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2014-201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课:第1章活动课 太阳光直射、斜射对面获得热量的影响(奚中)(教案+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星球版】2014-201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课:第1章活动课 太阳光直射、斜射对面获得热量的影响(奚中)(教案+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2-01 19:54:57

文档简介

【课题】七上第一章 太阳光直射、斜射对地面获得热量的影响
【课型】活动课
【课标要求】
●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观测了解太阳高度角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
2.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实验技能。
3. 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活动实验、比较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手电筒、放大镜、秒表,卡纸、测角器、2.5米长竹竿数根、照相机、活动记录表、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寒带、温带、热带三幅景观图片:
1.寒、温、热三带的自然景观与人的打扮有什么明显不同?
2.这些不同与阳光的照射角度有什么关系?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感受,回答问题
通过图片展示,引发学生思考,初步认识地面温度与太阳照射角度有关
观察一:太阳照射角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

观察
实验
归纳
总结
实验1:用放大镜聚集太阳光点燃火柴
【实验安排】
时间:
上午10点左右,课间10分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在大休息的课间。
地点:
学校操场
分组:
3人一组,其中两个人做实验,一个人负责填写记录单及计时。
实验器材分发:
放大镜若干,秒表若干,火柴若干,纸张若干。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放大镜,一块秒表,火柴数根,白纸一张。
实验方法:
分小组利用10分钟或更多时间做用放大镜聚焦点燃火柴、纸张实验。
【教师巡视】
确保学生安全和活动有秩序进行。
【教师归纳】
太阳光线越集中,其亮度越高,在地表产生温度越高。
实验2:模拟太阳光直射、斜射
【实验安排】
时间:
地理课15-20分钟左右
地点:
课堂
分组:
5-6人一个小组
实验器材及分发:
手电筒若干、卡纸若干,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个手电筒和一张卡纸。
实验方法:
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的直射、斜射。
【教师巡视】
巡视实验效果和维持秩序,处理特殊情况。
【提示】(如果把太阳比作一个篮球,地球只有绿豆那么大)太阳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因此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可以看成是平行光线。
【教师归纳】
(1)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
(2)阳光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少。斜射的越厉害,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少。
1.小组中的两个人合作,手持放大镜
对准太阳,通过聚焦点燃火柴或者烧焦纸张,另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手背上体验什么情况下手背会有强烈灼烧感。
2.小组中的第三人做好记录:
是否点燃火柴及耗时
是否烧灼纸张及耗时
手背是否有灼烧感
聚焦时
不聚焦时
3.思考:太阳光的集中与分散对地表获得热量的多少有何影响?
1、小组长拿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直射、斜射卡纸。其余同学观察同一束光斜射和直射时散布在卡纸上的面积有何不同?其亮度有何不同?
2、小组其余成员利用表格做记录。
光线散布面积
亮度
光线直射
斜射角度1(60°左右)
斜射角度2(45°左右)
斜射角度3(30°左右)
3.思考:甲、乙、丙三地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太阳光照射情况。观察那一束光线散布面积最小?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最多?那一束光线散布面积最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4.观察记录
阳光照射角度
阳光散布面积
地面获得热量
甲地
乙地
丙地
分工合作,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并且提高学生善于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太阳直射与斜射对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影响。
观察二:一天之中,太阳高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
观察实验
【实验安排】
时间:
早晨8:00左右,正午12:00左右,下午4:00左右三个时间点
地点:
学校操场
分组:
5-6人一个小组
实验器材分发:
测角器若干,温度计若干,实验记录表若干。每个小组测角器一个,记录表一张。
