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时分层训练第一单元能力提升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时分层训练第一单元能力提升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3 16:21:1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能力提升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8分)
我喜欢阅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jùn( ),刘成章的粗犷豪放,吴伯萧的淳厚质朴,汪曾祺的tián( )淡纯净……(A.徜徉 B.徘徊)于他们的文章里,我们可以回味童年的天真与浪漫,可以欣赏安塞腰鼓的磅礴与震憾,可以追忆红灯笼的雅至与沧桑,可以慢煮苦难岁月中的酸甜与苦辣。阅读中,我们不能(A.浮光掠影 B.浅尝辄止),而是要深潜到作者内心去探寻独特的精神世界。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①冷jùn( ) ②tián( )淡
(2)上面语段画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①错别字: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②错别字: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①粗犷____(A.guǎng B.kuàng) ②深潜____(A.qián B.qiǎn)
(4)给选段中的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或成语。(2分)
①____________(A.徜徉 B.徘徊)
②_____________(A.浮光掠影 B.浅尝辄止)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每年腊月二十五到次年的元宵,古黑的铜锣架就会在族人聚居的一座古老而宽大的四合院子里支起来。
②因此,那时的我特别喜欢撞铜锣,能把祖上传下来的几种旋律敲得滚瓜烂熟。
③浙江老家过年时有撞铜锣的习俗。
④也敲去了我们许多清冷的时光。
⑤那声声迭起的铜锣声,敲出了节日的气氛。
⑥铜锣由一面一米余高的落地鼓和两大一小的三片铜质锣组成。
A.③⑥①⑤④② B.⑥①④⑤②③
C.③①⑥④⑤② D.⑥⑤④②③①
3.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俗丰富多彩。请仿照例句,在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例句组成排比句。(注意节日的先后顺序)(4分)
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学会应对。(3分)
小岛在“诗词展厅”门口听到了保安与胡大爷的对话。
保安:大爷,现在疫情反复不定,防疫意识不能松懈,任何人进入展厅都必须戴口罩,请您戴好口罩再进厅参观吧!
胡大爷:其他人都戴口罩了,我一个人不戴也就没关系了嘛!人人自防了,等于我也被防了呀!
小岛想劝阻胡大爷,他想了以下劝说之辞,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好?请说明理由。
A:胡大爷,我和你想法一样,我也不戴口罩了。
B:胡大爷,防疫当前,人人有责,你要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在公共场所戴上口罩!
“应对”小贴士 常用的应对技巧有自嘲、归谬、巧换概念、针锋相对、转换话题等。
我认为____句说法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参与九年级(1)班“经典里的中国”主题读书系列活动。(8分)
(1)下面是班级活动中收集的一副对联,最合适做上联的一项是( )(2分)
上联:
下联:读书明志,可识春秋
A. 书山学海,品味经典 B. 博览文化,鉴赏河山
C. 观史知今,当思进退 D. 万卷经典,启迪人生
(2)晓华同学分享了他摘录的一则新闻,向大家推荐了一个文化节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央视网2月14日报道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凭借其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大年初一晚播出后,迅速引发热议,节目播出当晚话题阅读量超过4.5亿。
【甲】《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尚书》《论语》《楚辞》……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首期节目以《尚书》为开篇,在“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中分别展开戏剧演绎和专家解读,实现了古今读书人之间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
【乙】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精心策划的新年力作,《典籍里的中国》生动演绎了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①为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2分)
②晓华同学摘录时,【甲】【乙】画线句出现笔误,请按照提示修改。(4分)
【甲】标点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乙】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黄河口威风锣鼓》,完成小题。(13分)
黄河口的威风锣鼓
王剑冰
①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的耀眼炫红。前面的手拿铜镲,后面的拥着大鼓。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片……
②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的冲击,一座座堤坝的高垒,一排排人墙的坚持。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跳入这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从小就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
③汗水在流淌,在飞进,你的我的他的挥洒在一起,搅和在一起……怎么还有泪水?我见过黄土高坡的安塞腰鼓,见过壹口瀑布的斗鼓,却没有见过威风锣鼓这般动情,这场面太大,这锣鼓太震,这是在黄河口!
④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与黄河有着紧密的关系。以前人们听到雷声,望见闪电心就慌,大雨又要来了,黄河又要涨了!黄河九九八十一道弯,走到这里要入海了,还是汹汹浑浑,怒浪冲天,不定什么时候就冲出了堤坝,房屋不保,庄稼无收,黄河滩区多少村,哪个村没有进过水?
⑤不敢想多少年前,利津以一壤之地纳千里洪波,为鲁北漕运、盐运的要道。然而那店铺栉比、商贾云集的景象早已不再,热闹着无数船只无数人声的铁门关也埋没于黄浪之下。不敢想迎着黄水头的王庄险工①,多少次大水与坝头几乎同归于尽。一百年间,黄河在这里摇首摆尾,决口改道了五十多次!
