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基础阅读综合复习 讲义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基础阅读综合复习 讲义 (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7:0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基础阅读综合复习
任务一 课内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骏马在辽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奔跑。
B.成群结队的一只山羊正安闲地欣赏着属于它自己的王国。
C.临近出发,他才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
D.爷爷在河边一边钓鱼一边欣赏景色,真是悠然自得。
2.“比如,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们将一年定为365天,并规定每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作比较 B.列数字 举例子 C.打比方 列数字 D.打比方 作比较
3.下列句子没有对景物进行静态描写的一项是( )。
A.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B.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
C.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D.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4.初夏,我随妈妈来到乡间,看到下面的画面时,最适合我吟诵的诗句是( )。
A.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B.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C.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D.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5.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
B.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C.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D.远远望去,金字塔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指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B.武汉城市历史悠久,曲艺基础深厚,汉口“民众乐园”、研口“和平剧场”等都曾是全国闻名的曲艺演出场所。
C.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思、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
7.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23年9月23日晚上,杭州亚运会开基式将向世界呈现亚运史上首个数字点火仪式。
B.素有“九省通衢”盛名的大武汉,正由区位交通枢组向数宇经济根组进发,大步迈向“数宇通衢”。
C.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
按要求完成练习。
胡夫金字塔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仿照句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改为反问句)
3.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太阳花的静态描写,请接着对其进行动态描写。
太阳花是红色的,它的花瓣是单层的,形状像梅花,朵朵芬芳。忽然,一阵风吹过,

5.读句子,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再选择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蓝色的湖水 白色的雪地 绿色的草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主题阅读——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第七单元阅读知识考点:
本单元围绕异域风情"的主题,教材编排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两篇精读课文和《金字塔》一篇略读课文,展示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城市风光,描写了荷兰的牧场,介绍了古老的金字塔,为我们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激发了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兴趣。
《威尼斯的小艇》是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课文借这个城市独有的标志——小艇,把水上名城的风光韵味十足地表现出来。《牧场之国》描绘了荷兰美丽的牧场风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宁静优美的意境令人向往。课文《金字塔》编排了散文《金字塔夕照》和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两篇短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介绍了埃及金字塔。
语文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静态描写指对景物静止状态的描写,可以描写景物的样子、颜色、细节等。抓住文中静态描写的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感受景物的静态美。动态描写是对人物、景物运动状态的描写,具有更强烈的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体会文中描写动态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感受事物的动态美。
1.品味动态描写或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①静态描写:这句话运用了静态描写,突出了......的特点,能够具体勾勒出景物形态的特征,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了景物的静态美
②动态描写:这句话运用了动态描写,突出了....的特点,使描写的对象更富有运动感生命力和变化感,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了景物的动态美
2.感受动静结合的特点:这句话/这段话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通过对______的动态描写和______的静态描写,突出了事物......的特点,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使得动景和静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3.概括事物、景物的特点。(P95课后练习1:说说课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①可以考虑找各个段落的中心句,提炼特点;
②调动五感去把握(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事物的形状(样子)、颜色、味道、触感等。
4.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运用了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拟人:运用了拟人,把什么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反复:运用了反复,突出强调了.....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5.通过不同方面的描写集中强调一种颜色。(P106词句段运用2)
考点1 通过静态描写的语句,感受景物的静态美
常见问法:用“____”画出文段/文章中表现……静态美的句子,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句子文段)运用了静态描写的方法,准确具体地勾勒出/描写/体现了...(特点/意境),表达了作者...之情。
例:找出文段中表现金字塔静态美的句子,用“___”画出来并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那里放射出来的。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又雄浑的画卷啊!
