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17.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试卷(含答案解析)全国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17.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试卷(含答案解析)全国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5:3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新题速练】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全国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2024·宁夏银川·一模)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④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①王冕:元末著名画家、诗人。②诸暨:今浙江境内。③挞:用鞭棍等打人。④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⑤韩性:元末大学者。
【丙】
许衡,字仲平。幼有异质,七岁入学,问其师曰:“读书何为 ”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 ”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②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 ,言动必揆③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
(节选自宋濂《元史 许衡传》)
【注】①日者:算命先生。②王辅嗣:王弼,字辅嗣,三国曹魏经学家、哲学家。③揆: 揣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尝趋百里外 ( ) (2)益慕圣贤之道 ( )
(3)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 ) (4)手抄归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4.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大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从【甲】【乙】两个选段画线句子任选一处,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
(2024·四川乐山·二模)(甲)
黄生借书说(节选) (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①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②,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③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④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⑤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贤达执经叩问。
【注释】①随园主人,作者的号;②七略、四库,指皇宫藏书;③庋(guǐ):放置、保存;④通籍:出仕,做官;⑤素蟫(yín):指书里蠹虫。
5.对文中加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B.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C.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D.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而强假焉”与(乙)文“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的意思完全相同。
B.(甲)文“随园主人授以书”与(乙)文“计日以还”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C.由(乙)文中“无从致书以观”的意思推测“家贫难致”中“致”意思是“得到”。
D.“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中“祖父”解释为“祖辈和父辈”,“无论”理解为“更不用说”。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用天子、富贵者、祖父辈藏书甚丰,而读书者很少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B.(甲)第三自然段,用我借书之难而刻苦读书,同我做官之后大量购书而不爱读书形成对比,再次强调了借书者的用心专一。
C.(甲)(乙)两文作者都回忆了幼年好学而借书不得之事,意在告诉青年后生读书要勤奋刻苦,要珍惜少年时光。
D.两文都是功成名就的学者对青年后生的殷殷教诲,文章显得道理充足,言辞恳切,富有感染力。
8.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上文)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2024·北京通州·一模)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9.“负箧曳屣”中的“负”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久负盛名 B.负荆请罪 C.忘恩负义 D.如释重负
10.下列对“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一句中“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表现借书抄录之难,作者家境贫寒,借书抄书,得以遍观群书。
B.“此”表明渴求知识之诚,作者尊师重道,虚心求教,最终学有所获。
C.“此”突出跋涉求师之苦,作者不惧严寒,不辞艰辛,才能到达学舍。
D.“此”体现衣食粗劣之艰,作者编袍敝衣,不及他人,精神生活贫乏。
11.根据《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
(取材于张潮《幽梦影》)
材料二
凡学文者,非为学文,但欲明此理也。此理既明,则文字又属敲门之砖,可以废而不用矣。天下技艺无穷,其源头止出一理。明理之人学技,与不明理之人学技,其难易判若天渊。然不读书不识字,何由明理 故学技必先学文。予尝谓土木匠工,但有能识字记账者,其所造之房屋器皿,定与拙匠不同,且有事半功倍之益。人初不信,后择数人验之,果如予言。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人们对学习的渴求从未间断过。宋濂和张潮都强调学习应① ;宋濂将自己与太学生的学习条件对比,突出了② 对学有所成的重要作用;李渔则认为不能仅学习技艺,还要③ 。
(2024·上海宝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甲】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丙】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②。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质讷:质朴,不善言辞。②训注:注解。
12.【甲】文出自《 》一书;【乙】段节选自《 》一文。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通国之善弈者也 ( ) (2)人有从学者(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5.(1)【乙】【丙】两段文字中,“学”者面对了不同的困难:【乙】文段中“余”最初面对的困难是“ ”(原文回答);【丙】文段中,“从学者”面对的困难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关于【甲】【丙】两段文字,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两个人学习效果的反差,突出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甲】文通过一组自问自答,说明了智力决定学习效果这一道理。
C.【丙】文通过董遇与从学者的对比,强调了董遇好学的具体行为。
D.【丙】文通过董遇与从学者的对话,交代了董遇学有所成的原因。
16.从学习的角度,三段文字给我们的不同启示有:
(1)
(2)
(3)
