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易错题与重难点
易错点一、声音与光的传播
典例1:(2023七下·金华期中)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玻璃钟罩内放一个会闪光的音乐贺卡,在贺卡闪光、播放音乐时,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此时( )
A.看不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B.看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C.看不到闪光,听到音乐 D.看到闪光,听到音乐
【答案】B
【解析】根据声音和光的传播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仍然可以看到闪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时,此时会逐渐听不到音乐。
变式1: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答案】D
【解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不均匀的透明介质中,光线会发生弯曲。
【解答】①光在水中可以沿直线传播;由②可知,在水和海波的不均匀介质中,光的传播会发生弯曲,由③可知,光在水和海波的混合均匀的介质中,仍沿直线传播;
变式2:(2023七下·婺城期末)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科学兴趣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图甲,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
实验二:图乙,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发出的声音越尖。
实验三:图丙,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
(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 。
(2)实验二表明:音调高低由 决定。
(3)实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声音具有 。
【答案】(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频率(3)波;能量
【解析】(1)根据图甲分析描述的物理过程,确定包含的物理原理;
(2)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分析解答;
(3)根据声音传播的形式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当不断抽出真空罩中的气体时,真空罩中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则推断出:如果没有空气,那么声音就无法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图乙中,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的振动频率越大,而声音越尖即音调越高,那么音调高低由频率决定。
(3)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根据蜡烛火焰晃动可知,声音具有能量。
变式3:(2022七下·杭州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 。
【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3)空气(4)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的实验分析解答。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在桌子上放上一些轻小的物体,当桌子振动时,它们接收到能量会跳动起来,这可以间接反映发生的桌子在振动。
【解答】(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2)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易错点二、耳朵结构对声音的影响
典例1:(2023七下·富阳期中)如图为耳朵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的声波传至内耳的过程是①→②→ (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
(2)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其振动,再由三块 听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 形成听觉(填中文名称)。
(3)遇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使 张开,从而使[ ] 内外的气压平衡,以免震破。
【答案】(1)③→④→⑤ (2)听小骨;耳蜗;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3)咽鼓管;[3]鼓膜
【解析】①是耳廓,②是外耳道,③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是耳蜗,⑥是听神经;
【解答】(1)听觉的形成路径:①耳廓→②外耳道→③鼓膜→④听小骨→⑤耳蜗→⑥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所以外界的声波传至内耳的过程是①→②→③→④→⑤
(2) 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其振动,再由三块听小骨听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鼓膜内外气压不平衡会导致鼓膜破裂,影响听觉;遇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 3 ]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以免震破。
变式1:(2023七下·婺城期末)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答案】C
【解析】耳主要分为外、中耳和内耳。耳是具有声音传导和司理平衡的功能。外耳由外耳廓和外耳道所构成外。外耳廓是软骨性结构,外耳道外1/3为软骨,内2/3为骨质结构。外耳道长度约3.5cm左右。外耳道深部有一个斜形的膜性结构,叫做鼓膜。鼓膜以内就是中耳腔,中耳包括鼓室、鼓膜、咽鼓管以及听小骨等鼓市内容物。中耳在往内就是内耳,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等结构,是传导声音的主要器官,也司理人体的平衡功能。
【解答】A. 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
B.声音会引起鼓膜的振动,故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接受刺激的为4耳蜗;
D. 咽鼓管连接外耳道和咽部。
变式2:(2023七下·金华期中)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用图中字母及箭头表示)
(2)一位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 (用字母表示),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聋。
【答案】(1)G→F→E→C→A (2)F
【解析】A是大脑皮层听觉中枢;B是听神经,C是耳蜗,D是咽鼓管,E是听小骨,F是鼓膜,G是耳廓,H是半规管
【解答】(1)听觉形成的过程是: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所以顺序为G→F→E→C→A ;
(2)在耳的结构中,鼓膜的作用是把声波震动转为机械性震动,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开嘴巴是为了打开咽鼓管,在遇到大声音时,口腔压力与耳朵内的压力不平衡,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是会因为压力差而导致鼓膜被震破;
变式3:(2022七下·东阳月考)每年的 3 月 3 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当 F 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
(3)打瞌睡时,头部下垂会立刻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前庭和耳蜗 B.半规管和耳蜗 C.前庭和半规管 D.鼓室和前庭
【答案】(1)耳蜗 (2)不能 (3)C
【解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3)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1)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F为听觉神经,当 F 受损时,反射弧不完整,造成的耳聋不能治愈。
(3)打瞌睡时,头部下垂会立刻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
易错点三、光与物体的颜色
典例1:一位科学家把一株绿色植物放在不同颜色的光下照射,然后他再测量该植物对每种光的吸收值,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一株绿色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的吸收百分率
光的颜色 红 橙 黄 绿 蓝 紫
吸收的百分率 55% 10% 2% 1% 85% 40%
(1)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 。
(2)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哪种光对植物生长最有利? 。原因是 。
【答案】(1)探究绿色植物对光的吸收率和光的颜色的关系
(2)红光;该植物对红光的吸收率比对绿光的大
【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确定科学家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
(2)吸收率越高,则对植物的生长越有利,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光的颜色,因变量为对光的吸收率,则这位科学家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探究绿色植物对光的吸收率和光的颜色的关系 。
(2)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红光对植物生长最有利,原因是:该植物对红光的吸收率比对绿光的大。
变式1:在暗室里的红灯光下,看白纸和白纸上写的红字,得到的感觉是( )
A.纸是白色的,字能看得清 B.纸是白色的,字看不清
C.纸是红色的,字能看得清 D.纸是红色的,字看不清
【答案】D
【解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暗室里的红灯发出红光,照射到白纸上被反射,则白纸为红色;纸上的红字也能反射红光。由于二者都是红色,因此看不清上面的字,故D正确,而A、B、C错误。
变式2:(2023七下·上虞期末)上虞江滨公园里小虞将照相机镜头对准一株绿叶红花的月季,为追求某种艺术效果他想拍摄一组绿叶黑花的照片,则小明应该选择滤镜的颜色()
A.无色 B.绿色 C.红色 D.蓝色
【答案】B
【解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绿色物体只能反射绿光,因此滤镜应该让绿光经过。而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因此滤镜应该为绿色。此时绿光照在红花上被吸收而呈现黑色。
变式3: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太阳下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纸上。
(1)先后将红色、蓝色两种透明的塑料薄膜依次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红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光;蓝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光。这两个实验说明 。
(2)当把黑色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 。
【答案】(1)红;红;蓝;蓝;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黑色
【解析】(1)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2)白色透明体能够透过所有色光,而黑色透明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先后将红色、蓝色两种透明的塑料薄膜依次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红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红色,说明只通过了红光;蓝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蓝色,说明只通过了蓝光。这两个实验说明: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当把黑色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我们在白纸上会看到黑色。
易错点四、照相机与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
典例1:圆柱形玻璃杯后白纸上有一水平方向的箭头(如图所示)。慢慢向玻璃杯中注入水至水面高过箭头位置,透过玻璃杯看纸上的“箭头”,下列图中哪一种像符合放大镜的原理( )
