描绘的是山川之景,再根据“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四时之景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绘晨昏之景诱人。所以可知,陶弘景的快乐是陶醉山川美景的快乐。根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还有作者能与古今代贤者共赏山水的快乐。
根据《醉翁事记》中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可知,欧阳修有醉心山水之乐。根据“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可知,欧阳修还享受与民同乐的乐趣。
【点睛】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呀。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节选自《醉翁事记》)
30. 白汽弥漫的样子 全 不久,一会儿 外城 31.(1)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32.D 33.示例:甲文写雪景,采用的白描的手法,抓住景物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勾勒出阔大辽远、万籁寂静的雪景图。乙文写潮涌,由远渐近,细致描绘,运用比喻、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水的声、色、形、势,突出其雄奇壮美的特点。
【解析】3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1)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2)句意: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一:全。
(3)句意:不久(潮水)越来越近。既而:不久,一会儿。
(4)句意:当海水涌起来时,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郭:外城。
3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1)俱:都。绝:消失。
(2)潮:大潮。之:的。伟观:雄伟景象。
3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D.“乙文则是写城外山岭雪景”错误,结合乙文“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翻译“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可知,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潮水涌来的情景比成了玉城雪岭,这里描写的是潮水,而不是“城外山岭雪景”,错误;
故选D。
33.本题考查写法赏析。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景方法上的不同。
(1)结合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这是甲文的写景句,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而是抓住了天、云、山、水、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来描写,描写是语言简单朴素,这是白描手法,写作顺序则是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用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来衬托整体雪景的阔大、辽远、静谧。
(2)结合乙文“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这个写景句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潮水涌入钱塘江入口的景象比成银白色的线、玉城雪岭,这是视觉描写;把潮水涌入的声音比成雷霆的声音,写其声音的响,这是听觉描写;“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则是夸张手法,写出潮水涌来时的震撼景象。这里运用比喻、夸张修辞,从视觉、听觉角度写潮水的颜色、声音、气势、形状等。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乙】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当海水涌起来时,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又像给钱塘江系了一条白玉腰带”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34.C 35.A 36.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宿大林寺。 37.(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环绕寺庙的周围有许多清澈的溪流和青翠的怪石,还有低矮的松树和细瘦的竹子。 38.①大林寺地处偏远,偏僻难行。②人们忙于追名逐利,没有时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名利对人的诱惑是如此强烈啊!
【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词句理解。
C.有误,“悄怆幽邃”的“悄怆”指忧伤;
故选C。
3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因:于是,就。由:自、从。者:……的人。也: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
一空,“与集虚辈叹”意为: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此处用“因”恰当,意为:于是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
二空,“寂寥无继来”意为:冷落萧条,再没有知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此处用“也”结尾,抒发感叹之情。
故选A。
3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化成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为所经路途,为承接关系;“宿大林寺”句意完整;
故断句: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宿大林寺。
3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可见:忽明忽暗。
(2)环:环绕;苍:清脆;短:低矮。
3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乙】“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概括可得:大林寺地处偏远,偏僻难行;结合“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可知,人们忙于追名逐利,没有时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可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我同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等十七个好友一道,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化成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迹罕至。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寺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用,寺僧都是海东人。这里山势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节变换非常晚,在这里,初夏时节却如山外的正月、二月天气。山中桃树刚刚开花,山涧绿草还很短,人事景致、风情物候,跟寺外的平地村落一点不同。刚到这里有种恍然之感,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不久,我们环顾大林寺的屋壁,只见屋壁上有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题写的诗句。于是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并说:“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从交通大道走到僻远的大林寺,还不到半天的路程。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大林寺后,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冷落萧条,再没有知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唉,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白乐天序。
39. 书写 左右 这 C B B 40.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41.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有我这个身居闲职的人了吧。 42.(1)三峡山的高大连绵以及水四季不同的特点。(2)作者与友人游玩所见的清泉寺景色并表达情思。 43.(1)A(2)C 44. B A
魏晋时期士人大都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山水,作者是事物的欣赏者和自然之美的传递者,如郦道元写三峡之景,是站在风景之外,表达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明清士人则是物我相融,在描写山水时又加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如袁宏道写《满井游记》,在赏景中表现物我交融的旷达心境。
【解析】3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写不了几个字。书:书写。
(2)句意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许:左右。
(3)句意为: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是:这。
(4)句意为:余寒仍然很厉害。厉:剧烈。故选C。
(5)句意为: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辄:马上、立即。故选B。
(6)句意为: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始:才、方才。故选B。
4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本句句意:冷风时常刮起,一刮就沙砾飞扬。只能拘束在室内,想出去都不可能。
“冻风时作”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冻风”是主语,“时作”是谓语,表示“冷风时常刮起”。因此,这里应该断开。“作则飞沙走砾”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作则”是承接上文的连词,表示“每当这样的时候”,“飞沙走砾”是谓语,描述风大时的景象。因此,这里也应该断开。“局促一室之内”中,“局促”是形容词,描述人的状态,“一室之内”是地点状语,表示人所在的位置。这个短语描述了人在室内的状态,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元,所以应该断开。“欲出不得”中,“欲出”是主语和谓语的组合,表示人想要出去,“不得”是补语,表示不能实现这个愿望。这个短语表达了人的愿望与现实的冲突,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元,因此应断开。
故划分为: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4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夫(fu):用于句子开头,可翻译为大概。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惟:只。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4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游沙湖》是宋代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此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语言风趣,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表现了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思想乐观开朗的一面。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4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特点。
《与朱元思书》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故选A。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全文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韵味的角度来看,这句话运用了精炼的词汇和独特的比喻,营造出一种诗意般的画面。比如,“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数量词的使用,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长堤、湖心亭、小舟和舟中人的微小与渺小,还赋予了画面一种细腻而富有韵律的美感。同时,通过“影子”这一元素,将实景与倒影相结合,使得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骈散结合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在句式上既有对仗工整的骈句,也有自由灵活的散句。例如,“长堤一痕”与“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与“舟中人两三粒”等,都形成了对仗关系,使得句子在结构上更加和谐统一。同时,这些对仗句之间又通过“与”、“而已”等词语进行连接,使得整个句子在表达上既连贯又富有变化,展现了骈散结合的艺术效果。
故选C。
4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图一,人在景中。图三人在景外。
魏晋时期,以《三峡》为例,该文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由此可见,当时士人大都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山水,作者是事物的欣赏者和自然之美的传递者,如郦道元写三峡之景,是站在风景之外,表达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故
明清时期,以《满井游记》为例,这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由此可见明清士人物我相融,在描写山水时又加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在赏景中表现物我交融的旷达心境。
故,(1)处选B,(3)处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甲】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田地的好坏,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乙】燕地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余寒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就沙砾飞扬。只能拘束在室内,想出去都不可能。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跟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