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2 20:4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课题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课程标准①内容目标: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②认知目标:能说出知道隋朝的贡献以及短命的原因。③课标解读:隋朝作为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王朝,在它建立的37年里,采取了很多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的措施,特别是隋朝创建了科举制度和开通了大运河。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但很快它因暴政而亡。学生要着重理解隋朝统一的意义,并能够说出科举制的影响,并能够用客观公平的态度评价大运河,分析隋朝短命的原因。本课课标共分为四点核心内容,第一点“知道隋的统一”——内容: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统一的意义;认知程度:记忆;第二点“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内容:科举制度的创设,进步意义;认知程度:记忆、比较、分析;第三点“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内容:开通大运河的概况和影响;认知程度:记忆、评价;第四点“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内容:隋朝灭亡的原因,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知程度:分析。
教学内容《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该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本课内容包括四个子目,讲述隋朝的兴衰,中间插入隋朝所做的两件大事:科举制的开创与大运河的开通,两者实际上讲的是隋朝的治理。第一目是“隋的统一”,介绍了隋朝建立、统一南北,以及隋文帝的治理措施等内容;第二目是“开通大运河”,介绍了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时间、目的、概况、意义等;第三目是“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介绍了科举制度的创立;第四目是“隋朝的灭亡”,讲述了隋炀帝的暴政。学习这四个子目内容,首先要了解隋朝建立前后中国分裂与统一的历史状况以及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王朝,它的统一不仅仅是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而是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了南北文化,将多元民族重新融合为华夏一家,顺应了历史发展大趋势,它是魏晋南北朝的出口,也是唐朝勃兴的起点。其次,隋朝根据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制度本身的发展,创立科举制,不论家庭出身,按照才学标准选官。隋朝对政治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后世各朝制度的基础。与此同时,隋炀帝在强盛的基础上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但由于很快超出了农民负担的极限,隋朝最终因暴政而亡。本课作为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揭开了隋唐史的发展序幕,不仅仅讲述了隋朝的兴衰成败,帮助学生树立辩证思考的能力,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对学生学习和理解后世唐朝的诸多举措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历史充满了兴趣,且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部分历史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思维,已经初步掌握了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方法,这就为本课评价隋炀帝及大运河的意义奠定了基础。此外,学生在阅读古文、提炼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因此同七年级上学期相比,可更一步引入史料,锻炼其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但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还不够全面,对历史逻辑的把握尚有不足,因此难以从深层次角度理解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教师需适时进行引导提点。且由于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可适当辅以图片、视频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
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隋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能归纳写出隋朝统一的意义。(注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能够说出科举制建立的标志;能够自主分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和进步意义。(注重:历史解释)3.能说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背景、概况,并学会辩证地评价大运河。(注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能自主分析出隋朝速亡的原因;能认识到以民为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注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评价任务1.通过阅读教材,能够在课本上找到并勾画出隋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并结合教师讲述,能说出隋朝的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学习目标1)2.通过聆听教师讲述,能够说出科举制建立的标志;通过对比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的不同,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说出1—2点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或进步意义。(学习目标2)3.通过阅读教材和图片,并结合教师的提示,能说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背景;通过组内分工写作,能完成相应的填空,并绘制出隋朝大运河的简单示意图;通过对比史料、同桌探讨,能从正反面的角度说一说大运河开通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3)4.通过分析材料,能自主分析出隋朝速亡的原因;通过对比隋朝和秦朝的相似之处,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国家长治久安和爱惜民力之间的关系。(学习目标4)
