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 语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酒泉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 语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7:1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因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之所以如此,正是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和《离骚》文体不同,形式各别,但二者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B.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他们的精神是想通的,在审美观上都有尚奇倾向。
C.受到《离骚》的影响,司马迁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使得《史记》也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和《离骚》都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二者都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
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徳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D.两则材料都认为汉文化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楚汉文化一脉相承。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
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
4.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4分)
5.《离骚》(节选)生僻字多,晦涩难懂,被学生们评为最难学的古诗词篇目之一,所以有很多人建议新教材删除这篇课文。如果你是教材编辑,如何反驳他们的意见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征途上(节选)
王愿坚
小赖犹豫地指了指牦牛身上的粮食,“那里还有……”
“你,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 不成!”老姚气呼呼地说着,又瞥了小赖一眼,随手从自己粮袋里抓了把面,悄悄扔进小赖的小碗里,“你,这是没骨气嘛!”
小赖的头勾得更低了。
“好了,好了。来,小同志,接着!”对面,一只攥满了炒面的手绕过篝火伸过来,要往小碗里装。小赖刚想抬头看看,那只手却被老姚一下挡开了:“加一点吧,加一点吧,饿了,你就加,这怎么成 打仗嘛,敌人一攻,你就退,退!”趁小赖低头的工夫,他又从自己粮袋里抓起一把面,扔进碗里,嘴里还在数落着,“要知道,吃苦,是个革命的本事,硬是得学哩!”
“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篝火那边又有人插话了:“这,是第一次嘛……”
“第一次 有初一,就有十五!”老姚盯住小赖的脸,“叫你自己说说看,为什么从昨天起,你不唱歌啦 为什么……”他用小树枝子把小马号敲得当当响;趁小赖低头看号,又向碗里扔了一小把面,“①一整天,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噫 ”
他越说火越大,声音越高,索性一按地皮站起来;刚一直腰,身子一晃,打了个趟趄,差点倒在火堆上。他慌忙捂住了肚子,蹲下身,就势把小碗里的糊糊搅了搅,话却没有停:“哭,眼泪要能把革命泡成功,大伙抱着头哭好了,还要咱们这些穿军装、扛枪的干啥 ”他生气地把小碗从火上端下来,搅着,轻轻地吹着,好一阵才用树枝敲着碗边说,“呶,这顿饭,就是这些,多—,点也没有。要想动这个,”他拍着牦牛背上的粮袋,斩钉截铁地说,“不成,一丁点也不成!”
老姚的话停住了。草原上一时变得很静。静得只听见火星爆裂、牦牛嚼草的声音。这支用牦牛运送粮食的小小的送粮队伍,踏着烂泥,踏着水草,已经紧脚紧步地走了三天。西面的远处,传来了低沉的雷声。乌黑的雷雨云,变得更浓了,更黑了,它像被根看不见的大棍子搅着似的,翻滚着,奔跑着,飞快地布满了天空。老姚默默地抬头望了一阵,然后端起小碗,放到唇边试了试,递到小赖手里,缓慢地说:“好了,快吃了吧。前天不是就给你讲过:‘吃粥不愁,越搅越稠’嘛,看,这不是好了 ”
小赖摒把鼻涕,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知吃得太急还是什么原因,还呛了一口。
②老姚看看那张沾着面糊的嘴巴,猛地转过脸去,扬起手掌揩了揩眼睛。
停了一会儿,他干咳了两声,又说话了:“我的好同志啊!你饿,我也知道。可闹革命嘛,还能一年到头都使顺风船 肚饿,脚软,骨头可千万软不得啊!”他把话说得很慢,沉甸甸的,说着,从怀里摸索着,又拿出了那顶军帽,小心地放到地上,抓着里头的草抖落着。草叶早已干了,发出喇剩的声响。“看看,那边的同志们能吃草为生,咱就不能把裤带子勒紧点 想办法嘛……他扶着牦牛站起身,从牦牛背上把一捆捆野菜拿下来。野菜,有的有点蔫巴了,有的还很鲜嫩,一律洗得干干净净,捆得整整齐齐。这,只有小赖最清楚,这是老姚两天来沿路捡了,又精心挑选出来的。
