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2 20:5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课题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基本都是属于了解层面,学生学完之后要知道科学家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的作品,知道其大致内容及影响。能够识别长城与故宫的图片并知道其地位。并从中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在家国情怀上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在本课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三部著名小说的作者,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中考中通过选择题、识图题、材料题考察这些知识点。学生应该要熟练掌握。
2.教学内容 本课是七年级下中国历史第三单元明朝知识的最后一课。是在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发展,并且学习了明代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之后,对明代的科技发展、建筑与文学成就进行总结。对于学生全面了解明朝是必备的学习点。本课中,利用史料(图片、原文、历史评论等)去理解人物和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和理解作品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唯物史观,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另外,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的品质,长城与故宫展现的文化底蕴,能够有力的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实现历史学科育人的功能。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对于中国古代史部分从远古的人类到元朝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一定的了解。普遍对于这门学科有学习兴趣。但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还不够,也不善于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本单元涉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皇权的加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这些抽象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明清时期在文化上,建筑上取得的成就能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文学作品和建筑背后展现的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可能有一定难度,所以要借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些图片资料,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交流探究,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科思维能力。
4.学习目标 了解明代的科技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了解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认识到中国的建筑成就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表现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通过自主阅读教材的方式梳理明代的科技著作,归纳成就,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归纳能力。识读紫禁城和明长城的图片和相关小视频,提高从地图和视频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知道明朝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史上的瑰宝。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探索科学家们身上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从分析总结明代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并拓展思考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缓慢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发展的,客观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5.评价任务 (1)学生能够知道并说出明代著名的科学著作及作者,在学习过程中分辨图片展示的具体是哪一本著作的内容,在书上找到相关的内容,利用课后作业的填表格题进行检测,学生应该比较顺利地根据提示回答相关的问题。能够识别北京城和紫禁城的平面图,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发现它的历史价值,教师引导和观察,鼓励并肯定学生的发言,课后利用材料题进行检测,学生可以轻松地回答相关问题。 (2)在学习明代著名文学作品时,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进行学科间的融合,让学生自己讲述对作品的了解,教师观察并指导,适当地归纳,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归纳能力上应该有所提高,学生间的自评也能够让她们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特长和不足,从而逐步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习惯。 (3)在总结科学家身上的共同品质时,利用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思维,教师引导并观察,最后总结。让学生意识到艰苦努力,不畏艰险,勤奋刻苦才是成功的必备条件,绝大多数学生从中有所感悟,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图片展示《本草纲目》中的图片,紫禁城的图片和《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图片,提问:大家知道图1和图2 图片分别出自于那本书,作者是谁吗?图3是哪个建筑,你知道它修建于何时吗? (学生回答后)今天我们的课程就是来了解一下明代的杰出的科技、文学和建筑成就,一共分为三个板块 科技之光----明代科技成就 建筑之美----明长城和北京城 文学之蕴----小说与艺术学生活动1 图1出自于《本草纲目》,作者是明代的李时珍。图3出自于《水浒传》,作者是明代的施耐庵。图2是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 活动意图说明:该环节主要是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导入新课。环节二:讲授新课教师活动2请大家自主阅读教材76-77页第一段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谁?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草纲目》有何历史价值? 3、这本书是如何向外传播的? 教师活动3 多媒体出示图片 学生活动2 自主阅读2分钟后回答问题 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这本书约190万字,共记载来药物1800余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了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了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2、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本草纲目》自问世以后,广为流传,17世纪初传人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教师活动3 多媒体出示图片 大家看到的是《天工开物》卷序及书中记载的凿井图,这本书的作者是谁? 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他? 这本书都包含哪些内容呢? 《天工开物》这本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它后来传到国外,被翻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问题拓展: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 序言中写到:“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他在书中把谷物放在前面,而把金玉类置于最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教师活动4 多媒体出示图片 《农政全书》的作者是谁?是哪一类型的著作?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本书有什么价值? 提问: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都是明代杰出的科学家,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教师归纳:科学家们身上这些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写照,是强大的中国精神的底蕴和文化自信的源泉。 