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第 周 第 课时
章节及课题 故都的秋 教学课型
教学目标
及
教学要求 1. 赏析故都的秋景,体会其“清”“静”“悲凉”的特点; 2.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抓住文中的精彩词句进行评议赏析,理解其中寄寓的真情;
3. 解读“秋的深味”,领悟作者的“悲凉”之感,体会其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
学
分
析 教学
重点 赏析故都的秋景,体会其“清”“静”“悲凉”的特点;抓住文中的精彩词句进行评议赏析,理解寄寓其中的真情。
教学
难点 解读“秋的深味”,领悟作者的“悲凉”之感,体会其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
方法 合作探究、勾画圈点、品读鉴赏和分析。
教具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及主要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以题目“故都的秋”的变奏“古都的秋”及“北平的秋”的选择和探讨为切入点导入本课。 单刀直入
教学过程及主要教学内容 旁批和补充
一、整体感知
1. 作者为什么将题目写作“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平的秋”? 析:“故都”的“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念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2.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 原文: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秋景来展现“故都的秋”?请简要概括。 “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二、文本探究 1.阅读课文,请分享文中你觉得最能表现“清、静、悲凉”的秋景,并简要赏析。 2.郁达夫为何钟爱故都的秋? 析:北方的秋,有一种“中国的秋的深味”,具体说来便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追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 答:一种对生命短暂的深刻的觉悟。(死如秋叶之静美) 3.文章第四段中写到“落寞”一词,那么可否将文眼中的“悲凉”换成“落寞”? 析:“悲凉”是自然之秋的特征,更是作者心灵之秋的特征。 材料补充: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 郁达夫满心满眼之悲凉,岂是一个“落寞”了得?
教学过程及主要教学内容 旁批和补充
三、拓展探究 “故都的秋”确实极有魅力,但竟然值得郁达夫减寿换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材料补充: 对于一个已经化为异物的故人,追怀起来,总要先想到他或她的好处;随后再慢慢地想想,则觉得当时所感到的一切坏处,也会变成很可寻味的一些纪念,在回忆里开花。关于一个曾经住过的旧地,觉得此生再也不会第二次去长住了,身处于远离的一角,向这方向的云天遥望一下,回想起来的,自然也同样地只是它的好处。 …… 但是一年半载,在北平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平,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平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这一种经验,原是住过北平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得格外地浓、格外地切。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我那长子之骨,现在也还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而几位极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里同时毙命的受难者的一群。 ……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佑的旧都城!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析 :郁达夫愿减寿换得的乃是北平的平安、国家的平安。
归
纳
小
结 故都是国,故都是家,故都是情的牵挂,故都是爱的泪花。郁达夫将自己满心的悲凉和满腔的真情融入在景物的描写中,含蓄而又深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写作中也能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于所见所想所感之中。
作
业
布
置 1.试着画一画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图。 2.仿照《故都的秋》写一写你认为最能体现凉州特色的季节,突显地域文化之美。
板
书
设
计 (
秋晨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 (
爱国深情
悲凉
之感
) (
故都的秋
) 清 (
静
)悲凉
课
后
反
思
组长审核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