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考点定位】 (1)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举措。(2)秦朝暴政的表现及秦朝的灭亡。
一、秦的统一与巩固
1.条件。
客观 条件 人民愿望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需求 各地域____________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地理位置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 条件 励精图治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______ 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策略得当 秦国采取了____________策略
2.过程。
(1)灭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相继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
(2)征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
(3)击匈奴:在北方击退了____________的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小练1]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这是主父偃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
[提示]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3.巩固。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____________,皇权至上
中央 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
地方 将__________推广到全国,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经济 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基层治理 县下设乡、里和亭,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法律 颁行法律
[小练2]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皇帝制度的哪些特征?
[提示]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4.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1.秦朝暴政: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实行“____________”;秦朝刑法严苛。
2.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发动,陈胜自立为王,号为“____________”。
3.秦朝灭亡: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____________,秦朝灭亡。
4.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项羽被刘邦击败。
[答案自填] 一、1.经济 商鞅变法 远交近攻 2.匈奴 3.皇帝独尊 郡县制
二、1.焚书坑儒 2.张楚 3.咸阳
主题一 缔造一统——秦朝的统一及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史料证史——秦朝的统一
史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秦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史料二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国史大纲》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
[提示]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采取的是近攻远交的策略,战略战术得当;③商鞅变法促使秦的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秦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秦人统一”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作用。
[提示] 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交融;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学术研究——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举措
史料 秦统一后各国之间的长城就不要了,只将北方各国的长城依次接连起来,筑成万里长城以防御匈奴,保护北方农业区域;秦始皇修筑了一条
南起咸阳北至九原的军事通道,其主要用于运输军队和军用物资及生活用品等。秦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郡下再设县,郡县的主要官员没有封土只拿俸禄用于生活,用人任贤而不再世袭爵位官职。秦又将原来六国形状、轻重、大小都不同的货币废除,将黄金作为上币,方孔圆形铜钱作为下币。秦始皇三十七年“复行钱”,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货币,始皇任命李斯开展统一文字这项工作。教育方面只允许官府办学,严厉禁止民间办学,施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统一的学习内容。
——摘编自黄娜《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研究》
根据史料说明秦朝对大一统国家建立的贡献。
[提示] 建立了统一的新政治制度,巩固了政治统治,扩大了古代中国地域基础;制定了统一的新经济标准,奠定了大一统王朝文化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家国情怀——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及巩固的影响
(1)疆域基本奠定: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东南及南方边疆,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2)大一统观念形成:建立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战乱局面,符合历史潮流,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3)经济文化发展:统一货币、度量衡及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4)民族交融与认同: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整合天下经济政治秩序,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
主题二 传承创新——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国家治理
图文证史——秦朝中枢权力机构的特点
史料一 秦朝的中央官制(见下图)。
史料二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自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图文史料,归纳秦朝中枢权力机构的特点,并简析三公九卿制在处理国家政务上的特点。
[提示] 中枢权力机构的特点:“家天下”,家国同治。处理国家政务上的特点: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提示] 影响: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中央官制: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历史解释——秦朝中央行政机构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
(3)体现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学术研究——秦代地方治理与边疆治理
史料一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后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史料二 “七雄归一”后,秦王朝鉴于疆域初定、边民新附,在辖理内地的同时,积极开展对边疆地区的经略。通过设官辖土与重点巡视相结合、军事戍防与行政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秦王朝得以抵御北部边疆的匈奴族。地方官员受命督修“五尺栈道”,以将始皇帝的意志通向西南边陲,从而治理当地“夷民”。秦在南征百越后,设立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并从内地迁徙50余万人口去屯戍五岭以南地区;在强化对东部与东北边地管辖的同时,于北部边疆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实行强边固守的战略。
——摘编自李进《秦朝的边疆经略》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这种政治统治模式的积极意义。
[提示]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形成后世封建王朝治理模式。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秦朝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
[提示] 秦朝边疆经略促进了中原农耕文明的拓展;推动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促进了民族交流交融。
家国情怀——郡县制对国家治理和历史进步的作用
(1)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育与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由此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交融和社会进步。
(2)郡县制为国家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能够有效迅速地组织全国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或进行大规模的对外御敌。
(3)郡县制为由贵族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如君主专制、户籍制、监察制、考课制、俸禄制等,随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与不断完善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4)郡县制为新型土地关系的形成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命题点1 秦汉国家治理举措的特点
(2022·高考湖北卷)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解析:选A。“秦并海内……以养四海”指秦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成于汉家”指刘邦灭秦,建立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接汉绪……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即这些文献记述强调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选A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中国古代一直存在,“改变”说法错误,排除B项;正式提出“大一统”(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的是春秋时期《公羊传·隐公元年》,“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命题点2 对项羽的评价与史学研究
(2023·高考湖北卷)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解析:选C。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刘知几认为只有天子才能立本纪,项羽身为诸侯,无设为本纪之理。司马迁设置本纪着眼于将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被列入本纪之人能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故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刘知几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所具有的合法性,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排除D项。
命题点3 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
(2024·珠海高三联考)“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可知,材料反映了秦朝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基本沿用了同一系统,官员分工明确,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C项。
命题点4 秦朝巩固政权的措施
(2024·广东模拟预测)秦惠王十三年,秦朝攻占巴蜀地区,“以张若为秦国守,移民万家实之”;秦始皇三十三年,“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秦朝这一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活动( )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灭亡
解析:选B。据材料“移民万家实之……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可知,秦对占领地区实行移民政策,这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B项。秦移民活动旨在加强对地方控制,而不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移民活动与秦朝灭亡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命题点5 秦的暴政
(2024·揭阳高三月考)唐代诗人章碣《焚书坑》写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 )
A.对秦始皇的焚书进行嘲讽和谴责
B.说明焚书造成文化凋敝的严重后果
C.揭示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
D.分析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复杂背景
解析:选A。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没能保障其统治的长治久安,领导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朝的并非读书人,《焚书坑》一诗体现了诗人对秦始皇焚书的嘲讽和谴责,故选A项。材料没有强调焚书造成了文化凋敝,排除B项;焚书坑儒并非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复杂背景在《焚书坑》一诗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