6.学习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复习导入,教师利用时间轴简要展示南北朝政权更替的情况。提问:为什么最后是隋朝统一了天下呢?隋朝是怎么建立的?学生活动1回顾上一学期学过的重要朝代及其前后顺序。学生阅读课本,找到隋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活动意图说明:回顾上一学期的内容,温故知新,便于学生形成历史的时空观念,同时交代隋朝统一的社会背景,为解释隋统一的意义奠定基础。同时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探究欲。环节二:新课讲授:隋的统一(指向目标1)教师活动2教师简述隋文帝生平,引导学生自主分享。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隋的统一,仅仅是一个王朝取代了另一个王朝吗?它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和意义?教师引导阅读教材,提问:隋朝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出示材料。总结过渡:隋文帝的统治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后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元604年隋文帝去世,隋炀帝即位后,在隋文帝的基础上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开创了科举制。学生活动2学生分享他所知道的有关隋文帝的事迹。同桌探讨,自主发言。学生阅读课本和史料,分析数据,认识到统一后带来的社会安定以及隋朝的富裕。材料一:隋文帝初统一天下,就实现了两汉初年高、惠、文、景四帝六十年休养生息才达到的目标,文帝的遗产足够以后五六十年的政务开支。——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洛口仓,华州永丰仓等,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至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通典·食货》活动意图说明:以故事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设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同桌探究,培养协作精神,开发思维;补充史料,培养阅读和概述史料的能力。环节三:新课讲授: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指向目标2)教的活动3简要梳理历代选官制度的选拔标准和局限。出示王富贵和张有才的简历。(王富贵的简历)出身:高门权贵的子弟 学识:文章一塌糊涂,平庸之极 人品:欺善怕恶,为富不仁 推荐人:当地最高长官 (张有才的简历)出身:一贫如洗,草根阶层 学识:出口成章,真才实学 人品:为人正直 推荐人:无 提问:隋朝为什么要建立科举制?出示材料。教师简述科举制的产生过程。出示材料,提问: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进步之处?总结科举制的意义。过渡:科举制影响深远,评价较高,但隋炀帝做的另一件事,就比较有争议了。学的活动3学生浏览王富贵和张有才的简历,回答:结合课本思考,这两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朝谁能入朝为官?为什么?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阅读史料,对比分析九品中正制的不足之处。材料:(九品中正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书·刘毅传》了解隋文帝隋炀帝所采取的不同手段,结合材料分析九科举制的进步之处。材料:科举制虽说也有不少弊病, 但它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广泛搜罗人才, 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以考试取士, 权在国家, 考取者无私恩, 黜落者无怨恨, 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何忠礼:《荐举制度与考试制度优劣之比较》活动意图说明:重新整合课本内容,将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人串联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科举制的发展脉络。对比分析史料,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历史解释能力。环节四:新课讲授:开通大运河(指向目标3)教的活动41.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思考:隋炀帝为什么在即位之初就要修一条人工大运河?教师总结。2.出示小组任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由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二。3.教师组织成果展示,并进行评价指导。4.教师出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和胡曾的《汴水》,列举两种不同的评价态度,提问:为什么如此庞大的一项工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5.教师总结,过渡:伴随着大运河给人民带来的负担与苦难,最终拉开了隋朝隋亡的序幕。学的活动41.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地图及教师的提示,思考开通大运河的目的。2.小组活动,分工协作,完成文字填空和大运河示意图的绘制。任务一:将空格处补充完整①一条大运河;②全长______多公里;③沟通了三个城市:___、___、___;④分为四段:___、___、___、___;⑤沟通五大水系:___、___、___、___、___。任务二:绘制大运河的示意图。3.小组代表进行展示。4.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自己的见解。(预设:①学生只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两则史料表达的观点。教师可提问:这两则材料分别都是站在什么角度去评价的?大运河对隋朝有何影响?又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②也可补充视频资料)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展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对态度不同的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以及辩证思考的能力。环节五:新课讲授:隋朝的灭亡(指向目标4)教的活动51.教师出示隋炀帝大事记表格,提问:后人提到杨广,往往是残暴昏庸。但实际上他推行的很多政策是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的,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但问题出在哪里?2.教师出示史料,引导思考:隋炀帝的所作所为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教师总结归纳。3.结语:今人提到隋朝,往往会想到秦朝,二者都因暴政而亡,二者之后都兴起了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高峰。汉承秦制,而在隋制的基础上,中国一步步走向大唐盛世。学的活动5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时间和数字,分析隋炀帝的过失:耗费人力过多,高效率伴随着高代价,人民苦不堪言,不体恤民力等。——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2.学生阅读史料,用自己的话阐述隋炀速亡带来的历史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能急于求成、要爱惜民力等、统治者要懂得节制等。材料一:百姓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蒿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隋炀帝禁止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隋末农民起义前后共爆发一百二十余次。——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材料分析和回答让学生了解隋朝末年的社会危机,指导隋朝速亡的原因,培养学生材料阅读、历史解释和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为学习下一课做铺垫。环节五:小结教的活动5总结本课,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学的活动51.请用“隋文帝”“隋炀帝”“统一”“大运河”“科举制”“灭亡”词汇,构建本课思维导图(可以增加)。