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公开课教案(表格式)及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公开课教案(表格式)及作业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22 19:2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课程标准 本节课程标准为: (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由课标可知,本节需要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形、气候、冰川、湖泊、沼泽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三江源作为高海拔地区且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敏感地区要分析其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不断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价值观。
2.教学内容 本节知识位于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中的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共有2个部分组成,包括“江河的源地”;“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本节内容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江源,以及该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及保护措施。 三江源地区作为本章学习的重点,有两点考虑。一、三江源地区成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汇水区,是该区域高海拔地势、高寒气候与多雪山冰川、多湖泊和沼泽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是非常典型学习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素材。二、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有独特性的地理区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世界高海报地区最大的天然湿地、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系统敏感的地区。
3.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知识的规律,他们能通过地图、资料分析一个地区的位置、自然环境。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领土的知识,作为青藏地区的第二节,有前一节对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知识铺垫,再来学习《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就更容易理解。只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节课为学生提供地图、图片、视频阅读材料、情景表演等,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4.学习目标 阅读三江源地形图,找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增强对三江源的区域认知。 通过课堂探究,描述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他们的相互作用,说出三江源地区被称为“中华水塔”的原因,形成综合思维的能力。 3、根据资料,说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影响及保护措施,从而理解三江源保护区建立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5.评价任务 通过课堂活动设计,调动学生参与,对应学习目标来进行评价反馈。同时,结合课堂或课后作业检测进行评价。 评价任务1: 读图,描述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对应学习目标1 评价任务2: 读图,联系已有知识影响三江源地区被称为“中华水塔”的的因素——对应学习目标2 评价任务3: 模拟科学探究,说出黄河源头的判断依据——对应学习目标1 评价任务4: 根据资料,说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对应学习目标3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境设问教师活动1 播放视频《三江源国家公园》片段。 提出问题: 1.说一说,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观? 2.你三江源地区位于哪个省份?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 思考发言: 视频中的景观——高原湖泊、河流源地、各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活动意图说明:问题与视频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引导观察三江源地区环境。用视频直观展示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直观感受三江源地区的环境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环节二:展示学习目标教师活动2 PPT展示 1、阅读三江源地形图,找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增强对三江源的区域认知。 2、通过课堂探究,描述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他们的相互作用,说出三江源地区被称为“中华水塔”的原因。 3、根据资料,说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影响及保护措施,从而理解三江源保护区建立的意义。学生活动2 观看并朗读学习目标。活动意图说明:明确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环节三:任务一——识图定位三江源教师活动3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区是三江源地区,在我国地图上展示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提出问题:阅读地图,找出三江源地区地理位置,描述范围。 通过刚才课堂探究,我们了解了三江源的大概轮廓及位置范围,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江源的别称——中华水塔。学生活动3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位于北纬31°~36°,东经89°~102°之间。三江源地区分别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描绘三江源地区的轮廓,进而说出三江源地区在我国区域内的位置特点。 思考并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区域位置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区域位置。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以及相互讨论,完善自己的表述。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青藏高原的位置,通过对比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该区域的位置印象。通过此环节任务完成学习目标1。 (对应学习目标1:阅读三江源地形图,找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环节四:任务二——中华水塔的由来教师活动4 出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三江源地区所在地形。 生活中,水塔是建在高处的储水池,利用落差实现自动供水;而三江源地区矗立在高峻的青藏高原上,类似于“水塔”源源不断地通过长江、黄河、澜沧江等“输水管道”向下游送水。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水塔。 提问:三江源地区的降水不丰富,为何成为河流的发源地? 学生活动4 理解水塔的含义。 通过对比三江源地区输出水量占河流水量比重的数据,明白三江源地区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水塔”。 思考并回答问题。 结合示意图,描述海拔高→气温低(高寒)→雪山广布→冰库→融化→地势不平→湖泊沼泽较多。