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同步练习训练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同步练习训练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3 12:2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1.文物是研究历史难得的珍贵资料,下图的文物是安徽望江县发现的太平天国“春纳”“秋纳”执照。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实行《天朝田亩制度》困难很大
B.这是按人口和田亩数量征税的收据凭证
C.政府分夏秋两季向农民征收农业税
D.天王未应允“照旧交粮纳税”的奏请
2.据史载,太平军定都南京后,“木匠居然做大人”“良民不肯为旅帅、为司马、为百长,市井无赖及蛮横仆妇喜充之”。材料表明太平天国(  )
A.拜上帝教理论遭到读书人抵制
B.小生产者成为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撑
C.绝对平均主义丧失社会吸引力
D.统治的依靠力量和社会秩序实现重建
3.下列文字是时人或后人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一些现象的描述,其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是(  )
A.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
B.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十指无茧者……或一见即杀
C.鼓励兴舟楫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办银行
D.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
4.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据图(a)、图(b)分析列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划分“势力范围”
B.使战争中获得的权益能得以落实
C.进行资本输出
D.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5.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尽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6.德国著名太平天国史专家施泰格曾说:“该 ( http: / / www.21cnjy.com )党(指国民党)认为,民族文化主义能够成为抵御各种外来意识形态的坚强壁垒。一旦出现用文化来表现的民族主义,太平军便不再成为楷模,相反,同治中兴的代表人物首先是曾国藩,成为民族英雄,因为他们捍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者旨在表明国民党(  )
A.用传统文化来抵御各种外来意识形态
B.美化曾国藩,歪曲历史事实
C.对太平天国运动由肯定到否定的原因
D.质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7.学者李泽厚说:“遗憾的是,就在这期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就是在1908年,慈禧死掉了。如果早死十年就好了,戊戌变法可能成功;如果她晚死十年也好,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了。”在李泽厚看来(  )
A.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B.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
C.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是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慈禧的死有直接关系
8.近代某官员上报:“近访 ( http: / / www.21cnjy.com )闻逆党方结一秘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或用歌谣,或用白话,沿门赠送,不计其数。入会之人,日以百计……其设计最毒者,则专煽动军营中人,且以其党人投入军队。”该“逆党”应该是(  )
A.维新派B.义和团
C.同盟会D.共产党
9.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临时约法》(  )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10.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因为它(  )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1.“实际权力掌握在官僚和军阀手中,他们几乎一直无视名义上在北京统治这个国家的民国政府。”材料主要描述的是(  )
A.辛亥革命后民国有名无实
B.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C.官僚和军阀支持清朝复辟
D.蒋介石国民政府腐败无能
1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呈现出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中依然昂然奋起的特征,典型事件见下表。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事件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从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太平军叛乱》
材料二 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14.辛亥革命已尘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
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以上材料均根据杨天树《辛亥革命
评价的“百年之争”》整理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20世纪50年代末,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暂趋沉寂。简要分析原因。
(3)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谈谈你对“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看法。
参考答案
1.A [解析]《天朝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太平天国“春纳”“秋纳”执照说明农民仍然要向地主缴纳地租,实行《天朝田亩制度》困难很大,故选A。B、C、D三项无法直接从图片中得出,皆排除。
2.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木匠居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大人”“良民不肯为旅帅、为司马、为百长,市井无赖及蛮横仆妇喜充之”可知,太平军建立起以贫苦劳动人民为领导骨干的革命政权,政权的依靠力量和社会秩序实现重建,故选D。A项中的“拜上帝教理论”和C项中的“绝对平均主义”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B项中小生产者虽然加入到太平军政权中,但农民才是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撑,排除。
3.C [解析]C项主张发展近代交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兴办银行,其内容包含近代化的因素,故正确。A项批评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B项批评太平天国滥杀读书人,D项批评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等级化,皆未含有近代化因素。
4.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天国的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但太平天国实行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不妥协的对外政策,因此可知列强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的用意是维护其既得利益,故选B。A、C两项是19世纪末列强侵华的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中体现的,排除。
5.C [解析]材料中的“客民”说明是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移民,指起源于广西的太平军,“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是太平天国活动的区域,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故选C。义和团的主要活动地区是山东、河北以及京津地区,与题干中“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主要涉及东南沿海几个城市,排除B项;洋务运动属于清政府的活动,没有对农村经济造成破坏,排除D项。
6.C [解析]国民党以捍卫中国传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的标准来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认为它利用西方基督教,创立拜上帝教,因此“太平军便不再成为楷模”,否定太平天国运动,这有别于传统观点,故选C。国民党认为,要用民族主义文化来抵御各种外来意识形态,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美化曾国藩、歪曲历史事实,也没有质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意图,排除B、D两项。
7.B [解析]题干“如果她晚死十年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了”的信息说明,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故选B。题干中“慈禧死掉了。如果早死十年就好了,戊戌变法可能成功”说明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偶然因素,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说明慈禧太后与戊戌变法的关系,没有提及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做了一个假设,辛亥革命爆发时慈禧已死,排除D项。
8.C [解析]由材料中“遍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支部于各省”“则专煽动军营中人,且以其党人投入军队”可以看出,该党形成了全国性的组织系统,并注重在新军中培养自己的力量,再结合武昌起义的相关知识可以确定为同盟会,故选C。而维新派、义和团、共产党与这一信息不符,排除A、B、D三项。
9.B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临时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和平等,是对之前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根本否定,这也是《临时约法》重要的意义,所以其“革命性、民主性”表现在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故选B。A、C两项是《临时约法》的内容,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0.A [解析]从题干“最后一份皇帝诏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时代开始”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故选A。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排除B项;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并未取得胜利,排除C项;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而宣统皇帝退位是在2月,排除D项。
11.A [解析]材料主要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映了民国政府时期,中央政府无权,权力的实际掌控者是地方官僚和军阀,故选A。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官僚和军阀支持清朝复辟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C两项;蒋介石国民政府在南京,而根据材料信息“无视名义上在北京统治……的民国政府”可得知此民国政府的都城在北京,排除D项。
12.D [解析]从义和团运动以及辛亥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命的斗争纲领和指导思想中可以看到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故选D。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区别,从斗争纲领中就可以看出,排除A项;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对资产阶级来说只是一方面,还有民主、独立、富强等,而农民阶级对这一目标的追求并不明显,排除B项;反侵略和求民主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并行的发展趋向,并不存在转变,排除C项。
13.(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2)转变: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近代事业。原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的紧张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3)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方面的变革回答;“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是由小农经济的本质决定的。第(2)问,根据《资政新篇》的内容可知,其经济主张是发展资本主义,这和《天朝田亩制度》维护小农经济的政策相对立;“转变未能成功”应从社会环境、阶级基础等方面回答。第(3)问,可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角度回答。
14.(1)变化:肯定——否定——肯定。
原因:国民党出于自身立场,中国共产党以唯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史观为指导;“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
(2)原因: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干扰(或经济建设上“左”倾错误的发展)。
(3)评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评价:坚持唯物史观和发展的观点(或从当时、当地的特定环境去评价)。
看法:略。回答时角度分两点:一是对历史的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二是对历史认识或评价的看法(人们出于各种立场、动机,对历史有不同的认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总结出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阶段的变化即可;第二小问从阶级立场、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归纳原因。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分析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从反封建、政治民主化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运用唯物史观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因不同时期的政治意识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变化,因而对历史的评价具有主观性,是为现实服务的;第三小问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