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2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安塞(sài) 撺掇(cuān) 桕树(jiù) 人情事故
B.恬静(tián) 面颊(xiá) 橄榄(lǎn) 耐人寻味
C.亢奋(kàng) 瞳仁(tóng) 辐射(fú) 汪洋恣肆
D.晦暗(huì) 心旌(jīng) 纨绔(kuà) 垂珠联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2月11日,全市初高中全面复学,校园里又喧腾起来。
B.大阅兵弘扬了国威、军威,一切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必须戛然而止。
C.通过爷爷的批评教育,我终于大彻大悟,对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
D. 她踏上了赴武汉抗疫的征程,父亲的叮咛还萦绕在耳畔。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托尔斯泰的记忆力和观察力是十分惊人的,他能迅速捕捉形象并长久地储存在头脑中,创作需要时,一“呼”即出。
B.《长征》是国家大剧院在201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推出的一部原创歌剧,由著名编剧邹静之执笔,国家一级导演田沁鑫执导。
C.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和旅游业,使云南贡山独龙族群众在2018年年底实现了整族脱贫。
D.羊肉为什么作为冬季进补首选食品的原因,是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具有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等功效。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②“水清鱼读月,山静乌听风”,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体验。
③我们为什么活着?
④观看潮涌大江的壮阔,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
⑤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
A. ③①⑤②④ B. ③①④②⑤ C. ④①⑤③② D. ②⑤①④③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B. 《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社戏》),句中“老旦”是戏曲行当之一, 扮演老年女子。
D. 《灯笼》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6. 口语交际有技巧,与人交流尤需随机应变,巧妙应对。下文张生回话所采取的技巧是( )(2分)
隋人张生敏慧,杨素每闲闷,即召与他闲谈。有一年寒冬腊月,杨素对他笑问:“听说你足智多谋,无惑不解。今日家中有人蛇咬足,你如何医治?”张生回答:“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涂即治。”紫问:“五月何处得有雪?”答云:“五月无雪,腊月何处有蛇咬?”素笑而道之。
A. 虚应故事且答非所问 B. 委婉含蓄并旁敲侧击
C. 巧言令色以投其所好 D.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7.名著阅读。(4分)
(1)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文字不断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
B.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
C.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
D.《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体相同的。
(2)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2分)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②
(2022·江苏南通海门区期中)8.八年级拟举行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6分)
【活动一】开展演讲比赛 (2分)
比赛之前,你需要做好充足准备,请补充完整以下准备工作。
(1)①
②撰写演讲稿
③
④设计演讲
(2)有同学搜集了下面一组故事,准备以“唯有勤奋,不负青春”为题写一篇演讲稿。这组故事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一项是______(只填序号)(2分)
①咏絮之才 ②车胤囊萤 ③程门立雪 ④韦编三绝
(3)学校团委定于4月28 日在报告厅举行演讲比赛,准备邀请特级语文教师李墨担任点评嘉宾。若你以团委委员的身份前去邀请李老师,见面时会怎么说?(2分)
二、阅读理解(48分)
(2022·山东邹城市期中)(一)阅读《社戏》节选的两段文字,回答下面小题。(13分)
甲】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9. 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两段选文所写的事件。(2分)
10. 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这些开船的动词有什么作用?)
