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评(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评(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3 15:57: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四单元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真挚(zhì)   暮霭(ǎi)   狡黠(jié)   心旷神怡(yí)
B.渲染(xuàn) 譬如(pì) 顷刻(qǐng) 瞬息万变(shùn)
C.寂寥(liáo) 谚语(yàn) 马南邨(tūn) 铢两悉称(zhū)
D.桥堍(tù) 契合(qì) 旷远(kuàng) 吹毛求疵(zī)
2.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4分)
词语 文彩藻饰 闲情逸志 金璧辉煌 信手粘来
改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游历巴黎,只是浮光掠影,所写的游记想来不能满足贵报读者的要求。
B.面对突如其来的洪灾,寿光市区的各级领导身临其境为受灾群众着想,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党的关怀与温暖。
C.画中的十八个罗汉,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鱼,有的在打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D.由于他反复使用这些陈腐的题材,所以他的文章读起来味同嚼蜡。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
C.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预示着中国将开启文化和旅游新时代。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了。
D.通过这部电影,使我从服装、道具、场景、语言、仪式等方面全方位地感受了非洲文化。
5.下列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欢迎来访的兄弟省教师代表参观团,学校挂出了欢迎标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B.毕业了,张小明在王丽丽的毕业留言本上写下一则赠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小芳过生日,小燕送给她一个布娃娃,说:“这是我惠赠给你的,愿它天天伴着你,让你开心快乐。”
D.李华将写好的作品送给出版社的季老师审读,并附了一句话:“尊敬的季老师,寄上拙作,请您斧正!”
6.综合性学习。(7分)
为了落实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经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央视制作推出了《经典咏流传》节目,观众对此节目反响热烈。文峰中学准备以此为契机,开展与之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校团委为集中收看这期节目,特地发布了通知,请指出下面这则通知在格式和内容上的三处错误。(3分)
通  知
各班级:
为了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同学们的文化修养。学校要求所有同学今天下午3点准时收看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
2018年4月16日
校团委
(2)学校准备模仿《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形式,举办一期以“思乡”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写一段开场白。(4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10分)
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7.请在第②段横线上准确填写《五柳先生传》中的相关语句。(3分)
8.第⑥段说,“亮独观其大略”,请简要谈谈你对“观其大略”的看法。(4分)
9.请你另写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诗句。(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15分)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丁雅诵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自然而然地涌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正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对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两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希望孩子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 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孩子在一个美的环境中成长,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孩子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孩子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孩子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有删改)
1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11.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作用是什么 (4分)
1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1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所练就的古诗文“童子功”对你的影响。(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18题。(15分)
善借者赢天下
王 飙
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 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自食其力也许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其实,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 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做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油轮包租出去。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艘货船,将之改成油轮出租。几年之后,他靠“借”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也是靠这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最终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丹尼尔以“借”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智慧,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自叹不如。
③其实,借的艺术和智慧,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可谓花开烂漫,果实累累。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的意思便是“借”。纵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取得天下者,莫不是善借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位,之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卓绝的智慧,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 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很难成就自己的宏业伟绩。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薛宝钗之口说:“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 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 成功的港湾是美丽的,也是人人向往的。你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让自己理想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说,大鹏鸟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因此,不管你是“借鸡生蛋”还是“借风腾云”,也不管你是“借水行舟”还是“借力打力”,更不管你是“猛虎借山”还是“蛟龙借海”,只要你借得巧妙,借得聪明,自然就能借来人生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平生抱负的宏图大展。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15.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16.第④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 为什么 (3分)
17.请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
18.“借”是门大学问。结合选文及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善借”二字的理解。(4分)
材料一 张先生急于用钱,向地下钱庄借了高利贷,结果落入对方陷阱,差点家破人亡。
材料二 某企业照搬国外营销模式,意在大展宏图,却因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卡壳,不仅没有获得预期效益,反而造成巨大浪费。
三、写作(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佳作。这首沉寂了300多年的作品,被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们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重新唤醒。梁俊想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好的,但依然可以像牡丹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自己!每个平凡而尊贵的生命,都能找到生命的价值!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 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得抄袭;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
1.B A项,“黠”应读“xiá”;C项,“邨”应读“cūn”;D项,“疵”应读“cī”。
2.彩—采 志—致 璧—碧 粘—拈
3.B B项,“身临其境”的意思是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不合语境,应改为“设身处地”。
4.C A项,搭配不当,删去“人生感受和”;B项,成分残缺,后应改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要求”;D项,滥用介词导致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
5.C C项,“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6.(1)①标题“通知”没有写在第一行正中。②没有明确收看地点。③日期应写在“校团委”的下一行。
(2)示例各位同学大家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一种情感叫乡情,有一种依恋叫故土难离。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也罢,征夫游子也罢,无论他们奔行在祖国的哪一方疆土,他们内心永远深深牵挂的是故乡。今天我们就把这些历史中行者的歌唱给你听,现在我宣布今天的“思乡”主题活动正式开始。
7.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
9.示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0.我们要让孩子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11.举例论证。列举了由于学生不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内涵,在考试中对他的诗句进行了歪解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的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
12.首先提出了“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的观点,然后引用古语做道理论据,再用小时候我们对诗句的粗浅理解和若干年后的深刻理解的事例做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得出“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的结论。
13.示例从小打下的古诗文功底,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我在作文中引用古诗文,语言简洁又有文采,作文多次在《校园周报》上发表。
14.善借者赢天下。
15.举例论证。举美国亿万富翁丹尼尔·洛维洛从银行借贷成就自己事业的例子,具体论证“善借者赢天下”的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
16.不能。画线句先说丹尼尔因善借成就自己的梦想,后说刘邦因善借铸就辉煌的人生,与第②③段的顺序一致,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17.示例刘备三顾茅庐,任用诸葛亮联吴伐魏,才有三国鼎立之势。
18.示例从文章来看,“善借”就是要积极借助外物和他人的力量,并让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材料来看,“善借”应当知道,有的东西不能借,如高利贷;有些东西要借得巧妙,借得聪明,不能不顾自身实际情况而照搬。
19.写作提示材料以《经典咏流传》中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孩子演唱清代袁枚的小诗《苔》给亿万观众带来无比的感动为内容,并指出小诗感动我们的原因。
在审题立意方面,关键是要读懂《苔》这首小诗,明白小诗感动大家的原因。苔藓是一种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活志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长的勇气。苔藓的这一种精神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作文可以从“平凡与伟大”“梦想”“追求”“自强”“坚韧”等方面进行立意。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