A. B. C. D.
【答案】A
【解析】放大镜的原理:当uA、与题图比较,A所成的像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符合放大镜的原理,A正确;
B、与题图比较,B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像,不符合放大镜的原理,B错误;
C、与题图比较,C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像,不符合放大镜的原理,C错误;
D、与题图比较,D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像,不符合放大镜的原理,D错误。
变式1:(2023七下·嘉兴期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如图是手机支付时的场景,当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时,获得了一个缩小的像。下列分析正确的( )
A.二维码属于光源
B.二维码中只有黑色部分反射了光
C.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D.二维码通过手机摄像头后成正立的虚像
【答案】C
【解析】(1)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
(3)(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A.二维码不能自己发光,它反射其它光源的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吸收光,而不反射光,故B错误;
CD.当u>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为二维码应该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故C正确,D错误。
变式2: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如图所示(P点为二倍焦距点),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A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F为焦点,而P为二倍焦距处。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在甲区域内,故A正确,B错误;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为:当u变式3:(2023七下·永嘉期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照相机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学习原理、制作简易照相机、评价模型作品三个环节。
(1)【学习】制作模型前,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知道物距(u),像距(v)应该满足f<v<2f,胶片上成的像的特点是 。
(2)【制作】小组同学利用A4卡纸、半透明纸和凸透镜制作出简易相机模型,组内同学进行测试时,发现拍摄不同距离的景物,有时模糊,请你指出该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是 。
(3)【制作】评价量表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某小组设计的量规,将表格补充完整。
自制照相机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功能完善 ① ② ③
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能成像 结构较完整,能成像 结构不完整,不能成像
外形美观 有固定的外形,且美观 有固定的外形,较美观 无固定的外形,不美观
(4)【改进】小组同学根据“功能完善”评价指标,认为照相机模型存在功能上的缺陷,组内同学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
【答案】(1)倒立、缩小的实像
(2)不能调节像距
(3)能调节像距,成像清晰;不能调节物距,成像清晰;不能调节物距,成像模糊
(4)做一个可伸缩的镜头,来调节像距。
【解析】(1)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确定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2)在凸透镜成像时,如果物距发生改变,那么像距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只有将光屏调到最佳位置才能看到清晰的实像,据此分析解答;
(3)可从成像的清晰度和是否能够调节像距的角度设计评价量规的指标。
(4)可从调节像距的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当f2f,那么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图片可知,镜头和影响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即像距不变,那么该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是:不能调节像距。
(3)根据成像的清晰度和是否调节像距,将表格补充如下:
自制照相机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功能完善 ①能调节像距,成像清晰 ②不能调节物距,成像清晰 ③不能调节物距,成像模糊
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能成像 结构较完整,能成像 结构不完整,不能成像
外形美观 有固定的外形,且美观 有固定的外形,较美观 无固定的外形,不美观
(4)小组同学根据“功能完善”评价指标,认为照相机模型存在功能上的缺陷,组内同学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做一个可伸缩的镜头,来调节像距。
重难点一、声音传播快慢的计算
典例1: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温习功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烟花很响的爆鸣声。
(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 产生的。
(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 。
(3)小李同学看到烟花后3 s才听到烟花的声音,已知当时气温为25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5 m/s,那么烟花爆鸣处距人 m。 (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答案】(1)振动 (2)光速比声速大 (3)1035
【解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从传播速度的角度分析解答;
(3)烟花爆鸣处到人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的距离,根据s=vt计算即可。
【解答】(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光速比声速大。
(3)烟花爆鸣处距人的距离:s=vt=345m/s×3s=1035m。
变式1:(2022七下·杭州期中)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米/秒、1500米/秒、340米/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裝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答案】A
【解析】声音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
声音通过水传播的时间:;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
在空气和铁中的时间差为:△t=0.053s-0.0035s=0.0495s<0.1s;
最快的和最慢的时间差都小于0.1s,
因此只能听到一次。
变式2:(2022七下·义乌期中)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
(1)若金属管内装满水则通过水传播的声音是第几声? (选填1、2或3)
(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要多少秒?
(3)该金属中的声速。
【答案】(1)2
(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
(3)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t'=t-2.5s=3s-2.5s=0.5s;
则声音在金属管中的速度。
【解析】(1)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金属管>v水>v空气,则听到声音的时间t金属管变式3:(2022七下·临海期中)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钢棒 375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长为7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秒,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写出过程)
(4)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
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的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你注意过高速列车通过时的声音吗?夜晚和早晨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请根据上面的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①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②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③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2)由题可知,把耳朵贴在金属管的一端,在另一端敲金属管,声音分别从金属、空气中传播,则可以听到两个声音;因为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所以先听到的声音是从金属管传来,然后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
(3)解: = =3750m/s
(4)因为夜间和早晨的温度低,声音喜欢在温度低的介质中传播,所以人们接受的声波多,也就听得清楚。而白天温度高,声音不喜欢温度高的介质,会往温度低的地方走,会转弯,人接受到的声波不多,也就听不清楚,甚至听不见。
【解析】(1)从表格中寻找对比数据,从而找到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规律;
(2)根据公式可知,声音传播的距离相等,由于声速不同,那么声音传到人耳时的时间长短不同,自然听到前后两个声音;
(3)根据计算出声速,然后与表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金属的种类;
(4)比较白天时的气温和早晚气温的不同,从而确定声音传播的不同,弄清传入人耳的声波强度的不同即可。
【解答】(1)①比较常温下的水、冰和碳棒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比较空气(15℃)、水和铁棒可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
③比较第一列前三个数据可知: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重难点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典例1:(2023七下·柯桥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厚为2mm的茶色玻璃;铅笔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两支: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
(2)小柯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光屏,则光屏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烛焰的像;
【答案】(1)刻度尺 (2)3 (3)不能
【解析】①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原理——光的反射规律,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属于虚像;
②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③实验成功的关键——a.用玻璃代替平面镜,确定像的位置;b.环境要暗(或用茶色玻璃),方便确定像的位置;c.茶色玻璃要薄,否则会出现重影;d.茶色玻璃要与平面垂直,否则像会偏高或偏低;
④物与像的关系:物与像大小相等,物距等于像距,物像连线与平面镜所在位置垂直,即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距等于像距,因此需要刻度尺分别测量物距和像距。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因此像偏低是图3引起的。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变式1:(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中选择用”薄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成像,目的是为了 。
(2)实验中,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B的大小是否变化? ;支持你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因为可观察到 。
(3)实验中找到像后,玻璃板如果向蜡烛A倾斜,则像B的位置高度将 (选填”上升”或”下降”)。
【答案】(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不变;物体的大小不变(3)上升
【解析】(1)半透明的玻璃板,虽然成像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从而找到前面蜡烛的像的位置。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分析;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中选择用”薄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成像,目的是为了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实验中,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B也远离玻璃板,但是像的大小不变。因为像B始终和后面的蜡烛完全重合,而这支蜡烛的大小不变,因此像的大小不变。
(3)实验中找到像后,玻璃板如果向蜡烛A倾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此时像B成在斜上方,即的位置高度将上升。
变式2:探究平而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
(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 。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4)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怎样移动,在光屏上都 (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
(5)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请在图丙中画出时钟的实际时间。
【答案】(1)2;防止厚玻璃板前后表面成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
(2)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
(3)前侧;等效替代法
(4)不能;虚
(5)如图
【解析】(1)玻璃板有前后两个面,光在上面发生两次反射形成两个虚像。且玻璃板越厚,两个虚像的距离越大,从而为寻找像的位置产生影响。
(2)玻璃板是半透明的,虽然成像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透过它可以看到后面的物体,便于找到前面物体像的位置;
(3)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寻找像的位置的操作解答。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用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代替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4)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成在光屏上;否则为虚像。
(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解答】(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防止厚玻璃板前后表面成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4)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怎样移动,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5)连接12点和6点的刻度线作为对称轴,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右侧找到时针和分针的端点对应的位置,最后与转轴相连,得到对应的分针和时针的位置即可,如下图所示:
变式3:(2023七下·婺城期末)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如图乙。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下表: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
【答案】(1)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点燃蜡烛的像
(2)像距等于物距
(3)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能看到,因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解析】(1)在实验中,将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面,并不断移动它的位置。当它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就能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
(3)根据图乙分析物体和像的连线与平面镜所在位置的直线的位置关系;
(4)实像由实际光线形成,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形成,不能成在光屏上。
【解答】(1)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点燃蜡烛的像。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像距等于物距;
(3)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发现连线与平面镜所在的直线的夹角为90°,那么得到: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我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理由为:因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重难点三、反射与折射的应用
典例1:(2023七下·新昌期末)如图甲所示,小敏同学将一根筷子斜放在装有水的杯子里。从上面往下看,筷子水中的部分比实际位置浅一些,向上弯折了。从杯子外面往里看,筷子水中部分变粗了。
(1)小敏看到的水中筷子是 (选填“实”或“虚”)像。
(2)小敏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发现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如下表。
入射角 0° 10° 20° 30° 40° 50° 60°
折射角 0° 13.4° 27.1° 41.7° 58.7° 无 无
分析表中数据,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3)当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光线是图乙中的 (选填字母)。
【答案】(1)虚(2)不成正比(3)OC
【解析】(1)根据光的折射知识分析解答;(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即可;
(3)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筷子发出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眼睛后,我们沿反方向看过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的虚像。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与第1组数据比较,入射角成倍增大,但是折射角增大不是成倍的,因此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不成正比。