活动意图说明: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唐朝兴衰的基本史实,及时巩固本课基础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1)本课的学习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大致学情而定,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应该能达成八成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难点应该在于历史学习方法掌握和运用,例如大运河影响的评价和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这两个任务的难度可能较大,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方法指引。(2)本课的学习一共分为五个环节,针对于较难枯燥的环节提供了视频的教学预案,准备相对较充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进行历史学习方法引导,例如地图识读、史料分析、评价方法等的运用,建立脚手架,帮助学生达成目标。(3)实际教学的教学效果有待观察,不过需要教师准备充分,在学生学习成果生成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抓住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点拨或者探讨。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作业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作业目标】
作业目标1:能掌握并准确说出隋朝建立,统一中国的时间、原因以及历史意义
作业目标2:能列举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在位皇帝、起止点、中心。
作业目标3:能掌握开创科举制的影响。
作业目标4:能概述隋朝统治的特点,概述隋朝灭亡的原因并从中获得启示。
【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隋的统一
1.隋的建立: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1)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2)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3)统一意义:①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③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作用:①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②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粮仓丰实;③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知识点二 开通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
1.开通条件:①隋文帝的统治奠定了经济基础。②隋朝国家统一。③以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2.一中心,两支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点三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中门第。
2.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①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③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历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知识点四 隋朝的灭亡
1.原因: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财力);②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③屡次发动战争(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④爆发农民起义(结果,也是灭亡直接原因)。
2.概况: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作业内容】
材料解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发的时代……
——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据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据《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四
隋文帝何如主也?曰:贤主也。...其俭德尤为绝人。《本纪》言其居处服玩,务在节俭。《食货志》云:六官咸服浣濯之衣。乘舆供御,有故敝者,随令补用,皆不改作。非享燕,所食不过一肉而已。
——据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材料五
隋炀帝多次乘龙舟游江都,随行的船只五千多艘,绵延二百多里,沿途州县要备办丰厚的贡品和上乘的食品,迎送过往的船只。
——据《中国历史》
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使“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皇帝是谁?这次统一的意义是什么?
材料二中这位诗人说到的是哪条河?这条河以哪里为中心?修建这条河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考试制度”具体指隋朝创立的什么制度 它的创立有何重要影响
(4)对比材料四和材料五,你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公元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中国;隋文帝;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大运河;洛阳;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启示示例:一个王朝要想实现长治久安,统治者必须勤政爱民,以民为本,厉行节俭,体恤百姓,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生产,政策保持连续性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根据材料一“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发的时代……”材料一中“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公元589年隋朝灭陈朝;当时完成统一的皇帝是隋文帝。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的隋亡可知,材料二中的“河”是指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在位时期。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用六年时间开凿了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3)根据所学可知,最早的考试制度,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但是到隋炀帝时期,由于暴政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仅仅存在了17年的隋朝就灭亡了。
将材料四“隋文帝何如主也?曰:贤主也。...其俭德尤为绝人。...非享燕,所食不过一肉而已。”与材料五中“隋炀帝多次乘龙舟游江都,随行的船只五千多艘,绵延二百多里,沿途州县要备办丰厚的贡品和上乘的食品,迎送过往的船只。”进行对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王朝要想实现长治久安,统治者必须勤政爱民,以民为本,厉行节俭,体恤百姓,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生产,政策保持连续性等。
隋的统一与灭亡
开通大运河
目的
概况
评价
隋的建立与统一
581年、隋文帝杨坚、长安
589年隋朝统一全国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标志:隋炀帝杨广创立进士科
意义
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唐朝的繁荣与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