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古时期的亚洲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穆罕穆德创建的伊斯兰教最终战胜了麦加的偶像崇拜,其根本原因是
A.穆罕穆德坚持不懈的传教 B.穆罕穆德对麦蒂那人的强大支持
C.适应了麦加贵族加强部族统治的需要 D.适应了阿拉伯社会要求统一的需要
2.(本题3分)如图为13世纪阿拉伯手抄本插图,插图描绘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向学生传授星盘知识的场景。这体现了
A.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 B.民间交往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C.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 D.古希腊天文知识在民间得到普及
3.(本题3分)下图是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某大帝国的政治版图,从版图布局上可以判定为
A.罗马帝国
B.东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4.(本题3分)朝鲜和日本都是中古时期重要的东亚国家。其共同之处不包括
A.都模仿中国建立过中央集权国家 B.都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C.其文字都受到汉字的影响 D.都建立了幕府政治统治
5.(本题3分)“这个独特的民族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它传播某种数字并使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民族”建立的国家是
A.笈多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德里苏丹国 D.阿拉伯帝国
6.(本题3分)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因而帝国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过宗教原则而体现出来的,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统治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
A.按人口多少设置政区下各级官员 B.对犹太教等异教徒实行歧视政策
C.对先进民族文化高度重视的政策 D.苏丹任命穆斯林来担任行省总督
7.(本题3分)公元7世纪,留学归国的惠日等人上奏朝廷,“留学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大唐国,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此后该国皇子大臣等皆向留唐学生请教唐朝的典章制度。这个国家可能是( )
A.罗马帝国 B.日本
C.基辅罗斯 D.拜占庭帝国
8.(本题3分)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对西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9.(本题3分)依据下列知识卡片中的内容,可以判断该卡片描述的是( )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俄罗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10.(本题3分)10世纪,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不向国家贡租的特权,中小庄园主为了获得类似特权,把自己的土地献给大贵族,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强化天皇政治权威 B.加速了日本的近代化
C.使中央集权体制走向瓦解 D.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奥斯曼帝国的兴起:经济繁荣
(1)15—16世纪,首都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 ,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12.(本题3分)阿拉伯帝国:
(1) 人最初的家乡是阿拉伯半岛。7世纪初, 创立伊斯兰教。622年,他迁居 ,到他去世时, 半岛基本统一。到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2)帝国鼎盛时期,最高统治者是 。下设官僚机构辅助,以掌管财政和 的部门最为重要。阿拉伯商人在东到 、西到 、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海陆贸易。都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 、印度 、和罗马的文献,融合 方文化,中国的 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
13.(本题3分)东亚的国家
(1)日本
①中央集权制:646年“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庄园制与武士: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 。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③幕府统治:12世纪末,日本进入 时期,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17世纪,德川幕府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2)朝鲜
①高丽王朝:7世纪末, 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进行改革,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②朝鲜政权: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 ,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14.(本题3分)古代朝鲜文化
(1)成就: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12世纪完成的《 》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2)与中国友好交往
①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在汉字基础上,朝鲜人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
②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的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15.(本题3分)朝鲜: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政治上,中央实行 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 考试;经济上推行 ;文化上,传播中国 经典和词章之学。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中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7.(本题2分)阿拉伯帝国是沟通东西的桥梁,而奥斯曼帝国却阻断东西交流
18.(本题2分)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虽都在古印度,但民族、信仰等方面差异很大
19.(本题2分)印度笈多王朝时期,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0.(本题2分)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创造的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元视角下的阿拉伯帝国商业
材料一 商人是世界的信使。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
我最乐意死的场所莫过于为我的家族做买卖的场所。
——阿拉伯帝国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
材料二
材料三 古代埃及有个富商,名叫余睦肃丁。他言而有信,家中婢仆车马成群,财富很多,是商人中最忠实善良的人,因此被推选为商界的领袖。
——《一千零一夜》节选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阿拉伯帝国商业的?