(2024·江苏泰州·一模)【甲】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①巨舰一毛轻②。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①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②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乙】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丙】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①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
淳熙五年,除②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③,多所全活。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④,即日单车就道。到任,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⑤,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节选自《宋史 朱熹传》,有删改)
注释:①甫:刚刚。②除:任命,授职。③荒政:赈济灾荒的措施。④茶盐公事:宋代职官名。⑤蠲其征:蠲(juān),免除;征,赋税。
1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松异之
②反躬以践其实
③会浙东大饥
④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18.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和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授以《孝经》
A.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B.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C.独端坐以指画沙(【丙】文)
D.静以修身(《诫子书》)
19.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为 学 大 抵 穷 理 以 致 其 知 反 躬 以 践 其 实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21.【甲】诗、【乙】文都有劝人读书的效果,请结合内容分别说说两者劝说方式的不同。
22.联系【丙】文,分析朱熹能否称得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古仁人”,请说明理由。
(2024·山东青岛·一模)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①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曰: “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②藏焉,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③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 使与书俱。
——《黄生借书说》 袁枚(清代)
①随园主人:即袁枚,作者自称。②庋:庋,置放、收藏。③通籍:名字登记在官籍中,指开始做官。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难致 致:得到
B.若业为吾所有 业:学业
C.曰“姑俟异日观”云耳 俟:等待
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固:本来
2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书为然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B.为一说,使与书俱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C.吾不得而见之矣 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随园主人授以书 以头抢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B.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C.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D.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2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富贵人家的书很多,可谓是汗牛充栋,但是他们读书的却不多。
B.作者说自己和张氏不同,张氏吝惜书籍不肯外借,而自己却愿意和别人共享。
C.本文主要通过详细描写作者自身艰难的求学苦读的经历,以此来劝勉黄允修。
D.作者希望黄生懂得什么是“幸”和“不幸”,专心读书,读完及时把书归还。
2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8.(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①,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墫麻蒿②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③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诚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拾遗记》)
【注释】①庵:茅草小屋。②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③门徒:一同求学的人。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笈从师( )
②常以净衣易之( )
(2)任末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
(2024·山东潍坊·二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答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官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宋学士文集》)
2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
(2)先达德隆望尊
(3)俟其欣悦
3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高彦先登①曰:“凡为学之道,必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如‘六经’《语》 《孟》中,我所未能,当勉而行之。或我所行未合于‘六经’《语》《孟》中,便思改之。先务躬行,非止诵书作文而已。”又曰:“凡为学之道,必先至诚。不诚,未有能至焉者也。何以见其诚?居处齐庄②,志意凝定;不妄言,不苟笑;开卷伏读必起恭钦如对圣贤;掩卷沉思,必根义理,以闲邪僻。行之悠久,习与性成,便有圣贤前辈气象。”
(节选自张光祖《言行龟鉴·学问》)
[注]①先登:比喻出众的人才。②齐庄(zhāi zhuāng):严肃诚敬。
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录毕,走送之/辍耕之垄上 B.益慕圣贤之道 /香远益清
C.未尝稍降辞色/停数日,辞去 D.先务躬行/与人期行
32.按要求完成任务。
(1)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2处)。
开 卷 伏 读 必 起 恭 钦 如 对 圣 贤
3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从借书抄书之辛和求师叩问之难两方面叙述作者的求学之艰。
B.甲文中先达的严厉和作者的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谦虚好学。
C.乙文强调实践对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掌握学问。
D.甲乙两文的主人公都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到了自己的为学之道。
34.甲乙两文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4·吉林长春·一模)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①倥偬(kǒng zǒng):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③事冗:事物繁忙复杂。
