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2 19:2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濮阳市一高2022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选择题答案,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须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总分48分)
1. 《管子·四时》中写道,阴阳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则,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背四时则生祸。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 崇德尚贤 B. 道法自然 C. 顺应民意 D. 以农为本
2.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A. 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 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 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 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3. “野兽的获猎者”是古代两河流域一种常见的壁画主题,它展现了作为英雄的统治者成功地制服了两个野兽(通常是狮子)。在古埃及的贵族坟墓以及其他用品上,这一主题的壁画被多次复制使用。这反映出( )
A. 生产力水平影响文明走向 B. 古代文明的交流借鉴
C. 两河流域文明早于古埃及 D. 世界文明的多元一体
4. 从12世纪中叶起,欧洲开始出现了一些用通俗语言写的韵文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作者常常对沉稳守旧的商人、愚蠢的宫廷大臣、狡猾奸诈的骑士等进行讽刺和揶揄。这一现象反映出欧洲( )
A. 拥有丰厚古典文化积淀 B. 市民文化冲击传统思想
C. 存在理性思考的社会风气 D. 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5. 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东征,公元前3世纪70年代,亚历山大里亚输入的商品中有印度狗、印度牛和印度女子;梵语词汇“书”“笔”“墨水”源自希腊语,印度人曾说敬畏希腊科学家“像敬畏神灵一样”。这表明( )
A. 希腊文化的传入颠覆了印度人的科学观念 B. 亚历山大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 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D. 印度佛教的产生深受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
6. 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 扩大了游牧文明影响 B. 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 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 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7. 1870-1894年,德国约有250万人流出海外,出境移民在德国是一种普遍性现象。1896-1913年,由德国流往国外的人口仅47.6万人,德国逐渐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帝国主义竞相扩军备战 B. 君主立宪制在德国建立
C. 德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D. 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
8. 1938年,在13.9万名申请入境美国的德国犹太人和工会成员中,只有1.95万人被接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近80万东欧人、72.5万古巴人和25万来自印度支那国家的难民入境美国。这表明二战后的美国( )
A. 更加重视高素质人才流入 B. 加紧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C. 经济发展刺激了劳动力市场 D. 移民政策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
9. 二战后,澳大利亚政府以“移民即繁荣”为战略导向,制订大规模引进移民计划,引入的移民当中技术人员的比例逐年上升:20世纪50年代为32%,1980- 1986年为49.1%,大大超过了澳大利亚本地技术工人的比例。澳大利亚这一移民的趋势( )
A. 适应了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B. 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C. 冲击了本土主流文化的地位 D.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10. 公元前5世纪末,古希腊作家克泰西亚斯在《波斯志》中提到“赛里斯”位于遥远的东方且为产丝之国,是一个可以与北印度相提并论的国家。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B.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
C. 丝绸之路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D. 古希腊对当时中国认识存在一定偏差
11. 19世纪20年代以后,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为主,现在则是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下午茶进入英国人的生活之后,晚饭推迟到了19点以后。这主要反映了( )
A. 工业化时代奢靡风气的盛行 B. 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C. 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增加 D. 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12. 公元前4世纪以后,在西亚、中亚和印度等地,曾出现希腊文化被当地民族利用和改造的现象。如阿波罗被认为是佛陀,赫拉克勒斯成了护法金刚,特洛伊的故事则成了印度、萨珊波斯艺术的主题。形成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 B. 亚历山大远征传播了希腊文化
C. 亚洲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 D. 希腊建立起环地中海商业霸权
13. 如图是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神庙、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广场上的碑文在记述墨西哥的历史时这样评价:“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的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主要体现了近代以来( )
A. 文化侵略与反抗 B. 文化碰撞与融合 C. 文化创新与继承 D. 文化自信与认同
14. 18世纪绝大部分时期,整个欧洲大陆均由大大小小的封建君主统治,专制、服从、效忠、等级等观念构成了现实的社会政治法则。到了19世纪初,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这反映出( )
A. 拿破仑战争对政治文化的重构 B. 启蒙运动开始影响政治秩序
C. 维也纳体系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D. 民主共和观念得到欧洲认同
15. 全球票房榜首《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是好莱坞制造英雄形象的梦工厂,钢铁侠、美国队长等经典英雄形象随着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好莱坞也因此大赚;与此同时,漫威电影的风靡也被许多国家视为文化侵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好莱坞电影致力于弘扬美式价值观
B. 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电影行业发展
C. 全球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观冲突问题
D. 文化侵略成为新时代大国交锋方式
16. 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 新加坡 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 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 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C. 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民族交融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苜蓿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如果继续深入研究,确证“黑石号”是从扬州出发的,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财富。美洲的气候适宜发展大型种植园经济,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美洲,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到19世纪70年代,加勒比群岛、秘音、古巴等地也育成千上万的华工。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等与当地的印第安人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化。