⑥一代代人为此耗尽了时光。春天迎春汛,秋天忙秋汛,冬天防凌汛。滩区人把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垫台子、盖房子上。“爱黄河,恨黄河,离了黄河不能活。”黄河口的百姓,对黄河体味得深,他们的手脚、他们的面容都已同黄河搅在一起,就像他们舍不去的家,那家被冲了一次又一次,垫高了一回又一回。
⑦这次看到的,是利津一次彻底的整治。基台将新房高高托上去,整个村子都高高地托上去。高台上嘹望着黄河,心里变得踏实。黄河沿岸十九个村庄都是如此,顺畅的道路,绿色的植被,以及富有特色的养殖基地、蔬菜基地,这里成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大水给佟家村留下的水荡和老屋,成了另一种景色,不少人来寻找灵感和乐趣。
⑧我真正见识了王庄险工。急转弯处的大水,如一只狂怒的怪兽横冲直撞,每一撞都水花迸裂,惊心动魄。谁忍不住发出了叫喊:奶奶,这么大的水头!现在这水头遇到了铁壁铜墙,随你撞去,撞散架了,默默远去。
⑨一个小女孩在大堤上跑,完全不知道大堤曾经的险情。她的脚跳跃着,就像一双鼓槌。黄浪衬托了她愉悦的身影。
⑩终于不再担惊受怕,天天都能做个囫囵梦,那梦也是柳绿花红。威风锣鼓成了黄河口人的发泄与倾诉,内心清空,五脏通透,唯有豪情在体内汹涌。所有的话语都在这震响里,所有的表达都在这狂吼中。
30岁的宁宁欢喜地加入了队伍,手举铜镲使足劲儿舞,手酸、耳鸣、腰背疼,对她的欢喜不起作用。93岁的李清云看着,笑着,“好,好——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好啊……”
这一片不断生长的沃土,是黄河为河口人带来的福利,当一切都平安遂愿,这个福利将恒久地传递。
红掌花的红掌拨着清波,蝴蝶蓝猛然地蓝一下。还有野荷,硕大的荷叶捧着夕阳摇晃。苇花子泛着白光,前浪后浪地赶,似乎那么赶,能赶到大海。无数白色的鸟在蓝天下划着弧线,除了白鹳,还有白鹤、丹顶鹤、黑嘴鸥。绿野中起伏的,还有一座座红色的抽油机。再往前的大海上,是威震四方的钻井平台。
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他们站在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涌涌的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
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女声的尖噪,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看呐,随着鼓、镲,随着吼叫,他们扑伏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
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来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有删改)
注:①[险工]因为黄河具有“悬河”的特点,所以黄河下游干流堤防及主要支流河口段堤防是管理的重点。黄河堤防主要是由堤防和坝垛、护岸所构成。为了防止水流淘刷,在直接临河的堤段上修筑的丁坝、垛和护岸工程,称为“险工”。
6. 文章首先描写了震撼人心的锣鼓表演场面,然后分三个层次依次写了① ,② ,___ ,最后再次④ 。(4分)
7. 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威风锣鼓”的描写,请你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4分)
8. 文章第③段作者这样写道:“我见过黄土高坡安塞腰鼓,见过壶口瀑布的斗鼓,却没有见过威风锣鼓这般动情,这场面太大,这锣鼓太震,这是在黄河口!”为什么作者认为黄河口“威风锣鼓这般动情”?请结合上下文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5分)
(2022·福建泉州永春县期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
隐藏在乡间的瓷
①啪的一声,我的后背上挨了一巴掌,与巴掌同时降落的还有母亲的呵斥声:“吃饭的时候,手要扶碗,把食物端到嘴边吃,手不扶碗会穷苦一生,吃要有吃相,不能垂下双手,把嘴巴凑到碗沿上。”我愣怔半天,忍住泪水,双手捧起了一生的饭碗。
②作为瓷,坚硬冰冷,空着时它们被摞在一起成为瓷本身,安静沉默,在暗处保持自己的硬度和光芒。因为食物,它们才有了味道,酸甜苦辣咸,都能承载。譬如一个粗瓷大碗一直盛着苦药或者盐粒,时间久了,那苦或者咸便也浸入到瓷本身。用舌头舔一下,便会依稀记起一个喝药汤的苦夏或者吃馒头就盐粒的冬天,大雪像盐粒一样泛着白光,大风刮了一夜又一夜似乎无法停止。瓷的味道就是吃食的味道。它的满也是食物带来的。它所承载的地瓜、萝卜、玉米、高粱或者咸菜,或者药汤,喂养着一个乡村,喂养着许多普通的生命。
③碗口说着酸辣苦甜,也输送朴实和诚信。邻居端来半碗包子,你得端满碗扁食还礼。借粮食也是。我常常看见母亲把一个大碗的麦粒堆得冒尖,用手护着穿越深深的巷子去还给邻居,回来时也常在碗底看到几枚水杏或者一块熟地瓜。
④它们不仅是大地上的人们的一种器皿,更是一种期待。那个时候,敢爬屋上墙掏鸟蛋,下河下沟捉鱼摸虾,也敢在小伙伴的怂恿下撕破邻居家的粉连纸窗户,却不敢轻易打碎一只粗瓷大碗。
⑤打碎一个碗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我们全家围坐在院子里喝面汤的某天黄昏,乌鸦拖着难听的嗓音在院子上空飞来飞去。我到锅台边端起了一碗面汤,那是用白色的面做成的汤糊,黏稠透亮,太有诱惑力了。我甚至想多喝一碗白色的面糊,自己就会越快出落成一个美丽少女。我端着一碗温热的面糊,还没有送到嘴边,一个小土坑让我打了一个趔趄,汤碗掉到了地上,砰的一声碎成了两瓣。母亲的巴掌迟于碗碎的声音几秒后,降落到我的屁股上。我嘤嘤地哭泣,乌鸦们呱呱的叫声更加瘆人凄惨。看着破碎成两瓣的大瓷碗再也无法复原,也因为没能喝到面汤,我伤心难过。那个黄昏,因为一个大碗而灰暗,也因为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而沮丧。打碎饭碗是不吉利的,好似粗瓷大碗是一种寓言,能预知生活的未知似的。
⑥碎成两瓣的碗没被丢弃,半个用来喂鸡,半个再摔碎当瓦片使用,刮去土豆或者丝瓜上的皮。使命虽已转换,却依然和人同处一个屋檐下,它们从厅堂退到了墙旮旯、窗台上、泥洼里……然而并没有因为地位的改变而改变作为瓷的特质。由一片瓷,依然想起一个碗、一个家、一个村庄炊烟袅袅的日子。
⑦春天,我又到故乡的旷野里游荡。我蹲下来,世界缩小为我和一只蒲公英,它刚钻出地皮不久,锯齿边缘带箭头的叶片紧贴泥土,像土地的孩子抓紧自己的胎衣。两朵黄色火把样的花朵一高一低在黄昏的余晖里微微颤抖。我的右脚心忽然有什么扎入,刺痛传来,一股液体流到鞋底上。我脱下鞋子,一个正三角形的碎瓦片还在鞋底薄弱的地方保持入侵的姿势。锋利的尖对准了脚心,那是很久没有体验过的锥心的疼,竟然来自一块碎瓷片。我脱下鞋子,拔下了它,并仔细端详,它熟悉又陌生,像一段用旧的时光,像我使用过的瓷碗上的一片。显然,这是一片粗瓷大碗的碎片,因破碎而分离。碎片的三个边缘锋利尚存,两道蓝色的线条隐约可见,是那个时代粗瓷大碗的标记。
⑧直到去年故乡拆迁,大姐在老屋里转来转去,很难抉择该把什么带到新楼房。
⑨最后用一个包袱包裹了几个粗瓷大碗背走,寓意饭碗不能丢,我的心方才释怀。粗瓷大碗,坚硬与柔软,深与浅,苦与甜,爱与恨,生与死,都在瓷的世界里交织碰撞,破碎融合。我为新家置办的碗也不再全是瓷制的,还有不容易碎的树脂碗、不锈钢碗,甚至还有塑料碗。那些粗瓷大碗,作为一段历史,完全退出了乡间的生活,它们或被遗弃,或者与故乡的破屋烂墙一起归于了泥土。
⑩被我带回来的几个粗瓷大碗,躲在窗明几净的厨房里,暗淡无光落满尘埃,会一直空下去。然而只要伸出手去,就会触摸到过去生活的烟火。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文章开头写“我”挨母亲的巴掌和受母亲呵斥这件事,是为了引出下文对瓷的叙述。
B. 母亲把一个大碗的麦粒堆得冒尖去还给邻居,由此看出母亲是个诚信的人。
C. 粗瓷大碗能够预知生活的未知,打碎饭碗是不吉利的,母亲因此而打了“我”。
D. “我”为新家置办的碗也不再全是瓷制的,粗瓷大碗,完全退出了乡间的生活。
10. 文章写了“我”与瓷碗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4分)
11.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4分)
(1)乌鸦拖着难听的嗓音在院子上空飞来飞去。(赏析句子)
(2)被我带回来的几个粗瓷大碗,躲在窗明几净的厨房里,暗淡无光落满尘埃,会一直空下去。(赏析句中加点词语)
12. 文章第④段写到“那个时候,敢爬屋上墙掏鸟蛋,下河下沟捉鱼摸虾,也敢在小伙伴的怂恿下撕破邻居家的粉连纸窗户,却不敢轻易打碎一只粗瓷大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13. 粗瓷大碗与人们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2022·广西柳州中考)(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5分)