(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从写法的角度来赏析。)
11. 甲、乙两选段都写了船速之快,都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请从其中一个选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写在下面,并说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好处。(3分)
12. 说说甲文中②—④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2022·北京101中期中)(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1分)
转九曲
刘成章
①踩着薄薄的积雪,我来到赵家沟了。这儿离延安城八十多里。清一色的响门亮窗,贴了红艳艳的对联和窗花。生活的富足、春节的热火以及乡亲们心头的喜悦,像一坛美酒飘出香味,直扑我的肺腑。
②我是专为观看转九曲而来的。
③相传,九曲,又叫九曲黄河阵,是我国古代作战的一种阵法。后来,陕北民间欢度春节的时候,照此阵法布置华灯,让人们在九曲灯火中转悠徜徉,纵情欢乐,这就叫转九曲。前些年世事乱哄哄的,谁有心思去闹腾,现在好了,延安地区粮食大增产,群众过上了顺心的日子,这欢度春节的古老习俗,又在人们心中开花了:城里闹,乡间也闹。
④听人说,上院窑里正做灯呢,我于是急切切走去。老远就听见妇女们的说笑声。进窑一看,大姑娘小媳妇的,人人都在忙活:有的做灯盏,有的做灯筏,有的做灯罩。
⑤我实在惊服妇女们的巧手,她们做出来的每一件几乎都是工艺品,都可以拿出去展览。我不由夸赞了几句。一个姑娘却开口了:“老麻子开花转圈圈红,再不要能格滟滟笑话人!”她顺口说出的,竟是十分生动的信天游。我不能不留意她了:穿件红袄,瓜子脸粉白粉白,眉里眼里都像藏着聪明。妇女群中的,还有一个 “巧媳妇”,虽然她已抱上孙子、脸上爬满皱纹了。她正为大灯笼赶作剪纸——我简直目瞪口呆了——她不画任何图样,大约只用二十分钟,一剪子下去就剪出一支秧歌队,足有四五十个秧歌队员,面容迥异,栩栩如生,舞步儿好像还带着风声呢。
⑥晚饭之后,飘雪了。小小的、薄薄的雪花。晚饭的油糕香、饴饴香、米酒香,和雪花的韵味溶在一起,在山村漫延。一整天没有停息的说笑声,也融在里面,更加响亮起来。接着,锣鼓响了,唢呐响了,蹲在各家硷畔上的白狗或黑狗,也争争抢抢地叫开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秧歌队员,流水般向学校操场涌去——转九曲的时刻到了!
⑦我夹在人流中,跟着队长大步行走。九曲灯火闪耀在我们眼前了。搭眼看去,繁星点点,光华四射,照亮了山沟,照亮了漫天飞舞的雪花。我一时觉得,好像在见过这样的情景。哦,想起来了,我见过的——去年国庆后的第二天,我乘飞机从首都飞回西安,遥望古城灯火,不就和这很相像么?只是眼下这灯火,竖成列,横成行,再加上这带着光晕的千万片雪花,造成一片漾漾烁烁、迷迷离离的景致,比那回所看到的,更引人入醉。
⑧锣鼓唢呐声中,秧歌队以“伞头”为前导,首先穿游进灯火之中。“伞头”手中的花伞,应和着锣鼓点,一起一伏,团团旋转,宛若漂浮在九曲黄河的漩涡上;秧歌队员手中的彩绸,不断地舞起来,像给九曲黄河的上空,抹上片片云霞。花伞旋转时,亮晶晶的雪花也旋转;彩绸飞起时,亮晶晶的雪花也飞起。这花伞,这彩绸,还有这片片雪花、张张笑脸,都被灯火照耀着,都在九曲波涛中旋转狂欢。
⑨秧歌队优美、奔放的舞姿,看得我眼花缭乱,惊羡不已。我跟着群众的队伍,也穿游进去。好像世界上的一切光亮,一下子全聚在这里了。灯是亮的,眼睛是亮的,笑脸是亮的,身影是亮的,连刮的风也是亮的。一片片飘飞的雪花,携着光圈,就像一盏盏飘飞的小灯。我看见,我们这亮亮的行列中,有亮亮的老头,有亮亮的老婆,还有被亮亮的妈妈牵着手的亮亮的孩子,一个个亮亮的,喜眉笑眼,脚步儿轻轻,踩着鼓点,踩着雪花,踩着光亮欢乐地游转。
⑩一阵哄笑声响起,人们一齐向我的身后望去。我忙转过脸,原来是紧挨我的杨大伯,也居然扭起了秧歌。他身上抖下片片光亮,片片雪花。看样子,他曾经定是扭秧歌的好手,胳膊腿儿都透着美感,只是现在为了招人乐,故意把动作搞得非常夸张。待他尽兴之后,我问:“大伯,你多大年纪了?”
