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七上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难点)
2、学会运用赤道周长、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学参考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重点)
【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地球卫星照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暑假中有许多同学都外出旅游了,但也有些同学没有出去。不过不用遗憾,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一趟地理科技馆中的——“地球馆”参观一下。(展示馆内展厅的组成)
请大家不要喧哗,紧跟队伍,我们要进馆了!
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展厅——“远古的呼唤”。
利用学生喜欢参观旅游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
(一)远古的呼唤
1、看图说出远古人们认为地球是平整一块还是球体呢?
2、远古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3、在《敕勒歌》中,有一句经典的诗句,最能反映古人对天地的认识,你知道吗?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
(一)看后的直觉
学生观看第一展厅的图片,并阅读P3“天圆地方”图文资料,谈自己的见解。
1、无论是古中国、古埃及、还是古俄罗斯、古印度等地区的人们认为地球是平整的一块。
2、远古的人们结论来自与眼睛的观察,但是他们目视的范围有限,在目视范围内大地看起来是平的,因而,他们就得出了这一结论。
3、学生背诵:“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通过简介世界不同地区的远古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明白科技的重要。
过渡承接
古代的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如果你通过穿越到达了古代,想要告诉先民们大地并不是平面一块,在没有其它现代科技元素的情况下,你怎样来证明你的观点呢?(允许学生进行即兴讨论)让我们到第二展厅——“弯曲的大地”来体验一下,或许这里对你有帮助的。
(二)弯曲的大地
展示第二展厅1室
1、试描述航海图片看到航船的过程,并解释这是用来用来说明什么问题的?
2、雨伞和拱桥能用来做什么样的体验呢?
3、这一展室是想说明什么问题?
4、结合展品的启示,能用你手中的物品来演示出你的观点吗?
5、展示第二展厅2室,自学“月食的启示”
根据材料和月食图片分析,这种现象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
(二)看后的思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后回答:
1、我们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航船,总是先看到桅杆,逐渐由上到下看到船身,最后看到吃水线。这说明如果地球表面是平的,远看就可以看清整个船体,只有弧形的表面,才是逐渐看清航船的,从而证明地表是弯曲的。
2、由于拱桥是弯曲的,在拱桥两边相对而过的两个人,总是先看到头,再依次向下展现出来。
在撑开的伞面上,既可以做航船由远及近的模拟实验,又能通过改变自己站的高度,发现看到伞面的范围也不一样,即为“登高而望远”。
3、通过以上的彩图和体验,可以说明地表不是平面一块,而是弯曲的,甚至可能是个球体。
4、学生演示:在弯曲和平放的课本上,让铅笔(代指航船)轻轻走过,眼睛保持和桌面平行的高度,平放课本上,看到铅笔没变化,弯曲课本上是逐渐看清铅笔全貌的。
5、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给出的资料进行自学,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只能说明地球有可能是个球体,也可能是圆饼等其它形状,不能完全定下来。
正是人们通过生活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并且敢于质疑当时所谓的“真理”才有效推动了思想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让学生去思考,去演示,增加感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古代人们虽然在生活中有了这些发现,先贤们(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张衡等)由此提出了自己的新认识(如浑天说、球形等)。但是,一直以来就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让人们信服。谁能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一切呢?时代在呼唤英雄,让我们走进第三展厅——“勇敢的水手”。
(三)勇敢的水手
1、展示第三展厅,简述历史背景。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材料。
2、展示航海图片,鼓励叙述简述。
3、通过对这一史实的了解,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看后的行动
1、学生阅读第4页材料:“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了解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人类历史上环球航行的伟大壮举和生命的代价。
2、由学生看图,并根据提示叙述“麦哲伦航行”的故事。
3、学生谈感受:追求真理、不畏艰险、勇于实践、敢于克服困难等等。
通过了解麦哲伦船队的航行,感受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航行之后,看似尘埃落定,水落石出——地球是个球体了。可是又有人提出新的质疑,地球也可能是圆柱、圆锥或圆台等闭合的形状也可以使人类完成航行。直到有一天,人类登上了太空后看到了什么?快到第四展厅“太空体验舱”来吧!
