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文言文阅读中考考点解读及技巧
考点1:实词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常见问题
1.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
词的意义推断词义。
例:“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
中“过”的意思为“犯错误”。
2.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解释词义时,上下文语境是相
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例:“使者及门”中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
的意思。
技巧点拨
3.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
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
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后有宾语“行”,前面有主语“陈
太丘”,因此可推断“期”在此处是动词,意为“约定”。
4.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例:推断“杂然而前陈者”中的“陈”的词义,可以把“陈”组成几个
词语,结合语境可知,“陈”在此处是“陈列,摆开”的意思。
5.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
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实词的词义。
例:“申子有怨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中的“色”
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6.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
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例:“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
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7.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实词解
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
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常见问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吾妻之美我者”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
考点二:虚词
技巧点拨:
1.代入检验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如果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
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挑选其
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2.语境推断法。文言虚词的意义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常要揣摩语境
义的虚词有“其”“之”“者”等,常要揣摩其间关系的虚词有
“而”“以”“于”等。
例:“恐前后受其敌”,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其”为代词,指狼;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根据语境可知,此处的“其”为代词,
指屠户。
3.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只要能推断
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中的“以”用在名词短语“径寸之
木”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径寸之木”组成介宾短
语作“为”的状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的“以”用在“入”
和“攻”两个动词中间,应该是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
4.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
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其真不知马也”;在句中,
位于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恐前后受其敌”。
5.句式特点法。要准确把握句中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
点进行推断。
例:“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以”是“凭借”的意思;“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中的
“也”用于判断句句末,其用法是语气词,表判断。
考点3:翻译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翻译下列句子。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
技巧点拨:
1.翻译原则:直译为主(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
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意译(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
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手
法如比喻、互文、借代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为辅。
2.牢记翻译基本方法:留、换、调、增、删。
(1)“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属人名、地名、官名、书名、谥号、
帝号、年号等古代专有名词,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是年号,“滕子京”
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换”是替换词语,将文言句中的字词,替换成字面意思与之相同
的现代汉语。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句中的“愚”,要换
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询问”)。
(3)“调”是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调整语序。
例:“何以战”(宾语前置,可调成“以何战”,翻译为“凭借什么作战”)。
(4)“增”是增补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或言简义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根据句意扩展其内容。
①单音节词补为双音节词。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测”“伏”应译为“推测,估计”“埋伏”)。
②补量词。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③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就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④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5)“删”是指有些文言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思,是可删去不译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不译)。
考点4:断句
(一)从结构上看
1.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介宾后置时,其前应
稍停顿;宾语前置时,其后与主语间应稍停顿。
例:①一狼/洞其中;②王之蔽/甚矣;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例:“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
1.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承接指示代
词后也要停顿。
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如果前面有“夫”“盖”“其”
等词,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例:“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3.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
例:“已而/夕阳在山”。
4.现代汉语为一词,古代汉语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例:“余闻之也/久”,句中语气助词“也”后要停顿。
考点5:文意判断
常见问题:
1.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所说的……条件的一组是( )
2.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描写……的一组是( )
1.技巧点拨
(1)曲解文意,前后颠倒。
(2)无中生有,曲解观点。
(3)混淆人物,张冠李戴。
(4)勾连课文,共性错误。
(5)手法分析,牵强附会。
(6)感悟评价,颠倒黑白。
2.简答题解题技巧
第一步:梳理结构,全面把握。
阅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注意中心句、关键句,要充分利用文章
的标题、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
有关知识做综合分析,从而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可以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去把握、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理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第二步:锁定区域,准确筛选。
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第三步:综合分析,理清因果。
对文意的分析必须综合全文,结合主旨,注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
常见问题
1.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说明。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
3.【甲】【乙】两段文字(或画线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简要分析。
(一)鉴赏写作技巧
考点6:艺术手法及情感表达
技巧点拨
首先,准确指出运用的写作技巧。
修辞手法角度,主要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反复等。
表达方式角度,主要有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表现手法角度,主要包括悬念、照应、联想、想象、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借古讽今、卒章显志等。
其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最后,结合上述分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概括即可。
(二)分析主旨或感情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事或××句旨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3.【甲】【乙】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技巧点拨
1.根据语境,体会关键句丰富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好恶情感入手。
3.从对文中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入手。
4.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再联系相关的背景材料,结合作品主旨,
体会语段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5.辩证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
五个方面考虑:作者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
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要注意对文章中作者欠妥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
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