——摘编自于开贺《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多元发展——评<绚丽多彩的现代拉丁美洲文化>》
材料二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有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 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
——摘编自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说明移民的到来对美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
19.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数十年间,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新的政治领袖的目标。亚洲领导者利用了欧洲思想体系,但又或者改变或者修改了这些意识形态,使其适合本国的传统。这些思想观点和理论是战争的结果,也正是在这些观点和理论指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造成了猛烈冲击。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第三世界的第二次全球革命浪潮(1939—),是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革命所推动的,大大超过第一次革命浪潮(1914—1939)的广度和深度,导致了非殖民化运动和一百多个新国家的独立发展。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有51个会员国,到1981年会员国总数达到156个。这105个新会员国大都是在被摧毁的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第三世界国家。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哪些“思想观点和理论”,列举两个对“凡尔赛体系造成了猛烈冲击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全球革命浪潮”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过“第一次革命浪潮”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习近平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濮阳市一高2022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选择题答案,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须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总分48分)
1. 《管子·四时》中写道,阴阳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则,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背四时则生祸。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 崇德尚贤 B. 道法自然 C. 顺应民意 D. 以农为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道法自然”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根据材料“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可知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道法自然”,B项正确;“崇德尚贤”指的是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顺应的是自然规律,不是民意,排除C项;“以农为本”是重视农业,“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指的是顺应自然规律来施政,不是“以农为本”,排除D项。故选B项。
2.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A. 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 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 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 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地理大发现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背景下,明清之际许多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产生了的积极的影响,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对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中学西渐”是在明清时期保守的对外政策和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下进行的,并没有凸显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排除A项、B项;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学西渐”并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3. “野兽的获猎者”是古代两河流域一种常见的壁画主题,它展现了作为英雄的统治者成功地制服了两个野兽(通常是狮子)。在古埃及的贵族坟墓以及其他用品上,这一主题的壁画被多次复制使用。这反映出( )
A. 生产力水平影响文明走向 B. 古代文明的交流借鉴
C. 两河流域文明早于古埃及 D. 世界文明的多元一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可知,“野兽的获猎者”主题壁画原是两河流域的发明,后来在埃及贵族坟墓及用品上多次发现这一主题壁画,说明古埃及文明吸收借鉴了两河流域文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力水平,排除A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两者谁早谁晚,排除C项;材料反映古代文明的交流借鉴,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无法得出多元一体,排除D项。故选B项。
4. 从12世纪中叶起,欧洲开始出现了一些用通俗语言写的韵文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作者常常对沉稳守旧的商人、愚蠢的宫廷大臣、狡猾奸诈的骑士等进行讽刺和揶揄。这一现象反映出欧洲( )
A. 拥有丰厚的古典文化积淀 B. 市民文化冲击传统思想
C. 存在理性思考社会风气 D. 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2世纪以后的欧洲“出现了一些用通俗语言写的韵文故事”,通常“对沉稳守旧的商人、愚蠢的宫廷大臣、狡猾奸诈的骑士等进行讽刺和揶揄”,反映了对中古时期欧洲传统格局的不满,这种不满主要来源与封建制度对商品经济的束缚,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发展,进而冲击了传统思想,B项正确;材料中古时期晚期出现的文学故事是新兴的市民文学,没有丰厚的古典文化积淀,排除A项;材料中对“沉稳守旧的商人、愚蠢的宫廷大臣、狡猾奸诈的骑士等进行讽刺和揶揄”没有体现理性思考,排除C项;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在14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
5. 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东征,公元前3世纪70年代,亚历山大里亚输入的商品中有印度狗、印度牛和印度女子;梵语词汇“书”“笔”“墨水”源自希腊语,印度人曾说敬畏希腊科学家“像敬畏神灵一样”。这表明( )
A. 希腊文化的传入颠覆了印度人的科学观念 B. 亚历山大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 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D. 印度佛教的产生深受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亚历山大里亚输入的商品中有印度狗、印度牛和印度女子;梵语词汇‘书’‘笔’‘墨水’源自希腊语”可知,亚历山大帝国东征促进了物种、人口和文化的交流,这表明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C项正确;希腊文化传入影响印度科学的发展,“颠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表明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未体现印度佛教的产生深受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6. 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 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 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 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 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由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奴隶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印欧人后裔建立的大帝国更是掀起了洲际的文明交流潮流(如“希腊化”),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C项正确;不能简单地将印欧人的文明视为游牧文明,其中迁入东南欧和南亚的印欧人基本上都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印欧人的迁徙只是间接促进了奴隶制的扩展,并没有促成奴隶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7. 1870-1894年,德国约有250万人流出海外,出境移民在德国是一种普遍性现象。1896-1913年,由德国流往国外的人口仅47.6万人,德国逐渐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帝国主义竞相扩军备战 B. 君主立宪制在德国建立