老姚抱着一捆捆野菜,围着篝火一瘸一拐地走着,把野菜分给每一个同志。看看同志们把菜放进各自的碗里了,他从腰间摸出那条皮条,又从一个同志腰间抽出把刺刀,把它一截截切开。一边切,一边还叨咕着:“把这玩意儿吃了,日后有了马,使什么牵哟……”说着,脸上浮上了惋惜的神色。
这工夫,小赖已经吃完了最后一点面糊渣渣,并且换上了水,煮上了野菜,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姚的动作,听到这话,凑过来,好奇地问:“这东西也能吃 ”
“能,怎么不能 我的好同志,这还是从江西带出来的,吃吃看,还有点家乡味哩。”他切下了一小段,扔进柴炭里,用树枝拨弄着。牛皮唑噬地叫着,浮起轻烟,发出一股焦糊味儿。
把烧好的一截牛皮捡出来,吹掉了浮灰,扔进小碗里煮着。③他又挑了一段稍长些的,然后向小赖身边挪了挪。
“看,这一截是明天早上的。怎么样,不算少吧!要赶路多吃点嘛,这叫作‘早饭吃饱’,懂不懂 ”他量出了四指长的一段,刻上了一条道道,“这是中午饭,午饭吃少’。”他又画出了一段,比第一截少些,比第三段又稍长了一点,“晚上,吃这么多。再配上点野菜,撒点面粉,改善改善生活—--—嘿,晚饭吃好'嘛!"他画着,唠叨着,短短的皮条上刻上了五条白印子,刚好可以吃两天。刻好了,他摸着小赖的脑袋说:“就这么吃,往后别哇哇叫啦。吃饭嘛,老要人卡着手脖子咋成 我老姚能跟你一辈子 ”
小赖接过了牛皮,心里热乎乎的。他瞅着那一道道白印子,心想:明天,就按这个印印吃,我一定不叫他,一定自己来。
“学问就在这里。一顿两顿,心一硬,就学会啦。来,咱们尝尝!”老姚笑着,把刺刀伸进小碗里,挑起了那块牛皮,咬了一口。他用力嚼着,长胡子急速地抖动了一阵,突然孩子似的叫了起来:“要得,要得,简直抵得上宣威火腿呀!”他一抹胡子,纵声地笑起来。
“宣威火腿 ……”小赖噗的一声笑了。④整个篝火四周,全笑了。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姚一边批评小赖,一边从自己粮袋里悄悄地抓起一把面放进小赖的小碗里,体现了他对小战士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有真心关爱。
B.因为“打这些粮食的主意”,老姚对小赖的批评极为严厉,但有战士认为小赖“算是好样的了”,这说明有人赞同小赖的想法。
C.面对食物严重短缺,老姚把两天来沿路捡的并经过他整理过的野菜分给每一个同志,这表明老姚应对征途中困难的经验丰富。
D.难以咀嚼的一截牛皮带却成为老姚口中的“宣威火腿”,并给战士们带来了欢乐,情节简单却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从侧面交代了小赖的小军号号手的身份。
B.句子②中“扬起手掌揩了揩眼睛”真实地表现出老姚对小赖数落背后又心疼的内心世界。
C.句子③中的“挪了挪”这个细节,表明老姚怕小赖浪费野菜,想监督他全部吃掉。
D.句子④中的“全笑了”,既与老姚、小赖的“笑”照应,又表现了战士们的融洽、乐观。
8.“老姚的话停住了”这个段落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小赖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 ”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节选自《晏子春秋》)
材料二:
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 ’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
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 ”
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 ”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矫称晏子。晏子之善吾先君,吾先君之善晏子,其事庸尽乎 ”曹明曰:“可得闻诸 ”
子鱼曰:“昔齐景公问晏子曰:‘吾欲善治,可以霸诸侯乎 '对曰:‘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君未肯然也。臣闻孔子圣人,然犹居处倦惰,廉隅不修,则原宪、季羔侍;血气不休,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勤,则颜回、冉雍侍。今君之朝臣万人,立车千乘,不善之政,加于下民者众矣,未能以闻者,臣故曰官未备也。’此又晏子之善孔子者也。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此又孔子之贵晏子者也。”曹明曰:“吾始谓墨子可疑,今则决不妄疑矣。”
(节选自《孔丛子·诘墨》③)
【注】①晏子:晏婴,名娶,字仲,溢平,世人多称平仲。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②《孔丛子》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家族后裔的言语行事的书,鲁国孔鲋撰。孔鲋,字子鱼,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晏子对A曰B君其勿忧D彼鲁E君F弱G主H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绝,文中指断绝,与《蜀道难》“可以横绝峨眉巅”中的“绝”意思相同。
B.之,到……去。与《孔雀东南飞》“府吏得闻之”中的“之”意思不同。
C.荆,古代常指九州中的荆州,也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别称,文中此处指楚国。
D.反,文中同“返”,与《氓》“反是不思”中的“反”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担心孔子做鲁相对齐国不利,晏子建议让孔子既不被鲁国重用,又不被齐国接纳,并用计谋使其困于陈蔡之间。