——《金字塔夕照》
思路解析
①找出静态描写的句子。通过“金色的夕阳”“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和“泛着金光”可以看出,文段的第一句向我们描写了一幅金光下的静态画面,属于静态描写。 ②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文段的第一句抓住夕阳下田野、沙漠、河水色彩上的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了金字塔周围壮丽的景色;文段的第二句把金字塔比作金山,突出了金字塔的雄伟大气之美。
套用模板
...(句子/文段)运用了静态描写的方法,准确具体地勾勒出/描写/体现了...(特点/意境),表达了作者...之情。
参考答案
静态描写: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 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那里放射出来的。 表达效果:这两句话运用了静态描写的方法,准确具体地描写了金字塔周围壮丽的景色,体现了夕阳下的金字塔及周边环境的雄伟大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的喜爱之情。
考点2 抓住动态描写的语句,感受景物的动态美
常见问法: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
答题模板:(句子/文段)是动态描写,突出了景物的动态美、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描写/体现/突出了..(画面/特点/意境),表达了作者…之情。
例:下面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全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
——《牧场之国》
思路解析
①抓住关键词句,判断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根据“舒缓平稳地行驶”“不停地开往城市”可以确定句子运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 ②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句子描写了满载牛奶的船只、汽车、火车开往城市的动景,通过“装满”“满载”“不停地”等词语描写出了牧场的船、车繁忙地运输牛奶的画面,通过对人们有条不紊的工作状态的描写,刻画出牧场的动态美,进一步表现了荷兰牧场多的特点。
套用模板
(句子/文段)是动态描写,突出了景物的动态美、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描写/体现/突出了...(画面/特点/意境),表达了作者..之情。
参考答案
画线的句子是动态描写,突出了景物的动态美、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写了满载牛奶的船只、汽车、火车开往城市的动景,描写了荷兰牧场的船、车繁忙地运输牛奶的画面,突出了荷兰牧场多的特点,将作者对荷兰牧场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考点3 品味动静结合的语句,感受动静之美。
常见问法:文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板:句子/段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通过对……的动态描写和……的静态描写,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之情。
例:下面的文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妙处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思路解析
①抓住关键词句,判断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根据“拥出来”“散开了”等可知是动态描写,从“高大的石头建筑......沉沉地入睡了”可知这段话还运用了静态描写,综上所述,本段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②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这段话通过对人们、小艇的动态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半夜戏院散场时人们话别的热闹景象,突出了威尼斯的喧闹与活力;通过对沉寂的水面、耸立在河边的建筑停泊的小船等事物的静态描写,描写了沉睡中的威尼斯古城安静、祥和的美丽画面,突出了夜色笼罩下的威尼斯宁静、迷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威尼斯这座水上古城的独特风光的爱与赞美之情。
套用模板
句子/段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通过对……的动态描写和……的静态描写,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之情。
参考答案
这段话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描写了半夜威尼斯戏院散场后人们话别的热闹和人去艇散后重新人睡的威尼斯的寂静,表达了作者对威尼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本讲专题训练要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石林游记
一下车,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石宫中。柔软的柳条,精巧的拱桥,幽静的池水,娇艳的荷花,都有各种形态的石块相伴。尤其是那池中傲然而立的石柱,它是从天外掉下来的 还是水中长出来的 乍一看,那柔美的线条,多像个远眺的姑娘。
石林,真是名不虚传啊!她拥有取之不尽的石头。瞧,在豪华的宾馆内比比皆是:石屏、石桌、石凳……就连遍地摆摊的石砚、石雕,也成了游客的宠儿。
走进石门,一幅______的奇石画面跃入眼帘:________的石松隐有松涛之声;在阳光下泛着点点银光的石莲似乎________;古朴的“阿诗玛”是那样风采动人。更让人___________的是变幻无穷的石柱:有的似摘星巨手,有的如探海蛟龙,有的像大海狂澜,有的犹如轻柔的飘带似要乘风飘去。石林之石,可以说没有一块是相同的,真是千姿百态啊!
游过“观音石”,穿过“一线天”,走过笔直大道,便可见到一条条用小石铺成的花路。小花路像密布的丝线,像等待收获的渔网,向四处伸展;它又像带着游客驶进银色海湾的扁舟,一眼望去,连绵不断。这小路,可是石林中的动脉呀!