“十六了。”他笑答,眉毛上抖下一缕光亮,几粒雪花。
“六十了。”队长解释道,“他小的时候,周恩来同志还给他教过字呢。”
“你真幸福呀!”锣鼓声中,我望着杨大伯,提高了声音。
“当年幸福,如今也算幸福,中间几年嘛,”大伯说着唉了一声,“幸福,到黑窟窿里了,捞了条讨饭棍!”待了会他又说,“不说那些了。我只想叫你知道,光去年,我就打了八千斤粮食!”杨大伯按捺不住满心的喜悦。他希望我转告那些在延安工作过的老同志,延安又红盛了,又和大生产时一样了,人人有吃有穿,喜格眯眯,希望他们有机会都能回来看看,眼前的一切,如此敞亮。
我的心头,也亮起来了,升起一道联想的彩虹。我想这一盏盏华灯,多像一朵朵盛开的山花;人们多像蝴蝶飞来绕去,扇动着亮亮的翅膀;我想这一盏盏华灯,多像一穗穗成熟的高粱,人们多像拿着磨了又磨、闪光发亮的镰刀,正在唱出嚓嚓嚓的亮亮的歌声;我还想,这华灯整整齐齐,一行一行,多像一曲美丽乐章的五线谱,多像一根根颤动的琴弦,人们多像飘飞荡漾的亮亮的音符。
我浮想联翩,思绪翻飞,转出了九曲灯火。我祝福人们:我们的每一天都是明亮的!九曲灯火,好像我们前进的道路。在曲折的路上,在有艰难和痛苦的地方,也像今晚一样,虽然落着雪,总有希望的光辉照耀我们。
(文章有删改)
13. 仔细阅读文章第④- 节,梳理情节思路,填写表格。(4分)
事件 所看对象的特点 作者的情感
看妇女们做灯 ① ③
看九曲灯火 繁星点点,光华四射 引人入醉
看秧歌队表演 优美奔放,眼花缭乱 ④
看杨大伯扭秧歌 ② 好奇、赞美
14. 文中多次写到“光亮”,仔细体会文中的加点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光亮”有哪些内涵。(3分)
15. 这篇文章在生动形象的语言中表达了朴实深厚的情感,请以第⑤节或第 节为例,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3分)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前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母亲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母亲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糯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子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母亲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母亲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母亲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蹬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儿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母亲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母亲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6.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7.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2分)
18.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⑤段画线的句子。(3分)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19.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画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的理解。(2分)
20.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3分)
(2022·山东临沂罗庄区期中)(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南瓜甜是乡愁浓
郭震海
①中国的北方,金色的秋天是最迷人的,通透的蓝天下、壮阔的原野上,遍地是金黄,就连行走的风都是甜的。
②霜落,风起,秋粮入仓。此时的农人们紧张的脚步开始放缓,清收“余粮”。这里所谓的“余粮”,不是五谷,而是能耐得住落霜的蔬菜,比如说南瓜。
③南瓜在太行山区算不上主产,但很丰盛。只要春天播下几颗瓜种,无须刻意去照料,秋天就能收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南瓜的描述为:二月下种,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余丈。节节有根,近地即着。其茎中空,其叶状如蜀葵,大如荷叶。八九月开黄花,如西瓜花。结瓜正圆,大如西瓜,皮上有棱如甜瓜。一本可结数十颗,其色或绿或黄或红,经霜收置暖处,可留至春。
④记得孩童时,在乡下,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秋后收南瓜。北方的天气冷得早,刚入深秋,滴溜溜的晨露凝结成一地白霜,倘若遇到星期天,不用上学堂,那时乡下的娃娃是不会睡懒觉的,会跟着父母去地里收南瓜。主粮收获后的大地更加辽阔,失去了阻挡,空旷的原野上,风畅快地奔跑着,零星有几株玉米秆儿立在地里,就如无畏的勇士,金色的叶子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⑤太行山里的南瓜多种植在田边或靠近地岸,这便于瓜秧顺着他田岸去自由生长。站在田边望去,枝枝蔓蔓的南瓜秧子,靠着地岸顺势而下,左右分支,相互缠绕,向着四周伸展,如足球般大小的南瓜就挂在瓜秧上,颜色各异:暗红色的、青绿色的、金黄色的、带着花纹的,有时一根瓜秧上可以结出不同颜色的南瓜。如荷叶似的南瓜叶子,由墨绿变成了金黄,叶面上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白霜。如果不晓得其中缘由,急于去摘瓜,慌乱中用手去翻动南瓜叶子,冰冷的霜花倒也无妨,叶面上看不见的毛刺儿会划伤手,所以父母会告诉孩子要学会“顺藤摸瓜”,也就是顺着瓜藤去摘瓜。