35.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B.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C.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D.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37.选文中“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在学习态度上的共同点是:
38.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文说明。
(2024·山西晋城·二模)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①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②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③之。育将鬻④己以偿,于是郛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
(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有删改)
【注】 ①冢(shǐ):猪。② 截蒲:截断水杨树枝条。③苔(chī):用鞭、杖或竹板子打。④嚣(yù):卖。
39.请用“/”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处。(标3处)
王 育 少 孤 贫 为 人 佣 牧 羊 豕 近 学 堂
40.选文记叙了主人公王育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024·山东德州·一模)材料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孙权劝学》)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节选自《秦观劝学》)
材料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有删减)
41.下列画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作《师说》以贻之愿
B.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C.结友而别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D.而常废于善忘 而寒于水
42.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三处)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43.下列画线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功在不舍 舍生取义 舍本逐末 不舍昼夜
B.自以为大有所益 大有裨益 开卷有益 集思广益
C.学不可以已 赞叹不已 壮心不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蒙辞以军中多务 万死不辞 不辞而别 义不容辞
4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意思。
45.通过阅读以上三则材料,请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分别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2024·山东济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乙】
常熟人黄钺,字权扬,少颖嗜学,而家无书,日游书肆①中,借观之,或竟日②不归,国初法峻,士不乐仕,文人逸遁,诏下,多方求贤,甚急,钺父见钺好学,甚恐,不免数惩之,弗为变,乃今督耕陂田舍间,钺托市盐酪,一二日入城借书,沿道披阅,至陂辄尽,每以为恨,隐者③杨溁避雨,泊舟钺舍旁,见钺倚檐④读书,就视之曰:“竖子⑤学如此哉,日读几何?”对曰:“我苦无书读耳,过目不忘也。”溁曰:“我有书藏洋海店架插不下万卷竖子能从吾游乎?”钺喜,从溁入舟,至其舍。乃命其子福与钺同业。三年尽其书。县闻之,辟⑥贤良。
【注释】①书肆:书店。②竟日:终日,从早到晚。③隐者:隐士。④檐:这里指柱子。⑤竖子:小孩。⑥辟:征召,授予官职。
4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日再食 食:供养,给……吃
B.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遗留
C.少颖嗜学 嗜:爱好
D.三年尽其书 尽:完
47.下列句子中,加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A.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B.乃今督耕陂田舍间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求学、勤奋学习的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形成鲜明的类比,意在劝勉后辈马生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B.甲文以记叙、议论为主,兼有描写和抒情,将抒情语句蕴含于描写之中、潜藏在议论之中,有一唱三叹、低回婉转之致。
C.乙文黄钺在被环境限制的情况下坚持读书学习,从未放弃读书的想法,后跟随杨洙读书,终被朝廷征召。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直接说理的方法,告诉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不畏困难,脚踏实地,勤奋学习。
4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我 有 书 藏 洋 海 店 架 插 不 下 万 卷 竖 子 能 从 吾 游 乎?
(2024·江苏扬州·一模)送天台陈庭学序
【明】宋濂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语愈壮其志意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术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子将不一愧而已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有删减)
51.借助方法提示,完成表格。
方法 例句 解释加点字词
借助汉语字典 ①拔取,抽出;②提拔,选拔 (1)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 )
借助课内积累 越明年,政通人和 (2)越三年( )
借助常用成语 应接不暇 (3)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
借助课内积累 益慕圣贤之道 (4)予齿益加耄矣( )
52.请用“/”为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其语愈壮其志意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5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2)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54.《送东阳马生序》和《送天台陈庭学序》都是宋濂给后辈的临别赠言,但对他们分别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分析。
(2024·广东深圳·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⑧以此补之。
(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释】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③比:近来。④惩艾:惩治,惩戒。⑤曩:从前。⑥寻绎:推求探索。⑦省:记。⑧庶几:或许,差不多。
55.根据表格内容提示,解释加点词。
语句 方法 释义
无从致书以观 查阅词典: A.招致; B.造成; C.获得 ①( ) (填选项)
色愈恭,礼愈至 词语对称: 恭: 恭敬; 至:______ ②
一见辄能诵 结合语境 ③
长而善忘 联系课内: 陈康肃公善射 ④
56.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57.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宋濂全集》,作者宋濂,元末明初人。生,晚辈对长辈的称呼。
B.“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甲文是书序。
C.“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D.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