那么,这三部巨著有什么共同点呢? 明代科技都偏重于传统领域,实用,科技发展面临停滞的危机,而西方注重探索新的领域,近代科学逐步发展。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科技的进步明,更需要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的科技成就,紧跟世界潮流。 (二)建筑之美----长城和北京城 教师活动5 图片展示长城,说说你了解的长城(可以从长城的历史、发展、建 筑材料、组成、作用等多方面组成。) (在学生回答之后总结):一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所以,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象征,是寄托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意志的宏伟建筑。 教师活动6: 长城有效地保护了中原文明,也拱卫了这个国度的心脏---北京城。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五代封建王朝—辽金元明清的都城,朱棣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请仔细观察明朝北京城平面图,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总结:北京城的设计体现了皇权至上的 思想。 多媒体播放视频《故宫》 总结:故宫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1987年,二者一起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感受古代人民 的劳动智慧,体会建筑的历史,建筑中 的艺术美,感受中国智慧,增强自豪感。 教师活动7(三)文学之蕴---小说与艺术 师:课前给大家呈现的图片3,出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成书于清朝,其余三部都是明朝的文学作品。你能从作者,主要内容,文学价值等方面简要介绍一下这三部书吗? 师(总结)这三部小说虽然主题和风格各异,但都规模宏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问世后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并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你会看到一些图片,请说出图片上的人物分别出自于哪一部文学作品? 图1 (
图2
) (
图3
) (
图4
)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于文学名著的理解,寓教于乐。 教师活动8:除了文学,明代的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等。这是他们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
董其昌的书法作品
) (
徐渭的画
) 明代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剧作家,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为什么明代流行小说和戏剧? 生:明代的宋应星。 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了举人之后,担任过地方官,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 《天工开物》是一本科技著作,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还绘有120多幅插图,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后回答:体现了古代以农业为主的思想。 《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代的徐光启,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著作。 生1: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生2:它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的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生回答:勇于实践、刻苦学习、不畏艰险等等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多为总结性的作品,对前人的成就进行整理,再增加;都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都被广泛传播等等 生1: 长城是战国后期为了防范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开始修建的,秦统一六国之后把它连接起来。(历史) 生2:今天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生3: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构成)(请学生阅读书80页相关史事) 生4:明代长城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和长城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功能) 生5: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看北京城平面图(小组讨论) 生1:北京城呈“凸”字形,有一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布局均衡。 生2: 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在地图上分别找到) 生3: 宫城就是紫禁城,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故宫。 观看视频,提取信息,思考故宫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生1:故宫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种殿宇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生2: 它的名字,布局都体现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生1:《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它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生动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冲突,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此处教师可以补充一下什么是章回体小说: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者“节”) 生2: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以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成功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生3: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 学生参与一个小游戏。 生:图1: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 图2:武松打虎---《水浒传》 图3: 大闹天宫---《西游记》 图4: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水浒传》 学生欣赏并了解。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适当地引导)小说和戏剧是大众化的文学形式,反映的是市民的生活或者大家都喜欢和了解的内容。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使小说和戏剧有了突出的发展;印刷技术的普及降低了使用门槛;小说通俗易懂,很容易流行起来等。活动意图说明:总结提升,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本课的内容,明白科技和文化成果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产物,从而化解学生对于本课难点的理解。环节三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9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明代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请大家完成以下连线题,知道明代在这三个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师:明代在科技、建筑、文学上取得的这些成就,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但是,鉴于往事,资与治道,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提升文化自信,发扬民族精神,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学生活动3 完成连线题 李时珍 《西游记》 宋应星 《三国志通俗演义》 徐光启 《水浒传》 施耐庵 《农政全书》 罗贯中 《本草纲目》 吴承恩 《天工开物》 自己完成后同学相互检查答案,进一步加深印象。