⑥太行山多梯田,田岸比较高,挂瓜的南瓜藤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有时一不小心,熟透了的南瓜就会从瓜藤上滚落下来,顺着田地跑。淘气的孩子们就会欢笑着满地追着瓜跑,追上了不是坐在南瓜上哈哈地笑,就是故意踢一脚南瓜,让南瓜在地里继续滚,然后撒开腿继续在后面追,父母总会在身后不放心地喊:“小心,小心,别跌倒。”孩子们的笑声和父母的喊声就在收获的田野里久久地回荡。
⑦收回的南瓜,堆放在屋檐下。冬天,雪落无声,家里的炭火烧得很旺,暖洋洋的,闲散的农人,可以将南瓜做出各种花样,比如蒸着吃,红红的瓜肉,入口绵软、甘甜如蜜。还可以做南瓜粥,一把小米、几颗大枣,放入几块南瓜,有条件再放一些枸杞,粥浓色艳,一小勺南瓜粥入口,既有新小米的醇香,又有红枣南瓜的甘甜,可谓是百喝不厌。
⑧南瓜肉好吃,南瓜子更是香。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红红的炭火、烧热的铁锅、跳动的南瓜子,满屋子是流动的香。此时,嘴馋的我们总会忍不住伸出小手去热锅里取瓜子,母亲在一旁翻动着南瓜子,会连声制止说:“小心,小心,烫手,真是小馋猫!”
⑨如今,已经到城里工作20 多年,每年入冬前,南瓜上市,途经菜市场或进入超市,看到各种各样的南瓜,我总会忍不住去买几颗,存放在家里慢慢吃,因为这是儿时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
⑩如果要问我乡愁是什么,其实乡愁有时候很简单,就是秋天金色的原野、冬日红红的炭火,还有妈妈做的饭,比如吃一口蒸南瓜、喝一口南瓜粥,或者吃几颗香脆的南瓜子,这也成为一生忘不掉、割不断的情缘。
(摘编自“新浪网”,2021年11月03日,有改动)
21. 文章以“南瓜”为线索串起童年的回忆,阅读④到⑧段填写相应的情节在横线上。(3分)
收南瓜——________——追南瓜——________——________
22.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4分)
(1)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从加点词角度)
(2)空旷的原野上,风畅快地奔跑着。(从修辞角度)
23. “南瓜甜是乡愁浓”包含作者什么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写作(50分)
24.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社戏》中的“平桥村”是“迅哥儿”童年的乐土,即使普通的豆和无聊的戏都成为他美好的回忆;季羡林曾说“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家乡的一个物件、一样美食、一处景观、一种风俗……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无论身在何方,“家乡”都会带给我们内心的感动和精神的滋养。
请以“我和我的家乡”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得抄袭。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2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安塞(sài) 撺掇(cuān) 桕树(jiù) 人情事故
B.恬静(tián) 面颊(xiá) 橄榄(lǎn) 耐人寻味
C.亢奋(kàng) 瞳仁(tóng) 辐射(fú) 汪洋恣肆
D.晦暗(huì) 心旌(jīng) 纨绔(kuà) 垂珠联珑
答案:C
解析:A.应为人情世故;B.应为面颊(jiá); D.应为纨绔(kù)。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2月11日,全市初高中全面复学,校园里又喧腾起来。
B.大阅兵弘扬了国威、军威,一切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必须戛然而止。
C.通过爷爷的批评教育,我终于大彻大悟,对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
D. 她踏上了赴武汉抗疫的征程,父亲的叮咛还萦绕在耳畔。
答案:B
解析:B.“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不能用来形容行为中止。故选B。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托尔斯泰的记忆力和观察力是十分惊人的,他能迅速捕捉形象并长久地储存在头脑中,创作需要时,一“呼”即出。
B.《长征》是国家大剧院在201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推出的一部原创歌剧,由著名编剧邹静之执笔,国家一级导演田沁鑫执导。
C.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和旅游业,使云南贡山独龙族群众在2018年年底实现了整族脱贫。
D.羊肉为什么作为冬季进补首选食品的原因,是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具有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等功效。
答案:B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将前半句的“记忆力”和“观察力”位置对调,与后半句的“捕捉形象”和“长久地储存”相对应;C.项成分残缺,可去掉“通过”,或去掉 “使”;D.项句式杂糅,可去掉“为什么”或者去掉“……的原因,第一句“?”改“,”,第二句前面加“因为”。故选B。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②“水清鱼读月,山静乌听风”,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体验。
③我们为什么活着?
