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件(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件(共6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21:0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八下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
·
·
·
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 。甫 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 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 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




·
·
·
·
·
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具答之 ____
(2)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
(3)寻病终 __________
(4)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____
·
·
·
详细
同“邀”,邀请
随即,不久
打水
·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乃不知有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C.盖江北之俗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D.余顾而慕之  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竟,竟然/是;B.代词,他/代词,自己的;C.都是“大概”;D.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
·
·
·
·
·
·
C
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
A.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C.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这一天一路顺风,不到中午就已到达浦口,借宿在大山里的人家。可据此断句为: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
源人的热情好客。
B.【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
幻,令人神往。
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
远,心生怨恨。
D.【甲】【乙】两文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
村生活图景。
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C.有误,原文的表述是“顾而慕之”“自恨不如远甚也”,意为“越来越羡慕他们”“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表达的是向往之情,而不是“心生怨恨”。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记号。
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乙文参考译文】
这一天一路顺风,不到中午就已到达浦口,借宿在大山里的人家。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绿油油的很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户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大粪,女主人从井里打水将要洗衣。园中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吠。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
·
·
·
·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
【乙】自渴 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 ,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余,睨 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 石怪木、奇卉美箭 ,可列坐而庥 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①渴(hé):地名,指袁家渴。②泓:水深的样子。③睨:斜着看。④诡:奇异。⑤箭:小竹。⑥庥(xiū):同“休”。






·
·
·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 ____________
(3)昌蒲被之 ______________
(4)然卒入于渴 __________
·
·
·
·
大约
像北斗星那样
同“披”,覆盖
最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潭西南而望  可列坐而庥焉
B.以其境过清  属予作文以记之
C.心乐之    渠之广
D.乃记之而去  乃重修岳阳楼
·
·
·
·
·
·
·
·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表修饰,不译/表顺承;B.因为/来;C.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的;D.都是“于是”。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待得太久,于是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它的长度大约有十来步。
4.【甲】文第一段中,我们跟随作者的游踪,先到________,隔着竹
林,听到________,寻到了______________,在移动变换中欣赏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5.【甲】【乙】两文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丘
水声
小石潭
示例:【甲】水声清脆,格外清冽;【乙】泉鸣声多变,水清澈且较深。
【乙文参考译文】
从袁家渴往西南走不到一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们在渠上建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它的长度大约有十来步。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潜在石头下面流过。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地流入北边的小潭中。
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鲦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袁家渴。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看起来已经恢复平静了,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却才在远处传播。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
·
《核舟记》对比阅读
·
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乙】恽寿平,号南田。少敏慧,八岁咏莲,惊其师长。随叔父恽向攻诗画,艺日进。明末丧乱,十余岁而随父兄抗清。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惚 死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南田意气如常。
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隽 之致,松柳夹


