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课题 明朝的灭亡
课型 新授课
课程标准 通过阅读材料,知道明朝政治的腐败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通过了解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经过,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认识人民的拥护是政权巩固稳定的重要基础。 通过了解明朝在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双重夹击下的崩溃,认识到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理念是政权稳定、国家安定的重要治国理念。
教学内容 本课包括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概述明朝中后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内容上因果相联、层层深入。 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起承上转下的作用,是对明朝强化君主专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的叙述,同时介绍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开始。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正处于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也不善于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因此,要借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些图片、资料,用多种方法揭示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
学习目标 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及入关的有关实施。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其后果。认识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有统治阶级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和自然灾害频发,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评价任务设计 通过分析材料,理解明朝政治腐败和土地兼并严重。认识当今政府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通过材料研读和《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特点。
6.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 明朝衰败教师活动1 多媒体出示《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 明太祖 1368年…… 武宗 1505年——1521年 好玩乐 世宗 1521年——1566年 好方术 穆宗 1566年——1572年 懒惰 神宗 1572年——1620年 奢侈 光宗 1620年——1620年在位30天 熹宗 1620年——1627年 好木工 导入新课: 皇帝不理朝政,宦官专权 材料一 据《明史》记载:明朝中期以来,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明武宗时,宦官刘瑾掌管钟鼓司,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一起有旧恩而得宠幸,人们称为“八虎”,刘瑾尤其狡诈狠毒。他向来羡慕王振所作所为,每天进献鹰犬、歌舞。角抵之戏,引导皇上微服出行,到处游玩,皇上非常喜悦快乐,逐渐信任重用刘瑾,让他进内官监,总督团营。孝宗遗诏罢除中官监及各城门监局,刘瑾都搁置不予执行,反而劝武宗令内阁在各地征收者每人进奉万金,又奏请设置皇庄。逐渐增加到300多处,京畿之内骚动不安。当时东厂、西厂逮捕人的爪牙四处出动,行路之人都惶恐不安,刘瑾又设立内行厂,更加残酷毒辣,用微法重伤人,没有人能保住性命。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状况表 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富豪之家占 地7万顷 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慧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思宗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三 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由。 ---------《明清史料》甲编,第一〇本 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1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围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系列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学生分析任务-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分享交流中学习并有实际收获。下同) 学生看表思考,得出结论信息:明朝中后期皇帝沉迷享乐,不理朝政。 学生阅读史料,结合课本知识,知道明朝政治的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同时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原因。认识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导致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朝已走向没落。同时认识当今政府反腐倡廉的重要性。活动意图说明: 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生阅读材料。总结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土地兼并严重。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认识当今政府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环节二: 农民起义出示《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引导学生看书,了解李自成明末起义相关史事。学生结合形势图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末李自成起义大致经过 材料研读:想一想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知道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 材料研读 李自成一共在北京城呆了42天, 1644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进京前军纪严明,与人民心连心,为人民利益奋斗,进京出下令“凡伤人以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人民对李自成充满好感。但进京后,明朝国库空虚,李自成特派刘宗敏收缴明朝官员贪污的军饷,但在整个过程中,出现抢劫、掠夺、奸淫妇女等行为,形象全毁。 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本意投降,但听说自己一家老小被劫掠,即刻返回山海关。李自成无奈讨伐,吴三桂却为保证胜利与满清多尔衮合作,致使清军大举进京,李自成败逃。后死于湖北通山九宫山。 阅读李自成起义军进京后的所作所为,思考李自成顺利进京和京城败退的原因。 活动意图说明 强调执政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环节三: 民为国之本教师结合各朝代末期农民起义分析总体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治国安邦、国泰民安之要素。学生回忆各朝代末期农民起义并分析共同原因。思考国家兴盛的要素。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保障人民利益是政权建立和巩固的保证。 环节四:满清兴起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明朝的政治腐败,寿终正寝,李自成农民军的小富即安、目光短浅,注定难成大业。东北女真顺势壮大,生机勃勃,势如破竹,入主中原,成一朝伟业,满清建立。 引导学生看书了解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 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改金为清 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失败 阅读课文,了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改金为清,打败李自成,入主北京,进而统一全国的历史。 理解女真的崛起,清朝的建立与明朝统治、李自成起义的相互关系。活动意图说明: 理解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崛起、壮大历程及时代背景。 懂得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给家足,对国家稳定强大发展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政治日益腐败 2、经济:土地兼并严重 3、社会:动荡不安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根本原因:明朝政治腐败,赋税沉重 直接原因:陕北连年灾荒 经过: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 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改金为清 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失败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下列哪一项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B、天灾人祸,战火连绵 C、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D、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设计意图:考查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同时考查学生认真读题的能力。天灾人祸,战火连绵,应该是自然灾害导致。故B项答案正确。 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提出的重要口号是: 等贵贱,均贫富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均田免赋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答案:C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各朝代末年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A、等贵贱,均贫富,是宋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是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口号。 对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的正确理解是: 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反映了农民要求减免赋税的愿望。 C、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明确规定的分配土地采用的方案。 答案B。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明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符合人民的要求,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摘自《杨文若先生全集》 材料二:(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清燐,夜夜长闻鬼哭。 ——摘自《豫变纪略》 材料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四;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提问: 材料一、二反映了明朝后期的什么社会问题? 材料三和材料一二有什么联系? 材料四反映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参考答案: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官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生活困苦。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所以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李自成受到人民的欢迎。因为“均田免赋”符合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