④观看潮涌大江的壮阔,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
⑤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
A. ③①⑤②④ B. ③①④②⑤ C. ④①⑤③② D. ②⑤①④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本题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本段围绕“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一话题展开描述,详细的阐释了“活着”的原因。按照这一思路排序:第③句是全段阐述的中心,总领全段,应放首位;然后第①⑤句紧承第③句阐述活着的原因,而第⑤句前有一个连接词“同时”,故第⑤句应放在第①句后;第②④句又是围绕第⑤句进行阐述,按照“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这句话的顺序,第②句谈的是“幸福体验”,第④句谈的是“快乐享受”,因此根据前后一一照应的关系可知应先排第②句再排第④句。故选A。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B. 《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社戏》),句中“老旦”是戏曲行当之一, 扮演老年女子。
D. 《灯笼》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答案:A
解析:A.《社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表达了文中的“我”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故选A。
6. 口语交际有技巧,与人交流尤需随机应变,巧妙应对。下文张生回话所采取的技巧是( )(2分)
隋人张生敏慧,杨素每闲闷,即召与他闲谈。有一年寒冬腊月,杨素对他笑问:“听说你足智多谋,无惑不解。今日家中有人蛇咬足,你如何医治?”张生回答:“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涂即治。”紫问:“五月何处得有雪?”答云:“五月无雪,腊月何处有蛇咬?”素笑而道之。
A. 虚应故事且答非所问 B. 委婉含蓄并旁敲侧击
C. 巧言令色以投其所好 D.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答案:D
解析:D,根据张生的语言“五月无雪,腊月何处有蛇咬?”可知,张生回话所采用的技巧是以其人之道治其人。故选D。
7.名著阅读。(4分)
(1)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文字不断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
B.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
C.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
D.《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体相同的。
(2)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2分)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②
答案:
(1)D
(2)①为人做事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②别人或者别人的意见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解析:
(1)《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故选D.
(2022·江苏南通海门区期中)8.八年级拟举行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6分)
【活动一】开展演讲比赛 (2分)
比赛之前,你需要做好充足准备,请补充完整以下准备工作。
(1)①
②撰写演讲稿
③
④设计演讲
(2)有同学搜集了下面一组故事,准备以“唯有勤奋,不负青春”为题写一篇演讲稿。这组故事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一项是______(只填序号)(2分)
①咏絮之才 ②车胤囊萤 ③程门立雪 ④韦编三绝
(3)学校团委定于4月28 日在报告厅举行演讲比赛,准备邀请特级语文教师李墨担任点评嘉宾。若你以团委委员的身份前去邀请李老师,见面时会怎么说?(2分)
答案:(1)①搜集、整理素材 ②熟悉演讲稿(或:背诵演讲稿)
(2)①
(3)李老师,您好!我是学校团委委员××。我们打算4月28日在学校报告厅举行“我的青春我做主”主题演讲比赛,想邀请您担任点评嘉宾,不知您是否方便?
