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考点定位】 (1)隋朝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及评价。(2)唐朝前中期的政治统治、民族关系及封建盛世。(3)唐中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一、隋朝兴亡
1.建立与统一: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589年,隋灭____________,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工程建设。
(1)兴建仓库和____________城。
(2)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____________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小练1] 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据材料指出开通大运河的意义。
[提示] 贯通了南北交通,对于南北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3.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
(2)概况:618年,____________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从唐朝建立到五代十国
1.政权建立:618年,李渊在____________称帝,建立唐朝。
2.政治统治。
(1)唐太宗
(2)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
3.民族关系。
(1)表现。
突厥 ①贞观初年,唐军灭亡东突厥汗国。 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____________”。 ③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④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________________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吐蕃 ①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____________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唐蕃基本停止纷争
靺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____________
(2)意义: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4.安史之乱。
(1)原因
(2)概况:755年,____________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平定。
(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形成____________的局面,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
[小练2] 《新唐书·兵志》记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节度使)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 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
5.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__________和朋党之争加剧。
(2)概况:875年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____________。
(3)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6.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五代十国。
①五代:指____________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
②十国: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九个政权和山西的____________。
③柴荣改革: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__________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答案自填] 一、1.陈 2.洛阳 经济交流 3.隋炀帝
二、1.长安 2.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3.天可汗 安西都护府 文成公主 渤海郡王 4.安禄山 藩镇割据 5.宦官专权 长安 6.黄河流域 北汉 北宋
主题一 以史为鉴——隋唐的盛世与衰亡
史料证史——隋朝大运河
史料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并说明工程得以建成的有利条件。
[提示] 动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巩固统一);便利传递信息与军事征服。有利条件:农耕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央集权体制自身的优势;统一后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古代先民的勤劳智慧;赋役制度提供保障。
史料证史——认识唐代盛世局面
史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
史料二 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
(1)根据史料一信息,指出唐太宗为开创“盛世”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善于纳谏,重视儒家思想,任用贤能;改革制度,整顿吏治;等等。
(2)根据史料二,概括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史料,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中能够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 主要表现:农业发展;商业繁荣;社会安定;边疆巩固。认识:①封建统治者吸取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爱惜民力,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③所谓的“盛世”都是相对于社会动乱时期而言的,农民所受剥削依然很重,这是地主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
历史解释——唐初封建治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1)唐朝结束了隋末的混乱局面,社会安定,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
(2)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和措施,几代帝王励精图治,善于用人和纳谏,勤于政事,政治清明,为唐朝前期繁盛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4)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5)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唐与其他民族、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
(6)百姓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为唐朝前期繁盛作出了直接的贡献。
学者观点——对唐末藩镇割据的评价
史料 藩镇中真正比较稳定地维持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南方的藩镇,不但不割据,反而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听命于中央,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
——张帆《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你是否赞同该史料对藩镇割据的认识?为什么?
[提示] 赞同。原因:一方面,藩镇割据使国家分裂动荡,给人们带来灾难。另一方面,藩镇又维护了唐朝的存在,政治上接受朝廷管辖,上交赋税,维护地方和边疆安全;军事上非常注重军队训练,使得大部分唐军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经济上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不但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且还为国家提供了贡赋。
主题二 开明与包容——唐代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史料证史——隋唐的民族政策与民族交融
史料一 上(唐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
——《资治通鉴》
史料二 隋唐时期汉族与突厥、吐谷浑、吐蕃、靺鞨、回纥、南诏、西域等民族广泛交融,形成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至今,海外的唐人街、唐服唐装,东亚一些国家的唐代建筑等,无一不是唐代民族交融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结果。
——摘编自公茂虹《解读中国梦:一个古老
民族的百年梦想》
(1)根据史料一,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原则。
[提示] 平等对待和团结少数民族,民族政策开明。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采取了哪些政策推动民族交融?这些民族政策有何影响?
[提示] 政策:①实行积极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妥善处理与东突厥、西突厥的关系;②采用和亲政策处理与吐蕃的关系,如文成公主入藏。影响:为后代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拓、发展和巩固;增强民族凝聚力,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推动民族交融,奠定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推动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历史解释——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
(1)采取平等的民族政策,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
(2)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立足实际处理民族关系。以通婚、和亲、设置机构、册封首领等方式促进民族交融。
(3)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修德政,因地制宜地处理民族关系。
史料证史——唐朝的边疆治理
史料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
[提示] 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开发;巩固了国家统一。
命题点1 唐朝政治制度
(2022·高考全国甲卷)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解析:选C。根据材料“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皇孙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集权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提及藩镇势力,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命题点2 唐代后期政治局面的特点
(2023·高考广东卷)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解析:选A。根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可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争相到藩镇使府担任幕职,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正确。朋党之争是指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C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不会加剧阶级矛盾,排除D项。
命题点3 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
(2023·高考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政局稳定,唐朝根据边远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体现了唐朝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故选B项。
命题点4 唐玄宗时期的国家治理
(2024·广东模拟预测)唐玄宗时代,不仅每年按时祭祀黄河,更开启了不定期派遣使者特别祭祀的风气。据统计,玄宗时至少进行了13次遣使特别祭祀,分别是为了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蛮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册封等。唐玄宗多次祭祀黄河意在( )
A.增强国家凝聚力
B.宣扬皇权至高无上
C.引领习俗新风尚
D.探索治理水患途径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蛮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册封”等可知,唐玄宗祭祀黄河的原因丰富,但多为农业丰收、疆土开拓等。对这些功绩的彰显,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故选A项。玄宗祭祀黄河意在宣扬功绩,彰显国家强盛,与皇权至高无上关系不大,排除B项;祭祀黄河具有政治意义,主要目的不是引领习俗新风尚,排除C项;祭祀黄河并不能治理水患,排除D项。
命题点5 后唐的统治
(2024·广东模拟预测)朱温代唐后,偏居河东一隅的李氏,一直以复兴唐室为号召,十余年后一举灭梁。后唐以“中兴”自况,将朱梁比之有穷、新莽,越梁而直接承续唐正统,但在官僚阶层中,除清算少数梁末帝亲信外,留用了大批梁旧臣,这批人成为后唐政治中颇具影响的群体。这反映出( )
A.后唐实际上是唐王朝的继续
B.后唐注重政权的合法与稳定
C.后梁后唐是藩镇割据的扩大
D.后梁为后唐提供了统治基础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唐朝被朱温建立的后梁取代,后唐灭后梁,以正统自居,但为了政权的稳定留用了大量后梁的官员,这反映出后唐注重政权的合法与稳定,故选B项。朱温代唐后,唐朝已经灭亡,后唐并非唐朝的继续,排除A项;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排除C项;后梁和后唐并未存在统治基础继承的关系,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