(3)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是图乙中的OC。
变式1:(2023七下·义乌期中)一群小鸟在湖面上嬉戏,当它们掠过湖面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在湖水中和鱼嬉戏,以下关于湖水中鸟和鱼的像,说法正确为是( )
A.这是光的反射现象,“鸟”和“鱼”都是虚像
B.这是光的折射现象,“鸟”是虚像,“鱼”是实像
C.“鸟”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而“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D.“鸟”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而“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答案】D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小鸟在空中飞行,它发出的光在水面发生反射,于是在水里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看到小鸟与鱼在水中嬉戏。
鱼就在水中,它发出的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射入眼睛后,我们会看到成在水中鱼的虚像,但是比实际位置较浅。
变式2:如图所示,将平面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铅笔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答案】D
【解析】AC.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判断;
BD.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判断。
【解答】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始终等于铅笔的大小,因此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与铅笔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因此像的位置不变,故B错误;
C.铅笔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始终等于铅笔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即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故选D。
变式3:(2023七下·东阳期末)为了寻找光的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选用不同颜色的光(红光、黄光和紫光),分别以不同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砖中(如图所示),测出折射光线对应的折射角r,结果如下表。(已知:红光在玻璃中传播速度最快,黄光次之,紫光最慢)
红光光源 黄光光源 紫光光源
序号 入射角i(度) 折射角r(度) 入射角i(度) 折射角r(度) 入射角i(度) 折射角r(度)
1 25 16.4 25 15.7 25 15.1
2 50 30.7 50 29.4 50 28.2
3 75 40.1 75 38.3 75 36.6
(1)为了顺利完成本实验探究,入射角的角度不能等于 。
(2)比较实验数据,得出规律:
①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 。
②不同颜色的光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玻璃砖时, 。
【答案】(1)0°
(2)增大;光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折射角最大,其次是黄光,紫光的折射角最小
【解析】光垂直于界面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纵向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横向对比表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解答】(1)当入射角为0°时,入射光线与分界面垂直,此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即不会发生折射现象;因此入射角不能等于0°;
(2)根据红光光源中的1、2、3三组数据可知,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增大。根据第1组实验中三种光源的折射角数据可知,不同颜色的光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玻璃砖时, 光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折射角最大,其次是黄光, 紫光光源的折射角最小。
重难点四、光的画图
典例1:如图,两块平面镜成90°放置,画出图示光线经两次反射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作图。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首先通过水平镜面上的入射点作垂直镜面的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同理,画出光线在垂直镜面上的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变式1:(2023七下·柯桥期末)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该光线的光路图。
【答案】
【解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成虚像。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先找到光源S的像S',再连接S'A,找到入射点O,最后连接SO、OA,即作出光路图。
变式2:(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入射角为45°)后,再折射入空气。
(1)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 45°(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当光从玻璃砖再次斜射入空气中时,请画出折射光线 。
(2)把该玻璃砖压在教材的”科学”两字上,则透过玻璃砖看到的“科学”两字是______。
A.变浅的虚像 B.变浅的实像 C.变深的虚像 D.变深的实像
【答案】(1)小于; (2)A
【解析】(1)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解答;(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为入射角等于45°,所以折射角小于45°;
当光从玻璃砖再次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且折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平行,如下图所示:
(2)压在玻璃砖下的科学两字发出的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后,我们反方向看回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的变浅的虚像。
故选A。
变式3:(2023七下·瓯海月考)(1)图①中,两条光线是由同一点光源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光源S的位置。
(2)如图②,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3)如图③所示,一束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请作出图中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4)如图④,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凹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答案】(1)(2)
(3)(4)
【解析】(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据此完成作图;
(2)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解答;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完成作图;
(4)根据凹透镜的特殊光线解答。
【解答】(1)①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它们的交点为像点S';
②通过像点S’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这条直线上镜面另一侧找到对应的发光点S;
③将发光点S与入射点连接,从而得到对应的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①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②射向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3)①通过入射点作垂直界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上侧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
②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下图所示:
(4)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入射光线同侧的虚焦点;
②射线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重难点五、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典例1:(2023七下·金华期中)小明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经透镜折射后会聚的情形如图甲,可见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小明将蜡烛移至至光具座上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光屏应在 (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实像,且这个像是 (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像。
(3)如果实验中固定好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大小几乎相同的光斑,其原因可能是 。
【答案】(1)15 (2)l;缩小 (3)此时蜡烛在凸透镜焦点处
【解析】(1)凸透镜的焦距就是焦点到光心之间的距离;
(2)根据图片确定物距,再与焦距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和位置即可;
(3)从凸透镜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f=65cm-50cm=15cm;
(2)小明将蜡烛移至至光具座上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15cm=35cm,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且f(3)如果实验中固定好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大小几乎相同的光斑,其原因可能是此时蜡烛在凸透镜焦点处。
变式1:(2023七下·诸暨期中)小燕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未画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为25cm
B.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蜡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
D.取走光屏,则凸透镜不成像
【答案】B
【解析】(1)比较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判断成像的大小;
(2)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时,u>2f,f(3)因为实像是倒立的,所以像运动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4)光屏是用来呈现像的,有没有光屏,都不会影响像的存在。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物距u=50cm-15cm=40cm,像距v=80cm-50cm=30cm;因为物距大于像距,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
当成缩小的实像时,40cm>2f,f<30cm<2f,解得:15cm蜡烛燃烧变短,相当于蜡烛向下移动,那么像的运动方向与它相反,应该会上升,故C错误;
取走光屏,则凸透镜照常成像,故D错误。
变式2:(2023七下·武义期末)如图所示是小金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当物距从15cm变为40cm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10 (2)变小
【解析】(1)物距等于焦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所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2)物体李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解答】(1)物距等于焦距等于20cm时,成像,故焦距为10cm;
(2) 物距从15cm变为40cm的过程中 ,逐渐远离焦点,故像将变小。
变式3:(2023七下·金东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金先利用”平行光聚焦法”(如图甲所示)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根据操作完成下列问题:
(1)小金将测过焦距的凸透镜、蜡烛以及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欲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实像,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下同)凸透镜;
(2)通过调整,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后,某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取下来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他应将光屏 凸透镜,光屏上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
【答案】(1)靠近(2)远离
【解析】(1)根据图甲确定凸透镜焦距,利用,,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确定光屏移动方向;
(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解答】(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当凸透镜、蜡烛以及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根据,,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欲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实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2)通过调整,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后,某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取下来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故此时他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光屏上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
重难点六、眼睛
典例1:(2023七下·上城期末)图甲为眼球的结构模式图。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痉挛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焦距过 (选填“大”或“小”),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 (选填“大于”或“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的镜片是 (选填“乙”或“丙”)。
【答案】小;前;小于;丙
【解析】近视眼原理与矫正图如下
【解答】晶状体过厚,会导致晶状体的折光率要大,焦距过小,使得成的像往前移动,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小于眼球前后径;矫正近视眼是用凹透镜,因此佩戴的镜片是丙。
变式1:(2023七下·金华期中)下图分别表示某人在花朵前20厘米处和1米处眼中所见(20厘米处比1米处清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矫正方法分别是( )
A.晶状体曲度变大,眼球前后径过短,配戴凸透镜矫正
B.晶状体曲度变大,眼球前后径过长,配戴凹透镜矫正
C.晶状体曲度变小,眼球前后径过长,配戴凹透镜矫正
D.晶状体曲度变小,眼球前后径过短,配戴凸透镜矫正
【答案】B
【解析】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太长,使得成像砸视网膜的前面,应该佩戴凹透镜;远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的前后径过短,使得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应该佩戴凸透镜;
【解答】某人在花朵前20厘米处和1米处眼中所见(20厘米处比1米处清晰) ,说明此人患有近视眼;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太长,使得成像砸视网膜的前面,应该佩戴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具有扩散作用;
变式2:(2023七下·东阳期末)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为了预防近视,我们要做好眼保健操,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1)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 的实像。
(2)过度用眼会导致眼睛近视,甲、乙两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原理的是 图。近视眼可通过佩戴丙图中的 (填字母)透镜来矫正。
【答案】(1)凸透镜;缩小 (2)乙;C、E、F
【解析】图中甲像成在视网膜后,是远视眼的成因,用凸透镜矫正。乙像成在视网膜前,是近视眼的成因,用凹透镜矫正。丙中ABD是凸透镜,CEF是凹透镜。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近视眼由于眼球晶状体曲度过大或者是前后径过长导致像成在了视网膜前。可通过佩戴凹透镜矫正。
【解答】(1)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表示近视眼成像原理的是乙,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要用凹透镜矫正,所以选CEF。
变式3:(2022七下·柯桥期末)2022 年6月6日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作为青少年要爱眼护眼,科学用眼。为进一步探究“眼睛的成像规律”,小科自制了一个水凸透镜来模拟晶状体,如图甲所示。水凸透镜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自身厚度大小。当向水凸透镜里注水时,水凸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向水凸透镜里抽水时,水凸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小科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安装至如图甲所示位置,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像,此时像的性质是 ,同时可推断出此时水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选填“8cm”、“18cm"或“28cm”)。
(2)在所示实验场景下,小科把自己的眼镜给水凸透镜“戴上”,当从水凸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后,他发现像再次变清晰了,由此判断小科戴的是 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若小科想摘掉眼镜,还可通过睡眠时使用角膜塑形镜(俗称“0K锐来改变原本厚度均匀的眼睛的角膜弧度,实现视力的矫正,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科的眼角膜应该呈现哪种形态 ?