58.宋濂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秦观感叹“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024·陕西西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学者出于心也,心为身之主,耳目候于心。若心不在学,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如欲炼业,必先正心,而后理义入焉。离娄①察秋毫②之末,不闻雷霆之声,季子③听清角之韵④,不见嵩岱⑤之形。视不关耳,而耳不见;听不关目,而目不闻者,何也? 心溺秋毫,意入清角故也。
是以心驻于目,必忘其耳,则听而不闻;心驻于耳,必遗其目,则视而不见也。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而不能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是故学者必精勤专心,以入于神。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譬若聋者之歌,效人为之,无以自乐,虽出于口,则越⑥而散矣。
(选自《刘子·卷一·专学》,有删改)
【注释】①离娄:古代传说中眼力极好的人。②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③季子:吴公子季札,善辨音乐。④清角之韵:古代五音之一。主悲哀,难辨识。⑤嵩岱:嵩山和泰山的并称。⑥越:马上。
5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则听诵不闻 ( ) (2)离娄察秋毫之末 ( )
(3)心溺秋毫 ( ) (4)效人为之 ( )
6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虽执规矩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B.马之千里者 C.其此之谓乎? D.小大之狱
6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欲炼业,必先正心,而后理义入焉。
(2)心驻于耳,必遗其目,则视而不见也。
62.本文在治学方面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024·陕西西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学之道,严①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②,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严:尊敬。②尸:古代祭祀时,代表受祭的活人,通常由臣下或晚辈担任。
6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 ) (2)师逸而功倍 ( )
(3)先其易者 ( ) (4)及其久也 ( )
64.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叩之以小者则小鸣”中“以”的意义及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徐以杓酌油沥之 B.以其境过清
C.去以六月息者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65.请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2)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66.《说文解字》有言:“学,觉悟也。”请联系本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善学”的理解。
【链接材料】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参考答案:
1. 快步走 学说 对……感到惊奇 用手 2.(1)我站在旁边伺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2)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踩坏了庄稼。父亲大怒,鞭打了王冕一顿。不久,王冕又像原来那样。 3.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4.用“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态度。用佛像的面目狰狞凶恶,与王冕的神色安然作对比,突出王冕专心学习,不受外界影响的心态。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曾经跑到数百里以外。趋:快步走。
(2)句意: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道:学说。
(3)句意: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异:对……感到惊奇。
(4)句意:用手抄好后才回家。手:用手。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余:我;立:站;侍:伺候;左右:旁边;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询问道理;俯身:弯下身子;倾耳:侧着耳朵;请:请教。
(2)或:有人;责:责骂;踏:踩踏;怒:生气;挞之:用鞭子打他;已而:不久;复:又;如初:像原来一样。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的意思是:曾经在夏天经过河阳,许衡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和平常一样。“尝暑中过河阳”交代了时间地点,“渴甚”,描述了许衡的状态,“道有梨”描述了路边看到的情景,“众争取啖之”,描述了他人的行动,“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是许衡的独特行为。据此断句为: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甲】文中“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用“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恭敬态度。
【乙】文中“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佛像大多是泥塑的,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用佛像的面目狰狞凶恶,与王冕的神色安然作对比,突出王冕专心学习,不受外界影响的心态,表现了王冕超越年龄的成熟。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跑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在旁边伺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乙】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父亲大怒,鞭打了王冕一顿。不久,王冕又像原来那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丙】文:许衡,字仲平。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曾经跟随一个算卦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为《书》旧注所作的阐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家。后来逃到徂徕山,才得到易王辅嗣说的《易经》。当时正在兵荒马乱之中,许衡日夜思考背诵,身体力行去实践,一言一行必要合乎礼仪,然后才行动。曾经在夏天经过河阳,许衡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和平常一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却去拿,这是不对的。”别人说:“世道这么乱,这些梨早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5.A 6.B 7.C 8.①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阅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少年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②先帝不因为我的地位低下、见识短浅,而降低身份,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重点字词:若:如果。束:捆扎。藏:保存。观:看。