B.墨子引用晏子和景公的对话,说孔子曾经鼓动楚国臣子以下犯上,弑杀国君,这不是圣贤的行为。
C.齐景公想称霸诸侯,晏子认为还不具备条件,他认为即使孔圣人也需要弟子们劝勉,齐君要称霸也应有相应的辅佐官员。
D.曹明说自己当初觉得墨子诋毁孔子的言论有点可疑,经孔鲋有理有据地陈述,就不再胡乱怀疑孔子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
(2)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
14.孔鲋用于批驳墨子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②。
【注】①元丰五年,张舜民被贬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②长安,代指宋都汴京。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山落叶纷飞,洞庭湖水天一色,辽远空阔,此景作为离别宴会的背景,蕴藏着词人无尽的幽思。
B.“敛芳颜”指收起笑容,变得严肃,用一个细节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凝重、悲伤。
C.“天淡云闲”描绘了一幅天气晴好、浮云悠闲的画面,体现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受。
D.“何人此路得生还”概括出古往今来无数迁客的命运,倾吐了词人压在心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
16.本词结尾“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而死的痛惜心情。
(2)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 , 。”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词句是“ ”,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词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经近在咫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子水也”,即“雨生百谷”。谷雨因此得名,可谓 A 。
①犹记每年的谷雨节,母亲都要去茶园摘茶。②茶叶摘回,放在锅里炒焙,母亲用手慢慢揉搓,就形成了谷粒大小的尖叶,曰“谷雨尖”。置热水浸泡于玻璃杯中,茶叶舒展,纤毫毕现,茶香四溢, B 。③逢年过节,母亲就拿出这些茶叶招待客人,礼仪隆重。母亲一遍遍地念着,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④谷雨这个词,就从母亲嘴中吐出,像是节气的痕迹还刻在时间的深处。
夜晚,父亲肯定 C ,难以入睡。农事堆积在那里,把父亲拽向节气的深处。再过三个月,谷子就该成熟了。虽然它们还没移植到水田中,但它们的青苗正在垄间茁壮。然后,它们发苑、抽穗、扬花、结实,被阳光烤熟,接着收割、晾晒、净秘、入仓,滋养着我们的肠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句子中的“该”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您这么大岁数了,站了一天柜台,够呛啊,该歇歇了。
B.天热了,再不浇水,花都该蔫了。
C.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D.人家该咱们的,咱们该人家的……算一算,看看还能剩下几个钱。
20.“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很多人眼里,人工智能是铁面无情的绝对理性化身。然而最近的一则新闻却让人们大为震撼:一些程序员发现,ChatGPT ① 。而小费给的少,答案可能会缩水。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有程序员向ChatGPT询问了同一组问题,然后他统计在不同金额的小费下,ChatGPT ② 。为了确保答案不是偶然,他每个金额都重复了5遍,他也使用了没有承诺小费的版本作为对比的基线。结果颇令人寻味,如果承诺20美元小费,ChatGPT的回答就会多出6%。而如果承诺200美元,这一比例就会提升到11%。 ③ ,ChatGPT给出的答案要少2%。有趣的是,如果表示只给一些“侮辱性”小费,如0.l美元,ChatGPT的表现甚至还不如不给小费,它好像生气了似的。
初看之下,人工智能索要小费似乎有些不同寻常,但了解人工智能的专家表示,从背后的逻辑上讲,这是讲得通的。在训练ChatGPT的时候,人工智能从互联网上获取了大量的文本进行学习,而其中就包括了一些付费答题的论坛。在一些论坛中,给出优秀回答的作者往往会收到提问者给的小费,而这个特点或许就这么被人工智能无意中学了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于,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也有人说,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D【解析】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可知,,“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是指《九歌》等作品而非全部楚辞。