(四)太空体验舱
1、漫漫的科学探索征程之中,需要不知几代人的努力,你认为这一过程中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2、在这一科学事实的探索过程中,你能总结出人们对真理的追寻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吗?
(四)看见的科技
学生说出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画面。
学生:在太空中看起来地球就是圆圆的球体嘛!
只为这真实一眼,
却为此等待千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启示。
1、值得学习:
学生1: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所以我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探索和实践。
学生2: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能迷信和唯心,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地更深更正确。
学生3: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学习它们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
2、科学探索阶段认识:
学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从猜想—质疑—探索论证—结果—再质疑—再探索论证—新结果……这种循环往复的进程中。
当我们的眼睛看到地球整体轮廓的时候,虽然答案如此简单,但为此的奋斗却很漫长,学生很自然感受到追寻真理,需要坚持不懈。
学生总结认识过程,利于知识的掌握。
承接过渡
是的,就是因为人们不断的质疑,才引导一代又一代的人进行探索,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越来越接近真理,从而,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
虽然我们看到地球是一个“正球体”,但在科学界早就存在着质疑,最著名的要数“地扁”和“地长”之争了。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第五展厅——“奇妙的数字”。
二、地球的大小
(五)奇妙的数字
1、“地扁”和“地长”之争
英国牛顿认为地球是“两极略扁,赤道略鼓,赤道半径长于极半径”的球体。
法国卡西尼则认为是沿两极伸展,极半径长于赤道半径的长形球体”。
(1)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地球的形状与两个半径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3)结合课本第5页彩图和数据,你来评判一下谁的观点比较正确?
(4)完成第5页的阅读,发表自己新观点。
2、我来算算地球
(1)在初中阶段我们计算时经常用到什么半径呢?
(2)如果用平均半径计算赤道周长,看谁算的又快又准?(教师查看)
追问:赤道周长是多少公里,又是多少里?
诗句中“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指坐在哪里?
对比1:赤道相当于我们的学校的400米操场的多少倍呢?
(3)要给地球做件衣服,你知道最省需要多大面积的布料吗?
对比2:按照体积来说,地球相当于多少个月球?
小结,谐音记忆:我的姨姨(5.1亿)参加了庐山起义(6371千米),粉丝们向她索要了4万签名(4万千米)。
(4)展示地理歌谣
(五)看懂的数字
学生首先结合所学和小注,理清基本概念。
卡西尼 牛顿
注:图中的横线是指赤道半径;竖线是指极半径。(地心到两极的线段叫极半径,地心到赤道任一点的叫赤道半径。)
(1)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谁长谁短的问题。
(2)如果是赤道半径长,地球的中部比较大,像是胖了一样,就是赤道略鼓,两极稍扁;如果是极半径长,像是高瘦了点的长形球体。
(3)课本上的极半径是6357千米,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赤道半径长于极半径,牛顿的观点比较正确。
(4)虽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地球的半径差别相对地球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日常中我们通常把地球看成一个正球体。
2、看书记数据,动手算周长
(1)我们经常用到的是地球的平均半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2)2×6371千米×3.14=40009.88千米。约为4万千米。
学生完成后,再对比结果。
赤道周长:4万千米=4万公里
4万公里=8万里
诗句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应该是指坐在赤道附近。
学生可以计算一下,也可以口算,感受这巨大的倍数关系。
(3)由于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所以最省也得需要5.1亿平方千米的布料。
学生看图展示,回答出49个。
重点记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4)学生齐读地理歌谣,强化本节课地理知识。
地球是个圆球体,
这个事实人共知;
探求地球形状史,
伟人献身我辈记;
六三七一是半径,
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
坐地日行八万里。
运用“地扁”和“地长”之争,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大小紧密的联系起来了,使得这两个问题并成了一个知识体系,相互关联。
可以直接记数据,但是通过计算以后,学生对于需要记忆的数据更加深刻。
利用一些对比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数据表述的大小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利用歌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个展厅走来,人们的眼睛还是以前的那双眼睛,但经过思考、实践和科技发展,它所看到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真是“年年岁岁眼相似,岁岁年年地不同”。那么,大家又都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选出优秀选手,来给大家总结一下吧!