端午时节“粽”是情
刘平
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
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
④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
⑤“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晴,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⑥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
⑦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
⑧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⑨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串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给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⑩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
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
“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
“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
“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选自2022年5月26日《南国今报》,有改动)
14. 本文所写的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你分别概括其内容。(2分)
(1)那年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年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常青哥写在细纸条上的那些词语妙在何处?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16. 请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称谓,为什么会从“常青哥”变成了“陈老师”?(3分)
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
17. 文章第⑦段文字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3分)
18. 品味文末“我”的内心独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谈一谈。(4分)
三、写作(50分)
19. 校报要出一期《情系家乡》专刊,设置了“家乡风味”“家乡风光”“家乡风俗”“家乡风尚”四个栏目(见下表),特色美食、绝美风光、独特风俗、时代风尚这些家乡符号的背后,有故事,有情思……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
栏目 内容举例
家乡风味 老鼠窟元宵,刀削面,老陈醋,太谷饼……
家乡风光 汾河公园,双塔寺,崛围山红叶,五台山……
家乡风俗 正月十五闹红火,晋祠庙会,点旺火,剪纸……
家乡风尚 全民健身;邻里互助、文明诚信;绿色出行……
提示:①任选一个栏目,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有真情实感;②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③不少于600字。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能力提升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8分)
我喜欢阅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jùn( ),刘成章的粗犷豪放,吴伯萧的淳厚质朴,汪曾祺的tián( )淡纯净……(A.徜徉 B.徘徊)于他们的文章里,我们可以回味童年的天真与浪漫,可以欣赏安塞腰鼓的磅礴与震憾,可以追忆红灯笼的雅至与沧桑,可以慢煮苦难岁月中的酸甜与苦辣。阅读中,我们不能(A.浮光掠影 B.浅尝辄止),而是要深潜到作者内心去探寻独特的精神世界。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①冷jùn( ) ②tián( )淡
(2)上面语段画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①错别字: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②错别字: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①粗犷____(A.guǎng B.kuàng) ②深潜____(A.qián B.qiǎn)
(4)给选段中的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或成语。(2分)
①____________(A.徜徉 B.徘徊)
②_____________(A.浮光掠影 B.浅尝辄止)
答案:(1) ①峻 ②恬 (2) ①憾 ②至 . 致 (3)①B ② A (4)① A ② B
解析:
(1)①冷峻(lěng jùn):冷酷严峻;沉着而严肃。 
②恬淡(tián dàn):不追求名利;恬静;安适。
(2)震撼(zhèn hàn):指土地剧烈摇动(这层意思多指自然灾害);指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撼”易误写作“憾”;
雅致(yǎ zhì):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致”易误写为“至”。
(3)粗犷(cū guǎng):粗野,粗鲁;粗豪,豪放。
深潜(shēn qián):潜水深度在18公尺/60英尺到40公尺/130英尺之间的潜水。
(4)①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此处表达享受汪曾祺恬淡纯净的文字,应使用“徜徉”;
故选A。
②浮光掠影:水面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
此处形容阅读不深入,应使用“浅尝辄止”;
故选B。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每年腊月二十五到次年的元宵,古黑的铜锣架就会在族人聚居的一座古老而宽大的四合院子里支起来。
②因此,那时的我特别喜欢撞铜锣,能把祖上传下来的几种旋律敲得滚瓜烂熟。
③浙江老家过年时有撞铜锣的习俗。
④也敲去了我们许多清冷的时光。
⑤那声声迭起的铜锣声,敲出了节日的气氛。
⑥铜锣由一面一米余高的落地鼓和两大一小的三片铜质锣组成。
A.③⑥①⑤④② B.⑥①④⑤②③
C.③①⑥④⑤② D.⑥⑤④②③①
答案:A 
解析:③句引出撞铜锣的习俗,放在开头;⑥句紧承③句介绍铜锣的样子;①⑤④句具体记叙过年时敲铜锣的情形;②句说明“我”喜欢撞铜锣的原因,放在最后。故选A。
3.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俗丰富多彩。请仿照例句,在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例句组成排比句。(注意节日的先后顺序)(4分)
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清明扫坟墓拜祖先 缅怀先辈恩德激励后人
中秋吃月饼赏明月 祝福家人平安团圆幸福
4. 学会应对。(3分)
小岛在“诗词展厅”门口听到了保安与胡大爷的对话。
保安:大爷,现在疫情反复不定,防疫意识不能松懈,任何人进入展厅都必须戴口罩,请您戴好口罩再进厅参观吧!
胡大爷:其他人都戴口罩了,我一个人不戴也就没关系了嘛!人人自防了,等于我也被防了呀!
小岛想劝阻胡大爷,他想了以下劝说之辞,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好?请说明理由。
A:胡大爷,我和你想法一样,我也不戴口罩了。
B:胡大爷,防疫当前,人人有责,你要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在公共场所戴上口罩!