2.C【解析】“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推断错误,依据原文“第三,……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追偎规汜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3.A【解析】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色彩。A.班固是东汉人,所以他所说的“后世”包括汉朝,能说明汉对楚文化的继承;B.这是说《史记》的创作目标;C.阐述的是《离骚》对象征手法的运用;D.谈的是《离骚》和《史记》各自具有开创性,没有体现出继承性。
4.①《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⑨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⒉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5.①《离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品想象丰富奇异.富于悲剧的崇高美,感情抒发畅快淋漓。②《离骚》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大胆讽喻当世和反传统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评分参考: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B【解析】“这说明有人赞同小赖的想法”错。原文中“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一句,是队伍中有人替小赖说情,并非“赞同小赖的想法”。
7.C【解析】“表明老姚怕小赖浪费野菜,想监督他全部吃掉”错。表明了老姚下面所说的话,是有意识地教导小赖。
8.①草原很静的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同志们对老姚不让动用牦牛背上粮食的做法的肯定与支持。②雷声和乌黑的雷雨云预示着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反映了环境的险恶,表现征途中的困难与艰险。(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①推动情节发展。小赖因“饿”而想动用牦牛背上的粮食引发后续故事,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②衬托人物形象。小赖的言行受到老姚的严厉批评,老姚又给小赖做糊糊,凸显老姚是一个有责任心、善于关心同志的人。③彰显小说主题。小赖在老姚的教导帮助下逐渐成熟,表现征途中年轻战士在革命队伍中的成长,彰显了作品的主题。(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BDF【解析】原句为: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意思是:晏子回答说:“君主不用忧虑。那鲁国的国君,是个懦弱的君主”(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l1.A【解析】后一个绝是“越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
12.A【解析】“并用计谋使其困于陈蔡之间”错误。由原文“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可知,使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不是晏子的计策。
13.(1)孔子是圣明的国相。国君不如私下表示器重孔子,假装许他做齐国的国相。(评分参考:“孔子,圣相也”判断句;“阴”,暗中,私下;后一个“相”,动词,做国相,辅助。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我的责问)符合礼法,即使有一百个墨子我也能驳倒他。(评分参考:“苟”,如果;“虽”,即使;“明白”,使之清楚,此意为“驳倒”,学生能译为“使他明白”就可得分,译为“使事情(或真相>清楚”也可酌情给分。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
14.①墨子所举晏子涉及孔子的言论与事情发生的时间有出入。楚惠王任用白公胜时,孔子已经回到鲁国五年了,白公胜与石乞作乱时,孔子已死百天。②晏子一向是赞赏孔子的,不会否定孔子的德行,可见墨子毁谤孔子所借用的晏子言论是凭空捏造的。(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⒉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担任了鲁国的国相,齐景公对此很忧虑,就对晏子说:“邦邻有圣人,便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国相可怎么办 ”晏子回答说:“君主不用忧虑。那鲁国的国君,是个懦弱的君主。孔子,是圣明的国相。国君不如私下表示器重孔子,假装许他做齐国的国相。孔子竭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傲而来到齐国,您不要接纳他。和鲁国断绝关系,又不能在齐国接受委任,(这样)孔子就会陷入困境。”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景公不接纳,所以(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