板书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一展厅 第二展厅 第三展厅 第四展厅 第五展厅
远古的呼唤 弯曲的大地 勇敢的水手 太空体验舱 奇妙的数字
平面 凸面 球体 看似正球体 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大小
【当堂达标】
1.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2.“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 )
A.北极点
B.南极点
C.赤道上任一点
D.地球上任一点 1、地球形状和大小
3.下列关于地球大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的最大“腰围”是赤道
B.地球的赤道长度大约是4万千米
C.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6371千米
D.麦哲伦船队绕地球航行一周用了近三年时间,而今天,人们乘坐飞机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不足两天,说明地球变小了。
4、地球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①地球是一个 稍扁, 略鼓的不规则的 体。
②认识过程: 日月形状推测 环球航行 地球卫星照片。
(2)地球的大小:
在图一中填出表示
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
【教学反思】
本课借助参观地理科技馆的五个展厅:远古的呼唤、弯曲的大地、勇敢的水手、太空体验舱和奇妙的数字等馆室来依次展示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地球大小的认识与感受。其参观的顺序正好是人类由直观臆想到质疑猜想到论证实践最后得以证实的完整过程,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真理,探索世界是没有终点的,因为还会出现新的质疑。通过这一过程,树立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实践的思想和意识,并启发学生从中感受到人们对于追求真理的执着和献身精神的伟大。
本课引入了“地长”和“地扁”之争,目的是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大小另个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认识。在讲授本课时,一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积极思考,使五大展厅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二要对某些概念性和知识性问题做好注释或解读,尽可能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兴趣。三要在讨论环节放手让学生交流,会有很好的效果。
课件20张PPT。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理科技馆第一展厅
远古的呼唤第二展厅
弯曲的大地第三展厅
勇敢的水手第四展厅
太空体验舱第五展厅
奇妙的数字天圆地方第一展厅:远古的呼唤地如方盒驼“圆饼”古巴比伦第二展厅:弯曲的大地1室请同学们在弯曲和平放的课 本第二展厅:弯曲的大地2室第三展厅:勇敢的水手人类第一次拥抱地球 一艘帆船触礁受损,剩下四艘帆船。 一艘帆船哗变,返回西班牙麦哲伦陷入当地土著人的纷争,被杀。 两艘船体漏水,无法继续航行 只剩一艘帆船,18名船员5艘船组成,共265人 阿波罗17号拍摄的地球全貌,这是人们第一次看到地球的真实面貌。第四展厅:太空体验舱第五展厅:奇妙的数字1/49 “地扁”与“地长”之争 英国牛顿:“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法国卡西尼:“沿两极伸展的长形球体”。注:图中的横线是指赤道半径;竖线是指极半径。
(地心到两极的线段叫极半径,地心到赤道任一点的叫赤道半径。)(1)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地球的形状与两个半径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思考庐山起义地
球
表
面
积
为
5.1
亿
平
方
千
米2×3.14×6371千米=40009.88千米 1/49随歌谣学地理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
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
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谈谈你的收获1.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2.“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 )
A.北极点
B.南极点
C.赤道上任一点
D.地球上任一点
3.下列关于地球大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的最大“腰围”是赤道
B.地球的赤道长度大约是4万千米
C.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6371千米
D.麦哲伦船队绕地球航行一周用了近三年时间,而今天,
人们乘坐飞机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不足两天,说明地球变小了。4、地球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①地球是一个 稍扁, 略鼓的不规则的 体。
②认识过程: 日月形状推测 环球航行
地球卫星照片。 (2)地球的大小:
在图一中填出表示
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