通过认识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了解该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因素的特点,分析这些自然因素是怎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活动意图说明 任务二是引导学生探究三江源地区为何称为“中华水塔”,通过对三江源地区地形图、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的分析学生自主读图、思考,提取信息,再小组合作讨论,思维互补,培养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此任务主要完成学习目标2。 (对应学习目标2:通过课堂探究,描述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他们的相互作用,说出三江源地区被称为“中华水塔”的原因,形成综合思维的能力。)环节五:任务三——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教师活动5 模拟科学考察 补充介绍: 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2.追溯河源的过程中,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1952年和1978年两次科学考察活动确定的黄河源头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5 1.阅读黄河源区水系图,寻找黄河之源。 2.①因为支流众多,找长度最长的、流量最大的河流比较困难;在源头区,遇到图片所示的沼泽地,水域较大,确定源头究竟在哪里很困难; ②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确定河流源头了比较困难。活动意图说明 模拟科学考察路线,思考判断河流源头的科学依据,“体验”科学家如何确定黄河之源的。从中感受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 (对应学习目标1:阅读三江源地形图,找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增强对三江源的区域认知。)环节六:任务四——三江源如何保护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现状。 视频中详细介绍了目前三江源遇到的困难,三江源地区也因其重要的生态意义被列入的国家公园。 教师列举出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生态现状,请同学们展开思考,讨论保护三江源的措施。观看视频,初步了解现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问题。 三江源的意义: 活动意图说明 了解保护三江源的意义,通过视频了解三江源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思考保护三江源地区的解决措施。目的是认识到三江源生态屏障的作用,进而深入认识保护高原湿地的意义。在过程中渗透了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和人地协调观的理念,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 (对应学习目标3:根据资料,说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影响及保护措施,从而理解三江源保护区建立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7.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取结构式,用箭头和括号展现整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将散乱的地理内容整理成有序的框架体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突出重点,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知识,而且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及训练思维能力。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小明同学与朋友骑行去青海省,行前他查阅了青海省的相关资料。图为青海省地图、西宁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茶卡盐湖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20年底,三江源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建设的核心是:保护生态,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长江、黄河、珠江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B.设立国家公园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
C.湿地广布、湖泊众多,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D.是世界上的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2.湟水谷地是青海省主要种植业区,其发展农业的最有利条件是( )
A.光照充足,降水充沛 B.海拔较低,气温较高
C.水能丰富,水电站多 D.靠近河流,灌溉便利
3.“天空之境”—茶卡盐湖是生态游与工业游并举的景区。旺季时因游客进入盐湖内需穿着塑料鞋套,导致一天能清理出十多吨垃圾。为保护茶卡盐湖自然环境,应该( )
①景区限制每日游客流量②游客租赁可再生环保鞋套
③永久关闭茶卡盐湖景区④游客自觉提高环保意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综合题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1)三江源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地区,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和_____源区的总称。
(2)读图乙,青藏地区河流径流量较大的季节是______季,原因是________。
(3)由于气候变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________等,青海省在承担保护“中华水塔”重大使命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等。
(4)青藏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青藏铁路的修建促进了我国民族的共同繁荣,该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D 解析: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A错误;设立国家公园最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高原湿地的生态环境,B错误;青海省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发展农业,C错误;三江源地区水源充足,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D正确。故选:D。
B 解析:青海省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高寒,该省区主要的农业区是湟水谷地,其发展农业的最有利条件是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故选:B。
C 解析:为保护茶卡盐湖自然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应做到:景区限制每日游客量,游客租赁可再生环保鞋套,游客自觉提高环保意识;永久关闭茶卡盐湖景区不利于经济发展。故选:C。
青藏; 澜沧江; 夏; 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多; 过度放牧;乱采滥挖;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 藏族; 高寒;缺氧;冻土等;
解析:(1)根据三江源图可知:它主要位于青藏地区,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2)青藏地区某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变化图可知:径流量最大是在7、8月份,也就是夏季,因为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降水也更多些。
(3)由于气候变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青海省在承担保护“中华水塔”重大使命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
(4)青藏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青藏地区海拔高,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克服的困难是:高寒、缺氧、冻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