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含解析)--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含解析)--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2 19:0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考点定位】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民族交融与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一、从三国到两晋 
1.政权更迭。
三国 220年,____________称帝,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定都成都;229年孙权定都建业
西晋 266年,____________代魏称帝,国号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灭亡
东晋 317年,____________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小练1] 东晋建立之初曾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现象:士族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问题:东晋皇权衰弱,依靠士族维护统治。
2.士族崛起。
(1)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____________阶层形成。
(2)北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二、南北朝与十六国 
1.南朝。
(1)建立: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__________。
(2)江南的开发。
①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表现
③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2.十六国。
(1)民族交融: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学习汉族的____________;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2)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____________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
3.北朝。
(1)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____________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时间 5世纪后期
内容 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②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
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____________。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____________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小练2]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有什么意义?
[提示] 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意义:有助于鲜卑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3)政权更替
[答案自填] 一、1.曹丕 司马炎 司马睿 2.士族
二、1.南朝 2.典章制度 氐族 3.439 民族矛盾 隋唐盛世
主题一 更迭与认同——三国至南北朝政权演变与民族交融
图文证史——三国至南北朝政权更迭的特点
史料一 下面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图。
史料二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的。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1)根据史料一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反映出这一时期时局什么基本特征。
[提示] 朝代更替频繁,发生频率高,更迭时间快,具有反复性、曲折性,在分裂中酝酿统一的因素;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小统一,大分裂;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2)你是否赞同史料二的观点?概括说明理由。
[提示] 赞同。理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是这个时期的主线,但在动荡中出现了诸如西晋短暂统一和前秦、北魏等局部统一局面;在统一与分裂的交替中,人口迁移、江南地区得以开发,南北方经济和民族间政治、经济的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历史解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
(1)民族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民族矛盾缓和,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政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统一,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建立了相似的制度,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经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区域经济开发为国家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
(4)社会层面: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长期战乱使人们渴望统一。
史料证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它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根据史料,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推动民族交融方面的特点。
[提示] 肯定以往民族交融成果;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
主题二 发展与变革——江南地区开发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料证史——江南经济的开发
史料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史料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怎样的发展成就?有何影响?
[提示] 成就: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产量提高;纺织等手工业有明显进步;商业有一定发展。影响: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促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历史解释——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历史影响
(1)南方经济开发为六朝割据东南提供了物质基础。
(2)形成江南经济区,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促进了南方科技(如数学)和文学艺术(如田园诗、书法)的发展。
(4)在南方经济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5)山区开发,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学者观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史料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根据史料,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提示] 措施:在中原建立政权;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传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唯物史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
命题点1 两晋政治统治的趋势
(2023·高考广东卷)下表为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下表的变化反映了(  )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东晋与西晋相比,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高门士族的占比提升,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晋时期,官员产生主要通过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出身的官员占比提高说明了当时九品中正制盛行,门阀士族势力强大,B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士族擅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皇权强弱问题,只涉及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排除D项。
命题点2 南北朝时期政权交流的特点
(2023·高考湖南卷)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解析:选B。材料提及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在挑选使节方面理念趋同,北朝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政权,选派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说明北朝政权对汉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政权实力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南北政权关系问题,事实上南北政权之间也时常有战争发生,排除C项;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并不代表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排除D项。
命题点3 魏晋时期经济交流与民族交融
(2022·高考海南卷)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原汉族人民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体现了当时中原汉族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故选B项。中原百姓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而不是群言百家说教的产物,排除A项;中原地区本来就是政治、经济中心,不存在区域开发的问题,排除C项;“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是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地方特产,排除D项。
命题点4 少数民族的内迁
(2024·梅州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逐渐向中原内迁,从原来的“逐水草而居”逐渐变为定居,
饮食习俗由原来的以奶、酪和牛、羊肉为主变为与内地民族的饮食基本无异,风俗习惯上由火葬改为土葬,逐渐摒弃固有的原始宗教,开始崇信佛教。由此可见,羌族的内迁(  )
A.解决了本民族的人地矛盾
B.促进了文化的优胜劣汰
C.对羌族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D.改变了中原的文化形态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内迁中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逐渐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影响深远,故选C项。
命题点5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024·广州模拟)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  )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
C.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
解析:选A。材料“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故选A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