“应对”小贴士 常用的应对技巧有自嘲、归谬、巧换概念、针锋相对、转换话题等。
我认为____句说法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句。该应对通过归谬,暴露胡大爷想法的荒谬性,让其意识到错误而自觉戴上口罩,又显得幽默睿智,避免正面冲突,而B句应对语气生硬,命令式指责易令人心生厌恶,达不到劝阻目的。
B句。该应对针锋相对,正面规劝其错误行为,从公民的责任意识和个人的卫生意识强调戴口罩的必要性,能令人警觉。
解析:本题考查应对。口语交际题。注意从应对技巧角度分析。
示例1:我认为A句说法好。因为A句根据胡大爷“其他人都戴口罩了,我一个人不戴也就没关系了嘛”的观点,运用“归谬法”,如果人人都这样想——我和你想法一样,我也不戴口罩了,岂不是人人都可不戴口罩了,这样,就揭穿了胡大爷想法的荒谬性,让他认识到自己狡辩的错误,自觉佩戴口罩。避免了硬碰硬的尴尬,既幽默睿智,又解决了问题。
示例2:我认为B句说法好。对像胡大爷这样胡搅蛮缠无力狡辩的人,就应该针锋相对,强迫命令,虽有失礼貌,但能使其惭愧,促其猛醒,树立公民意识,承担应有责任,履行相应义务,佩戴好口罩。
5.请你参与九年级(1)班“经典里的中国”主题读书系列活动。(8分)
(1)下面是班级活动中收集的一副对联,最合适做上联的一项是( )(2分)
上联:
下联:读书明志,可识春秋
A. 书山学海,品味经典 B. 博览文化,鉴赏河山
C. 观史知今,当思进退 D. 万卷经典,启迪人生
(2)晓华同学分享了他摘录的一则新闻,向大家推荐了一个文化节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央视网2月14日报道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凭借其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大年初一晚播出后,迅速引发热议,节目播出当晚话题阅读量超过4.5亿。
【甲】《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尚书》《论语》《楚辞》……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首期节目以《尚书》为开篇,在“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中分别展开戏剧演绎和专家解读,实现了古今读书人之间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
【乙】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精心策划的新年力作,《典籍里的中国》生动演绎了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①为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2分)
②晓华同学摘录时,【甲】【乙】画线句出现笔误,请按照提示修改。(4分)
【甲】标点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乙】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
(1)C
(2)①《典籍里的中国》播出引发热议
②【甲】删去省略号 【乙】将“倾力打造”、“精心策划”调换位置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黄河口威风锣鼓》,完成小题。(13分)
黄河口的威风锣鼓
王剑冰
①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的耀眼炫红。前面的手拿铜镲,后面的拥着大鼓。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片……
②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的冲击,一座座堤坝的高垒,一排排人墙的坚持。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跳入这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从小就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
③汗水在流淌,在飞进,你的我的他的挥洒在一起,搅和在一起……怎么还有泪水?我见过黄土高坡的安塞腰鼓,见过壹口瀑布的斗鼓,却没有见过威风锣鼓这般动情,这场面太大,这锣鼓太震,这是在黄河口!
④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与黄河有着紧密的关系。以前人们听到雷声,望见闪电心就慌,大雨又要来了,黄河又要涨了!黄河九九八十一道弯,走到这里要入海了,还是汹汹浑浑,怒浪冲天,不定什么时候就冲出了堤坝,房屋不保,庄稼无收,黄河滩区多少村,哪个村没有进过水?
⑤不敢想多少年前,利津以一壤之地纳千里洪波,为鲁北漕运、盐运的要道。然而那店铺栉比、商贾云集的景象早已不再,热闹着无数船只无数人声的铁门关也埋没于黄浪之下。不敢想迎着黄水头的王庄险工①,多少次大水与坝头几乎同归于尽。一百年间,黄河在这里摇首摆尾,决口改道了五十多次!
⑥一代代人为此耗尽了时光。春天迎春汛,秋天忙秋汛,冬天防凌汛。滩区人把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垫台子、盖房子上。“爱黄河,恨黄河,离了黄河不能活。”黄河口的百姓,对黄河体味得深,他们的手脚、他们的面容都已同黄河搅在一起,就像他们舍不去的家,那家被冲了一次又一次,垫高了一回又一回。
⑦这次看到的,是利津一次彻底的整治。基台将新房高高托上去,整个村子都高高地托上去。高台上嘹望着黄河,心里变得踏实。黄河沿岸十九个村庄都是如此,顺畅的道路,绿色的植被,以及富有特色的养殖基地、蔬菜基地,这里成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大水给佟家村留下的水荡和老屋,成了另一种景色,不少人来寻找灵感和乐趣。
⑧我真正见识了王庄险工。急转弯处的大水,如一只狂怒的怪兽横冲直撞,每一撞都水花迸裂,惊心动魄。谁忍不住发出了叫喊:奶奶,这么大的水头!现在这水头遇到了铁壁铜墙,随你撞去,撞散架了,默默远去。
⑨一个小女孩在大堤上跑,完全不知道大堤曾经的险情。她的脚跳跃着,就像一双鼓槌。黄浪衬托了她愉悦的身影。
⑩终于不再担惊受怕,天天都能做个囫囵梦,那梦也是柳绿花红。威风锣鼓成了黄河口人的发泄与倾诉,内心清空,五脏通透,唯有豪情在体内汹涌。所有的话语都在这震响里,所有的表达都在这狂吼中。
30岁的宁宁欢喜地加入了队伍,手举铜镲使足劲儿舞,手酸、耳鸣、腰背疼,对她的欢喜不起作用。93岁的李清云看着,笑着,“好,好——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好啊……”
这一片不断生长的沃土,是黄河为河口人带来的福利,当一切都平安遂愿,这个福利将恒久地传递。
红掌花的红掌拨着清波,蝴蝶蓝猛然地蓝一下。还有野荷,硕大的荷叶捧着夕阳摇晃。苇花子泛着白光,前浪后浪地赶,似乎那么赶,能赶到大海。无数白色的鸟在蓝天下划着弧线,除了白鹳,还有白鹤、丹顶鹤、黑嘴鸥。绿野中起伏的,还有一座座红色的抽油机。再往前的大海上,是威震四方的钻井平台。
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他们站在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涌涌的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
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女声的尖噪,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看呐,随着鼓、镲,随着吼叫,他们扑伏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
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来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有删改)
注:①[险工]因为黄河具有“悬河”的特点,所以黄河下游干流堤防及主要支流河口段堤防是管理的重点。黄河堤防主要是由堤防和坝垛、护岸所构成。为了防止水流淘刷,在直接临河的堤段上修筑的丁坝、垛和护岸工程,称为“险工”。
6. 文章首先描写了震撼人心的锣鼓表演场面,然后分三个层次依次写了① ,② ,___ ,最后再次④ 。(4分)
7. 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威风锣鼓”的描写,请你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4分)
8. 文章第③段作者这样写道:“我见过黄土高坡安塞腰鼓,见过壶口瀑布的斗鼓,却没有见过威风锣鼓这般动情,这场面太大,这锣鼓太震,这是在黄河口!”为什么作者认为黄河口“威风锣鼓这般动情”?请结合上下文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
6. ①黄河口人代代与决堤黄河抗争的历史 ②利津彻底整治后黄河口人的幸福欢乐 ③黄河口的美丽景象与令人振奋的建设前景 ④描绘威风锣鼓热烈场景