实验方法:
分清晨、正午、傍晚三个时间段用测角器测量太阳高度。
【教师归纳】
一天中,清晨和傍晚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少,气温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多,气温高。
观察并测量清晨、正午和傍晚三个时段,哪两个时段太阳高度小,哪个时段太阳高度最大?
填写观察记录表
清晨
正午
傍晚
太阳高度
温度
绘制折线图
4.思考:一天之中气温变化与太阳高度的大致关系是什么?
【拓展延伸】
为什么一天中气温出现在下午2点左右,而不是正午12点?
使学生了解一天之中气温变化是主要因素是太阳的高度。
观察三:一年之中,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对不同季节气温高低的影响
观察实验
【实验安排】
时间:
每周一次,周期为一年。二分二至前后重点观测。
地点:
选取操场比较偏僻,但阳光充足的地方。
实验人选:
地理兴趣小组骨干成员。
实验器材:
2.5米长竹竿,测角器,照相机。
实验方法:
每周选取一天正午时间,先测量竹竿影子的长短,再用测角器测量太阳当时的高度,做好记录,并且拍照,拍照的角度和位置相对固定,周围植物及人员着装的变化也是重要记录信息。
【提示】
利用竹竿确定南北,选一空旷平坦的地方直立一竹竿,如上午某时,标出影子端点的位置,并以竹竿在地面的点为圆心,影长为半径,在地面上画一圆,下午某时,当竹竿影子端点再次落于圆上时,标出影子端点的位置。将标出的两端点连线,作它的中点与竹竿在地面点的连线,其就是南北方向
【教师归纳】
一年中,北京夏季节正午太阳高度高→地表获得热量多→气温高;冬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低→地表获得热量少→气温低。
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照多少的主导因素是太阳高度。
1.每周选取一天正午,按照要求进行观测。
2.
观测时间
太阳高度
竹竿影子长度
观察当地一年中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说说哪个季节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多;哪个季节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少。
5.观察记录:
夏至
冬至
春、秋分
正午太阳高度
【拓展延伸】
生活应用:
我们这里的楼间距应根据冬至日物体影子长短确定呢,还是根据夏至日物体影子长短确定呢?
使学生理解一年之中,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太阳正午高度的变化引起的。
总结
“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同一地点,不同时间获得的热量有多有少;同一时间,不同纬度获得的热量也有很大差异,这些都与太阳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课的安排,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展地理观测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但是这节活动课并不是一节课可以上完的,它的时间安排绝对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特别是观察实验三,其周期为一年,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认真研究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收集与整理,从而为组织学生活动积累经验。
课件15张PPT。太阳光直射、斜射对地面获得热量的影响 活动课三张图片分别是什么温度带的景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试验1:用放大镜聚集太阳光点燃火柴实验步骤及要求:地点:学校操场
分组:3人一组,其中两个人做实验,一个人负责填写记录单及计时。
实验器材分发:放大镜若干,秒表若干,火柴若干,纸张若干。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放大镜,一块秒表,火柴数根,白纸一张。实验方法:分小组利用10分钟或更多时间做用放大镜聚焦点燃火柴、纸张实验。1.小组中的两个人合作,手持放大镜对准太阳,通过聚焦点燃火柴或者烧焦纸张,另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手背上体验什么情况下手背会有强烈灼烧感。
2.小组中的第三人做好记录:
试验安排:时间:地理课15-20分钟左右
地点:课堂
分组:5-6人一个小组
实验器材及分发:手电筒若干、卡纸若干,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个手电筒和一张卡纸。
实验方法: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的直射、斜射。1、小组长拿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直射、斜射卡纸。其余同学观察同一束光斜射和直射时散布在卡纸上的面积有何不同?其亮度有何不同?
2、小组其余成员利用表格做记录。
试验3:一天之中,太阳高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实验方法:
分清晨、正午、傍晚三个时间段用测角器测量太阳高度,并记录当时温度。试验4:一年之中,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对不同季节气温高低的影响 【实验安排】 :时间:每周一次,周期为一年。二分二至前后重点观测。
地点:选取操场比较偏僻,但阳光充足的地方。
实验人选:地理兴趣小组骨干成员。
实验器材:2.5米长竹竿,测角器,照相机。实验方法:每周选取一天正午时间,先测量竹竿影子的长短,再用测角器测量太阳当时的高度,做好记录,并且拍照,拍照的角度和位置相对固定,周围植物及人员着装的变化也是重要记录信息。
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