句子结构:“若业为吾所有”在整句话中是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一个假设的条件;“必高束焉”在整句话中是一个主句的一部分,具体表达了在满足条件“若业为吾所有”后,主人公会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庋藏焉”在整句话中是主句中的一个动词短语,描述了主人公在满足条件“若业为吾所有”后,会采取的第二个具体行动;“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在整句话中是主人公在满足前述条件后所表达的一种态度或打算;“曰”在这里表示主人公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姑俟异日观”是主人公的具体打算;“云尔”是语气词组合,用于结束主人公的陈述,没有实际的语义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故选A.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借”的意思;
B.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连词,表目的;
C.都是“得到”的意思;
D.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
故选B。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根据乙文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知,乙文作者没有“借书不得”,C选项中“两文作者都回忆了幼年好学而借书不得之事”与原文意思不符;
故选C。
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然后:这样以后。专:专一。可惜:值得珍惜;
②以:因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顾:拜访。
【点睛】参考译文:
【甲】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里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乙】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9.B 10.D 11. 勤奋刻苦 专心 识字(读书,明理,学文)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辨析。
“负箧曳屣”中的“负”意为“背负”;
A.久负盛名: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
B.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负:背;
C.忘恩负义: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负:违背,辜负;
D.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负:担子,重担;
故选B。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此”在文中是总结上文作者求学经历中的艰难与勤奋,具体包括了:家境贫寒,借书抄录之难。尊师重道,虚心求教。跋涉求师之苦,不惧严寒,长途跋涉去求学。衣食条件艰苦,虽然衣着朴素,但作者更注重精神上的充实与学习。“精神生活贫乏”在原文中并没有直接体现;
故选D。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分析。
①根据《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以及材料一“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可知,他们都强调学习应勤奋刻苦。
②根据《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并将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对比,突出的是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对学有所成的重要作用。
③根据材料二《闲情偶寄》“然不读书不识字,何由明理?故学技必先学文”可知,强调不能只学技艺,还要学习文化,识字明理,这样才能有更高的成就。所以,这里应填写“识字”(“读书”,“明理”或“学文”)。
【点睛】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材料一:对于大多数事情,我们不应该过于苛刻或强求,但如果是读书学习,就必须要认真严格,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不应该有贪心,但如果是购买书籍,就应该尽可能地多买,不应该吝啬。
材料二:学习文化知识的人,并不是单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本身,而是为了理解其中的道理。一旦理解了这些道理,那么文字就相当于敲门的砖头,可以放下不再使用了。世上的技艺是无穷无尽的,但它们的根本道理都源自同一个真理。理解了道理的人去学习技艺,与那些没有理解道理的人去学习技艺,两者之间的难易程度差别极大,就像是天和深渊一样。然而,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不识字,又怎能理解道理呢?因此,要学习技艺,就必须先学习文化知识。我曾经说,即使是土木工匠,只要他们能够识字和记账,他们建造的房屋和制作的器皿,一定会与那些笨拙的工匠不同,而且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起初人们不相信我的话,后来我选择了几个人进行验证,结果证实了我的观点。
12. 孟子 送东阳马生序 13. 擅长、善于 跟从 14.等到他高兴的时候,就再一次请教他。 15.(1)无硕师名人与游;没有时间读书
(2)D 16.学习要专心致志;学习要刻苦勤奋;学习虚心求教;学习要充分利用时间。(写出三点即可)
【解析】1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文出自《孟子》一书,【乙】段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一文。
弈秋的故事主要强调了专注和专心致志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据说,弈秋有两个学生,其中一个非常专心地学习围棋,而另一个则心不在焉,常常分心。结果,专心的学生最终成为了优秀的围棋手,而另一个学生则未能取得显著的进步。这个故事传达了专注和持之以恒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孟子的思想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这与弈秋故事中强调的专注和专心致志的精神是相契合的。孟子的教导鼓励人们通过不断努力和专注来实现个人成长和提升。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诸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宋濂的这篇文章,用他自身的经历来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他的故事不仅激励了古代的学子们,也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深深的启示。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善于。
(2)句意:有人想跟随他学习。 从,跟从,跟随。
1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注意:“俟(等到)、欣悦(高兴)、请(请教)”等词语的意思。
1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1)【乙】【丙】两段文字中,“学”者面对了不同的困难: 【乙】文段中“余”最初面对的困难是“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即担心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名人来和他交往; 【丙】文段中,“从学者”面对的困难是求学时间不足,或者可以说,他们缺乏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理解。
(2)A.【甲】文通过两个人学习效果的反差,强调了专心学习的重要性,而非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因此,A选项错误。
B.【甲】文通过一组自问自答,说明了学习效果的好坏,并不在于智力的高低,而在于是否专心致志。因此,B选项错误。
C.【丙】文通过董遇与从学者的对话,强调了读书百遍的重要性,而并非通过董遇与从学者的对比来强调董遇好学的具体行为。因此,C选项错误。