(2)除了上述三则材料的研究角度,请补充另外两个角度以促进阿拉伯商业的研究?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千零一夜》对于认识阿拉伯帝国商业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22.(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文明由此走上了辉煌的创新与发展之路……在阿拉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阿拉伯帝国把古典的希腊罗马文明、犹太文明等综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融合与发展。阿拉伯帝国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把东西方的古典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刘魁《中阿古代科技文明兴衰的比较研究与启示——兼论中国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材料二 阿拉伯人在科学上注重实地考察和观察,尤其注重试验的方法。阿拉伯学者把科研成果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阿拉伯科学文化在向西欧的传播过程中,唤醒了西方,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摘编自褚秋雯《浅谈阿拉伯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材料三 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使正常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几乎中断,东方运到欧洲的商品急剧减少,致使商品价格迅猛上涨。欧洲上层社会只得高价采购,导致贸易严重入超,贵重金属大量外流。这迫使西欧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力图另辟蹊径寻找一条绕过地中海通达东方的新航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科技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充当的角色,并分析阿拉伯帝国的影响。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本贵族在信仰上产生了矛盾,并在政治上走向对立。公元646年,代表革新政治的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并实行“大化革新”(即“大化改新”),将唐朝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儒教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与学习,发展了以中国政治结构为蓝本的官僚制度,用外来的新文化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经过500年左右的发展后,源赖朝开始建立幕府制度,实行“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这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要求各个阶层安守本分,并反对一切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从镰仓幕府至德川幕府近700年间,武士阶层创建了一种规范性的伦理行为,被称为“武士道”。武士道精神不仅是建立在武士阶层中的道德伦理规范,同时也为各个社会阶层设立了道德标准。
——摘编自于师懿《儒家文化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材料二 自1871年到1945年,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871年至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为第一阶段,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他自述写作原则是“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从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中国东渡日本留学者络绎于途。1919年至1945年为第二阶段,蒋百里的《日本人》等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每日在《大公报》上连载一段。1937年9月,蒋百里奉命出使欧洲,他在柏林写成题为《日本人》的小册子。和蒋百里同时期留学日本的戴季陶于1928年写成《日本论》一书,该书从“学问本身”对日本进行了一番研究。
——摘编自陈建云《〈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的“日本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武士道精神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两个阶段”的目的,并说明其共同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历史上中日之间的相互学习中所得到的启示。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C
3.D
4.D
5.D
6.C
7.B
8.C
9.B
10.C
11. 伊斯坦布尔 商路
12. 阿拉伯 穆罕默德 麦地那 阿拉伯 8 哈里发 税务 东亚 西欧 巴格达 波斯 希腊 东西 造纸术
13. 大化改新 庄园 武士 幕府政治 新罗 汉城
14.三国史记
15. 三省六部 科举 土地国有 儒家
16.错误
17.正确
18.正确
19.错误
20.正确
21.(1)宗教价值观的角度;商业范围及商业城市;商业在文学中的体现。
(2)商业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政治制度对商业的保障;手工业、农业对商业的影响;交通发展对商业的促进。
(3)《一千零一夜》属于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多有描写商人、商业的情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商业发展概况。可作为了解认识阿拉伯帝国商业的一面镜子,对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文学作品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需其他史料佐证。
22.(1)特点:融汇创新;重视试验方法;理论和实践结合。
(2)角色:
阿拉伯帝国:中介(桥梁)。
奥斯曼帝国:阻碍者。
影响:阿拉伯帝国传播了东西方文化;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3.(1)背景:大化改新与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庄园经济的发展;幕府统治的建立和封建等级制的强化;中国隋唐时期的制度对日本影响较深;儒家思想的传入及日本化。(答出三点即可)
(2)目的
第一阶段:学习日本,加速近代化。
第二阶段:了解对手,救亡图存。
意义:增强了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推进了西学东渐的潮流;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启示:学习他国经验有利于推动自身社会发展和转型;各国文化各有其优劣,学习时应结合国情加以取舍;要注意把握时代潮流,适时向“对手”学习;要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创新。(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