C. 德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D. 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870年至1913年的德国。根据材料“1896-1913年,由德国流往国外的人口仅47.6万人,德国逐渐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及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为国内创造了有利的就业环境,并且起到了吸引外来移民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帝国主义竞相扩军备战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此时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38年,在13.9万名申请入境美国的德国犹太人和工会成员中,只有1.95万人被接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近80万东欧人、72.5万古巴人和25万来自印度支那国家的难民入境美国。这表明二战后的美国( )
A. 更加重视高素质人才的流入 B. 加紧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C. 经济发展刺激了劳动力市场 D. 移民政策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现代(美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冷战,美国大量接收来自东欧、古巴和印度支那国家的难民,是因为这些地方发生了多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因此美国接收这些地区难民的主要原因是和苏联对抗,即移民政策服务于国家的对外战略,D项正确;二战后美国接收的难民并不一定死高科技人才,排除A项;二战后的东欧不属于“中间地带”,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接收的难民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并非美国为了吸纳劳动力,排除C项。故选D项。
9. 二战后,澳大利亚政府以“移民即繁荣”为战略导向,制订大规模引进移民计划,引入的移民当中技术人员的比例逐年上升:20世纪50年代为32%,1980- 1986年为49.1%,大大超过了澳大利亚本地技术工人的比例。澳大利亚这一移民的趋势( )
A. 适应了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B. 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C. 冲击了本土主流文化的地位 D.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澳大利亚)。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二战后,在政府推动下,澳大利亚的外来技术移民数量猛增,适应了其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A项正确;仅澳大利亚引进技术人员不足以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外来移民对澳大利亚主流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澳大利亚外来和本地技术工人比例的变化,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公元前5世纪末,古希腊作家克泰西亚斯在《波斯志》中提到“赛里斯”位于遥远的东方且为产丝之国,是一个可以与北印度相提并论的国家。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B.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
C. 丝绸之路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D. 古希腊对当时中国认识存在一定偏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由材料中的信息“‘赛里斯’位于遇远的东方且为产之国”可知,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与中国之间即已产生经济文化交流,说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手工业技艺水平的比较,无法得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时,晚于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5世纪末”,排除C项;材料中“位于遥远的东方且为产丝之国”“可以与北印度相提并论”等信息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9世纪20年代以后,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为主,现在则是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下午茶进入英国人的生活之后,晚饭推迟到了19点以后。这主要反映了( )
A. 工业化时代奢靡风气的盛行 B. 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C. 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增加 D. 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20年代以后(英国)。据材料“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为主,现在则是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可以看出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增加了下午茶等东方特色,说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人生活习惯的变化,不能得出奢靡风气的盛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英国生活习惯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变化,排除C项;仅从生活习惯的变化,无法得出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公元前4世纪以后,在西亚、中亚和印度等地,曾出现希腊文化被当地民族利用和改造的现象。如阿波罗被认为是佛陀,赫拉克勒斯成了护法金刚,特洛伊的故事则成了印度、萨珊波斯艺术的主题。形成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 B. 亚历山大远征传播了希腊文化
C. 亚洲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 D. 希腊建立起环地中海商业霸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公元前4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他推广希腊文化,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影响,古希腊文化与当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这一时期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因此出现了材料中所描述的现象,即希腊文化被当地民族利用和改造的现象。如阿波罗被认为是佛陀,赫拉克勒斯成了护法金刚,特洛伊的故事则成了印度、萨珊波斯艺术的主题,B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时间是在西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亚洲文化的包容性并不能作为希腊文化被当地文化利用改造的主要原因,因为只有希腊文化广泛流传,才有其被改造,排除C项;希腊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后逐渐衰落,而且其商业影响范围有限,并不能波及到印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如图是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神庙、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广场上的碑文在记述墨西哥的历史时这样评价:“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的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主要体现了近代以来( )