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习题再次复习本课学习的重点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本课知识有较为完整的了解,有利于形成学生历史学科的整体意识,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板书设计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之光------明代科技著作 建筑之美------长城与北京城 文学之蕴------明代小说与戏剧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详见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 拓展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历史学习方法,比如自主阅读法、读图法,归纳法,比较法等方法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形成对这一知识环节较为完整的认识。并且能够通过现象去分析本质,明白建筑,艺术和文学的背后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时空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本课的科技、建筑、文学在讲述价值和传播上,体现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家身上的优良品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课的佐证材料很多,比如故宫和长城的介绍,教师要注意选取很有代表性的部分,时间上要控制好。否则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建议推荐学生课后实践作业中再去观看和了解,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一、基础性作业设计
1.表格题
请完成明代的科技成就表格
著作名称 作者 主要内容 地位及价值
《本草纲目》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是明朝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
2.选择题
(1)下列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
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手工技艺推陈出新
C.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D.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2)下列关于《本草纲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B.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
C.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D.被译为多种文字,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二、拓展性作业
1.识图题
观察明代北京城平面图和紫禁城平面图
北京城以宫城(紫禁城)为中轴线,紫禁城以三大殿为中轴心展开,体现了古人在修建都城中的什么思想?
(解析)此类作业的设计,一是建立在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能够准确认知和理解到位的基础上,二是根据所学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识图中发现背后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2.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袭扰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明长城,全长万余米,以城墙为主体,平均高7-8米,城基宽6---7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材料二: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批准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1991年7月25号颁发了证书,2002年10月,长城被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根据材料一,指出修建长城的最初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怎样理解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从长城的修建和发展历史中,你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三、实践性作业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和记录了许多历史信息。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故宫更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集中体现,让我们走进紫禁城,从它的名字,从它的一砖一瓦,去感受在这里静静流淌的历史-------
1.活动内容:每位同学选择业余时间,观看系列纪录片《故宫》,或者阅读相关书籍《我在故宫修文物》、《大故宫》、《唤醒沉睡的宫殿》、《细说故宫》等,对故宫的历史,建筑,故事进行进一步的拓展阅读。
2.活动目标:通过推荐书目,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记录历史资料,并从中进行选取,整理成自己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物背后体现的文化背景的理解,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活动过程:
活动准备: 下载《故宫》系列纪录片。或者购买推荐书目。
活动实施: 利用校内阅读课或者课外的时间,进行观看和阅读。
成果汇报: 利用业余时间做一张主题为《故宫》的历史小报,三个星期之内完成,然后在班级进行集中展示,还可以利用阅读课让同学讲一讲“我知道的故宫”。
(解析)通过观看学生感兴趣的视频,阅读推荐书目,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阅读历史书籍的数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很有效果。并且在阅读和做小报的过程中了解建筑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选址的考量到命名的讲究,从文物的精美到故事的精彩,潜移默化地进行家国情怀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答案】
一、填表题
著作名称 作者 主要内容 地位及价值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总结古代药物学成就,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增加了许多内容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是明朝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
(解析)通过完成表格,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既能把课本内容化繁为简,也能训练学生通过题干的表述提取所需要的关键信息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好方法。
D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在了解这三部著作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比较和总结,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对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有提高的作用。
C (解析)此题为基础性题型,学生只要知道《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这两部著作的相关知识,即可轻易判断出答案。
二、1、提现了古人修建都城和皇城时,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
(解析)此类作业的设计,一是建立在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能够准确认知和理解到位的基础上,二是根据所学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识图中发现背后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2、(1)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的袭扰。 我国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修建长城,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传承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2)说明长城在世界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力;长城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等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中华民族艰苦勤劳,坚韧刚毅和充满凝聚力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通过阅读长城的相关材料,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梳理,明确长城的历史沿革,明确相关的历史解释,从而构建正确的历史认识。后一题上升到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