D.【丙】文通过董遇与从学者的对话,交代了董遇学有所成的原因,即他强调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和“三余”的学习时间管理。因此,D选项正确。
故选D。
16.本题考查启示。
从学习的角度,三段文字给我们的不同启示有:
(1)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这是从【甲】文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学习效果就好;另一个人心不在焉,学习效果就差。这充分说明了专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2)学习要尊师重道,要勤奋刻苦,这是从【乙】文中我们得到的启示。作者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依然尊敬师长,勤奋学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学习要灵活变通,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这是从【丙】文中我们得到的启示。董遇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有恒心,还要有方法。他提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三余”的学习方法,都是对我们学习的很好启示。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乙】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交往求教,曾跑到百里之外,亲自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学生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未稍微缓和他的言辞神色。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回复的话;等到他高兴了,我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丙】
董遇,字季直,他性格敦厚,不善言辞,但很爱好学习。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到朋友家。董遇和他哥哥收集捡拾野生的稻子来维持生计。他每次去打柴时,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古籍。他哥哥嘲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书。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他,却说:“必须在这之前读很多遍。”董遇又说:“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余时间,阴雨连绵的日子,是农时的空余时间啊。”
17.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自身 正赶上,恰巧 等到 18.C 19.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20.到任后,兴利除弊,正赶上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21.甲诗:运用比喻,将读书比作行船,突出读有所得之后能给人带来愉悦之感,这样的劝说方式更加生动形象。乙文:以虚心求学,卒有所获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这样的劝说方式更有说服力。 22.称得上。古仁人是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朱熹他重视孝道,传授圣贤之道,为官勤政爱民,所以他称得上“古仁人”。
【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①松异之:父亲朱松觉得十分惊奇。异: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②反躬以践其实: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躬:自身;
③会浙东大饥: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会:正赶上,恰巧;
④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及:等到。
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授以《孝经》中“以”介词,译为“把、用”;
A.介词,凭借;
B.通“已”,译为已经;
C.介词,“用、把”;
D.动词,依靠、凭借;
故选C。
19.本题考查断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一般来说,谓之间应读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应该有停顿。
这句话的意思是: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大抵”大致、大概之意,用于句首,应与前面断开;“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句式并列,中间应断开;
故应断为: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20.本题考查翻译。
(1)重点词语:余,我;援,引、提出;质,询问;
(2)重点词语:至,到,到达;值,正;岁,年。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甲诗,“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由诗意可知,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读书比作行船,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样的劝说方式使说理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结合乙文内容“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作者讲述了自己虚心求学最终学有所成的经历,现身说法,使劝说更有说服力。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古仁人”是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结合丙文内容“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可知,他重视孝道。“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可知他重视格物致知,为学严谨,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致力传授圣贤之道。结合“讲求荒政,多所全活”“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可知,他为官勤政爱民,所以他称得上“古仁人”。参考译文
【点睛】参考译文:
【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丙】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
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减免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
23.B 24.D 25.B 26.C 27.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借来,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还,因而就内心担忧,把玩不停。
【分析】2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B.错误。“若业为吾所有”意思是: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业:副词,已经。
故选B。
24.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是/介词,对,向;
B.连词,和/动词,给;
C.代词,指代书/结构助词,的;
D.都是介词,用,把。
故选D。
2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句意为:(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往借”省略了主语“我”,“不与”省略了主语“张氏”,“归而形诸梦”省略了主语“我”,因此要划分为三层;“其切如是”是对“我”心情的概括,为单独一层意思。故断为: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故选B。