(3)小科继续向水透镜中注水直至不能继续注入,将蜡烛换成F光源,站在F光源一侧看向透镜居然发现了两个像(如图乙),小科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其中一个像是因为光的反射引起的,所以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请你对另外一个像的成因进行简单分析 。
【答案】(1)倒立缩小的实像;18cm (2)近视;B
(3)先折射后反射再折射成像(不用具体阐述像得特征,合理即可)
【解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确定焦距范围。
(2)根据注水后水透镜的凸度变化,确定小科所带眼镜对光线的会聚还是发散作用,进而判断眼镜的种类。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为凹透镜。
(3)根据光的传播路径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此时像距为v=90cm-70cm=20cm,物距u=70cm-20cm=50cm,由于像距小于物距,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条件可知,50cm>2f,且f<20cm<2f,解得:20cm(2)当从水凸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后,他发现像再次变清晰了,此时水透镜的凸度变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强。据此可知,小科所戴的眼镜肯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即为近视眼镜。近视眼必须用凹透镜矫正,则矫正后的眼角膜应该为凹透镜,故选B。
(3)小科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其中一个像是因为光的反射引起的,所以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另外一个像的成因:先折射后反射再折射成像。
1.(2023七下·金东期末)如图是某校园监控摄像头,从安保室电脑上可以看到此摄像头拍摄的学生出入校园的画面,摄像镜头所成的像与下列设备成像特点相同的是( )
A.平面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放大镜
【答案】B
【解析】(1)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透镜所成的三种虚像,都是正立的;
(2)凸透镜成像规律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3)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4)放大镜是利用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经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工作的。
【解答】摄像头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错误;
B、照相机是把发光板放在较远处,移动光屏,直至出现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
C、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
D、放大镜是物体经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
2.(2023七下·富阳期末)关于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的主要功能有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和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两个方面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
C.鼓膜能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
D.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
【答案】C
【解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解答】A.耳的鼓膜、听小骨和耳蜗是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前庭和半规管具有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的作用,故A正确;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故B正确;
C.鼓膜能将声波转化成机械振动,并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故C错误;
D.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能够接受通过听小骨传来的振动,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故D正确。
3.(2023七下·兰溪期中)在汽车行驶的途中,即使我们闭上眼睛也可以感受到车子向右转还是向左转,加速还是刹车,这是因为( )
A.我们耳朵的听觉十分灵敏可以听到汽车行驶的声音
B.耳蜗中位觉感受器
C.通过身体的各种感觉感受到的
D.前庭和半规管的作用
【答案】D
【解析】前庭和半规管在人的内耳内部:
1. 前庭主要是维持平衡的器官,可感知人体空间位置,并与耳蜗紧密相连。
2. 半规管是耳内感受装置,起到平衡作用,分为上、后、外侧半规管,连接内耳与前庭,有骨半规管和膜半规管两部分组成。
3. 患者感统失调可能导致前庭肢体感官信息中断,出现晕车、晕船等现象。
【解答】感受到车子向右转还是向左转 ,其为感知车子方向和位置的变化,为前庭和半规管的作用。
故答案为:D
4.(2022七下·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B.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C.耳蜗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D.鼓室内的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
【答案】D
【解析】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能收集声音。中耳有鼓膜鼓室听小骨,将声音转化成振动并放大声音的作用。内耳有前庭半规管耳蜗等。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解答】A.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
B.中耳有鼓膜鼓室听小骨,鼓膜将声音转化成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内耳有前庭半规管耳蜗等。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故C不符合题意。
D.听小骨接收到鼓膜振动后会带动听小骨振动并将振动放大。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5.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吸收太阳光,而其体内的叶绿素是绿色的,所以( )
A.绿色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最有利
B.绿色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最不利
C.各种色光对绿色植物生长的作用相同
D.绿色植物能吸收所有绿色光
【答案】B
【解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解答】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吸收太阳光,而其体内的叶绿素是绿色的 ,则植物的叶片反射绿光,吸收绿光以外的其它色光,故B正确,而A、C、D错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呈“无色”是因为它能透过一切色光
B.衣服呈白色是因为它能发出白光
C.衣服呈红色是因为它吸引红光
D.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能反射一切色光
【答案】A
【解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
【解答】A、玻璃将所有的色光都透过了,呈现”无色“,故A正确;
B、衣服呈白色是因为它反射所有的色光,故B错误;
C、衣服呈红色是因为它反射红光,故C错误;
D、不透明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反射一切色光,透明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透过一切色光,故D错误;
故选A。
7.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具有变色效应的新材料,该材料处于拉伸状态时为蓝色,压缩状态时为红色,则该材料( )
A.在拉伸状态时吸收蓝色光 B.在拉伸状态时反射蓝色光
C.在压缩状态时吸收红色光 D.在压缩状态时反射蓝色光
【答案】B
【解析】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解答】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具有变色效应的新材料,该材料处于拉伸状态时为蓝色,即此时材料反射蓝光;压缩状态时为红色,则该材料反射红光,故B正确,而A、C、D错误。
8.自然界中黑色的花很少,而红、黄色的花却很多,主要原因是因为( )
A.黑色花能吸收自然界的一切色光,包括黑色光,所以容易受到伤害,不易存活
B.因红光外侧的红外线热效应较强,红色花将太阳光中的红光反射出去,从而使花免受伤害
C.黄花能发出黄色的光,吸引昆虫传粉
D.红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促进自身的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而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是色光决定。
【解答】A.黑色花能吸收自然界的一切色光,在夏季时吸收的热量太多,容易造成烫伤,故A错误;
B.因红光外侧红外线热效应较强,红色花将太阳光中的红光反射出去,从而使花免受伤害,故B正确;
C.黄花能够反射黄色的光,故C错误;
D.红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红色光,促进自身的光合作用,故D错误。
9.(2023七下·永嘉月考)全飞秒近视手术应用了新一代近视矫正技术。如图所示,削去眼角膜上的一部分组织并从切口取出,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此时角膜相当于的镜片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为凹透镜,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将角膜削去角膜一部分后,此时角膜中间薄边缘厚,相当于凹透镜,故C正确,而A、B、D错误。
10.(2023七下·瓯海月考)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镜MN不动,光源S以2 m/s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则光源S在镜中的像将()
A.以速度4 m/s沿SO直线方向向右平移
B.以速度2 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上平移
C.以速度2 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下平移
D.以速度4 m/s沿SO直线方向向左平移
【答案】C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分析判断。【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光源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如图所示。
因为光源S以2 m/s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SOM=∠S'OM=45°,
所以像点S'也以2 m/s的速度沿着S'O向下运动,且S'O与SO互相垂直。
11.如图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所观察到的像是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相对物体在左右方向上颠倒,而在竖直方向上不变。由此可知,字母F在第一个平面镜中发生左右颠倒,而这个像在第二个镜子中再次左右颠倒,因此和原来F的形状相同,故B正确,而A、C、D错误。
12.(2023七下·平湖期末)学习了透镜的知识以后,小明借来了爸爸的眼镜片进行探究。使太阳光经过镜片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把镜片放置在桌子上,调节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墙上出现了窗户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爸爸的镜片是凸透镜,焦距为35cm
B.乙图中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乙图中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是一样的
D.乙图中小明将镜片上移,窗户的像将向下移动
【答案】C
【解析】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太阳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此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2f>u>f,此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B.窗户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所以一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
C.照相机的原理是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因为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将镜片上移,像将向下移,故D正确。故答案为:C。
1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 (填“推理”或“归纳”)的方法可得结论: 。
【答案】(1)变小(2)推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析】(1)空气是传声的介质,空气越稀薄,则传声能力越弱;
(2)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则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由此可知,如果玻璃罩中变成真空,那么将不会听到声音,即真空不能传声,这种方法叫科学推理法。
【解答】(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变小。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推理的方法可得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4.(2023七下·兰溪期中)双休日,小明和小伙伴到东湖游玩。小明突然叫起来:哇!怎么回事啊,鱼咋在云中游呢?同伴“小博士”告诉他这“云”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像,这“鱼”是由光的 形成的像。小明还拿出刚买来的玩具激光枪要准备打鱼,小博士告诉他,你应对准 (选填“看到的鱼”、“看到的鱼上方”、“看到的鱼下方”)开枪才能打中鱼。
【答案】反射;折射;看到的鱼
【解析】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
【解答】云在水外面,故为光的反射;鱼在水里,故为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所成虚像的位置偏高,故对准看到用激光笔才能打到鱼。
15.(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所示,光线AO与镜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角为 ;若光线AO绕O点顺时针旋转1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选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50度;减小
【解析】(1)入射角和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和为90°,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即可;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入射角为:90°-40°=5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50°;
(2)若光线AO绕O点顺时针旋转15°,那么入射角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会减小,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减小。
16.(2023七下·金华期中)如图所示,射水鱼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
(1)图中能表示射水鱼观察到小昆虫的光路是 。(填序号)
(2)射水鱼射出的水柱若要将昆虫顺利击落,射水鱼应朝着____________射出水柱。
A.看到昆虫的像的位置 B.看到昆虫的像高一点的位置 C.看到昆虫的像第一点的位置
【答案】(1)D (2)C
【解析】(1)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眼睛;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解答】(1)小昆虫反射的光进入射水鱼的眼睛,射水鱼就会看到小昆虫,因此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此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故A、B、C错误,而D正确。故选D。