·
岸,游鱼喋 水,风烟俱净,寄情悠远。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天机 物趣,毕集毫端。其“没骨法”花卉,空灵妍妙 ,着纸欲飞,笔简意丰,获誉“神品”。名动天下,创“常州画派”。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售画度日,然非其人不与也。遇知己,累日点染 ;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
(选自《瓯香馆集·序言》,有删改)
【注释】①恍惚:捉摸不定。②幽隽:幽静美丽。③喋:吸。④天机:自然界的秘密。⑤妍妙:精妙。⑥点染:点缀景物和着色。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尝贻余核舟一 ________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________
(3)而南田意气如常 ________
(4)风烟俱净 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叔父恽向攻诗画,艺日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竟然
神情
消散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跟随叔父恽向致力研究诗画,技艺日渐精湛。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天 下 渐 定 誓 不 应 科 举 卖 画 以 赡 父
4.同为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和王叔远相比,恽寿平有哪些独特的地方?(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①坦然面对生死,从生死不定时,他神色如常可看出。②孝敬长辈,从“卖画以赡父”可看出。③崇尚气节或淡泊名利,从“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可看出。④不重钱财,从把钱财当作草芥一般可看出。⑤具有开创性,从他开创了“常州画派”可看出。⑥忠君爱国,从“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可看出。
【乙文参考译文】
恽寿平,号南田。从小思维敏捷、聪慧,八岁歌咏莲花,使他的师长都惊讶。跟随叔父恽向致力研究诗画,技艺日渐精湛。明朝末年天下战乱,十多岁就跟随父亲、哥哥参与抗清运动。经常和奇人、侠士在一起到处奔走,生死捉摸不定,其他人面露沮丧神色,而南田的神情像平常一样。
天下渐渐安定,恽寿平发誓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卖画来赡养父亲。他的山水画很有冷淡、幽静美丽的情致,松树、柳树生长在两岸,游泳的鱼儿吸着水,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净尽,画中寄予深远的情感。恽寿平看重写生,经常在南田浇花,此时他极力对比描画,自然的秘
密、事物的情趣都聚集在笔端。他“没骨法”的花卉空灵、精妙,落到纸上就要飞起来,笔画简单意蕴丰富,获得“神品”的赞誉,声名惊动天下,开创了“常州画派”。他崇尚气节,面对富贵也不失去他的本心,靠卖画度日,但不是他看得起的人,他是不售的。如果遇到知己,他就整天点缀景物和着色;不是他看得起的人,再多的钱财也当作草芥一类没有价值的来看,不会卖一朵花一片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南华老仙 ,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

·
·
·
《北冥有鱼》对比阅读
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 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 之春流,晞 扶桑之朝暾。 赫 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然后六月一息,至于海湄。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 之野入乎汪湟 之池。猛势所射,余风所吹,溟涨 沸渭,岩峦纷披。天吴 为之怵栗,海若 为之躨跜 。巨鳌冠山而却走,长鲸腾海而下驰。缩殻挫鬣 ,莫之敢窥。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
(选自李白《大鹏赋·并序》,有删改)











·
·
·
【注释】①南华老仙:庄子。庄子著有《南华经》,故亦被称为南华真人。②鬐鬣(qí liè):此指鱼的脊鳍。③渤澥(bó xiè):指渤海。④晞(xī):晒干。⑤ 赫(chǎn hè):显赫。⑥泱漭:亦作“泱莽”,广大无际的样子。⑦汪湟:深广。⑧溟涨:溟海与涨海,此泛指大海。⑨天吴:水神名。⑩海若:传说中的海神。 躨跜(kuí ní):畏惧而不敢动。 缩殻挫鬣:形容非常畏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怒而飞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上:往上(飞)
C.一鼓一舞,烟朦沙昏  鼓:击鼓
D.盖乃造化之所为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句意:每扇动一次翅膀,烟雾朦胧,沙土飞起,天色都昏暗下来。鼓,鼓动(翅膀)。
C
·
·
·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徵至怪于《齐谐》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至于负者歌于途
·
·
·
·
·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例句“徵至怪于《齐谐》”中的“于”是介词,从。A.介词,对于;B.介词,从;C.介词,比;D.连词,与“至”连用,表示提起另一件相关的事。
B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春秋时
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甲】文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鲲鹏身躯之大、飞离北海时
的壮观场面及磅礴的气势,意境壮阔雄浑。
C.【乙】文语言精妙,主要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鲲鹏
“力大无穷、变化莫测、飞翔时气势壮美”的形象特点。
D.【甲】【乙】两文都通过奇特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图景;【乙】
文中李白以大鹏自比,表明他具有远大的志向。
D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庄子是战国中期哲学家,而非“春秋时期”;B.【甲】文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C.【乙】文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逆 高 天 而 下 垂 憩 乎 泱 漭 之 野 入 乎 汪 湟 之 池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
/
【乙文参考译文】
庄子在漆园发挥他天赋的灵机。口吐不平凡的高论,发出广大旷远的奇言。从《齐谐》那里收集了非常怪异的事情,谈论北海里的大鱼。我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长,它的名字叫鲲。鲲化成大鹏,本体就凝结成为浑混的胚胎。在海岛上脱去脊鳍,在天门张开羽毛。在渤海春天的河水中冲刷翅膀,在扶桑树上的朝阳下晒干翅膀。显赫宇宙之间,高飞超过昆仑。每扇动一次翅膀,烟雾朦胧,沙土飞起,天色都昏暗下来。五岳因为它而震动倒塌,百川因为它而冲破堤岸。
每过六个月的时间它就到海边歇息一次。忽然间,它高举奋飞,遮蔽了日月的光辉,从天而降时巨大的身形向下垂挂着,在广大无边的原野上休息,有时进入深广的湖水。它迅猛的气势喷射到的地方,余风吹过的地方,大海翻腾奔涌,高峻的山峦一片散乱。水神天吴看到后惊恐不安,海神海若畏惧得一动不敢动。巨鳌顶着山退避跑开,腾飞在大海上的长鲸往下游飞驰。巨鳌把头缩进壳中,鲸收敛脊鳍,恐惧得连看都不敢看大鹏一眼。我也没有料想它的神奇怪异能到这种程度,这大约是大自然所创造的吧。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子知之乎?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