7. 示例:作者用“红上衣、红裤子、耀眼炫红,甩、拍”写出鼓者的热烈奔放,用“雷、闪、雷闪、”写出了锣鼓的起伏和力量,突出了锣鼓表演的壮阔火烈场面和鼓者的豪情释放。
8. 示例:几代滩区人曾把时间、精力和财力用在应对黄河防汛、决堤险情上,深受其苦;如今利津彻底整治,家园平安,黄河成为河口人的福利,人们欢喜愉悦,用威风锣鼓来发泄倾诉心中的欢乐豪情,同时也表达对整治后的黄河不可割舍的热爱之情。因此,“威风锣鼓”才显得“这般动情”。
解析: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根据④--⑥段内容以及“一代代人为此耗尽了时光。春天迎春汛,秋天忙秋汛,冬天防凌汛”概括为:黄河口人代代与决堤黄河抗争的历史;根据⑦段-- 段“这次看到的,是利津一次彻底的整治”“威风锣鼓成了黄河口人的发泄与倾诉,内心清空,五脏通透,唯有豪情在体内汹涌”概括为:利津彻底整治后黄河口人的幸福欢乐;根据 -- 段“红掌花的红掌拨着清波,蝴蝶蓝猛然地蓝一下。还有野荷,硕大的荷叶捧着夕阳摇晃”“绿野中起伏的,还有一座座红色的抽油机。再往前的大海上,是威震四方的钻井平台”概括为:黄河口的美丽景象与令人振奋的建设前景;根据 段“女声的尖噪,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及划线句,概括为:描绘威风锣鼓热烈场景。
7.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第一处: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赏析。“红上衣、红裤子、耀眼炫红”颜色给人以视觉冲击,有热烈之感,“甩、拍”动作给人以奔放之感,由此看出表演者的热情豪放;“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写出了铜镲和大鼓相互配合的韵律,也表现了声音起伏有力,让人想到表演场面的壮阔。表现了鼓 者的豪情。第二处: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扑伏又起来”“跳起再蹲下”“往左边歪”“往右边歪”是对表演者动作的描写,写出了他们动作的豪放有力;“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了表演的气势磅礴,表现了黄河口人因洪水得到治理内心的欢快。
8.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此题应主要分析黄河口人民的“情”,结合“以前人们听到雷声,望见闪电心就慌,大雨又要来了,黄河又要涨了”“一代代人为此耗尽了时光。春天迎春汛,秋天忙秋汛,冬天防凌汛。滩区人把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垫台子、盖房子上”“爱黄河,恨黄河,离了黄河不能活”等语句可知,在彻底的整治之前,人们深受黄河泛滥之害,为了应对险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这时的“情”是对黄河又爱又恨;结合“整个村子都高高地托上去。高台上瞭望着黄河,心里变得踏实”“这里成了乡村旅游目的地”“黄河为河口人带来的福利”“终于不再担惊受怕,天天都能做个囫囵梦”“威风锣鼓成了黄河口人的发泄与倾诉,内心清空,五脏通透,唯有豪情在体内汹涌”“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等语句可知,彻底整治后,人们不用再担惊受怕,而且肥沃的土地为人们带来了福利,这时的“情”是心中的豪情,是摆脱洪水的快乐,是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2022·福建泉州永春县期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
隐藏在乡间的瓷
①啪的一声,我的后背上挨了一巴掌,与巴掌同时降落的还有母亲的呵斥声:“吃饭的时候,手要扶碗,把食物端到嘴边吃,手不扶碗会穷苦一生,吃要有吃相,不能垂下双手,把嘴巴凑到碗沿上。”我愣怔半天,忍住泪水,双手捧起了一生的饭碗。
②作为瓷,坚硬冰冷,空着时它们被摞在一起成为瓷本身,安静沉默,在暗处保持自己的硬度和光芒。因为食物,它们才有了味道,酸甜苦辣咸,都能承载。譬如一个粗瓷大碗一直盛着苦药或者盐粒,时间久了,那苦或者咸便也浸入到瓷本身。用舌头舔一下,便会依稀记起一个喝药汤的苦夏或者吃馒头就盐粒的冬天,大雪像盐粒一样泛着白光,大风刮了一夜又一夜似乎无法停止。瓷的味道就是吃食的味道。它的满也是食物带来的。它所承载的地瓜、萝卜、玉米、高粱或者咸菜,或者药汤,喂养着一个乡村,喂养着许多普通的生命。
③碗口说着酸辣苦甜,也输送朴实和诚信。邻居端来半碗包子,你得端满碗扁食还礼。借粮食也是。我常常看见母亲把一个大碗的麦粒堆得冒尖,用手护着穿越深深的巷子去还给邻居,回来时也常在碗底看到几枚水杏或者一块熟地瓜。
④它们不仅是大地上的人们的一种器皿,更是一种期待。那个时候,敢爬屋上墙掏鸟蛋,下河下沟捉鱼摸虾,也敢在小伙伴的怂恿下撕破邻居家的粉连纸窗户,却不敢轻易打碎一只粗瓷大碗。
⑤打碎一个碗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我们全家围坐在院子里喝面汤的某天黄昏,乌鸦拖着难听的嗓音在院子上空飞来飞去。我到锅台边端起了一碗面汤,那是用白色的面做成的汤糊,黏稠透亮,太有诱惑力了。我甚至想多喝一碗白色的面糊,自己就会越快出落成一个美丽少女。我端着一碗温热的面糊,还没有送到嘴边,一个小土坑让我打了一个趔趄,汤碗掉到了地上,砰的一声碎成了两瓣。母亲的巴掌迟于碗碎的声音几秒后,降落到我的屁股上。我嘤嘤地哭泣,乌鸦们呱呱的叫声更加瘆人凄惨。看着破碎成两瓣的大瓷碗再也无法复原,也因为没能喝到面汤,我伤心难过。那个黄昏,因为一个大碗而灰暗,也因为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而沮丧。打碎饭碗是不吉利的,好似粗瓷大碗是一种寓言,能预知生活的未知似的。
⑥碎成两瓣的碗没被丢弃,半个用来喂鸡,半个再摔碎当瓦片使用,刮去土豆或者丝瓜上的皮。使命虽已转换,却依然和人同处一个屋檐下,它们从厅堂退到了墙旮旯、窗台上、泥洼里……然而并没有因为地位的改变而改变作为瓷的特质。由一片瓷,依然想起一个碗、一个家、一个村庄炊烟袅袅的日子。
⑦春天,我又到故乡的旷野里游荡。我蹲下来,世界缩小为我和一只蒲公英,它刚钻出地皮不久,锯齿边缘带箭头的叶片紧贴泥土,像土地的孩子抓紧自己的胎衣。两朵黄色火把样的花朵一高一低在黄昏的余晖里微微颤抖。我的右脚心忽然有什么扎入,刺痛传来,一股液体流到鞋底上。我脱下鞋子,一个正三角形的碎瓦片还在鞋底薄弱的地方保持入侵的姿势。锋利的尖对准了脚心,那是很久没有体验过的锥心的疼,竟然来自一块碎瓷片。我脱下鞋子,拔下了它,并仔细端详,它熟悉又陌生,像一段用旧的时光,像我使用过的瓷碗上的一片。显然,这是一片粗瓷大碗的碎片,因破碎而分离。碎片的三个边缘锋利尚存,两道蓝色的线条隐约可见,是那个时代粗瓷大碗的标记。
⑧直到去年故乡拆迁,大姐在老屋里转来转去,很难抉择该把什么带到新楼房。
⑨最后用一个包袱包裹了几个粗瓷大碗背走,寓意饭碗不能丢,我的心方才释怀。粗瓷大碗,坚硬与柔软,深与浅,苦与甜,爱与恨,生与死,都在瓷的世界里交织碰撞,破碎融合。我为新家置办的碗也不再全是瓷制的,还有不容易碎的树脂碗、不锈钢碗,甚至还有塑料碗。那些粗瓷大碗,作为一段历史,完全退出了乡间的生活,它们或被遗弃,或者与故乡的破屋烂墙一起归于了泥土。
⑩被我带回来的几个粗瓷大碗,躲在窗明几净的厨房里,暗淡无光落满尘埃,会一直空下去。然而只要伸出手去,就会触摸到过去生活的烟火。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文章开头写“我”挨母亲的巴掌和受母亲呵斥这件事,是为了引出下文对瓷的叙述。
B. 母亲把一个大碗的麦粒堆得冒尖去还给邻居,由此看出母亲是个诚信的人。
C. 粗瓷大碗能够预知生活的未知,打碎饭碗是不吉利的,母亲因此而打了“我”。
D. “我”为新家置办的碗也不再全是瓷制的,粗瓷大碗,完全退出了乡间的生活。
10. 文章写了“我”与瓷碗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4分)
11.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4分)
(1)乌鸦拖着难听的嗓音在院子上空飞来飞去。(赏析句子)
(2)被我带回来的几个粗瓷大碗,躲在窗明几净的厨房里,暗淡无光落满尘埃,会一直空下去。(赏析句中加点词语)
12. 文章第④段写到“那个时候,敢爬屋上墙掏鸟蛋,下河下沟捉鱼摸虾,也敢在小伙伴的怂恿下撕破邻居家的粉连纸窗户,却不敢轻易打碎一只粗瓷大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13. 粗瓷大碗与人们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答案:
9. C
10. ①母亲教“我”如何拿瓷碗吃饭;②“我”不小心打碎瓷碗;③“我”踩到瓷碗的碎片;④“我”搬新家时,将瓷碗带到新家。
11. (1)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了“我”打碎瓷碗时沮丧的心情。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粗瓷大碗人格化,生动地写出粗瓷大碗已经作为一段历史,退出了乡间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12. 侧面衬托出在那个时候粗瓷大碗的珍贵,为下文写“我”不小心打碎粗瓷大碗而挨母亲的打做铺垫。
