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25 河 中 石 兽 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新课导入1.积累“圮”“棹”“颠”“啮”“物理”等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纪昀(1724—1805),字晓岚,道号观弈道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作者名片 河干( ) 圮( ) 棹( )
铁钯( ) 曳( ) 啮( )
木杮( ) 湮( ) 欤( )ɡānzhào pániè yān yú pǐyè fèi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 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 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朗读课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①圮:倒塌。
②并:一起 。
③阅:经过,过了。
④竟:终于,到底。
⑤以为:认为。
⑥棹:划船。
⑦曳:拖着。重点词语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①尔辈:你们。
②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
③木柿:削下的木片。
④暴涨:凶猛的河水。
⑤湮:埋没。
⑥耳:罢了。
⑦颠:通“癫”,疯狂。
⑧为:认为。 译文: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子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①河兵 :巡河、守河的士兵。
②失石:丢失的石兽,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兽。
③盖:原来(是),句首发语词。
④啮:侵蚀,冲刷 。
⑤坎穴 :坑洞 。
⑥已:停止。
⑦遂:于是。
⑧溯流 :逆流 。 译文: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原来是因为石兽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①求:寻找。
②如:依照。
③言:话。
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⑤但:只。
⑥理:道理。
⑦臆断:主观地判断。
⑧欤: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吗”。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按照故事的发展变化,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没有结果。 ?第二段: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在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并由此得出遇事不能主观判断的道理。 1.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是怎样的?结果怎样?请填写下列表格。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2、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3.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3、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形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上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 。(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老河兵成功的原因:
能综合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实事求是)寺僧: 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据理臆断)
3、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 理解其中的意味?(课后题2)细节描写,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 “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包含了讲学家对庙僧的嘲讽和自信,刻画出 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 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流露出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5、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嘲讽,又以反问句和议论的方式, 点明主题:实践出真知。)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拓展:课文是怎样结构的?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写法探究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写法探究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
上游下游通“癫”,疯狂1、通假字不亦颠乎2、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3、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啮沙为坎穴形成字词积累众服为确论认为之闻之笑曰: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石兽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 字词积累3、一词多义代词:
动词+之助词“的”:
之+名词字词积累3、一词多义如于湮于沙上当求之于上流在到如是再啮像如 其言按照4、古今异义干岸不潮湿并一起并列阅经历看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盖因为盖子固本来坚固已停止已经但只但是字词积累5、特殊句式(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译为“被”)(2)省略句(“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3)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介词结构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为“当于上流求之”)字词积累巩固提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C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至石之半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3)其反激之力
“之”指代3.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CB4.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
?C.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题解: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D6.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题解: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