2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C.“通过详细描写作者自身艰难的求学苦读的经历”表述错误。作者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来劝勉黄允修,这是概述,不是详细描写。
故选C。
2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重点词语:
夫人:那人;强:勉强;假:借;惴惴焉: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玩弄,抚弄;已:停止。
【点睛】参考译文: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书,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28.(1) 背着、背负 交换
(2)①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路上的危险困阻;②晚上在星月照耀下读书,或晚上用麻嵩照明来谈书;③看书有领会时,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及通假字、古今异义。
①负笈从师: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负:背着、背负。
②常以净衣易之: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易:交换。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可得: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路上的危险困阻;
根据“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墫麻蒿自照”可得:晚上在星月照耀下读书,或晚上用麻嵩照明来谈书;
根据“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可得:看书有领会时,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点睛】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同学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29.(1)得到 (2)名望 (3)等到 30.(1)抄录完毕,跑着送还书籍,一点儿也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2)我站着侍候在他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解析】2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
(1)句意:无法得到书来看。致,得到;
(2)句意:前辈德高望重。望,名望;
(3)句意:等到他高兴了。俟,等到。
3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注意句中的“录(抄录)、走(跑着)、稍(一点儿)、约(约定的日期)”等词语的意思;
(2)注意句中的“侍(侍候)、援(提出)、质(询问)、倾耳(侧着耳朵)”等词语的意思。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31.B 32.(1)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2)开卷伏读/必起恭钦/如对圣贤 33.C 34.甲文中,宋濂在幼时即表现出对学习的热爱,尽管家境贫寒,他仍然通过借书抄录、不畏严寒等方式来努力学习。这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让我意识到学习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乙文中高彦认为学习必须真心实意,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亲身实践。他提倡通过言行一致来体现学习的成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使我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指导我们的行为。(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3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代指借书的人/介词,在;
B.均为副词,更加;
C.言语/告辞、辞别;
D.实行/出行;
故选B。
32.(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提出。质,询问。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打开书本恭敬地阅读,一定要心怀恭敬钦仰,如同面对圣贤。
“开卷伏读”是一个完整的动作描述,表示打开书本恭敬地阅读,在“读”字后断开;“必起恭钦”是一个表达情感态度的短语,表示在阅读时必须心怀恭敬钦仰之情。这部分与“开卷伏读”的动作是紧密相连的,共同构成了对阅读时态度的描述。因此,在“钦”字后断开。“如对圣贤”则是一个比喻,形容阅读时如同面对圣贤一般,这部分与前文“必起恭钦”构成了因果关系,共同说明了阅读时应有的恭敬态度。
正确划分为:开卷伏读/必起恭钦/如对圣贤。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在乙文中,高彦先登确实强调了实践对学习的重要性,他提到“先务躬行,非止诵书作文而已”,意思是首先要致力于亲身实践,而不只是读书写文章。然而,乙文并未直接提到“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掌握学问”。乙文更侧重于强调学习的真诚和敬重态度,比如提到“凡为学之道,必先至诚”,以及学习时应有的恭敬态度;
故选C。
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
从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可知,宋濂在幼时即表现出对学习的热爱,尽管家境贫寒,他仍然通过借书抄录、不畏严寒等方式来努力学习。启示:学习需要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学习中也要坚持不懈,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从乙文“凡为学之道,必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如‘六经’《语》 《孟》中,我所未能,当勉而行之。或我所行未合于‘六经’《语》《孟》中,便思改之。先务躬行,非止诵书作文而已”“凡为学之道,必先至诚。不诚,未有能至焉者也。何以见其诚?居处齐庄,志意凝定;不妄言,不苟笑;开卷伏读必起恭钦如对圣贤;掩卷沉思,必根义理,以闲邪僻。行之悠久,习与性成,便有圣贤前辈气象”可知,强调学习的真诚和重视实践。高彦认为学习必须真心实意,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亲身实践。他提倡通过言行一致来体现学习的成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启示: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指导我们的行为。因此,在学习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点睛】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高彦先登说:“凡是做学问的方法,必须做到一字一句,都从自己做起。比如‘六经’《论语》《孟子》中,我所不能做到的,应当尽力去做。或者我所作所为与‘六经’《论语》《孟子》中不符的,就应当思考改正。首先要致力于亲身实践,而不只是读书写文章而已。”他又说:“凡是做学问的方法,一定要先做到至诚。不真诚,就没有能成功的。如何体现真诚呢?居住的地方要严肃诚敬,心志意念要凝聚专一;不随便说话,不随便嬉笑;打开书本恭敬地阅读,一定要心怀恭敬钦仰,如同面对圣贤;掩卷深思,一定要以义理为根本,来防止邪恶僻陋的想法。长期坚持这样做,习以为常,就会有圣贤前辈的气象。”
35.C 36.勤奋和朴实是我处世立身的方法,有恒心又是勤劳朴实的根源。 37.勤奋好学或有恒心毅力 38.示例:①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②圈点批注法,如“用朱笔圈批”;③定时读书法,如“决不肯今日耽搁”“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解析】35.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是:看过之后,用红笔圈点批注,每天必须了解这些学习内容才感到良好。“看后”与“用朱笔圈批”为承接关系;“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句意完整;
