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七上第二章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
●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
□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计海拔与相对高度。
□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 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初步掌握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挂图、教学模型、投影图片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 “祖国名山大川”视频资料
(设问)秋季来临了,我们同学们可以到山上去郊游。那我们大家有没有通过观察,研究过这些山体的地理特征?
通过观看祖国美丽山河的视频,引起学生讨论,如:这些山体有高有矮,山脉的走向也千姿百态,有的地方陡,有的地方缓。可以找一找:哪里是山峰,哪里是悬崖 (陡崖)。
通过感受祖国大好山河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
与发现
(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挂图:
(讲述)我们通常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的状况。
(提问)1、什么叫做海拔和相对高度?2、查看甲、乙两地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3、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4米,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约为﹣415米,它们的相对高度大约是多少?
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同学积极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甲的海拔是1500米,乙的海拔是500米,那么它们的相对高度为:1500﹣500﹦1000(米)
3、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与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的相对高度为:8844﹣(﹣415)﹦9259(米)
在观察相关图片的基础上,分组讨论,采用加分制来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让班级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新氛围,并采取“生教生”的进行新模式,并达到好的效果。
衔接
与过渡
(讲述)通过观看“山川景观视频”,我们发现陆地表面高低起伏,复杂多样。我们能否把地表的各种形态分分类呢?
探索
与认知
(投影)“基本地形类型的景观”图片
(提问)大家观察相关景观图片,你会发现陆地表面主要有哪几种基本地形类型?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应位置吗?你能说出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有何异同?
地 形类 型
形 态特 征
海 拔特 征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分析:陆地表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其特点是:①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沟谷幽深。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起伏和缓。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④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面广阔,起伏和缓。⑤盆地:四周被山岭、高原环绕,中间为平原或丘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相关问题。教师通过设问,让学生对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知识进行理解、熟知。
衔接
与过渡
(讲述)通过前面观察的“地形景观图”,可以把地球表面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但是存在着绘图难度大、使用不便的问题。那么,我们采用何种方法才能精确、简洁地表示出各种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呢?
观察
与发现
(展示)“地形与等高线”教学模型及挂图
(提问)何为等高线?什么叫等高线地形图?什么叫做等高距?
各组通过观察、讨论后,得出结论,并积极举手回答相关问题:
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3、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叫做等高距。
教师通过设问,各学习小组成员进行积极讨论,让同学们对等高线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认知。
衔接
与过渡
(设问)以上我们学习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怎么运用等高线来表示各地形部位的特征呢?
探究
与记录
(展示)“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及特征”挂图
(讲解)同学们观察,思考各地形部位有何特征?
地 形部 位
地 形部 位特 征
等 高线
特 征
山峰
鞍部
山谷
山脊
陡崖
陡坡
缓坡
选一名学生代表上讲台指着挂图向同学们讲解:
1、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成闭合状态。
2、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3、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4、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5、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6、陡坡:等高线密集。
7、缓坡:等高线稀疏。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对“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及特征”的基本知识有了拓展提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自主钻研的能力。
难点
与攻克
(演示)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针对难点——“山脊与山谷”,可以用课本直接建构教学模型:
根据其定义中的关键语句——“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山谷)”来判断和区别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中的“山脊”和“山谷”:
学生讨论后,分析得出:图1.3-10为山脊,图1.3-11为山谷。
通过利用手头的课本作为建构教具模型来演示“山脊”和“山谷”的形态特征,既方便直观,又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这样做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加牢固的识记。
补充
与提高
(设问)那么,我们如何在地图上表示海底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呢?对,要用到“等深线”,那何为“等深线”呢?
(投影)展示“海底等深线地形图”图片
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用“等深线地形图”可以表示水域底部地形高低起伏的状况。
由“等高线”的内容类比学习“等深线”的知识,易于理解。
衔接
与过渡
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面常绘有不同的颜色,它们叫做什么地图?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这样的地图,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理解
与熟记
(投影)“分层设色地形”图片
(提问)什么叫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地形类型?
颜色
海拔高度
地形类型
蓝 色
绿 色
浅黄、浅绿
黄 色
褐 色
四 周黄 色中 间绿 色
各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着上不同的颜色,以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这种地图就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析:①蓝色:海拔为0,表示海洋。②绿色:海拔在200米以下,表示平原。③浅黄、浅绿色:海拔多在200~500米,表示丘陵。④黄色:海拔多在500米以上,表示高原。⑤褐色:海拔多在500米以上,为山地⑥四周黄色,中间绿色:四周高,中间低,表示盆地。
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理性分析,进而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指导,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改指正。
拓展
与延伸
(展示)“地形剖面”图
(讲解)为了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得用到“地形剖面图”。那什么是“地形剖面图”呢?“地形剖面图”是如何绘制的,有何作用?
