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虫
教学目标
认识“昆、怜”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尽”,会写“整、抽”等8个字,会写“毛虫、叶子”等11个词语。
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讲故事。
积累“生机勃勃、尽心竭力”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讲故事。(重点)
理解并积累“生机勃勃、尽心竭力”等词语。(难点)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初步了解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科学家、发明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其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
达·芬奇思想深邃,学识渊博、擅长绘画、雕刻、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
二、提出问题,启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刚从课件上得知达芬奇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那与我们今天要讲的课文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活动: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达芬奇。简介里说他擅长很多东西,所以很有可能他也会写作。
2、教师:同学们非常棒,获得了很有效的信息。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笔下的文章会不会像他的作品一样美丽呢。(板书课题:小毛虫)
三、初读课文,了解脉络,学习生字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1)标注自然段,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圈画生字生词,借助字典查读音以及意思。(如:新奇、打量、笨拙、尽管、尽心竭力、与世隔绝、挣脱、色彩斑斓)
2、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整:上下结构,“束”和“攵”位于竖中线两侧,“束”末捺变点。
怎:上下结构,注意“心”书写时应为卧钩。
2、教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学生活动:讲的是一只普通的小毛虫经历了很多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的飞蛾。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细节补充
1、阅读第1—2自然段。
(1)教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毛虫?
学生活动:从课文第1、2自然段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可怜、笨拙的小毛虫,它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和其他小动物比起来是那么普通。而且费了很大力气才挪动了一点点,显得那样的笨拙。
2、阅读第3—4自然段。
(1)教师:那么,小毛虫自我否定了吗?你从哪里获得了有效信息?
学生1:没有,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可以看出,“尽管如此,它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查过字典后可以知道“尽管”有表示让步,引起转折的意思,说明后面会发生变化。
学生2:后面还有一句“它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说明他没有因为别的昆虫或者动物有特点在忙碌而对自己感到失望,他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2)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见解,其中老师听到了一句“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那么小毛虫应该做什么?其他动物又应该做什么呢?
学生活动:小毛虫眼前最要紧的是学会抽丝纺织。蜜蜂应该采蜜,蚂蚁寻找食物,蜘蛛结网。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细致,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了很多。通过继续阅读我们得知他最终编织出了一间牢固的茧屋。故事就到此结束了吗?
学生活动:并没有,它在茧屋里有了新的疑问。
阅读第5—6自然段。
(1)教师追问:为什么小毛虫会出现有些迷茫的感觉,前四段里它表现的不是意志很坚定,很清楚自己将要做什么吗?(难点出现:教师进行点播,引导学生去发掘关键词句“眼前最重要”)
(2)教师:通过“眼前”这两个字我们可以得知,小毛虫已经完成了它一个阶段该要做的任务,就像我们很快就要结束二年级的课程学习,进入新的年级去学习一样,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那么这次小毛虫并不确定自己之后要去做什么,这次它陷入迷茫了吗?
学生活动:还是没有,从第六自然段“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你要耐心等待”中我们可以知道,小毛虫并没有陷入迷茫。
(3)教师:规律是不会被人的意志所影响的,那么你知道那些自然界中的规律吗?
学生1:太阳的规律是东升西落。
学生2:庄稼生长的规律是春天播种,秋天成熟。
4、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教师:这一自然段讲了些什么?
学生活动:写了小毛虫最终破茧而出变成了一只美丽的飞蛾的情景。
二、复述课文、课堂小结
1、根据课后题,按照提示讲讲故事,复述课文。
2、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面对困难能够坦然面对,不卑不亢,尽心做好自己的事情,终会有破茧成蝶,苦尽甘来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