13. ①承载着食物及人们生活,它所承载的食物或者药汤,喂养着乡村里人们的生命;②传递着朴实和诚信,在人们的交往中传递情感;③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好似粗瓷大碗是一种寓言,能预知生活的未知似的。
解析: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第⑤段中“打碎饭碗是不吉利的,好似粗瓷大碗是一种寓言,能预知生活的未知似的”可知, C项缺少“好似”,曲解文意;故选C。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①段“母亲的呵斥声:‘吃饭的时候,手要扶碗,把食物端到嘴边吃,手不扶碗会穷苦一生,吃要有吃相,不能垂下双手,把嘴巴凑到碗沿上。’我愣怔半天,忍住泪水,双手捧起了一生的饭碗”,可概括为:母亲教“我”如何扶瓷碗吃饭;
根据第⑤段“我端着一碗温热的面糊,还没有送到嘴边,一个小土坑让我打了一个趔趄,汤碗掉到了地上,砰的一声碎成了两瓣”,可概括为:“我”不小心打碎瓷碗;
根据第⑦段“我的右脚心忽然有什么扎入,刺痛传来,一股液体流到鞋底上。我脱下鞋子,一个正三角形的碎瓦片还在鞋底薄弱的地方保持入侵的姿势。锋利的尖对准了脚心,那是很久没有体验过的锥心的疼,竟然来自一块碎瓷片”,可概括为:“我”踩到瓷碗的碎片;
根据第⑧⑨段“直到去年故乡拆迁,大姐在老屋里转来转去,很难抉择该把什么带到新楼房”“最后用一个包袱包裹了几个粗瓷大碗背走,寓意饭碗不能丢,我的心方才释怀”,可概括为:“我”搬新家时,将瓷碗带到新家。
11.①考查对句子的赏析。句子描写“乌鸦拖着难听的嗓音在院子上空飞来飞去”,可知是对景物的描写,乌鸦一般被视作不祥之鸟,乌鸦拖着难听的嗓音,引出下文“我”将瓷碗打碎的情节,渲染“我”不小心打碎瓷碗后的难过沮丧的心情。
②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句。
修辞手法:第 段画线句“被我带回来的几个粗瓷大碗,躲在窗明几净的厨房里,暗淡无光落满尘埃,会一直空下去”描写的对象是“粗瓷大碗”,用“躲”字,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粗瓷大碗以人的动作;联系第⑨段“那些粗瓷大碗,作为一段历史,完全退出了乡间的生活,它们或被遗弃,或者与故乡的破屋烂墙一起归于了泥土”可知,随着时代发展,粗瓷大碗逐渐被淘汰,“躲”字写出了粗瓷大碗已经作为一段历史,退出了乡间的生活;联系第⑩段“然而只要伸出手去,就会触摸到过去生活的烟火”可知,粗大瓷碗承载了作者太多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
12.本题考查对对比写法的理解。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第④段的语句将“敢爬屋上墙掏鸟蛋,下河下沟捉鱼摸虾,也敢在小伙伴的怂恿下撕破邻居家的粉连纸窗户”与“不敢轻易打碎一只粗瓷大碗”进行对比来写,写出“我”小时候调皮爱动,但是却不敢轻易打碎粗瓷大碗,因为打碎一个碗是一件很要命的事,烘托出粗瓷大碗在那个年代的无比珍贵,巧妙引出下文第⑤段“我”不小心打碎瓷碗,母亲打“我”的情节。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
由第②段“作为瓷,坚硬冰冷,空着时它们被摞在一起成为瓷本身,安静沉默,在暗处保持自己的硬度和光芒。因为食物,它们才有了味道,酸甜苦辣咸,都能承载”“瓷的味道就是吃食的味道。它的满也是食物带来的。它所承载的地瓜、萝卜、玉米、高粱或者咸菜,或者药汤,喂养着一个乡村,喂养着许多普通的生命”可知,瓷承载着食物及人们的生活,它所承载的食物或者药汤,喂养着乡村里人们的生命;
由第③段“碗口说着酸辣苦甜,也输送朴实和诚信。邻居端来半碗包子,你得端满碗扁食还礼……用手护着穿越深深的巷子去还给邻居,回来时也常在碗底看到几枚水杏或者一块熟地瓜”,写邻里往来,“瓷”体现了朴实与诚信,在人们的交往中传递情感;
由第④段“它们不仅是大地上的人们的一种器皿,更是一种期待”,第⑤段“打碎饭碗是不吉利的,好似粗瓷大碗是一种寓言,能预知生活的未知似的”可知,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好似粗瓷大碗是一种寓言,能预知生活的未知似的。
(2022·广西柳州中考)(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5分)
端午时节“粽”是情
刘平
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
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
④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
⑤“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晴,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⑥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
⑦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
⑧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⑨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串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给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⑩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
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
“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
“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
“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选自2022年5月26日《南国今报》,有改动)
14. 本文所写的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你分别概括其内容。(2分)
(1)那年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年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常青哥写在细纸条上的那些词语妙在何处?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16. 请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称谓,为什么会从“常青哥”变成了“陈老师”?(3分)
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
17. 文章第⑦段文字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3分)
18. 品味文末“我”的内心独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谈一谈。(4分)
答案:
14. 示例:(1)那年端午节,常青哥(陈老师)给我们送(代表祝福的)粽子。 (2)今年端午节,我也给毕业班学生送(带着祝福的)粽子。(意近即可)
15. 示例一:那些词语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通过“粽”与“中”“重”等字的谐音(双关),表达老师对学生的祝福(关怀、期待、厚望),祝福他们励志前行,中考成功。
示例二:老师运用化用(借字、仿词)的手法,把“一举高中”“定中头名”“重情重意”“负重前行”“重任在肩”等替换成带“粽”字的词语,巧妙地向学生送出关爱与祝福,既应景,又有趣。
16. 示例:称谓改变体现出“我”对老师的感情有了变化(提升),之前叫“常青哥”,表现出“我”对老师的亲近喜爱之情(表明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可亲可近的形象),之后改称为正式而庄重的“陈老师”,表现出“我”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表明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可尊可敬的形象)。(意近即可)
17. 示例一:本段不可删除,因为它描写(插叙)了老师上课生动滑稽、倾注深情的特点,体现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下文写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做了必要的铺垫。若删除,人物形象不够丰富突出,文章略显单调平直,缺少波澜和意蕴。