因此断句: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故选C。
3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为:是。余:我。恒:指恒心。
37.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结合其中的“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可知,宋濂读书的勤奋和刻苦。从本文“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在学习上是勤奋刻苦且持之以恒的。据此可概括出两文的作者在学习态度上的共同点是“勤奋好学”。
3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中的“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决不肯今日耽搁”“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可知,在固定时间,给自己布置固定的任务来完成读书,可以得出定量、定时读书法;根据文中“用朱笔圈批”可知,阅读时要注意勾画重点语句,做好批注,可以得出圈点批注法等。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我近来因为军务繁忙,睡觉吃饭都不安稳。我们家本来就是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名门贵室,勤劳与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二字又是勤劳俭朴的根源。我虽在军营里,还每天写一页字,看二十页书。看过之后,用红笔圈点批注,每天必须了结这些学习内容才感到安心。偶尔遇到事务繁忙,即使第二天补写补看也觉得心里不舒服,所以必须忙里偷闲来做这件事。然而这个办法还是下策,所以必定早起数小时来做这些事。决不肯今日耽搁,说有明天可以补上;也不肯以明天有事,今天预先去做。像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不感到什么苦。
39.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 40.示例:王育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只有勇于面对,坚持不懈,勤奋好学,才能学有所成。
【解析】3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本句意思是:王育小时候是一个孤儿,很贫穷,作为别人家的苦工,负责放牧猪羊(牲畜),其地点离学堂很近。“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都是独立的主谓句,因此断句为: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
40.本题考查谈启示。
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如可分析“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育将鬻己以偿”“育遂博通经史”等句,即可从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负责任等角度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王育小时候是一个孤儿,很贫穷,作为别人家的苦工,负责放牧猪羊(牲畜),其地点离学堂很近。王育时常都有空闲的时间,他就收集柴草卖掉,请书生帮他抄书。后来王育截断水杨树枝条当笔来学习,从早到晚都不停止。王育放牧时把牲畜弄丢了,他的雇主鞭打他。王育准备卖身以偿还牲畜的损失,这时郭子敬听闻了这件事,他对王育的行为表示赞赏,因而他代王育偿还了牲畜的损失,并且供给衣服和食物,使王育与他的子女一起上学。于是王育渐渐能够博通经史,后来在伪汉作官,直到太傅的职位。
41.B 42.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43.D 44.如果只是偶尔尝试一下就放弃,那么即便是腐朽的木材也无法被雕刻;但是,如果持续不断地努力,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够被雕刻成功。 45.材料一得到的启示: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材料二得到的启示: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不要荒废了时光,荒废了学业,荒废了自己。
材料三得到的启示:学习贵在积累、坚持和专心。
【解析】4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B.均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连词,表顺承,然后/连词,表转折,却;
D.介词,在/介词,比;
故选B。
4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句意为: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求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
句中“必寻绎数终”是前一句“每阅一事”的具体做法,而“掩卷茫然”表示转折,“辄复不省”是最终结果。
据此可断句为: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4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译为:舍弃,放弃;
B.都译为:益处;
C.都译为:停止;
D.推辞/推辞/告辞/推辞;
故选D。
4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锲:用刀雕刻。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4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根据材料一“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孙权虽然已是统治一方的王侯,但仍旧没有放弃读书学习,这使得他有所成就,广为称赞;由此可知,即使再繁忙,我们也应多多读书、坚持学习。
根据材料二“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可知,作者年少时因自己的才能而自负,致使他荒废了自己的才干,浪费了青春,等到醒悟之时,自己的听觉和视力也远不如从前,所以我们要趁着青春的大好时光,努力地学习,为自己的志向而奋斗。
根据材料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积累,这让才能让我们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根据材料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知,雕刻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学习亦是如此,如果学习只是浅尝辄止,那永远得不到知识的真谛;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再难的学问,也能参透。
根据材料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可知,蚯蚓虽然是柔软的身躯,但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在用心的去做事情;学习的过程犹如蚯蚓掘土的过程,虽然艰难,但只要用心去做,总能排除万难,获得成功。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大兄你知晓事情为什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开了。
材料二;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以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求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荒废在善忘。
材料三: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46.B 47.A 48.C 49.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50.我有书藏洋海/店架插不下万卷/竖子能从吾游乎?
【解析】4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句意为:父母每年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