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2 21:0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课题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
2.教学内容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衰落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思想上采取严厉的控制政策、经济上商品经济的繁荣。清朝为了巩固统治,在语言、习俗、衣食、文化等方面不断汉化。但从康熙末年开始,统治阶级日益腐朽,人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中。在这种背景下,清朝出现了不少揭露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展示了晚期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与同此时,经济上经过几朝的努力,出现了康乾盛世局面。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和城市平民的增多,使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自由、摆脱人身束缚的愿望不断增强,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适合广大平民阅读欣赏的小说、戏剧发展起来。以《长生殿》《桃花扇》为代表的昆曲艺术在清朝前期发展到顶峰;唱腔优美的京剧也不断创新。
3.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基础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问题分析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搭台阶进行引导。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展示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影像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深刻。
4.学习目标 (1)根据《红楼梦》节选片段,说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本信息,并归纳其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 (2)根据昆曲和京剧作品,分别说出昆曲和京剧的基本含义、演变历程及代表作品。 (3)通过《红楼梦》、昆曲和京剧作品,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4)《红楼梦》、昆曲、京剧是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杰出成就,理解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5.评价任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时代都创造出杰出的文化成就,请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具体举例说明。 (2)收集自己喜欢的京剧脸谱,并向大家说明其中含义。 (3)清朝前期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快的发展,那么促使此时期文学艺术繁荣的因素有哪些?对于中国传统文的我们应该如何去继承和发展?
6.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1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晚会上正在表演“葬花吟”,台下的观众不禁感慨林黛玉的身世遭遇,什么样的社会背景让林黛玉贾宝玉这对苦命鸳鸯结局如此凄惨?带着这样的疑问他决定一探究竟。学生活动1 思考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结局为何如此凄惨。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环节二:千古一梦——《红楼梦》教师活动2 1.小调查: 你喜欢看小说吗? 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的小说? 你已经看了哪些小说? 你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哪些吗? 2.根据教材107-108页,自主归纳《红楼梦》的基本信息。 著作名称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评价《红楼梦》
3.选取《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经典片段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在观看表演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剧目中的细节并提出问题: (1)众人为何笑,其背后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刘姥姥见到的贾府生活是怎样的?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4.嘉庆年间,北京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语,各地则出现“家家喜闻,处处争购”景象。 《红楼梦》被誉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为何《红楼梦》会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它的地位如何? 学生活动2 1.思考并回答问题。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2.阅读教材,圈点勾画,组织答案并回答。 3.组织《刘姥姥进大观园》情景剧表演,思考并回答问题。 4.感受《红楼梦》的惊艳之处,以及思考并回答问题。 (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至今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活动意图说明: 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小说,为后面的学习《红楼梦》做铺垫。学生再根据教材自主归纳《红楼梦》的基本信息,培养阅读材料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历史剧表演,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红楼梦》对社会矛盾的揭露。 环节三:百戏之祖——昆曲教师活动3 过渡:选取《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听戏片段,推断林黛玉听的戏曲是何种戏曲? 1.阅读课本109页,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是什么昆曲?自主梳理昆曲是如何形成的? 2.展示《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昆曲片段,思考昆曲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3 1.阅读教材,思考昆曲的含义;梳理昆曲的发展历程。 2.欣赏昆曲片段,思考并回答问题。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建构时间轴加深印象。欣赏昆曲杰出代表,提高文艺作品鉴赏能力。环节四:国粹经典——京剧教师活动4 1.根据教材111页,梳理京剧的基本信息。 戏剧名称背景形成发展特点地位京剧
2.拓展:介绍京剧“四大行当”,出示京剧的脸谱,指出生、旦、净、丑、末等角色。学生活动4 1.阅读教材,梳理京剧的基本信息。 2.拓展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介绍京剧的相关信息,让学生更加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树立民族自豪心。环节五:经典传承——取精去糟教师活动5 1.小组合作:探究清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印刷术的发展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习近平 通过学习清朝的文学艺术,大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何见解呢?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教师活动5 1.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并组织答案。 2.思考并回答问题。活动意图说明 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习近平的话进而思考如何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7.板书设计
8.作业设计 1.清朝有部小说,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小说可能是 (   )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西游记》D.《红楼梦》 2.昆腔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初 3.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牡丹亭》是谁的代表作( ) A.罗贯中 B.施耐庵 C.吴承恩 D.汤显祖 4.京剧是中国的“国粹”,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京剧形成于北京地区,最初被称为“皮黄戏” B.京剧是南方一些剧种融合并发展的产物 C.京剧正式形成于中国近代 D.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5.昆曲已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下列有关昆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②昆曲兴起于江南昆山  ③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征  ④清朝前期,发展到顶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同光十三绝》反映的是清代形成并走向成熟的一剧种。关于这一剧种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汤显祖是该剧种最著名的剧作家 ;②该剧种诞生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③它以徽剧、汉调为基础并融合其他剧种 ;④后来该剧种逐渐走向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扎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求知的欲望。在过程中渗透了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且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学生文艺作品鉴赏的能力,进而提升民族自豪感,这一方面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通过长期的渗透;并且对于课程的整体设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过渡语言还有待打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偏理想,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学情进行调整。
作业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清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
【作业目标】
作业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基本信息,昆曲的演变历程及其代表作品和京剧的基本概况
作业目标2:了解清代文学艺术得到繁荣原因。
【必备知识】
一、《红楼梦》的基本信息,昆曲的演变历程及其代表作品和京剧的基本概况
(一)《红楼梦》的基本信息
《红楼梦》 作者 内容 地位 评价
曹雪芹(前80回) 高鹗(后40回) 以贾、林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 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 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巨著。
(二)昆曲的演变历程及其代表作品和京剧的基本概况
(一)昆曲:
1.演变历程:元末兴起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末期,成为全国性剧种——清朝前期,发展达到顶峰——清朝中期后,逐渐走向衰落。
2.代表作品: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二)京剧
戏剧名称 形成 发展 特点 地位
京剧 乾隆时期由四大徽班形成 道光时形成新剧种“皮黄戏” 博采众长,又有地方特色 最主要的剧种,被称为“国粹”
清代文学艺术得到繁荣原因。
1.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2.市民阶层的壮大,对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
3.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社会氛围良好;
4.印刷术的空前发达为小说传播提供条件。
三、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业内容】
选择题:
1.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民国时期“水云楼”戏班班主商细蕊,为弘扬“国剧”艺术虽吃尽苦头,却痴心不改,其精湛的舞台技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国剧”应该是指(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
A.昆剧 B.徽剧
C.川剧 D.京剧
2.昆曲已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下列有关昆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②昆曲兴起于江南昆山 
③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征  ④清朝前期,发展到顶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明清小说中,以故事为线索,通过家族兴衰变化来揭示封建社会衰亡命运的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4.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是因为( )
A.人民文化素质很高 B.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C.内容反映现实生活 D.题材高雅不落俗套
5.以下文物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半两钱 ②殷墟甲骨 ③京剧早期戏服 ④三彩骆驼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时期的剧种——国粹京剧。联系所学知识,被称为“国剧”的剧种是京剧,故选D。
2.C 解析:本题考查昆曲的基本信息,昆曲到了清朝前期才发展顶峰,故选C。
3.D 解析:本题考查《红楼梦》的主要内容,联系所学知识,故选D。
4.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文学艺术得到百姓喜爱原因之一是内容贴近生活,故选C。
5.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时期。半两钱是秦朝的货币;殷墟甲骨是商朝出土的文物;京剧早期戏服是清朝的产物;三彩骆驼俑是唐朝的文物,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