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消费结构 B.市场意识
C.小农思想 D.节俭习惯
2.《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田垄),下田弃甽(垄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两种食庄稼的害虫)。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3.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扶贫”措施。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此举主要是为了(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
C.弥补生产资料不足
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
4.“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 ( http: / / www.21cnjy.com )缴轮升碧涧, 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久宁。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 )
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
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
D.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
5.《大清律例》规定:嫡庶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一规定使得原本集中的土地化整为零,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 )
A.大户人家人口繁多
B.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C.世家大族纠纷不断
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6.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县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县也要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出汉朝( )
A.实行冶铁官营 B.开创了郡县制
C.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7.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无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8.“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所彻夜开放……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段记述表明( )
A.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9.登州(今蓬莱)“东扼岛夷,北控 ( http: / / www.21cnjy.com )辽左,南通吴会,西翼燕云”,在唐代时空前繁荣,呈现出“丝竹笙歌,商贾云集”的景象,经由高丽、渤海道至登州,登陆往长安的朝贡者络绎不绝。材料反映了登州在唐代成为北方航运中心的原因有( )
①军事重镇 ②经济繁荣 ③政治中心 ④交通便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唐人王建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唐代实行坊市制
B.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夜市
C.唐代茶叶商品化,政府征收茶税
D.宋代出现了夜市,王建的诗不符合史实
11.明朝小说《金瓶梅》的故事源于《水浒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主人公却由侠士武松变为商人西门庆,《三言》《二拍》中的许多故事采自唐宋传奇,但主人公却往往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了商人。这反映出( )
A.社会动荡导致传统价值观的缺失
B.世俗文学成为反封建的主要载体
C.商人社会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12.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丙集卷二记载:“耆卿(柳永)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文人生活腐朽化
B.文学作品世俗化
C.文学作品商品化
D.市民阶层扩大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丰富的粮产,曾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南成为基本经济区的一个主要原因。北宋以后,据称京师漕粟多出东南,而江浙居其大半,南宋时更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从此江南就成为中国稻谷的生产区之一。但是近代江南地区粮食生产的地位开始下降,在早期的一个发展阶段之后,粮食生产并没有在江南的发展中起到带动的作用。在江南经济中起到这种带动作用的,不是粮食,而是其他产业,特别是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当然还有来自西方的其他产业。
——根据《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变化》等整理
材料二 江南地区的古代棉纺,多是家庭妇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晚上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借着月亮的自然光工作的,这种情况在近代上海有了很大变化,在巨大厂房的生产车间,很多纺织女工集中在一排排的现代化纺织机械前工作,和古代织布机几天才能生产一匹布不同,近代纺织机器几分钟就可以生产一匹布。
——根据《江南纺织业变迁》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与近代江南经济结构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和近代江南手工业的不同之处。(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南社会经济发生变化的背景。(4分)
14.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三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唯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郡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
——《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从材料二中能得出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8分)
(3)材料三反映了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4分)
答案
1.C [解析] 从“养牛为种田……养 ( http: / / www.21cnjy.com )鸡为换油盐针线”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C项正确。“养牛为种田”是发展农业,与消费结构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商品交换,故B项错误;节俭习惯不是题干体现的主旨,故D项错误。
2.B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铁犁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上田弃亩(高的田垄),下田弃甽(垄沟)……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两种食庄稼的害虫)”等信息说明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水利灌溉的信息,故C项错误;私有制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故D项错误。
3.C [解析] 统治者的措施只是一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扶贫”措施,起不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故A项错误;该举动的帮扶对象是农民,与地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从其采取的具体扶贫做法来看,提供给农民的属于生产资料(田、犁、种等),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人的活动,故D项错误。
4.A [解析] 从“溉田农父无虞旱”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得出该工具属于灌溉工具,因此对于农业有利,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从“众筒兜水上青冥”可以得出这种灌溉工具是唐朝的高转筒车,故B、C项错误;高转筒车的出现应当属于灌溉技术的进步,而不是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故D项错误。
5.B [解析] 大户人家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繁多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材料中“这一规定使得原本集中的土地化整为零”说明古代土地私有,导致土地集中严重,故B项正确;世家大族纠纷不断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是现象不是根源,故D项错误。
6.A [解析] 从题干材料“铁的冶炼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可知,汉朝“实行冶铁官营”,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时在全国推行,因此B项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意思不符,故错误;“铁官代行地方政务”和“铁器成为官方专用”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D两项错误。
7.C [解析] “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符合材料意思和史实,故A项错误;“手工业者无人身自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从题干材料“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可见,明清时期苏州的纺织行业技术垄断成为行规,故C项正确;“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8.C [解析] 材料反映宋代的商业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打破了坊市界限,城市经济功能明显增强,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商业的繁荣建立在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故B项错误;从“商场和娱乐场所彻夜开放”看出,商业活动取消了时间限制,从“店铺、工场设于全城”看出,商业活动取消了地点限制,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宋朝时有所松弛,并不是“放弃”,故D项错误。
9.B [解析] 从“东扼岛夷,北控辽左,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吴会,西翼燕云”可以看出其军事地位相当重要,故①正确;从“丝竹笙歌,商贾云集”可见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②正确;政治因素在材料中不明显,而且政治中心一般指首都,故③错误;从“经由高丽、渤海道至登州,登陆往长安的朝贡者络绎不绝”可见其交通便利,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0.B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住宅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向晚茶商闹”“通宵”的信息说明商业繁荣,夜市出现,故B项正确;“政府征收茶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夜市最早出现在唐朝,故D项错误。
11.C [解析] 《金瓶梅》《三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拍》中虽然呈现了各种不同于主流的价值观,但并不能说明传统价值观已经缺失,故A项错误;明清文学具有反封建的色彩,但就材料而言,《金瓶梅》宣扬因果报应,与反封建无关,故反封建并不是材料中的例子共同反映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清文学呈现出对唐宋文学的继承与改造,其改造突出体现了主人公的变化,由其他身份变为商人,说明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凸显,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政策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12.C [解析] 柳永的词“一经品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文学作品变成了商品,体现出文学作品商品化的现象,故C项正确。柳永“暇日遍游妓馆”,是受个人性情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并不能体现文人生活腐朽化,故A项错误;据材料无法推测柳永的词是否反映市井社会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市民阶层的扩大,故D项错误。
13.(1)特点:古代江南经济是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与农业密切相关;近代江南经济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影响,出现了独立的近代先进工业,资本主义因素逐渐发展起来。
(2)不同:古代江南的手工业规模较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产条件简陋,科技含量较低,以手工劳动为主;近代江南的工业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采用机器生产,生产力较为先进。
(3)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先进技术传入中国。
[解析] 第(1)问从宏观上的经济形态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业结构及相互关系等角度,进行古代与近代的比较,从而找出其特点。第(2)问可从规模、技术、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第(3)问联系时代特征及相关重大事件进行关联分析即可找出变化的背景。
14.(1)因素:出现了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
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形成。
(2)信息:该市镇因工商业的发达而兴起;该市镇的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区域性商帮出现。
(3)新现象: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状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古代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第(1)问考查学生概括史料的能力,要求学生能从材料中概括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特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于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应该从商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归纳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某些特征。第(3)问注意“新现象”,依据材料中“有力者雇郡人织挽”可知是雇佣关系;第二小问注意关键词“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