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学生进一步认识: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它是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分析出地形区某一直线方向高低起伏状况。
初步认知“地形剖面图”,为下一步研究各地形区高低起伏状况打下基础。
构建
与梳理
(小结)各学习小组推选几名同学根据这节课所学知识点来总结本课所学主要内容,并形成知识脉络体系:
海拔和相对高度
平原、高原、山地
基本地形类型
丘陵、盆地
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
山峰、鞍部、陡崖
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 山脊、山谷
陡坡、缓坡
等深线
蓝色、绿色、浅黄浅绿
分层设色地形图 黄色、褐色
四周黄色,中间绿色
地形剖面图
通过构建本课知识脉络体系图,对本课重难点知识进行系统性地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当堂达标】
读右面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2.①②③④四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读图1.3-17判定各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
A B
C D
E F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采用“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教学法,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及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小组竞赛加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怎样使加分制不走形式化,合理适度,让学生更能接受,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摸索过程。
同时,在课堂提问中,发现少数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问题回答的不熟练,甚至出现不会的现象。下一步,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细讲,要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写多画,理解着记忆,逐渐对地理知识形成体系。
课件20张PPT。
我们一起来探索第二章 地 图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观察:这些山体有何特征?一、创设情境点击屏幕,出现视频
(设问)同学们,重阳节快到了,我们一起去登山吧。那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些山体的地理特征呢? 这些山体有高有矮,山脉的走向也千姿百态,有的地方陡,有的地方缓 。有的地方是山峰,有的地方是陡崖 。 那我们怎么在地图上表示这种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内容——第2课 地形图的判读。二、学海导航:【教学目标】
□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计海拔与相对高度。
□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 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初步掌握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三、合作探究:(提问)1、什么叫做海拔和相对高度?
2、查看甲、乙两地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3、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4米,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约为﹣415米,它们的相对高度大约是多少? (讲述)我们通常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的状况。高原平原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山地丘陵盆地大家观察相关景观图片,你会发现陆地表面主要有哪几种基本地形类型?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应位置吗?你能说出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有何异同? 何为等高线?什么叫等高线地形图?什么叫做等高距? 山顶A山顶B山脚C山脚D鞍部缓坡陡坡等高线分布的疏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结论: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观察与思考用等高线表示地形部位▲中间高,
四周低,
等高线呈
闭合状态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两边高,
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几种基本地形部位的判读陡坡:等高线密集;
缓坡:等高线稀疏。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山坡的陡缓。AB山坡与CD山坡哪个陡?CD山坡陡动手做一做(用书本演示“山脊”和“山谷”) 小组讨论:我们可以利用等高线来表示地表高低起伏,那如何在地图上表示海底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呢? 等深线:在地图上,我们把水域中 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深线。 用“等深线地形图”可以表示水域底部地形高低起伏的状况。 什么叫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地形类型? 地形剖面图-200m-100m0m100m200m300m300m200m100m0m100m200m等高线等深线最高处>300m最低处<-300m四、学有所得: 海拔和相对高度
平原、高原、山地
基本地形类型
丘陵、盆地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
山峰、鞍部、陡崖
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 山脊、山谷
陡坡、缓坡
等深线
蓝色、绿色、浅黄浅绿
分层设色地形图 黄色、褐色
四周黄色,中间绿色
地形剖面图 地形图的判读五、沙场点将:读右面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2.①②③④四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读图1.3-17判定各
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
A ________
B ________
C ________
D ________
E ________
F ________谢谢,再会!第二章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 组别:_____组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计海拔与相对高度。
□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 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问题。
【学习重点】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初步掌握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学习难点】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自主探究〕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图:
学生认真观察“海拔和相对高度”图,自学课本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又叫绝对高度;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如图所示,甲的海拔高度为 米,乙的海拔高度为 米。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在地图上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高低起伏大小。如图所示,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米。
知识小结:
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
海拔
相对高度
(展示)“基本地形类型的景观”图:
仔细观察“基本地形类型的景观”图,各小组积极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常见的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 、_ 、___ 、 和 等五种。你能说出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有何异同?(列表比较)
地形类型
地表形态特征
海拔特征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二、等高线地形图:
(展示)“地形与等高线”图:
学生认真观察“地形与等高线”图,自学课本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
1、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
再把 ____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等高线上一般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2、等高线地形图: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________________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3、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__________________间的高度差相等,叫做等高距。
(展示)“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及特征”图:
a.山峰: b.鞍部:
c.山谷: d.山脊:
e.陡崖:f.陡坡和缓坡:
同学们观察,思考各地形部位有何特征?(列表比较)
地形部位
地形部位特征
等高线特征
山峰
鞍部
山谷
山脊
陡崖
陡坡
缓坡
4、等深线:在地图上,我们把水域中 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深线。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
仔细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各小组积极讨论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分层设色地形图:人们在绘有等高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高度,着上深浅不同的颜色,以表示_____________的状况,这种地图就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2、“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地形类型?(列表比较)
颜 色
海拔比较
地形类型
蓝 色
绿 色
浅 黄、
浅 绿
黄 色
褐 色
四周黄色
中间绿色
(展示)“地形剖面”图:
学生认真观察“地形剖面”图,自学课本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
3、地形剖面图是以 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____________图,可以直观地看出地面沿某一方向高低起伏状况。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在同一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不同
B.同一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C.地图上等高线闭合的地方,表示山峰
D.地图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方,表示山谷
2.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绿色表示( )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盆地
3.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绿色、黄色、褐色的颜色渐变表示( )
A.陆地地势由低到高的变化 B.海底地势由浅到深的变化
C.陆地地势由高到低的变化 D.海底地势由深到浅的变化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果有一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可以判定该处为( )
A.山脊 B.山谷 C.山顶 D.山坡
5.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的是( )
A.丘陵 B.平原 C.盆地 D.山地
6. 读右等高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L1为山脊,L2为山谷
B. a为山顶,d为陡崖
C. b处比c处更陡
D. e处比c处海拔低
二、识图题:
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
⑴ 图中A点所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____,该图的等高距为____________米。
⑵ 图中B点海拔是_______________米,A点和B点的相对高度大于_______________米而小于_______________米。
⑶ 如果C、D两条虚线中有一条表示小河,该小河应位于 __处(C或D)。
〔学习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