示例二:本段不可删除,因为它描写(插叙)了老师上课生动滑稽的特点,突出他诙谐幽默、略带天真的性格,与上文“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的奇遇、“为人随和”“戏称”等内容,以及下文“粽情粽意”等趣语互相照应。若删除,老师的性格和创意都不能凸显。
示例三:本段可以删除,因为它只是写老师平时上课的状况,与下文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并无直接联系,删除后上下文的内容衔接更加紧凑严密,不旁生枝节。
示例四:本段可以删除,文中的插叙段落较多,内容略显繁杂,而本段最不重要,与文章中心关联不大,删除后文章显得简洁紧凑。(意近即可)
18. 示例一:我从这句话中领悟到人要有感恩与回报之心。当年老师通过粽子关爱学生,今天的“我”成了老师,也用粽子去关爱学生。生活中,妈妈照顾我很辛苦,在每年母亲节时,我会为她烹饪几道菜,表达我的感恩。我们不仅要接受爱,更要懂得回报爱,让世界充满爱。
示例二:我从这句话中明白了作为一个受惠者,最好的感恩就是成为那样的人,做同样的事。文中师生之间,以粽传情,而且形成爱的循环。生活中,我经常得到老师的鼓励,运动会时,同学们都为我加油,我也会偷偷在老师桌面放一盒润喉糖,帮助同学解决难题。这是爱的循环,互帮互助,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示例三: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当年陈老师关爱学生、以粽传情,给“我”树立了榜样,所以多年以后“我”就成了陈老师的接班人。在我身边,很多老师、领导都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好榜样,比如我的班主任每天都是早早到教室,有了他的率先垂范,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都不会迟到。老师为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我铭记在心,将来的我也要做这样一个“大写的人”。
解析:
14.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本文发生在端午节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文章的第①— 段,从第③段“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第 段“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可知,主要内容是:那年端午节,常青哥(陈老师)给我们送(代表祝福的)粽子。
第二个故事是文章的第 段,从“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内容可知,主要内容是:今年端午节,我也给毕业班学生送(带着祝福的)粽子。
15.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
“一举高粽!”即,一举高中;“定粽头名!”即,定中头名;“粽情粽意!”即,重情重意;“负粽前行!”,即,负重前行;“粽任在肩!”,即重任在肩。这些词语运用了谐音的手法,通过“粽”与“中”“重”等字的谐音,表达老师对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的美好祝福、关怀、期待、厚望,祝福他们励志前行,考取理想的高中。从“粽”到“中”“重”,一语双关。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陈老师把“一举高中”“定中头名”“重情重意”“负重前行”“重任在肩”等替换成带“粽”字的词语,运用的是仿词的修辞手法,仿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 ,创造出新意的修辞手法。“一举高粽!”“定粽头名!”“粽情粽意!”等词语利用谐音借字仿造出新的词语,巧妙地向学生送出关爱与祝福,既应景,又有趣。
1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常青哥”是平辈之间的称呼,联系第⑥段“……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第⑧段“……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可知,叫“常青哥”,既写出了陈老师的随时、平易近人、可亲可近,同是,表现出“我”对老师的亲近喜爱之情的形象;
“陈老师”是对师长的尊称,联系第 段“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第 段“……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可知,叫“陈老师”既表现出他对我们的用心用力是个让人钦佩的老师形象,也表现出“我”对他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之情。所以,这里的称谓改变体现出“我”对老师的感情有了变化和提升。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7.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理解。
从容上看,第⑦段文字是在主要事件之外的临时插入,用陈老师日常上课的情景,刻画了他上课生动滑稽、倾注深情的特点。这既能让读者明白我们为什么叫他“常青哥”又向我们展现了师生间融洽和谐的关系;
从结构上看,这一段塑的随和、可亲可近的陈老师形象,这就为下文他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做了必要的铺垫,让情节更加合理,意蕴更加丰富。同时也与上文“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的奇遇、“为人随和”“戏称”等内容相照应,更能突出老师的性格和创意,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以上两点可作为不能删去的理由。
但这段写老师平时上课情景的内容,与下文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等文章主要内容联系来看,两者并无直接联系,删除后不影响内容表达,反使前后文衔接更加紧凑严密,不旁生枝节。从这个角度上看可以删去。
再从结构上看,文章除了此段,第⑧段、第 段也都运用了插叙,这使得插叙段落较多,内容略显繁杂,而第⑧段、第 段都与前后文有关联,而本段却与前后文关联最不紧密,与文章中心联系不大,从这个角度上看也可以删去。
据上分析,选择与自己想法最为接近的一个内容作答即可。
1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也就是告诉陈老师,自己现在也成为当年的陈老师,不仅职业上相同、敬业爱生的品质精神也是一致的。这既有对陈老师当年老师通过粽子关爱学生行为的恩情的感恩与回报之心,也体现了当年陈老师对我“言传身教”之功,是他当年关爱学生、以粽传情,给“我”树立了榜样,所以多年以后“我”就成了陈老师的接班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示例:这句话让我明白了老师是世界上最艰苦的人,同时也是对人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遇上一个好的老师,是你一生最大的幸福。教师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教师就像一把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教师又好像一支粉笔,默默牺牲自我,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很累,很辛苦,教师也不仅仅是一个职位,那里面蕴藏着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和精神,她们是值得让人们崇敬、尊敬的。
三、写作(50分)
19. 校报要出一期《情系家乡》专刊,设置了“家乡风味”“家乡风光”“家乡风俗”“家乡风尚”四个栏目(见下表),特色美食、绝美风光、独特风俗、时代风尚这些家乡符号的背后,有故事,有情思……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
栏目 内容举例
家乡风味 老鼠窟元宵,刀削面,老陈醋,太谷饼……
家乡风光 汾河公园,双塔寺,崛围山红叶,五台山……
家乡风俗 正月十五闹红火,晋祠庙会,点旺火,剪纸……
家乡风尚 全民健身;邻里互助、文明诚信;绿色出行……
提示:①任选一个栏目,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有真情实感;②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我爱故乡的秋天
秋天,是一个敲锣打鼓的小孩;秋天,是一个优美动人的姑娘;秋天,是一个豪气盖天的男子汉!我爱故乡的秋天,秋天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是那样的瓜果飘香!