(2)射水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观察到的小昆虫虚像位置比小昆虫的实际位置偏高,因此射水鱼射出的水柱若要将昆虫顺利击落,射水鱼应朝着看到的昆虫的像低一点的位置射出水柱,故A、B错误,而C正确。故选C。
17.(2023七下·金华期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的荷尖上,一条大鱼准备跃出水面捕捉蜻蜓,如图是水中大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请回答:
(1)大鱼应该选择图中 (填“A”、“B”或“C”)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2)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m。
【答案】(1)C (2)0.6
【解析】(1)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物像等距”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蜻蜓发出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入大鱼的眼睛后,它反向看回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的蜻蜓的虚像,即真正的蜻蜓在看到位置的下方,故选C。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物像等距”规律可知,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则蜻蜓在水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等于蜻蜓到水面的距离,也就是0.6m。
18.(2021七下·余姚期中)探究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让太阳光透过硬纸板的圆孔,将红色透明塑料薄膜蒙在硬纸板的圆孔上,在下方白纸上看到的颜色是 。
(2)如图乙所示,让太阳光穿过纸板的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带通过蓝色玻璃板,在白纸上观察到的光带颜色是 。
(3)仍用图乙实验装置,用绿色的纸屏直接吸收经棱镜色散后的彩色光带,观察到纸屏上出现的颜色是 。
(4)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 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答案】(1)红色 (2)蓝色 (3)绿色 (4)透过色光
【解析】(1)(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4)根据前面的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即可。
【解答】(1)红色透明塑料薄膜只能透过红光,红光照到白纸上呈现红色;
(2)蓝色玻璃板只能透过蓝光,蓝光照到白纸上呈现蓝色;
(3)绿色的纸屏只能发射绿光,其它色光被吸收,因此纸屏上出现的颜色为绿色;
(4)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色光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19.(2023七下·金华期中)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实验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不能说明____(填字母编号)。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实验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是 。
【答案】(1)C
(2)放大实验现象
(3)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解析】(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包含的物理原理;
(2)橡皮膜的振幅很小,用肉眼几乎看不到,但是借助乒乓球的大幅度振动,我们可以感知橡皮膜在振动。
(3)乒乓球的振幅越小,说明橡皮膜的振幅越小,即收集到声音的响度越小,据此分析声音的限度与距离的关系即可。
【解答】(1)声音能够使橡皮膜振动,从而引起乒乓球振动,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A正确不合题意;
声音从甲塑料筒依靠空气传播到乙塑料筒,故B正确不合i题意;
乒乓球大幅度振动,说明发声的橡皮膜在振动,故D正确不合题意;
题目中没有现象可以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实验现象。
(3)【实验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
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是: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20.(2023七下·婺城期末)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凸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请回答:
(1)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 像(填像的具体特点)。
(2)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采用下列 (填字母编号)两种方法的组合。
A.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B.对水凸透镜抽水
C.光屏应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D.对水凸透镜注水
【答案】(1)倒立、缩小的实(2)A、B
【解析】(1)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那么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此时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即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故A正确,C错误;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此时像距减小,要使像向后移动到光屏上,就需要使光线发散,即减小水透镜的凸度,那么应该对水透镜抽水,故B正确,D错误。
21.(2023七下·上虞期末)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要面对摄像头眨眨眼,系统便会自动拍摄、扫描,确认相关信息后,迅速完成交易。
(1)“刷脸支付”的成像原理是______。
A.u< B.2 >u> ,v>2 C.u=2 ,v=2 D.u>2 ,2 >v>
(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人脸所成的像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刷脸支付”的成像原理与平面镜成像不同,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 。
【答案】(1)D (2)变大 (3)反射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的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传统相机使用“胶卷”作为其记录信息的载体,而数码相机的“胶卷”就是其成像感光器件,而且是与相机一体的,是数码相机的“心脏”。
【解答】(1)刷脸支付符合照相机的原理,属于凸透镜成像中物距(u)大于两倍焦距,像距(v)在一倍和两倍之间,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所以D正确;
(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即物距变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镜像远像变大,所以人脸是指像,所以人脸会变大;
(3)“刷脸支付”的成像原理与平面镜成像不同,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
22.(2023七下·吴兴期末)用图甲、乙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F板可绕法线ON转动。
(1)实验时,硬纸板E、F应与平面镜摆放有什么要求?
(2)如图乙,将硬纸板F沿PQ剪开,并把F的上半部分向后折转,请说出现象及其所能论证的观点?
(3)小明继续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请帮助小明设计本步骤需要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
(4)小明想利用该平面镜继续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你认为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答案】(1)硬纸板E、F与平面镜垂直 (2)在F的上半部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3)
实验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2
3
(4)不可行,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解析】(1)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且这个平面与镜面垂直。如果纸板不与镜面垂直,那么纸板上不会同时呈现三条线,据此分析解答。
(2)将纸板的右半边向后折叠后,它与左半边不在同一直线上,根据“三线共面”可知,此时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3)根据探究目的确定要记录的物理量,据此确定表格的行数和列数即可。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不能使用平面镜,应该使用半透明的玻璃板,因为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后面蜡烛的位置,通过移动它可以确定前面蜡烛的像的位置,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实验时,为了使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同时出现在纸板上,则硬纸板E、F与平面镜垂直;
(2)如图乙,将硬纸板F沿PQ剪开,并把F的上半部分向后折转,则F的上半部分就与左边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了,因此看到的现象为:在F的上半部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3)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要记录入射角和对应的反射角,实验至少进行3次,那么应该有三列,分别记录实验次数、入射角和反射角,共四行,如下图所示:
实验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2
3
(4)我认为不可行,因此物体透过平面镜肯定后面的蜡烛,进而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23.(2023七下·常山期末)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甲放在玻璃板前面,出现蜡烛的像乙后,再将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丙竖立在玻璃板后面,______,直至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蜡烛甲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甲和乙的位置,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1)该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填写步骤②______中的正确操作。
A.移动丙靠近乙 B.移动丙远离乙 C.移动乙靠近丙 D.移动乙远离丙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请判断该同学是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并说出理由 。
【答案】(1)刻度尺
(2)A
(3)能,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解析】(1)根据所测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还可以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3)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要测量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以及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则需要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
(2)步骤②的内容为:将点燃的蜡烛甲放在玻璃板前面,出现蜡烛的像乙后,再将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丙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丙靠近乙,直至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该同学能观察到蜡烛的像,理由是: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4.小金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距凸透镜18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一小片不透明的物质黏在凸透镜上,则光屏上的像 (填字母)。
A.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不变
B.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变小
C.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黑点
D.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不透明物质的像
(3)小金同学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答案】(1)9 (2)A (3)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
【解析】(1)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答;
(2)凸透镜的口径大小,不会影响物体成像的性质,只是会影响成像的亮度,即口径越大,会聚的光线越多,则像的亮度越大。
(3)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解答。
【解答】(1)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因此18cm=2f,解得:f=9cm。
(2)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一小片不透明的物质黏在凸透镜上,相当于凸透镜的面积变小,这只会影响像的亮度,而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和大小,故选A。
(3)小金同学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
25.(2023七下·丽水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选取一块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记号笔等器材进行实验。请回答:
(1)如果有6mm和2mm厚的两块平板玻璃,应选择 mm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比较合适;
(2)小明在玻璃板前点燃A蜡烛,可看到玻璃板后出现A蜡烛的像,然后用未点燃的B蜡烛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直到看上去B蜡烛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在找准像的位置后,小明在白纸上标记出a、b、c三点,如图乙。他应分别测出 (填”a、b”、”b、c”或”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多次移动A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并在每次实验中用记号笔标记蜡烛的位置……
【答案】(1)2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a、c
【解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择尽可能薄的平板玻璃,如果玻璃厚的话,蜡烛会通过玻璃板的两个面分别成像;尽量在暗一点的环境中或者选择茶色的玻璃进行实验,为了便于找到像。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和像等大,物和像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且平分,像为虚像。
【解答】(1)选择尽可能薄的平板玻璃,如果玻璃厚的话,蜡烛会通过玻璃板的两个面分别成像,故选择2mm;
(2)B蜡烛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故填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是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他应该测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故填a、c。
26.(2022七下·杭州期末)小应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0cm处,然后将F形光源从透镜左侧2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移动光屏A,观察到清晰的像,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组别 1 2 3 4 5