那夹在石缝中的小草、树苗,顶着绿帽,睁着绿眼,顽强地钻出石缝,充满生机,频频向人们点头致意!那柔美的身躯告诉人们:石林处处回荡着暖流,它穿过幽幽深谷,流过曲折山洞,漫过峭石绝壁……
我踏上客车,告别了一幅幅飞动的画卷。远了,远了,丛丛的石林渐渐消失了。可石林的石块之奇,路径之趣,花草之秀,将和这快乐的旅行一起烙在我心底。
1.将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4分)
含苞欲放 流连忘返 枝繁叶茂 气势磅礴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2分)
(1)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
(2)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
3.用 “ ”画出文中的排比句。这组排比句还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3分)
4.作者分别抓住了石林的 、 、 来具体描写,向我们展示了。(4分)
(二)密西西比河上的黎明(12分) [美国]马克·吐温
①黎明悄然而至,黑黝黝的树林如同坚实的壁垒,这会儿成了灰白色。宽阔的河面在你眼前打开,水面像玻璃一样平滑,泛着一圈圈幽幽的白雾。没有一丝风,树叶一动也不动,一切如此静谧,让人感到无限惬意。
②这时一只鸟儿唱起来,另一只也跟着唱,不一会儿百鸟争鸣,成了一场热闹的音乐狂欢。可是你一只鸟也看不见,只是在歌声中穿行,仿佛歌声自己在唱。
③天更亮了,可以看到近处稠密的树叶一片浓郁的绿色。这绿色在你面前越来越浅,一千米外或更远一点,在一个伸进河里的岬角(文中指突入水中的尖形陆地)上,已淡成春天娇柔的嫩绿。再远处的岬角几乎没有了颜色,最远处的则在数千米外的地平线下,安静地睡在水面,仿佛一片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的雾,与周围的天际几乎连成一片。这一片河面好像一面镜子,映出树叶、曲折的河岸和那些渐渐远去的岬角幽暗的倒影。啊,这真是太美了,那么柔和、浓郁、美丽!
④太阳完全跃出了地平线,在这边的灌木丛上洒下了一片金色,在那边鸟儿的翅膀上染上了点点金光。最美的是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湖面上泛起了细细碎碎的金色,显得美丽异常。你得承认这是真正值得铭记的美景。
1.由“黎明悄然而至”“ ”和“ ”可以看出,短文是按照 顺序来描写密西西比河上黎明的景色的。(3分)
2.品读画“___”的句子,作者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写出了黎明时河面______的特点。(2分)
3.第②自然段写了___________的场面,运用了_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让读者感受到
。第③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让人感受到 。(5分)
4.文中画“ ”的句子“你得承认这是真正值得铭记的美景”中,“这”指的是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之情。(2分)
走向吊水岩(17分)
①吊水岩是栗山脚下的一个瀑布,因水挂岩石,山里人因形赋名“吊水岩”。穿过公路,爬过山梁,拐过田垄,吊水岩便远远地呈现在我眼前,犹如一匹飞动的白布。
②来到吊水岩脚下,这儿四周环山,抬头望去,高高的山巍峨耸立,人如在井底了。瀑流的撞击声,流水的哗哗声不绝于耳。大自然是个神奇的艺术殿堂,瀑流此时是这个殿堂中不知疲倦的歌者,歌咏着永远的清新,弹奏天籁绝响。
③在凝望中,那傲然而立的石壁,那飞流而下的瀑布,似乎正热情地向我飞过来。
④仔细瞧那瀑布,水自上而下,最高处窄而平缓,拥挤着,一股一股的,白而发亮。如许的水沿石壁而下。(A)稍下处,有一石头突兀而出,颇似乡间田头的竹筒,它常年与水作伴,灰色的外衣中带着些绿色的青苔,是那样朴实。它就站在那儿,像一个不说话的伙伴,看着瀑布。有几股水顺着它垂流,突兀石头旁边的水则径直而下,下水处,石头在那短距离内蓦地平坦起来,有如登楼的台阶,水击在这台阶上,纷纷扬扬地飞溅开了。(B)最壮观的要数吊水岩的中部了。岩石垂直而下,水无所依托,也便呼啸而下,速度极快,变成薄薄的纱,轻轻的雾,飞扬着,挥洒着。那一匹匹薄纱倘若裁剪为衫,夏日里也不必畏惧那难以忍受的炎热了。
⑤瀑流的下面,石壁倾斜着,舒缓着,水也没有了先前的急促,有如长蛇漫游,又似素巾慢慢抖动……
⑥贵州的黄果树大瀑布雄奇壮阔,对比之下,吊水岩则平凡玲珑,但它的灵秀让人心悦。这时,我突发奇想,倘把这吊水岩移至岳麓山或其他名山,那定是绝妙的景点,会让游人接踵而来,引颈仰望,只可惜它身处月溪这无名的山野之内,“养在深闺人未识”啊!
