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考点定位】 (1)西汉初统治的特点与“文景之治”。(2)汉武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措施及意义。(3)两汉政治统治衰亡的表现及影响。
一、西汉的建立与初期统治
1.建立:公元前202年,____________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统治。
制度建设 “汉承秦制”,但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文景之治”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____________”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王国问题 分封诸侯王,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小练1]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材料中的“孝文”“孝景” 分别指谁?这体现了汉初的什么统治政策?
[提示] 指汉文帝和汉景帝。政策:与民休息的政策。
二、西汉的强盛——加强集权
政治 ①颁布“__________”,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设立中朝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③确立以____________为代表的新选官制度。 ④设立刺史,负责辖区内的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①改革币制,将____________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____________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 ①措施:尊崇儒术;设____________。 ②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小练2]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中的“臣”指谁?提出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 董仲舒。政策:尊崇儒术的政策。结果: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____________。23年,____________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____________,史称东汉。
3.“光武中兴”。
(1)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____________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3)思想上,重视儒学。
[小练3] 《后汉书·刑法志》载,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与“文景之治”有哪些相似的原因?
[提示] 现象:“光武中兴”。原因:都能从前朝灭亡原因中吸取教训;都实行轻徭薄赋之法;都善于用人、纳谏。
4.“党锢之祸”。
(1)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出现____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2)过程: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品评人物、抨击时政,触犯了宦官利益,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5.黄巾起义:184年,____________发动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____________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
(1)《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____________通史体裁。
(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____________。
2.文学: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
3.科学技术。
医学 ①《黄帝内经》奠定了____________的基础。 ②《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数学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造纸术 改进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意义 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答案自填] 一、1.刘邦 2.与民休息
二、推恩令 察举制 铸币权 政府 五经博士
三、1.新 绿林军 2.洛阳 3.尚书台 4.外戚宦官 5.张角 军阀割据
四、1.纪传体 断代史 3.中医理论
主题一 统一与强盛——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史料证史——汉初的国家治理与“文景之治”
史料一 刘邦将百越、岭南之地分为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笼络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中原之物力人力,为中原之地百姓休养生息赢取精力。……匈奴成为一大边患,韩王信所封之地尽有今山西中北部……主要原因即为需要防备匈奴。
——摘编自费双应《简析汉初分封原因》
史料二 (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班固《汉书·景帝纪》
(1)根据史料一,分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提示] 笼络诸侯王;推动中原地区休养生息;巩固国防,防备匈奴;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郡县制不成熟。
(2)根据史料二,指出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的思想依据。
[提示] 战国以来商鞅变法的重农政策;运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文景之治”
(1)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在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明显恢复发展,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2)“文景之治”时期,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为后来汉武帝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但封建盛世是相对而言的,当时王国威胁中央集权、少数民族边境威胁及地主剥削农民等问题依然存在。
学者观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史料一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史料二 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西北边陲回到了中国的怀抱;匈奴大部分的内徙和封建化,少部分羌人的归服和内徙,对形成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羌族荒远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护羌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汉朝与羌族的联系。
——摘编自杨东晨《论秦汉王朝向西方开拓
政策的成败与得失:兼论人才在封建
王朝向西方拓土中的重要作用》
(1)根据史料一,归纳汉武帝治理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提示] 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在西北地区开疆拓土的措施及意义。
[提示] 措施:对匈奴进行战争;开辟丝绸之路;设置机构管理。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历史解释——汉武帝时期巩固国家“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1)政治方面。
①改革官制,加强皇权。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②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实行刺史制度,分全国为13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
③逐步削弱王国权力,汉武帝时推行“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从经济上巩固了政治统治。
(3)思想方面:尊崇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民族和对外交往方面:北击匈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沟通中西方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和加强。
主题二 中兴与隐患——东汉王朝统治的兴衰
学者研究——东汉初的“光武中兴”
史料 刘秀经过十二年的统一战争消灭割据势力,使政局稳定下来。他提倡“柔道”治国。经济上再次恢复三十而税一的旧制,下诏进行度田,清查天下田亩、人口。政治上“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此外他推行“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逐渐削弱了以云台二十八将为代表的主要功臣的权势,剥夺了部分军功人员的官职,但均给予优待。同时,他还选拔任用了大量儒法兼通的文吏,以弥补功臣退出官职后的空缺。文化上,刘秀大兴儒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教育,以培养后备文官。刘秀励精图治开创了“光武中兴”的辉煌时代。
——赵瑞军《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研究》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初期“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提示] 汉光武帝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休养生息、整顿吏治;刘秀的励精图治;等等。
学术研究——东汉王朝的衰败
史料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东汉末年,张角、张梁、张宝兄弟三人创太平道教,发动起义,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地方势力乘机拥兵自重,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东汉皇帝在军阀手中如同无物,三国序幕拉开。
——《东汉地方豪强研究》
根据史料,分析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
[提示] 东汉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形成割据势力,东汉陷入军阀混战局面。
历史解释——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1)匈奴问题: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国后,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4)土地兼并严重: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张角黄巾军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命题点1 东汉政治发展的特点
(2023·高考山东卷)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解析:选A。材料提到了与先秦、秦汉相比,东汉晚期的出行风尚为之一变,乘坐牛车成为一种风尚。据材料“天子至士……竞相乘坐”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天子至士沉迷享受的表现,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牛车行走缓慢而平稳,车厢宽敞,但乘坐这样的牛车并没有体现戒奢尚俭的风气,B项错误;牛作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动力,被大量用于驾车,肯定会影响农业生产,故材料不能反映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C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的信息,排除D项。
命题点2 汉代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022·高考广东卷)“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中,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东汉中叶以后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
命题点3 汉代治国理念的特点
(2022·高考辽宁卷)《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解析:选C。材料中的“四海”“六合”“九州”“方内”等信息明显具有天下归一的理念,结合汉代“大一统”盛世局面的形成等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代“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故选C项。“大一统”局面形成固然有边疆治理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因素,但二者都只是达成“大一统”目标的手段,且汉代边疆治理相对后世只是起步,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故排除A、B两项;强调“华夷之辨”不利于“大一统”的形成,且材料并没有明确区分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排除D项。
命题点4 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
(2024·梅州模拟)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B.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
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
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
解析:选C。西汉政府禁止宰杀耕生,规定杀牛、盗牛重刑,但地方的封国王侯却违背禁令,杀牛现象屡屡发生,说明中央权威面临挑战,故选C项。材料只是涉及西汉政府的政令,“法律制度”涉及面太广,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自耕农生产遭遇困境,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汉的封国王侯,而非豪强地主,排除D项。
命题点5 两汉的皇位继承
(2024·广州模拟)西汉时期,武帝以景帝第九子身份继位,昭帝是武帝的幼子,宣帝是昭帝的侄孙,哀帝、平帝都是元帝的庶孙;东汉时期,大多数皇帝不是嫡长子,安帝、质帝、桓帝、灵帝都出自诸侯。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
A.政局不稳影响皇位更替
B.嫡长子继承制遭到废止
C.各地王国力量日趋强大
D.儒家思想的地位被削弱
解析:选A。两汉皇位继承因政局不稳并未完全恪守嫡长子继承制,诸多幼子和庶子,甚至诸侯子弟继位为帝,故选A项。嫡长子继承制未被严格恪守,并非废止,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王国力量的强大,排除C项;统治集团出于现实考虑挑选皇位继承人,并不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被削弱,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