F形光源所在刻度/cm 20 15 10 7.5 3
像所在刻度/cm 6.7 7.5 10 15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在进行第5组实验时,人在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到的像应是下列选项中的 。(选填字母)
(3)将光源、凸透镜、光屏 A放在如图所示位置,在不改变光源、凸透镜位置情况下,要想在光屏 A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A 应如何移动 。
【答案】(1)5 (2)D (3)向左移动
【解析】(1)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时,此时物距等于像距,都等于2f;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物距为10cm时,像距恰好也是10cm,此时10cm=2f,解得:f=5cm。
(2)在进行第5组实验时,此时物距u=3cm(3)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物距u=10cm,即物体在二倍焦距上,那么此时像距v=10cm,则光屏A应该向左移动。
27.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光的全反射: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甲所示),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作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1)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 ;
(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全部变为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 (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4)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构成,让一束光垂直于玻璃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乙所示),请在图中完成这束入射光的光路图。
【答案】(1)41.8° (2)反射光 (3)不会 (4)
【解析】(1)根据题干中临界角的定义分析;
(2)一般情况下,入射光线会分为两部分,即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那么入射光的强度=折射光的强度+反射光的强度;
(3)当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只有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时,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4)注意根据玻璃发生全反射时的临界角的大小分析光路情况。
【解答】(1)根据题目描述可知,折射光线消失时的入射角就是玻璃的临界角,因此玻璃的临界角为41.8°;
(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全部变为反射光;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由于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4)入射光线垂直入射到玻璃表面上时,传播方向不变;当光线到达倾斜的表面上时,此时入射角为45°,大于玻璃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41.8°,因此没有折射光线射入空气,全部转化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8.(2023七下·永嘉期中)小嘉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如图1),小嘉塞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下表所示: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r 0°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1)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
(2)由表格数据可知:图2中能反映上述实验中的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的是 (选填“a”或“b”),其理由是 。
(3)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原因是折射角 入射角。(选填“>”“=”或“<”)
(4)利用这个原理,工程师制造出了光导纤维,结合题目信息
【答案】(1)增大
(2)a;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会增大,折射角增大的幅度比入射角更大,当入射角为41.8°时,折射角达到90°,a曲线符合
(3)<
(4)用光纤传导信息,能量损失少,可以进行远距离传输
【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
(2)根据表格数据得到的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然后与图2进行对照,从而确定对应关系;
(3)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分析折射角是否能够达到90°即可;
(4)根据光导纤维的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由表格数据可知:图2中能反映上述实验中的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的是a,其理由是: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会增大,折射角增大的幅度比入射角更大,当入射角为41.8°时,折射角达到90°。
(3)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原因是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当入射角等于90°时折射角还小于90°。
(4)利用这个原理,工程师制造出了光导纤维,它的特点是:用光纤传导信息,能量损失少,可以进行远距离传输。
29.(2023七下·丽水期末)与传统投影机相比,家用投影机因其精巧化、 实用化、娱乐化等特点受到很多家庭的青睐。如图甲是利用家用投影机播放时的情景,小科用实验室光具座模拟家用投影机的成像原理。
(1)如图乙所示,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但位置偏上的像,是因为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处于 ;
(2)调整正确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小科将凸透镜适当向 (填 “左”或”右”)移,当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时,可模拟家用投影机的成像原理;
(3)小丽在实验时,发现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同一高度
(2)左
(3)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或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或像离凸透镜太远等)
【解析】(1)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时,像位于光屏中心,当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但位置偏上的像 ,则说明 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处于同一高度 ;
(2)图乙,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1倍到2倍焦距之间,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物距在1倍到2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2倍焦距,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适当向左移;
(3)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说明所成的像为虚像,光屏无法承接,或者像离凸透镜太远,光具座不够长。
【解答】(1)当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易错题与重难点
易错点一、声音与光的传播
典例1:(2023七下·金华期中)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玻璃钟罩内放一个会闪光的音乐贺卡,在贺卡闪光、播放音乐时,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此时( )
A.看不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B.看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C.看不到闪光,听到音乐 D.看到闪光,听到音乐
变式1: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变式2:(2023七下·婺城期末)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科学兴趣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图甲,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
实验二:图乙,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发出的声音越尖。
实验三:图丙,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
(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 。
(2)实验二表明:音调高低由 决定。
(3)实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声音具有 。
变式3:(2022七下·杭州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 。
易错点二、耳朵结构对声音的影响
典例1:(2023七下·富阳期中)如图为耳朵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的声波传至内耳的过程是①→②→ (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
(2)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其振动,再由三块 听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 形成听觉(填中文名称)。
(3)遇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使 张开,从而使[ ] 内外的气压平衡,以免震破。
变式1:(2023七下·婺城期末)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变式2:(2023七下·金华期中)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用图中字母及箭头表示)
(2)一位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 (用字母表示),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聋。
变式3:(2022七下·东阳月考)每年的 3 月 3 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当 F 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
(3)打瞌睡时,头部下垂会立刻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前庭和耳蜗 B.半规管和耳蜗 C.前庭和半规管 D.鼓室和前庭
易错点三、光与物体的颜色
典例1:一位科学家把一株绿色植物放在不同颜色的光下照射,然后他再测量该植物对每种光的吸收值,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一株绿色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的吸收百分率
光的颜色 红 橙 黄 绿 蓝 紫
吸收的百分率 55% 10% 2% 1% 85% 40%
(1)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 。
(2)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哪种光对植物生长最有利? 。原因是 。
变式1:在暗室里的红灯光下,看白纸和白纸上写的红字,得到的感觉是( )
A.纸是白色的,字能看得清 B.纸是白色的,字看不清
C.纸是红色的,字能看得清 D.纸是红色的,字看不清
变式2:(2023七下·上虞期末)上虞江滨公园里小虞将照相机镜头对准一株绿叶红花的月季,为追求某种艺术效果他想拍摄一组绿叶黑花的照片,则小明应该选择滤镜的颜色()
A.无色 B.绿色 C.红色 D.蓝色
变式3: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太阳下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纸上。
(1)先后将红色、蓝色两种透明的塑料薄膜依次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红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光;蓝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光。这两个实验说明 。
(2)当把黑色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 。
易错点四、照相机与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
典例1:圆柱形玻璃杯后白纸上有一水平方向的箭头(如图所示)。慢慢向玻璃杯中注入水至水面高过箭头位置,透过玻璃杯看纸上的“箭头”,下列图中哪一种像符合放大镜的原理( )
A. B. C. D.
变式1:(2023七下·嘉兴期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如图是手机支付时的场景,当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时,获得了一个缩小的像。下列分析正确的( )
A.二维码属于光源
B.二维码中只有黑色部分反射了光
C.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D.二维码通过手机摄像头后成正立的虚像
变式2: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如图所示(P点为二倍焦距点),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变式3:(2023七下·永嘉期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照相机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学习原理、制作简易照相机、评价模型作品三个环节。
(1)【学习】制作模型前,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知道物距(u),像距(v)应该满足f<v<2f,胶片上成的像的特点是 。
(2)【制作】小组同学利用A4卡纸、半透明纸和凸透镜制作出简易相机模型,组内同学进行测试时,发现拍摄不同距离的景物,有时模糊,请你指出该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是 。
(3)【制作】评价量表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某小组设计的量规,将表格补充完整。
自制照相机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功能完善 ① ② ③
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能成像 结构较完整,能成像 结构不完整,不能成像
外形美观 有固定的外形,且美观 有固定的外形,较美观 无固定的外形,不美观
(4)【改进】小组同学根据“功能完善”评价指标,认为照相机模型存在功能上的缺陷,组内同学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
重难点一、声音传播快慢的计算
典例1: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温习功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烟花很响的爆鸣声。
(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 产生的。
(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 。
(3)小李同学看到烟花后3 s才听到烟花的声音,已知当时气温为25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5 m/s,那么烟花爆鸣处距人 m。 (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变式1:(2022七下·杭州期中)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米/秒、1500米/秒、340米/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裝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变式2:(2022七下·义乌期中)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
(1)若金属管内装满水则通过水传播的声音是第几声? (选填1、2或3)
(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要多少秒?