·
·
·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
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 得腐鼠,鹓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
【丙】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 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 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节选自《庄子·徐无鬼》,有删改)
【注释】①鹓(yuān) :古代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②鸱:猫头鹰的一种。③垩慢:用白泥涂抹。慢,同“墁”。④斫:砍,劈。



·
·
·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________
(2)请循其本 ________
(3)非梧桐不止 ________
(4)顾谓从者曰 ________
·
·
·
·
游玩
追溯
栖息
回头
2.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知之濠上也/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B.仰而视之曰/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C.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尝试为寡人为之/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
·
·
·
·
·
·
·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代词/动词,往,到;B.表顺承/表并列;C.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D.都是介词,替,给。
3.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
A.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B.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C.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D.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郢地有个人用白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据此正确的断句是: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4.下列关于【甲】【乙】【丙】三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庄子和惠子的论辩中,庄子不正面回答,而是以问对问,
表现出了庄子的不自信。
B.【乙】文叙述了“鹓不屑腐鼠”的故事,表现了庄子不屑于荣华
富贵,志趣高洁。
C.【丙】文叙述了“匠石运斤斫垩”的故事,表现了庄子在惠子死
后孤独悲凉的心情。
D.从三篇选文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既是认知不同的对手,又是
情谊深厚的挚友。
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从【甲】文中“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以看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您做相国。”
【乙文参考译文】
惠子在梁国做相国,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您做相国。”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 ,你知道它吗?那鹓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 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呵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呵斥我吗?”
【丙文参考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用白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儿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即使如此,与我配合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孔子谓南宫敬叔 曰:“吾闻老聃 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历郊社 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




