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2 21:0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以及两河流域文明诞生的时期。
史料实证
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约公元前3500—前539)》,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历史解释
君主专制制度,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即君主(称国王或皇帝),拥有统治国家和人民的不受约束的权力,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
家国情怀
古代亚非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等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教学难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分钟)
1. 情境创设:
播放一段关于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复原视频,配以史诗般的音乐,营造氛围。
展示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宏伟与神秘。
2. 提问互动:
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巴比伦空中花园及其背后的文明。
简要介绍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地位和特点,引出古代两河流域的话题。
3. 背景铺垫:
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图,标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简要介绍两河流域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
二、新课讲授(30分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概述(10分钟)
1. 地理概念:
教师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两河的源头、流向和交汇点。
解释“两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2. 农业生产:
引用材料一中的描述,强调两河流域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讨论两河流域的农作物种类、耕作技术和农业管理。
3. 自然灾害与挑战:
引用材料二中苏美尔人的诗歌,让学生感受洪水的破坏力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讨论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如何通过建造堤坝、水渠等方式应对洪水。
(二)古代两河流域的国家与社会(10分钟)
1. 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提问学生古代两河流域何时出现国家,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地图找到答案。
讲述两河流域南部城市国家的兴起和争霸战争。
2. 社会结构与阶级:
简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社会结构,包括贵族、祭司、商人和农民等阶层。
讨论不同社会阶层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10分钟)
1. 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
讲述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汉谟拉比时期的扩张和统一。
强调汉谟拉比作为一位有远见的君主,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和推动文化发展。
2. 《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与影响:
展示《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局部图,解释法典的雕刻艺术和象征意义。
逐条引用法典中的典型条文,分析其对不同社会等级的法律保护和惩罚规定。
讨论法典中体现的法治精神和公平正义观念。
三、课堂小结与拓展(5分钟)
1. 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辉煌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总结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课后拓展:
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探究古代两河流域的其他文明成果。
板书设计
古代两河流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