材料二:
墨子说:“齐景公向晏子询问孔子的为人,,(晏子)却没有回答,(景公)再三询问,(晏子)还是没有回答。景公说:‘对我谈论孔子的人有很多,都认为(他)是个圣贤。今天向你询问你却闭口不言,这是什么缘故 ’晏子说:‘我听说孔子去楚国的时候,明明知道白公胜将要谋乱,还把石乞推荐给他。(孔子)鼓动臣子以下犯上,纵容臣子弑杀国君,这不是圣贤的行为。’”
(孔鲋)驳斥墨子道:“楚昭王在位的时候,夫子应昭王之聘前往楚国,因没有被任用而返回,周游于陈、宋、齐,卫等国。楚昭王去世后,惠王继位。楚惠王十年,令尹子西才召回王孙胜,把他封为白县县公,此时为鲁哀公十五年,夫子从卫国回到鲁国已经过了五年了。白公胜在被封爵一年后才图谋作乱。叛乱之事发生在哀公十六年的秋天,而此时夫子已去世一百天了。墨子即使要诽谤诋毁圣人,(就)凭空捏造不实之词,怎奈这件事在时间上根本不吻合,又能怎么样呢 ”
曹明问孔鲋道:“我看您责问墨子的言论,事实与墨子的话正好相反,墨子太荒谬了。假如墨子能够复生,您还会和他们辩论吗 ”孔鲋回答说:“如果我的责问能够符合礼法,即使有一百个墨子我也能驳倒他。假如我没有掌握正理,哪怕是一个墨子我也抵挡不住。墨子所征引的,都是假冒晏婴之名的言论。晏婴对我先祖孔子的赞赏,先祖孔子对晏婴的称誉,这样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 ”曹明说:“能说给我听听吗 ”孔鲋说:“从前齐景公问晏子,‘我要想好好治理国家,能够称霸诸侯吗 ’晏婴回答说,‘贤能的官员还未完备,我曾多次向您建议,可您总是不以为然。我听说孔子是圣人,如此还会有倦怠懒惰、行为不当的时候,就有原宪子羔从旁相劝;当他萎靡不振、心灰意冷的时候,就会有子路、子夏从旁鼓舞志气;当他德欠高尚、行不勤勉的时候,就会有颜回和冉雍善意勉励。如今您有朝臣上万,兵车千乘,强加给百姓的恶政实在太多了,然而却没有谁能告诉您实情,所以我说现在贤能的官员还没有完备。’这又是晏婴对孔子的赞誉。(而孔子则)说,‘晏子善于与人交往,交往时间越长,别人越尊重他。’这又是孔子看重晏婴的地方。”曹明说:“当初我也觉得墨子攻击孔子的话有点可疑,但现在我决不会再胡乱怀疑孔圣人了。”
15.C【解析】“体现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受”错。天空清远,白云悠然。“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但后句“何人此路得生还”,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因此,“天淡云闲”以悠然的景色,反衬词人被贬的忧愤情绪和悲哀痛楚的心理感受。
16.①词人回望,看到夕阳映红天边,眷恋远方自己离开的都城汴京。②“夕阳”西下,苍凉落寞,表达词人被贬的伤感之情。③遥想“长安”,表达对君王的期待之情,渴望再次得到朝廷重用。(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7.(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
18.示例:A顺理成章(名正言顺)B沁人心脾(满室生香)C辗转反侧(评分参考:每空1分,共3分,答案不唯一,不是成语不给分)
19.B【解析】文中加点的“该”表示根据情理或经验推测应该如此。A.应当﹔B.表示根据情理或经验推测应该如此;C.指示代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D.欠。
20.A【解析】两句古诗包含的信息有时间、地点(春山谷雨前)和摘茶的活动(并手摘芳烟),呈现的是古人摘茶的画面,文中写到摘茶活动的有①和②两句,所以排除CD;第②句写母亲在茶叶摘回后对茶叶的加工,两句主语一致,事情相承,衔接得很紧,古诗插人其中的话会造成前后割裂,故排除B。
2l.示例:①居然懂得要小费②给出的答案长短是否有区别③如果明确说明不会付小费(评分参考: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2.人工智能索要小费,或许是因为在互联网付费答题论坛中学到了优秀回答会收到提问者给的小费这一特点。(评分参考:共5分,概括准确,包含因果关系,字数合乎要求即可
23.【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出自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他指出书籍不能带给人好运,但是能让人成为自己。所谓“带来好运”,可以理解为外在的物质利益,也就是说读书带不来千钟粟、黄金屋。而所谓“悄悄成为自己”,可以理解为读书明理,通过读书不断完善自己,形塑自己,塑造自己的气质,塑造自己的思想,从而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悄悄”一词则表明这一改变是具有过程性的,是潜移默化的,不能带功利心。这句话体现出了读书对于人的特殊意义。
第二句话“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意思是不要让自己的脑袋里都充斥着他人的观点。这句话可以跟第一句话进行辩证看待。读书能涵养人的思想,但如果读死书,盲从书中观点,则容易偏听偏信,沦为他人思想的附庸。反观现实,在这个信息大量涌入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到不同观点的干扰和影响。如果不掌握好自己的大脑和思维,我们的大脑就很容易被别人的思想左右。因此,这句话启示我们应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敢于质疑。
参考立意:
1.既要从书中汲取营养,又要保持自我的独立头脑。⒉.辩证看待书本知识。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