·
·
·
·
《虽有嘉肴》对比阅读
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指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
④郊社:祭祀天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孔子谓南宫敬叔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则吾师也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于是喟然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D.自周反鲁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对……说/动词,是;B.名词,老师/名词,军队;C.助词,……的样子/然而;D.都同“返”,返回。
·
·
·
·
·
·
·
·
D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去周,老子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至 周 问 礼 于 老 聃 访 乐 于 苌 弘
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
等到(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亲自去送他。
/
/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1)【乙】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分析两文谈
到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甲】文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乙】文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乙文参考译文】
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孔子)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等到(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亲自去送他。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弟子,大概有三千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令既具 ,未布 ,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
·
·
·
·
·
·
《大道之行》对比阅读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 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 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具:准备就绪。②布:颁布,公布。③嗣:继承。④黥: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
·
·
·
1.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回也不改其乐
B.货恶其弃于地也  皆以美于徐公
C.恐民之不信  已而之细柳军
D.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乃不知有汉
·
·
·
·
·
·
·
·
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代词,自己的/代词,自己的;B.介词,在/介词,比;C.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动词,到;D.副词,于是/副词,竟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男有分,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B.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贼:作乱害人
C.令行于民期年 期年:满一年
D.秦民大说 大说:大声说话
·
·
·
·
·
·
·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说”同“悦”,高兴。“大说”即非常高兴、开心。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日,秦人皆趋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同”社会是儒家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推行新法后的秦国是否进入了“大同”社会?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第二天,秦人都遵行了法令。
示例一:儒家认为“大同”社会的天下是公共的。人们做事都为天下公共利益着想,社会管理一定推举贤德和能干的人来主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讲求信用,保持和睦友善。而秦国在商鞅变法十年后,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即路上没有人将别人丢的东西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社会秩序良好,人们关系和谐。所以,我认为推行新法后的秦国进入了“大同”社会。
示例二:没有进入。【甲】文“大同”社会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基本特征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而【乙】文中“太子,君嗣也”,表明秦国的天下不是大家共有的,管理者不是大家选举出来的;“太子犯法”“刑其傅”“黥其师”,这也不是“讲信修睦”。
【乙文参考译文】
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卫鞅)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政府当即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
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照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太傅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太师公孙贾。第二天,秦人都遵行了法令。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
·
·
《马说》对比阅读
【乙】晋平公浮 西河,中流而叹曰:“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船人固桑进对曰:“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平公曰:“固桑来,吾门下食客者三千余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固桑对曰:“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 耳。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不知君之食客,六翮耶,将背腹之毳也?”平公默然而不应焉。
(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释】①浮:泛舟。 ②翮(hé):羽毛中间的硬管,泛指鸟的翅膀。


·
·
·
·
·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
(3)君言过矣 ____________
(4)平公默然而不应焉 ____________
等同,一样
用马鞭驱赶
错误,不正确
回应,回答
·
·
·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三宝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中流而叹曰 而伯乐不常有
C.则贤士至矣 然则何时而乐耶
D.将背腹之毳也 马之千里者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夫 腹 下 之 毳 背 上 之 毛 增 去 一 把 飞 不 为 高 下
·
·
·
·
·
·
·
·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助词,表判断/……的人;B.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C.连词,那么/连词,那么;D.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
/
/
4.选出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
例句:剑产于越。
A.船头坐三人。 B.林尽水源。
C.执策而临之。 D.负者歌于途。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例句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是:剑于越产。A.无特殊句式;B.省略句,林尽(于)水源;C.省略句,(食马者)执策而临之;D.倒装句,正常语序是:负者于途歌。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在古汉语中专指黄河,现代汉语中泛指一切河流,词义扩大了。
B.“门客”是在古代达官贵人家中养的一些人,他们都具有真才实学,
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
C.“石”是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D.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
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B.根据【乙】文中的“不知君之食客,六翮耶,将背腹之毳也”可知,有的门客有真才实学,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而有的食客却是滥竽充数,没有什么作用。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文中用千里马比喻人才,【乙】文中的船人固桑用什么来
比喻人才?根据你的理解,他想告诉晋平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唉,要是能够和天下的名人贤士共享此乐,该有多好啊!
三宝、六翮(鸟翅膀)。他想告诉晋平公想要拥有人才需懂得爱才和识别真正的人才。
【乙文参考译文】
晋平公在黄河附近泛舟畅游,船到中流,他感叹说:“唉,要是能够和天下的名人贤士共享此乐,该有多好啊!”船公固桑听了对他说:“您说错了。利剑产于越地,明珠出自江汉,美玉生在昆山,这三件珍宝都能无足而至,归您所有。如果您真的爱好人才的话,那么贤士名人自然都会投到您的门下。”平公说:“固桑你来,我门下现有食客三千多人,早饭不够,我(前一天)晚上就去收租;晚饭不足,我清晨就去收租。难道能说我不爱惜人才吗?”固桑回答说:“大雁穿云破雾,直上九天,靠的是翅膀上的羽毛。至于腹背的绒毛,多一把或少一把,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它的飞翔。不知您的食客是翅膀上的羽毛呢,还是腹背的绒毛呢?”平公语塞,无言以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