你看,高高的天空一碧如洗,蓝得像一汪海水,像一条蓝绸子,也像一颗用水洗过的蓝宝石。在天空中,镶嵌着许多细碎而洁白的云朵不停地在飘动,恰似一只只海水里游动的小鱼。大雁们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整整齐齐地飞过天空,构成了一幅和谐动人的风景画。
秋天的田野里热闹非凡。瞧!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稻子金黄金黄的,好似铺了一张金毯,微风一吹,稻子就弯下了腰,好像在向农民伯伯们鞠躬,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那高粱举起了火把,在田野里宛如一个个染了红发的亭亭玉立的少女。
树林里,梧桐叶纷纷打着旋儿落下来,浮在水面上成了蚂蚁的小船。枫叶火红火红的,远远望去,就像燃烧的火焰。微风轻拂,枫叶发出了“沙沙”的声音,好像一只只小手拍着,拍得手都红了。偶尔有几片落叶,犹如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我情不自禁地吟起了唐代着名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菊花开了,有的像洋娃娃那金灿灿的头发;有的像我们心中那团热乎乎的火焰;有的层层叠叠,洁白的像一团雪;还有的好似妈妈手中那毛绒绒的线团。许许多多的菊花竞相开放,芳香扑鼻。桂花也心花怒放,那一朵朵小小的、黄黄的花,虽然外表不美,但是,桂花的香味,太迷人了!
果园里硕果累累,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高挂枝头。金黄的橘子沉甸甸地缀满枝头,好似迷雾里的火球,又像是顽皮的小孩扒开绿叶,露出圆圆的小脸,一个劲地向你点头微笑。葡萄呢!更加晶莹剔透了,仿佛是用水晶雕刻的。秋风一吹,清香迎面扑来,沁人心脾。秋天,拥有了独特的美丽和无可比拟的神韵。
我爱故乡的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十里。故乡的秋天,你令我赞叹不已!
山西刀削面
山西特色有很多,例如,过年吃饺子,还有各种面:刀削面、饴路面、拉面、手擀面……还有很多。
在这里面我最推荐的是刀削面,削出的刀削面,一片连一片,好像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道道弧形白线,面片落进汤锅,汤沸面翻,又好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有一首诗这样描写:“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面要揉成尺余长的筒状,削面时,人站锅前,一手托面,一手持刀从上向下,一刀接一刀往锅里削。削出的面条呈三棱形,宽厚长度一样。工艺精巧的厨师削出的面条“一根落汤锅,一根空中飘,一根刚出刀,根根削面如鱼儿跃”。雪白的面条配上不同的汤汁和肉粒,别有一番风味。人称山西人是“醋老西儿”,所以调料醋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一小勺鲜红的辣椒油,色香味俱全,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碗。
听说,刀削面还有一个故事:据传当蒙古靴鞋侵占中原后,为防止汉人造反,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器具全部没收,每十户人家只能用一把厨刀轮流做饭。有位老汉想取刀做面,不料刀已被别人抢先拿走了。老汉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块薄铁皮,想到就用这个切吧!他把揉好的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用左手端好,右手操起铁片就削了起来,薄薄的面片就这样削好了,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品尝刀削面也是一种学问。我总是先舔舔香浓醇厚的酱汁,感受它鲜美的味道,然后夹起俩三根面条和一块五花肉,放进嘴里慢慢咀嚼,品味那外滑内筋、乱而不黏的刀削面和鲜嫩口渴的五花肉,任那浓郁的气息在嘴里回荡,接着再将汤一扫而光,吃到满嘴是油才意犹未尽地离开。
刀削面不愧为山西面食之首,怪不得在世界享有盛誉。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来这里品尝品尝。
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一、审题。题目中给出了四个话题:
家乡风味,也就是介绍家乡的某种吃食:老鼠窟元宵,刀削面,老陈醋,太谷饼等;
家乡风光,也就是介绍家乡的特色美景:汾河公园,双塔寺,崛围山红叶,五台山等;
家乡风俗,也就是介绍家乡的风俗,如:年俗,婚俗, 俗,重要节日习俗以及正月十五闹红火,晋祠庙会,点旺火,剪纸等,要突出地域特征;
家乡风尚,也就是家乡的某种文明举措,如:全民健身;邻里互助、文明诚信;绿色出行等时代新面貌;
从中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把题目作为主要内容,写出自己对这一对象的某种感情。
二、立意。围绕“情系家乡”这一主线,可以怀念、赞美,怀念当地的风味、风俗给自己留下的美好回忆,赞美景、颂人美、情美。
三、构思。比如,选择话题为:
家乡风光。创作一篇写景散文。首段直接点明自己家乡的风景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主体部分可按游览顺序,也可以按时间顺序,还可按空间顺序等,紧扣景物特点,对家乡景物进行细致的刻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表达自己对于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与首段相呼应。
家乡风味。1、以点带面。文章贵在有新意,在一篇短小的习作中,要选择印象最深,且最具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和内容来写,这样,才能达到“以点带面”颂家乡、“以小见大”表真情的效果。2.抒写真情巧扣题。既然在选材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风俗或饮食,那写作时就要突出其“特色”,展现其“美点”。不可忽略了自我的真情实感,为了突显个人的真实感受,最好能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另外,为了避免偏题,文中最好有一些直接的扣题句。而扣题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出 现“家乡”、“味道”或“味”这些字眼。3.表达多样增魅力。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但往往也离不开议论和抒情。作文时,若能在文章的恰当位置穿插一两处议论和抒情,不但使文章起承转合自然,结构灵活,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另外,同学们不妨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再加上合理的想象,激活场面、活化景物、以景衬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