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造纸术
火 药
指南针
印刷术
古代中国曾经长期走在世界科技的前列……
回忆: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清朝初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越来越落伍了。英国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打碎了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备受凌辱,科技落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重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科技文化
成就
(第18课)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大国重器、航空航天
文化事业的发展:
艺术:百花齐放 ;学术: 百家争鸣
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9课)
日常生活的变化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衣食住行条件全面改善
出行通畅、通信便捷
规律探究·整体感知
本节课在单元中的定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强国;文化自信)
助力
科技强国
幸福中国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屠呦呦:国之耆宿,天下无双
民生保障
文化自信
推动
第18课 科技外交成就
课标:了解我国在科学技术及文化领域的重要成就
一、横空出世,两弹一星
自主导学
问题1:“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问题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问题3:袁隆平、屠呦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问题4: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化工作中的方针是什么?取得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全班分为五组,组内讨论,梳理问题,绘制思维导图。
1.两弹一星
1.含义:
原子弹
:核裂变
氢 弹
:核聚变
●
●
带有弹头和动力装置的高速飞行器
●
人造地球卫星
●
核弹
导弹
●
●
“两弹”
“一星”
●
●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一、横空出世,两弹一星
模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模型:我国第一颗氢弹
1967年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0年
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66年
第4个自己研制
氢弹的国家
第5个独立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国家
2、“两弹一星”的成就
一、横空出世,两弹一星
m
思考: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要研制核武器?
材料一: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4年10月16日)
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
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一、横空出世,两弹一星
3、为什么要研制?
人才稀缺
经济困难
环境恶劣
设备落后
苏联撤援
···提前中止1957年10月15日苏中双方在莫斯科签订的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中断若干援助项目,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一、横空出世,两弹一星
4、研制的困难
两弹一星的成功原因:
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横空出世,两弹一星
5、研制成功的原因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1947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就启程回国。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奠基者。
在我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32次亲历现场,15次担任现场总指挥。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0年钱学森回国受阻,并受美国方面监禁,1955年在中国多方面的努力下回到中国。
一、横空出世,两弹一星
6、代表人物
这23张“两弹一星”科学家背后,潜藏着一个东方大国崛起的精神密码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勇于登攀
一、横空出世,两弹一星
7、“两弹一星”精神
8、“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
材料:【美联社新德里10月16日电】(记者:芬克)……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合众国际社东京10月17日电】(记者:史密斯) ……俄国背弃了关于提供技术和物质援助的保证,只是促使中国人自己加倍努力,并且增强了他们的决心。
——摘编自:方华 史册主编. 参考的启示:国事卷 4[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48、P50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党中央和国务院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向试验现场发的贺电》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打破了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一、横空出世,两弹一星
二、千年飞天梦,漫步太空
2003
20世纪
90年代
1999
2008
2021.6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飞天之旅
神舟五号杨利伟实现载人航天
神舟七号翟志刚,完成太空行走
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航天大事年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
二、千年飞天梦,漫步太空
二、千年飞天梦,漫步太空
视频:航天成就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
二、千年飞天梦,漫步太空
载人航天精神
三、禾下好乘凉,
青蒿济世长
真实情境
依据课本找出杂交水稻之父?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三、禾下好乘凉,青蒿济世长
1959—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成为影响全局的揪心问题,人民口粮严重短缺。全国受灾面积达到9亿多亩,占全国16亿亩耕地面积一半以上。饥饿、逃荒、浮肿病、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等情况出现并呈增加趋势,都因为粮食的极度匮乏。
——《周恩来总理为解决困难时期的粮食问题呕心沥血》
史料研读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三、禾下好乘凉,青蒿济世长
患疟疾的儿童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疾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周期性的全身发热、发冷、多汗,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引发贫血、脾肿大、脑水肿、脏器衰竭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时,患者时而高烧不止,燥热难忍;时而如坠冰窟,全身颤抖。
三、禾下好乘凉,青蒿济世长
真实情境
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义: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依据课本说一说青蒿素的发明的意义?
三、禾下好乘凉,青蒿济世长
四、文化立自信,科技促发展
1.概况:
1956年毛泽东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提出:
影响:
内容:
成就:
四、文化立自信,科技促发展
话剧《茶馆》
东方红
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优秀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总体风格: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四、文化立自信,科技促发展
《丝路花雨》剧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四、文化立自信,科技促发展
多元评价
第五单元
合作探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科技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①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祖国需要,我就去做。
一穷二白的年代,他们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他们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的精彩等你续写……
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