A. 文化侵略与反抗 B. 文化碰撞与融合 C. 文化创新与继承 D. 文化自信与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美洲。根据材料可知,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将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大神庙、西班牙殖民者的教堂和墨西哥独立后的外交部大厦组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墨西哥“混血民族”形成的历史,体现了近代以来欧洲殖民扩张在美洲引起的文化碰撞与融合,B项正确;文化侵略与反抗并非“三文化广场”要表达的主旨,排除A项;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和当代墨西哥人的三大建筑并立,不能说明文化在继承中创新,排除C项;文化自信与认同与“三文化广场”是“一个混血民族的痛苦”诞生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8世纪绝大部分时期,整个欧洲大陆均由大大小小的封建君主统治,专制、服从、效忠、等级等观念构成了现实的社会政治法则。到了19世纪初,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这反映出( )
A. 拿破仑战争对政治文化的重构 B. 启蒙运动开始影响政治秩序
C. 维也纳体系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D. 民主共和观念得到欧洲认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至19世纪(欧洲)。据材料“到了19世纪初,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战争把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并不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维也纳体系是拿破仑帝国崩溃后,英、俄、奥、普等建立的新均势体系,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并不等于欧洲认同民主共和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全球票房榜首的《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是好莱坞制造英雄形象的梦工厂,钢铁侠、美国队长等经典英雄形象随着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好莱坞也因此大赚;与此同时,漫威电影的风靡也被许多国家视为文化侵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好莱坞电影致力于弘扬美式价值观
B. 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电影行业发展
C. 全球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观冲突问题
D. 文化侵略成为新时代大国交锋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好莱坞制造的英雄形象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但是也被视为美国的文化侵略,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跨区域传播的同时,也引发了文化价值观的冲突,C正确;A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好莱坞的英雄形象是否是文化侵略尚未确认,排除D。
16. 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 新加坡 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 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 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C. 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新加坡 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 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二战后的新兴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也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传统,这体现出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B项正确;第三世界发展壮大表现为第三世界在国际地位上提升与影响力扩大,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二战后世界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各国发展道路一致”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本题主旨为“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民族交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苜蓿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如果继续深入研究,确证“黑石号”是从扬州出发的,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答案】(1)原因:汉代的统一强盛(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汉武帝出击匈奴,打通了西域通道;积极对外的开放政策;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汉代手工业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史料价值: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航海史和贸易史提供了新的实物史料;为研究古印度或者阿拉伯地区的造船工艺、航海技术提供了典型标本;为研究唐代我国南北方磁窑生产情况提供了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情况。
史料类型:古代中国历史文献、扬州的地方志、外国档案文献、相关笔记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
原因:根据材料“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统一强盛(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根据材料“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可知,汉武帝出击匈奴,打通了西域通道;根据材料“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可知,积极对外的开放政策,以及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汉代手工业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9世纪(中国、阿拉伯)。
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可知,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航海史和贸易史提供了新的实物史料;根据材料“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可知,为研究古印度或者阿拉伯地区的造船工艺、航海技术提供了典型标本;根据材料“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可知,为研究唐代我国南北方瓷窑生产情况提供了实物史料;根据材料“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可知,可用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情况。
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件需要多种史料的佐证,还可以补充的类型有:古代中国历史文献、扬州的地方志、外国档案文献、相关笔记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财富。美洲的气候适宜发展大型种植园经济,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美洲,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到19世纪70年代,加勒比群岛、秘音、古巴等地也育成千上万的华工。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等与当地的印第安人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化。
——摘编自于开贺《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多元发展——评<绚丽多彩的现代拉丁美洲文化>》
材料二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有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 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
——摘编自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说明移民的到来对美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
【答案】(1)影响: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吸收了各地移民的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中华文化也在美洲传播。
(2)特点:移民人数大幅增长;出现“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现象;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吸引(自愿)迁移;“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
