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以壮阔之景寓悲凉之怀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写景,感悟诗情。
2.理解并分析本诗“阔狭顿异”的特点。
3.感悟杜甫诗中所呈现的家国情怀。
重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本诗中“大与小”的内涵。
导语设计
文人喜登高作赋,也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但因个人际遇的不同,笔下之景亦各有差。岳阳楼,巍峨庄严,雄伟壮丽,备受文人青睐,你知道那些登临岳阳楼的名作?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当诗圣杜甫登临时,又将书写怎样一腔深情?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登岳阳楼》。
知人论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解题赏景
岳阳楼上可以望见的是洞庭湖。
1、诗人如何描写洞庭湖——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前人评价: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明·王嗣奭
参考译文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创作阶段
(一)读书漫游时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斗志昂扬,激情满怀
(二)困守长安时期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开始转向现实主义
(三)战乱为官时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着重表现人民困苦
(四)漂泊西南时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凄凉、悲怆的哀叹
初读感知
杜甫,被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年轻时候的杜甫和李白一样,喜欢纵情山水,同学们中学时代曾学过的《望岳》就是其青年之志的体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风豪放,意气风发;而后,“安史之乱”摧毁了唐王朝的根基,杜甫眼中昔日的盛唐景象已随风逝去,《春望》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道尽了几许沧桑,无尽风雨,中年之忧,跃然纸上;过往繁华似梦,杜甫仿佛一夜白了头,在人生的第五十七个年头,他拖着垂垂暮年之躯,登上岳阳楼,常言道“登高望远”,这并不是他第一次登上高处,抒发情思。
初读诗歌
自由朗诵,理解诗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2.点名朗读,其他同学跟随点名同学的朗读,然后评点朗读的技巧。
3.师生合作,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
提示:这首诗歌初步的情感基调是壮阔之中又有着凄凉心境,注意停顿和语速语气,语速要慢,语气在每联最后要拖延悠长。
初读诗歌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诵读指导(首联)
首联中的“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因此要读出悠远感,语速慢一些。诗人早就已经听说洞庭湖风景很美,今天终于来到这里,心情自然欣喜。那么喜欢纵情山水的诗人为何没有早早来一睹洞庭风采呢?则是因为国家战乱,且诗人自身身世漂泊,未能前来。如此说来,杜甫早已听说洞庭湖,却是在历经岁月沧桑后,才登临此地,所以他此刻应当是百感交集,在虚实交错之中感受着眼前美景带给自己的冲击。
“昔闻”应读得无奈,“洞庭水”语调上扬,提气来读,表现渴望;“今上”有轻微的喜悦,但语调轻快之后应放缓、微抑,喜悦是暂时的,失意才是根本。
诵读指导(颔联)
颔联写的是诗人登上岳阳楼后看到的景象,因此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其中“坼”、“浮”两字应当重读。“坼”意为分裂,洞庭湖把吴楚大地分裂为两片,说明其波涛汹涌,巨浪千层,一个“坼”字体现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充满力量感。“浮”意为“漂浮”,洞庭湖几乎包容了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他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具有动态感。
颔联应提气朗读,读得昂扬向上,传达出强烈的画面感。
诵读指导(颈联)
以上两联都在写景,颈联转入个人情感的表达。从气势磅礴的洞庭湖转向杜甫个人的身世之感,完成了由大到小的转变,加之整联内容都是悲伤的基调,因此朗诵时应用低沉的语调来读。“亲朋无一字”:亲戚朋友音讯全无,得不到任何精神与物质上的援助,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因此愈发思乡思亲之情;“老病有孤舟”可以提炼出老、病、孤、舟四个关键信息,结合同学们课前学习时了解到的诗人生平,可知此时杜甫已是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全家人寄居在一叶扁舟之上,以舟为家,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再加上国家纷乱,北归无望,如此凄凉境地,面对这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正如《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看到浩瀚无垠的江面,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杜甫此刻亦难免自叹身世之小。
“亲”字应拖长来读,读出万里之远;重读应放在“无”“一”“老”“孤”,读出痛苦之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读此联,我们能够品味出杜甫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诵读指导(尾联)
尾联起于“戎马关山北”,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似乎能看到仍旧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面对这样的情景,此时的杜甫无能为力,所以“凭轩涕泗流”,他的泪为何而流?因为对于自己无法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感到无奈。虚实结合,一位虽自身困顿却仍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形象就在我们眼前。
“戎马”“关山”均应读慢、读低,“北”应着重,读“凭轩涕泗流”则应把诗人内心的愁苦郁闷表达出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唐庚在《子西文录》中这样评价《登岳阳楼 》:“尝过岳阳楼 ,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
本诗中哪些诗句凸显“大”?本诗中哪些诗句凸显“小”?
提示:大、小——景、事、情。
预设:
小:登临之事、身世之痛
大:洞庭之景、家国之忧
知人论世——描出小事件
诗人为何要登岳阳楼?
明确: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是慕名已久、向往之久,“今上”是夙愿得偿,幸事一件。今昔对照,虚实交错,表面上是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实则蕴含了早年的愿望至今未能实现的伤感,人世沧桑、忧时伤世的感慨。
昔:杜甫少时也曾“裘马轻狂”,漫游吴越、齐鲁等地,开元盛世,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今:768年冬,年近57岁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当年八月,吐蕃进攻灵武,京师戒严,战争频繁。
置身诗境——绘出大景象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是什么样的?哪些字用的巧妙?
明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意象:吴楚、乾坤、日、月(阔大)
意境: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坼”,分裂之意,极写湖水的力量,洞庭湖既有冲开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的磅礴气势,又有洞庭波翻浪滚的壮美。
“浮”,漂浮荡漾之意,极写水面的宽阔,洞庭湖既有包容日月星辰的辽阔无垠,还有巨浪千层、飘荡起落的雄浑之美。
运用夸张的手法,这两个字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景色宏伟奇丽。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缘景明情——赏出大情怀
1.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想到了什么?
提示:抓关键词句品味作者情感。
明确:自己: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以壮景衬悲情——漂泊无依、前途未卜)【小】
“无一字”:亲朋音讯全无。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有孤舟”: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缘景明情——赏出大情怀
国家: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忧国忧民、报国无门)【大】
八年安史之乱刚结束不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创伤还没有恢复,再加上外族侵扰,藩镇割据,严峻的国家形势使诗人忧心不已。
2.结合全诗分析,这涕泪之中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壮志未酬之哀
壮阔美景之叹
个人境遇之悲
国家形势之忧
小中见大——探出象征义
象征意义:
洞庭湖象征国家,孤舟象征诗人
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诗人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杜甫以诗歌的形式记录历史、记录人生。本诗从大处着笔,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他心忧社稷黎民的宽广胸襟和洞庭湖的壮阔气象和谐统一,景情映衬,相得益彰,在“小与大”中,坦露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探究与延伸
宋代唐庚《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
1、气象宏放:今昔之久、胸襟博大、心酸无比、忧愁无限
2、富哉言乎:今昔之中,蕴含着多层情感。
今昔之变:登岳阳楼之梦与天地之梦;曾经的抱负与如今的自己;曾经美丽的山河与如今动荡的局势。
今昔不变:心忧天下的形象。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的这种广阔无垠,烟波浩淼的壮阔景象,而杜甫此时年老体弱,亲朋音讯,显得十分的渺小。又想到边关战事又起,国家有难,而自己却无能为力。顿时有一种凄苦、哀伤的情感产生,这时倚靠窗边,独自流泪,更加体现了这种忧国忧民,伤时忧世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