(3)该金属中的声速。
变式3:(2022七下·临海期中)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钢棒 375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长为7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秒,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写出过程)
(4)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
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的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你注意过高速列车通过时的声音吗?夜晚和早晨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请根据上面的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重难点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典例1:(2023七下·柯桥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厚为2mm的茶色玻璃;铅笔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两支: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
(2)小柯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光屏,则光屏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烛焰的像;
变式1:(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中选择用”薄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成像,目的是为了 。
(2)实验中,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B的大小是否变化? ;支持你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因为可观察到 。
(3)实验中找到像后,玻璃板如果向蜡烛A倾斜,则像B的位置高度将 (选填”上升”或”下降”)。
变式2:探究平而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
(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 。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4)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怎样移动,在光屏上都 (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
(5)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请在图丙中画出时钟的实际时间。
变式3:(2023七下·婺城期末)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如图乙。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下表: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
重难点三、反射与折射的应用
典例1:(2023七下·新昌期末)如图甲所示,小敏同学将一根筷子斜放在装有水的杯子里。从上面往下看,筷子水中的部分比实际位置浅一些,向上弯折了。从杯子外面往里看,筷子水中部分变粗了。
(1)小敏看到的水中筷子是 (选填“实”或“虚”)像。
(2)小敏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发现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如下表。
入射角 0° 10° 20° 30° 40° 50° 60°
折射角 0° 13.4° 27.1° 41.7° 58.7° 无 无
分析表中数据,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3)当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光线是图乙中的 (选填字母)。
变式1:(2023七下·义乌期中)一群小鸟在湖面上嬉戏,当它们掠过湖面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在湖水中和鱼嬉戏,以下关于湖水中鸟和鱼的像,说法正确为是( )
A.这是光的反射现象,“鸟”和“鱼”都是虚像
B.这是光的折射现象,“鸟”是虚像,“鱼”是实像
C.“鸟”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而“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D.“鸟”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而“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变式2:如图所示,将平面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铅笔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变式3:(2023七下·东阳期末)为了寻找光的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选用不同颜色的光(红光、黄光和紫光),分别以不同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砖中(如图所示),测出折射光线对应的折射角r,结果如下表。(已知:红光在玻璃中传播速度最快,黄光次之,紫光最慢)
红光光源 黄光光源 紫光光源
序号 入射角i(度) 折射角r(度) 入射角i(度) 折射角r(度) 入射角i(度) 折射角r(度)
1 25 16.4 25 15.7 25 15.1
2 50 30.7 50 29.4 50 28.2
3 75 40.1 75 38.3 75 36.6
(1)为了顺利完成本实验探究,入射角的角度不能等于 。
(2)比较实验数据,得出规律:
①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 。
②不同颜色的光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玻璃砖时, 。
重难点四、光的画图
典例1:如图,两块平面镜成90°放置,画出图示光线经两次反射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变式1:(2023七下·柯桥期末)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该光线的光路图。
变式2:(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入射角为45°)后,再折射入空气。
(1)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 45°(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当光从玻璃砖再次斜射入空气中时,请画出折射光线 。
(2)把该玻璃砖压在教材的”科学”两字上,则透过玻璃砖看到的“科学”两字是______。
A.变浅的虚像 B.变浅的实像 C.变深的虚像 D.变深的实像
变式3:(2023七下·瓯海月考)(1)图①中,两条光线是由同一点光源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光源S的位置。
(2)如图②,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3)如图③所示,一束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请作出图中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4)如图④,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凹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重难点五、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典例1:(2023七下·金华期中)小明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经透镜折射后会聚的情形如图甲,可见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小明将蜡烛移至至光具座上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光屏应在 (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实像,且这个像是 (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像。
(3)如果实验中固定好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大小几乎相同的光斑,其原因可能是 。
变式1:(2023七下·诸暨期中)小燕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未画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为25cm
B.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蜡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
D.取走光屏,则凸透镜不成像
变式2:(2023七下·武义期末)如图所示是小金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当物距从15cm变为40cm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变式3:(2023七下·金东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金先利用”平行光聚焦法”(如图甲所示)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根据操作完成下列问题:
(1)小金将测过焦距的凸透镜、蜡烛以及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欲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实像,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下同)凸透镜;
(2)通过调整,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后,某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取下来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他应将光屏 凸透镜,光屏上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
重难点六、眼睛
典例1:(2023七下·上城期末)图甲为眼球的结构模式图。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痉挛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焦距过 (选填“大”或“小”),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 (选填“大于”或“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的镜片是 (选填“乙”或“丙”)。
变式1:(2023七下·金华期中)下图分别表示某人在花朵前20厘米处和1米处眼中所见(20厘米处比1米处清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矫正方法分别是( )
A.晶状体曲度变大,眼球前后径过短,配戴凸透镜矫正
B.晶状体曲度变大,眼球前后径过长,配戴凹透镜矫正
C.晶状体曲度变小,眼球前后径过长,配戴凹透镜矫正
D.晶状体曲度变小,眼球前后径过短,配戴凸透镜矫正
变式2:(2023七下·东阳期末)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为了预防近视,我们要做好眼保健操,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1)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 的实像。
(2)过度用眼会导致眼睛近视,甲、乙两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原理的是 图。近视眼可通过佩戴丙图中的 (填字母)透镜来矫正。
变式3:(2022七下·柯桥期末)2022 年6月6日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作为青少年要爱眼护眼,科学用眼。为进一步探究“眼睛的成像规律”,小科自制了一个水凸透镜来模拟晶状体,如图甲所示。水凸透镜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自身厚度大小。当向水凸透镜里注水时,水凸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向水凸透镜里抽水时,水凸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小科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安装至如图甲所示位置,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像,此时像的性质是 ,同时可推断出此时水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选填“8cm”、“18cm"或“28cm”)。
(2)在所示实验场景下,小科把自己的眼镜给水凸透镜“戴上”,当从水凸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后,他发现像再次变清晰了,由此判断小科戴的是 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若小科想摘掉眼镜,还可通过睡眠时使用角膜塑形镜(俗称“0K锐来改变原本厚度均匀的眼睛的角膜弧度,实现视力的矫正,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科的眼角膜应该呈现哪种形态 ?
(3)小科继续向水透镜中注水直至不能继续注入,将蜡烛换成F光源,站在F光源一侧看向透镜居然发现了两个像(如图乙),小科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其中一个像是因为光的反射引起的,所以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请你对另外一个像的成因进行简单分析 。
1.(2023七下·金东期末)如图是某校园监控摄像头,从安保室电脑上可以看到此摄像头拍摄的学生出入校园的画面,摄像镜头所成的像与下列设备成像特点相同的是( )
A.平面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放大镜
2.(2023七下·富阳期末)关于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的主要功能有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和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两个方面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
C.鼓膜能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
D.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
3.(2023七下·兰溪期中)在汽车行驶的途中,即使我们闭上眼睛也可以感受到车子向右转还是向左转,加速还是刹车,这是因为( )
A.我们耳朵的听觉十分灵敏可以听到汽车行驶的声音
B.耳蜗中位觉感受器
C.通过身体的各种感觉感受到的
D.前庭和半规管的作用
4.(2022七下·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B.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C.耳蜗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D.鼓室内的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
5.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吸收太阳光,而其体内的叶绿素是绿色的,所以( )
A.绿色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最有利
B.绿色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最不利
C.各种色光对绿色植物生长的作用相同
D.绿色植物能吸收所有绿色光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呈“无色”是因为它能透过一切色光
B.衣服呈白色是因为它能发出白光
C.衣服呈红色是因为它吸引红光
D.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能反射一切色光
7.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具有变色效应的新材料,该材料处于拉伸状态时为蓝色,压缩状态时为红色,则该材料( )
A.在拉伸状态时吸收蓝色光 B.在拉伸状态时反射蓝色光
C.在压缩状态时吸收红色光 D.在压缩状态时反射蓝色光
8.自然界中黑色的花很少,而红、黄色的花却很多,主要原因是因为( )
A.黑色花能吸收自然界的一切色光,包括黑色光,所以容易受到伤害,不易存活
B.因红光外侧的红外线热效应较强,红色花将太阳光中的红光反射出去,从而使花免受伤害
C.黄花能发出黄色的光,吸引昆虫传粉
D.红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促进自身的光合作用
9.(2023七下·永嘉月考)全飞秒近视手术应用了新一代近视矫正技术。如图所示,削去眼角膜上的一部分组织并从切口取出,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此时角膜相当于的镜片是( )
A. B. C. D.
10.(2023七下·瓯海月考)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镜MN不动,光源S以2 m/s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则光源S在镜中的像将()
A.以速度4 m/s沿SO直线方向向右平移
B.以速度2 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上平移
C.以速度2 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下平移
D.以速度4 m/s沿SO直线方向向左平移
11.如图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所观察到的像是图中的( )