主要动力:经济全球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洲)。影响:根据材料一“美洲的气候适宜发展大型种植园经济,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美洲,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吸收了各地移民的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根据材料一“到19世纪70年代,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等与当地的印第安5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并且促进中华文化也在美洲传播;根据材料一“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特点:根据材料二“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可知,移民人数大幅增长;根据材料二“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有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可知,出现“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现象并且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根据材料二“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可知,被吸引(自愿)迁移;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主要动力:根据材料“1990年至2005年期间”“‘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和所学可知,其主要动力是经济全球化。
19.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数十年间,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新的政治领袖的目标。亚洲领导者利用了欧洲思想体系,但又或者改变或者修改了这些意识形态,使其适合本国的传统。这些思想观点和理论是战争的结果,也正是在这些观点和理论指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造成了猛烈冲击。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第三世界的第二次全球革命浪潮(1939—),是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革命所推动的,大大超过第一次革命浪潮(1914—1939)的广度和深度,导致了非殖民化运动和一百多个新国家的独立发展。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有51个会员国,到1981年会员国总数达到156个。这105个新会员国大都是在被摧毁的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第三世界国家。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哪些“思想观点和理论”,列举两个对“凡尔赛体系造成了猛烈冲击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全球革命浪潮”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过“第一次革命浪潮”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观点和理论:民族主义(或民族独立、民族自决)民主自由、社会主义。举例:中国五四运动(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表现:掀起非殖民化运动;建立更多新兴民族国家;世界殖民体系土前瓦解;形成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原因:二战对殖民主义造成了致命打击;中国革命的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和壮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亚非拉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更广泛的传播;(任答三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的思想观点,据材料一“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可得出民族主义;由“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可得出民主自由;结合所学,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带来了社会主义。第二小问举例,结合所学,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除此之外,还可以列举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表现,由材料二“非殖民化运动和一百多个新国家的独立发展”,可得出掀起非殖民化运动;由材料二“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有51个会员国,到1981年会员国总数达到156个”,可得出建立更多新兴民族国家;由材料二“这105个新会员国大都是在被摧毁的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第三世界国家”,可得出世界殖民体系土前瓦解;结合所学,新兴独立国家难免与宗主国存在密切联系,形成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第二问原因,可以从世界格局、社会主义阵营、第三世界团结合作、经济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习近平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答案】示例1观点:文明的包容性使其在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中不断富其内涵。
评述: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创造了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印度文明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中亚的伊斯兰教文明也传到印度次大陆,对印度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亚历山大东征途中兴建了许多城堡,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文化中心,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促使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也与希腊文化进行碰撞和交流,形成了希腊化世界。
综上所述,各地区的文明不断交流并相互影响,包容性使其在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中不断丰富其内涵。
示例2观点:不同文明汇聚包容实现文明创新。
评述: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外来佛教渐渐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亚历山大东征形成了希腊化世界,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被征服地区的原有的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自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帝国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期间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希腊、西亚、罗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并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同时,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综上所述,古代东西方文明发展表明,文明的发展需要积极吸收融合外来文明。不同文明汇聚包容实现文明创新。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据材料“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可得出要秉持包容精神,吸收与借鉴优秀外来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不同文明和谐共存。故可以“文明的包容性使其在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中不断富其内涵”“不同文明汇聚包容实现文明创新”为题,结合古代历史上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影响的例子进行论述,比如古代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亚历山大远征与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以及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古代,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最后作总结:各地区的文明不断交流并相互影响,促进了文化发展和创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