⑦但人的叹息只能是人的叹息,吊水岩从未叹惋过,也从未计较过什么,喧闹也罢,静寂也罢,它总是那么满怀激情地飞扬着,挥洒着,在这山野挺立成一处壮观的风景。吊水岩是位大彻大悟的智者,豁达,不计较名利,默默地把自己最美的风景奉献给大自然
⑧走向吊水岩,眼睛饱览了大自然的壮丽,心灵多了一道道思索的雨帘。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接踵而来:
读完本文我知道这瀑布叫“吊水岩”的原因是。(1分)
3.读第④段,完成练习。(6分)
(1)A处是______(静动)态描写,表现了石头的 特点。
(2)B处是______(静动)态描写,突出了吊水岩的 特点。
4.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手法,请你照样子再写一句。(3分)
(1)作者说吊水岩是位大彻大悟的智者,这“智者”有什么特点 (2分)
(2)吊水岩让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说明理由。(3分)
任务三 说明文阅读
埃及的金字塔(14分)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它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古埃及由法老统治。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被称为金字塔。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数十座,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原高146米,大概有50层楼高。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大约230万块石材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大约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勤劳而聪明的古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橇上,用人或牲畜来拉。载着很重石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又专门修了一条石路。
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现在,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仔细阅读文章,写出金字塔的有关知识。(4分)
形状: 规模:
功用: 特点:
2.读句子,完成练习。(4分)
这座金字塔原高146米,大概有50层楼高。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3.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再填空。(4分)
(1)塔身由大约230万块石材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平均”一词用得准确严谨,强调了 。
(2)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这样”在文中指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分)
A.每座金字塔原高都约为146米,底座周长为1千米。
B.“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石块很坚硬。
C.用堆土坡的方法把巨大的石块垒起来,这只是一种传说,真实性并不确定。
任务四 国学经典
小古文阅读。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选自《世说新语》。②若令:如果。③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④瞳子:瞳仁。
1.“不然。”的意思是( )。
A.不错。 B.不是这样。 C.不像。 D.不对。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孺子/年九岁 B.尝月/下戏 C.若令/月中无物 D.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3.“人语之曰”中“之”在文中指( )。
A.徐孺子 B.桂树 C.月亮 D.嫦娥
4.和杨氏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智慧。他的回答妙在( )。
A.徐孺子巧妙地让提问的人觉得自己有眼无珠,感到难受
B.徐孺子让提问的人自己明白月亮是明亮美好的
C.徐孺子把月亮比作人的眼睛,表现了眼睛的明亮
D.徐孺子不直接正面回答,而是借助“眼有瞳仁”来回答,既贴切,又通俗易懂。
5.阅读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孺子认为月亮特别干净,所以月亮明亮。 B.徐孺子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
C.从文中能看出徐孺子沟通能力很强。 D.徐孺子与王戎的特点与年龄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