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训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训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2 11: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单元能力训练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欢呼新政权的诞生  B.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
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 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
2.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3.观察下列图片。对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了》(1953年钱大钧作)和选民证(1953年)
①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③《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④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1986年,邓小平说:“经济犯罪特别严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的,使国家损失几百万、上千万的国家工作人员,为什么不可以按刑法规定判死刑?一九五二年杀了两个人,一个刘青山,一个张子善,起了很大的作用。”这说明(  )
A.新中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
B.“文革”期间法制遭到破坏
C.“执法必严”有利于社会发展
D.全国人大立法成就巨大
5.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  )
A.村民自治B.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D.人民代表大会
6.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 ( http: / / www.21cnjy.com )00年》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中英街流传着一个谜语,即1997年之后是什么?历史发展揭示出的谜底是(  )
A.经济特区B.特别行政区
C.“九二共识”D.澳门回归
7.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
B.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8.下图为某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它反映出(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我国得到欧洲普遍承认
B.我国全方位外交成就辉煌
C.亚洲国家走向国际联合
D.意识形态分歧影响我国外交
9.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产生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  )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B.训练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消除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
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线
10.“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提高
B.美国承认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11.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由美方提供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证明(  )
A.中美已结成军事同盟
B.中美已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初见成效
12.十多年前,中国、俄罗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齐聚上海,共同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以征服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他国家为职志,其所拟之消灭者仅是对方的王室与贵族,秦王本身的重要卿相,却全属客籍,即统一天下之后亦然。秦之记录里看不出人民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确实照搬过苏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模式,但在一些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却从未照搬过苏联模式,恰恰强调要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如在选举方式上,1953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几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等。正是这些灵活变通方式适应了当时国情下的民主选举之需。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避免“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秦采取的政治举措及其历史进步性。(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的理解。(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选举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立足点。(2分)
1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美两国均对对方呈现过不同的媒体报道,从中亦可见证两国交往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
演变(18世纪—1950年)》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中的次数及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材料三 2010年美国人给中国打分为49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本是处在所有被调查国家的“中间地带”。超过半数(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2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1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敌人。
——据美国知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
材料四 中国国内民族情感的上升,美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的紧张,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中美的共同利益。……来自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是中国对于现在全球化体系的不满。
——《时代周刊·来自中国的新挑战》(2010年)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10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6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什么。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了挑战?(4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亚洲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对亚洲政治版图产生了影响,故选B。对于新中国成立,该报道没有评论其“好坏”,A、C两项带有明显的态度倾向,排除;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苏联对于新中国成立应该是欢迎的,排除D项。
2.B [解析]从材料“而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以及“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可以看出,材料说明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由此判断出是实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B。
3.B [解析]解答本题最重要的信息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间信息,采用排除法。从“1953年”和“选民证”等信息判定,图片反映的是1953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现象,它依据《共同纲领》,采用普选的方式,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②③④正确,故选B。三大改造是从1953年至1956年,题干材料中并没有反映,排除含有①的选项A、C、D三项。
4.C [解析]从“按刑法规定判死刑”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强调法治,强调按刑法规定判死刑,说明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故选C。题干内容同A、B、D三项不相符,皆排除。
5.A [解析]提取材料关键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息“直接民主的形式”“乡绅保甲治理”“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村民自治制度使村民直接参与村务的管理,扩大了基础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故选A。B、C、D三项都属于间接民主,皆排除。
6.B [解析]1997年香港回归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圳中英街的东侧属于中方,西侧属于英方,1997年香港回归后东侧属于深圳,西侧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的缩影,故选B。深圳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C项;1999年澳门回归,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D项。
7.D [解析]经济特区“特”在:实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殊的经济政策,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特别行政区“特”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类特区建立的前提是中央政府的领导,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故选D。A、B两项不属于两类特区的共同点,C项与题意无关,皆排除。
8.D [解析]从图表可看出,和中国建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大多数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意识形态分歧的影响,故选D。图中没有西欧国家,主要是东欧国家,所以中国没有得到欧洲的普遍承认,排除A项;图中没有美洲、非洲国家,没有体现全方位外交,排除B项;图片只能反映许多亚洲国家和中国建交,并不能反映亚洲国家走向国际联合,排除C项。
9.D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合解决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国际问题,超越了意识形态之间的界线,故选D。题干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世界的影响,A、B两项表述的是对中国的影响,排除;各国间的矛盾是不可能消除的,排除C项。
10.B [解析]“基辛格博士197 ( http: / / www.21cnjy.com )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表明美国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中国重返联合国,故选B。结合所学知识,“1971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排除A项;“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失败”为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之一,与题干中“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C [解析]维护国家利益,符合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际关系的普遍原理与外交现实,故选C。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排除A项;B项同中美关系的现实不符,排除;D项和题干构不成逻辑关系,排除。
12.B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将“以互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作为宗旨,成功开创了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故选B。材料中的上海合作组织为区域合作组织,而非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排除A项;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并非都是发达国家,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既不是大国之间的组织,也不是单纯的军事合作组织,排除D项。
13.(1)举措:郡县制。(答“中央集权制”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给1分)
进步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政治制度上,推翻了两千多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按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政治体制(或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或“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也可);实行责任内阁制。
社会思想上,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等自由,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特点: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和举手表决相结合;城乡代表所代表的人数不平衡。
原因:地广人多;交通不便;人民受教育程度低;城乡发展不平衡;民主基础比较薄弱;等。
(4)立足点:国情、时代。
[解析]第(1)问,政治措施从地方管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角度分析;进步性从政治管理、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第(2)问,从政治制度、社会思想两方面分析。第(3)问,从选举的组织、方式、比例等方面分析。第(4)问,立足于实际回答。
14.(1)中国观: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
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或中国抗美援朝)。
(2)变化:从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再到积极为主)。
原因:中美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对美政策的变化);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国的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国际形势的变化。
(3)印象:亦敌亦友。
挑战: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国际格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的信息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当时国际格局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以及中美两国的军事对抗归纳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从计量史学视角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依据材料图表,从横向数字看,积极和中性报道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消极报道呈下降趋势,从而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图表中的时间联系所学,从中美关系、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形势变化等角度分析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三中“2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1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敌人”的信息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从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