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23:3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设计
课 题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体会不同语气词的表达效果。了解《战国策》,了解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赏析品味课文的语言描写,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味人物对话描写,特别是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学习对比.衬托手法,品味多种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一)导入(二)了解相关资料(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故事情节发展脉络。(五)全班齐读课文。(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学生演读课文(二)赏读课文,品味语言描写,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三)延伸拓展,比较阅读。(四)说话训练,激情表达。(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 材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抢地 休侵 色挠 谢 谕 免冠徒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电,岂盲五百里哉 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3)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秦王不说 ②轻寡人与 ③故不错意也 ④仓鹰击于殿上 (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与臣而将四矣 ②天下缟素 ③轻寡人与 ④请广于君 (5)一词多义。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受地于先王 ①   ② 仓鹰击于殿上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③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④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⑤ ⑥固亦灵怪矣哉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与臣而将四矣 ⑦ 泯然众人矣师生评议。选出最佳表演者。2.聚焦对比.反衬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3.聚焦修辞手法,体会“言之有文”。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今天,我们结识一位大丈夫他就是唐雎。(教师板书文题)多媒体显示: 1.《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力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2.时代背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魏相继被秦灭亡,其余山东六国的赵.燕,齐.楚在连年战争中早已不堪一击,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谈判。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多媒体显示:雎(ju) 怫(fu) 跣(xiǎn) 抢(qiāng) 禄(jìn) 缟(qǎo) 傀(guī) 挠(náo)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师生评议,教师点拨重点虚词,明确:①虽:虽然;即使。②于:从;在;到。③以:用;把;用;因为。④也:表疑问,相当于“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表判断语气。 ⑤哉;表反问,相当于“呢”;表感叹,相当于“呀”。⑥乎:表疑问,相当于“吗”;表感叹,相当于“啊”。⑦矣:表陈述语气.相当于“了”;表陈述语气,译为“了”。教师可稍作提示: 开端: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 发展:唐雎与秦王展开第一回合的斗争,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高潮:唐雎与秦王展开第二回合的斗争,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结局: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凭借自己的胆识与智谋取得了胜利。1.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两人一组进行表演。 2.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请查找有关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并列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1.请同学们以“……写出了……”或“……反映了……”的句式说话。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描写。教师评点。 教师提问:本文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提示:本文绘声绘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也很精妙,请大家仔细体味。 教师提示: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辞格,请大家找出来,仔细揣摩品味。多媒体显示:下面的短文《唐雎说信陵君》出自《战国策》,请将此文与《唐雎不辱使命》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 ”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希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注: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②卒然:通“猝”,突然。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正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教师创设情境:假如唐雎就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唐雎义正词严.为国争光.智勇双全的形象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学习。本文表现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骄横狡诈.外强中色厉内荏的本质,形象鲜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唐雎大义大勇,肩负国家重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英勇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我们要力求走出自我樊篱,表现出大我的豪情与气势。像苏武.唐雎.闻一多.周恩来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高大的身影。谱写灿烂的人生乐章。1.仿写句子。 中国自古就有不畏强权的人:唐雎发志士之怒,挺剑而起;荆轲以豪杰之气,箕踞而笑…… 2.简析下面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枚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1)美国记者: (2)周总理: 提示:(1)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2)派克钢笔是战利品,证明美国人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故事情节。 学生自由发言。1.学生自由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2.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先读后译的顺序逐段翻译课文,如有疑问,小组成员共同商讨解决。3.小组展开竞赛,教师分发测试题目,每组一份,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以用时较短.准确率高的小组为优胜小组。 学生分组讨论。并抢答,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安陵君由一人担任,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口吻.情态。学生自由组合,先试读,并在班上范读,同学集体评议。 5.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以唐雎回忆往事的方式,讲述“不辱使命”的故事,可以合理展开想象,要讲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两人一组表演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要求演出人物的精.气.神,再现人物形象。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各自发表看法。学生讨论,明确:本文综合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者塑造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秦王与唐雎,他俩之间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佛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于;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为了更充分地体现唐雎的机智果敢,作者塑造安陵君的形象来衬托唐雎。安陵君大敌当前表现出一国之君的见识,但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一开口便出浯不凡,不卑不亢。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学生明确:“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运用夸张的辞格。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运用排比的辞格。 运用辞格,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俊奇伟的语言风格。学生明确:(1)相同点:文体上都是记叙文;内容上都是写唐雎的事;形式上都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语言上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2)不同点:主要是两篇文章表达的中心不同。课文主要写唐雎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精神,而本文主要写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话虽不多,却发人深省。表现了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认为唐雎可敬可叹,有的认为可敬又可惜,并不能给小小的安陵国带来永久的安宁;有的认为唐雎是小智,仅凭言辞占上风,算不上什么英雄……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学过程拟定了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教学中能放手发动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学习状态比较好,重视了对课文的朗读训练,体现了新课程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时普通话问题没有及时纠正;对课文的字词强调、落实的不够突出;译讲环节应发动学生开展互学互帮,不能仅局限到同桌之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