A. B. C. D.
12.(2023七下·平湖期末)学习了透镜的知识以后,小明借来了爸爸的眼镜片进行探究。使太阳光经过镜片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把镜片放置在桌子上,调节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墙上出现了窗户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爸爸的镜片是凸透镜,焦距为35cm
B.乙图中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乙图中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是一样的
D.乙图中小明将镜片上移,窗户的像将向下移动
1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 (填“推理”或“归纳”)的方法可得结论: 。
14.(2023七下·兰溪期中)双休日,小明和小伙伴到东湖游玩。小明突然叫起来:哇!怎么回事啊,鱼咋在云中游呢?同伴“小博士”告诉他这“云”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像,这“鱼”是由光的 形成的像。小明还拿出刚买来的玩具激光枪要准备打鱼,小博士告诉他,你应对准 (选填“看到的鱼”、“看到的鱼上方”、“看到的鱼下方”)开枪才能打中鱼。
15.(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所示,光线AO与镜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角为 ;若光线AO绕O点顺时针旋转1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选填“增大”或”减小”)
16.(2023七下·金华期中)如图所示,射水鱼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
(1)图中能表示射水鱼观察到小昆虫的光路是 。(填序号)
(2)射水鱼射出的水柱若要将昆虫顺利击落,射水鱼应朝着____________射出水柱。
A.看到昆虫的像的位置 B.看到昆虫的像高一点的位置 C.看到昆虫的像第一点的位置
17.(2023七下·金华期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的荷尖上,一条大鱼准备跃出水面捕捉蜻蜓,如图是水中大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请回答:
(1)大鱼应该选择图中 (填“A”、“B”或“C”)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2)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m。
18.(2021七下·余姚期中)探究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让太阳光透过硬纸板的圆孔,将红色透明塑料薄膜蒙在硬纸板的圆孔上,在下方白纸上看到的颜色是 。
(2)如图乙所示,让太阳光穿过纸板的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带通过蓝色玻璃板,在白纸上观察到的光带颜色是 。
(3)仍用图乙实验装置,用绿色的纸屏直接吸收经棱镜色散后的彩色光带,观察到纸屏上出现的颜色是 。
(4)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 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19.(2023七下·金华期中)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实验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不能说明____(填字母编号)。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实验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是 。
20.(2023七下·婺城期末)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凸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请回答:
(1)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 像(填像的具体特点)。
(2)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采用下列 (填字母编号)两种方法的组合。
A.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B.对水凸透镜抽水
C.光屏应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D.对水凸透镜注水
21.(2023七下·上虞期末)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要面对摄像头眨眨眼,系统便会自动拍摄、扫描,确认相关信息后,迅速完成交易。
(1)“刷脸支付”的成像原理是______。
A.u< B.2 >u> ,v>2 C.u=2 ,v=2 D.u>2 ,2 >v>
(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人脸所成的像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刷脸支付”的成像原理与平面镜成像不同,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 。
22.(2023七下·吴兴期末)用图甲、乙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F板可绕法线ON转动。
(1)实验时,硬纸板E、F应与平面镜摆放有什么要求?
(2)如图乙,将硬纸板F沿PQ剪开,并把F的上半部分向后折转,请说出现象及其所能论证的观点?
(3)小明继续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请帮助小明设计本步骤需要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
(4)小明想利用该平面镜继续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你认为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23.(2023七下·常山期末)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甲放在玻璃板前面,出现蜡烛的像乙后,再将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丙竖立在玻璃板后面,______,直至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蜡烛甲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甲和乙的位置,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1)该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填写步骤②______中的正确操作。
A.移动丙靠近乙 B.移动丙远离乙 C.移动乙靠近丙 D.移动乙远离丙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请判断该同学是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并说出理由 。
24.小金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距凸透镜18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一小片不透明的物质黏在凸透镜上,则光屏上的像 (填字母)。
A.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不变
B.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变小
C.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黑点
D.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不透明物质的像
(3)小金同学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5.(2023七下·丽水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选取一块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记号笔等器材进行实验。请回答:
(1)如果有6mm和2mm厚的两块平板玻璃,应选择 mm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比较合适;
(2)小明在玻璃板前点燃A蜡烛,可看到玻璃板后出现A蜡烛的像,然后用未点燃的B蜡烛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直到看上去B蜡烛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在找准像的位置后,小明在白纸上标记出a、b、c三点,如图乙。他应分别测出 (填”a、b”、”b、c”或”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多次移动A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并在每次实验中用记号笔标记蜡烛的位置……
26.(2022七下·杭州期末)小应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0cm处,然后将F形光源从透镜左侧2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移动光屏A,观察到清晰的像,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组别 1 2 3 4 5
F形光源所在刻度/cm 20 15 10 7.5 3
像所在刻度/cm 6.7 7.5 10 15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在进行第5组实验时,人在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到的像应是下列选项中的 。(选填字母)
(3)将光源、凸透镜、光屏 A放在如图所示位置,在不改变光源、凸透镜位置情况下,要想在光屏 A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A 应如何移动 。
27.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光的全反射: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甲所示),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作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1)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 ;
(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全部变为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 (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4)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构成,让一束光垂直于玻璃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乙所示),请在图中完成这束入射光的光路图。
28.(2023七下·永嘉期中)小嘉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如图1),小嘉塞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下表所示: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r 0°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1)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
(2)由表格数据可知:图2中能反映上述实验中的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的是 (选填“a”或“b”),其理由是 。
(3)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原因是折射角 入射角。(选填“>”“=”或“<”)
(4)利用这个原理,工程师制造出了光导纤维,结合题目信息
29.(2023七下·丽水期末)与传统投影机相比,家用投影机因其精巧化、 实用化、娱乐化等特点受到很多家庭的青睐。如图甲是利用家用投影机播放时的情景,小科用实验室光具座模拟家用投影机的成像原理。
(1)如图乙所示,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但位置偏上的像,是因为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处于 ;
(2)调整正确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小科将凸透镜适当向 (填 “左”或”右”)移,当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时,可模拟家用投影机的成像原理;
(3)小丽在实验时,发现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点即可)。
30.(2023七下·武义期末)每年的6月6日是我国“爱眼日”。2023年我国爱眼日主题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青少年要爱眼护眼,科学用眼。为进一步探究“眼睛的成像规律”,小科自制了一个水凸透镜来模拟晶状体,如图甲所示。水凸透镜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自身厚度大小。当向水凸透镜里注水时,水凸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凸透镜里抽水时,水凸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f= 厘米;
(2)小科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安装至如图乙所示位置,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 ;
(3)在图乙所示实验场景下,小科把自己的眼镜给水凸透镜“戴上”,当从水凸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像再次变清晰了,由此判断小科戴的是 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4)在图乙所示实验场景下,若仅将蜡烛和光屏对调,则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1.(2023七下·东阳期末)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手机视频app投屏需要收费”开展”自制手机投影仪”的项目化学习活动。
[投影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材料]凸透镜、内部涂黑的硬纸盒(规格:28cm×20cm×12cm)、纸板、胶水、剪刀等。
[透镜选择]
(1)实验需要选择焦距合适的凸透镜,如图所示是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其中最合理的是 。
(2)根据合理的方法,小组同学测出了实验材料所提供的凸透镜的焦距为30cm。
[产品制作]将凸透镜固定在硬纸盒的一侧,并在纸盒中卡入纸板便于放置手机,纸板可在纸盒内前后移动。产品实物图及原理图如图所示。
[产品调试]
调试①:为了使投影仪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观影效果,手机应该选择 (填“甲”或”乙”)的放置方式。
(3)调试②:小东同学建议选择光滑的白板作为屏幕,而小阳同学建议选择白墙作为屏幕。你赞成谁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
(4)[产品评价]以下表格为该小组同学制定的部分评价量表。
“自制手机投影仪设计”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设计合理,结构完整 结构较完整 结构不完整,有缺失
指标二 能模拟投影仪成像,成像清晰 能模拟投影仪成像,但成像效果一般 无法模拟投影仪成像
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评价量表对某同学自制的投影仪进行评价,”指标一”评为优秀,“指标二”评为待改进。请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相关知识,你认为该同学自制的投影仪还需要进行的改进是: 。
32.(2022七下·杭州月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介质 声速v(米/秒) 介质 声速v(米/秒)
空气(0 ℃) 331 蒸馏水(25 ℃) 1497
空气(15 ℃) 340 铝(25 ℃) 5000
空气(25 ℃) 346 铁(25 ℃) 5200
煤油(25 ℃) 1324 铜(25 ℃) 3750
(1)指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 (写出一条即可)。
(2)某测量员在空气温度是 15 ℃的环境中利用回声测距离: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 1.00 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 0.50 秒钟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 ,已知声速为 340 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多少米 ?(写出计算步骤)
33.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向玻璃砖,请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砖和离开玻璃砖后的大致光线(注意标出法线,不考虑光的反射)。
34.作图题。
(1)在图甲中画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如图乙所示,S是发光点,A是某条反射光线上的一点。请画出这条反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35.“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如图所示,在一个干枯的井底正中央P点有一只青蛙,它的视野范围如图a所示.大雨将井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P点,请你在图b中画出青蛙视野发生变化后的大致情况.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