解析:
(1)考查活动设计能力。解答时,围绕演讲比赛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叙述即可。
撰写演讲稿之前,首先要搜集和整理与“我的青春我做主”主题相关的素材;撰写演讲稿之侯,要进一步熟悉和理解演讲稿内容,加深印象,最好达到脱稿背诵的程度。据此作答即可。
示例:①搜集和整理相关素材;③背诵演讲稿。
(2)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解答时,根据题干中“唯有勤奋,不负青春”的主题,结合各个选项所表达的内容和精神进行辨析即可。
①咏絮之才:源出东晋才女“谢道韫”,形容女子特别有才华,富有智慧。与“勤奋”无关;
②车胤囊萤:车胤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③程门立雪:进士杨时勤奋刻苦,立志求学,跑到洛阳去拜程颐为师。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他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站在面前。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指学生恭敬求教,比喻尊师重教,虔诚求学;
④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说的是孔子晚年特别喜欢《周易》。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连穿竹简的熟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故选①。
(3)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邀请时,首先要有敬称,再表明身份,因何事邀请,明确告知活动的时间、地点,注意语气不要过于生硬。
示例:李老师,您好!我是学校团委委员××。学校团委定于4月28 日在报告厅举行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想邀请您担任点评嘉宾,您看能否拔冗参加?
二、阅读理解(48分)
(2022·山东邹城市期中)(一)阅读《社戏》节选的两段文字,回答下面小题。(13分)
甲】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9. 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两段选文所写的事件。(2分)
10. 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这些开船的动词有什么作用?)
(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从写法的角度来赏析。)
11. 甲、乙两选段都写了船速之快,都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请从其中一个选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写在下面,并说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好处。(3分)
12. 说说甲文中②—④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
9. 月夜行船 月下归航(意思相近即可)
10. (1)这些动词既说明了小伙伴驾船技术高超、动作熟练、聪明能干,又体现了大家看戏心情的急切。
(2)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灯火中的戏台比作仙山楼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戏台在灯光中时隐时现的朦胧美,与前文相照应,表达了“我”对社戏的向往和留恋。。
11. 甲文示例:正面描写“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侧面描写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乙文示例:正面描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侧面描写“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不仅突出了船行之快和轻松愉悦的心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使文章写法灵活生动,富有感染力。
12. 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这些描写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解析:
9.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甲文第①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内容可知,甲文写经过了多次波折,外祖母和母亲终于答应“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戏,由甲文第②段“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可知,选文描写的看戏途中月夜行船的情景。“月色”点明时间月夜,“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他们换了四回手”点明行船,可概括为“夜航看戏”或“月夜行船”。
由乙文第①段“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可知,描写的是看戏归来时的情景。由第②段“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点明时间,因此可概括为“月下归航”或“戏后归航”。
10.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1)“跳”“拔”“点”“磕”“退”“上”“出”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也说明小伙伴们配合默契,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我们这群少年便熟练地将船开出,说明平时的勤劳能干。再结合第①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有说笑的,有嚷的”“飞一般”的语句可知,这里表现出伙伴们划船看社戏的兴奋和愉悦的心情。
(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将灯火中的戏台比作仙山楼阁,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其中“罩”,覆盖之意,这里指戏台被红霞笼罩着,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相呼应。而“回望”意思是回头看,这里指离开戏台后又往戏台的方向望去,结合下文“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分析,“回望”表达了“我”恋恋不舍的心情。
11.本题考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运用。
甲文主要是写去看社戏的路上船速之快,正面描写有第①段“飞一般径由赵庄前进了”,侧面描写有第②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乙文主要是写离开赵庄的路上船速之快,正面描写有第②段“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了在浪花里蹿”,侧面描写有第②段“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结合甲文“跳”“拔”“点”“磕”“退”“上”“出”等动词和“有说笑的,有嚷的”“飞一般”的语句以乙文“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可知,无论是之前来去赵庄看社戏,还是看完社戏之后离开赵庄,这些正侧面的描写相结合不仅突出了船行之快和伙伴们划船兴奋和愉悦的心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使文章显得不拘一格,写出乡下的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机和趣味,富有感染力。
1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分析。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侧面写出了行船之快,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这几句描写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喜爱与深切的留恋之情。
(2022·北京101中期中)(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1分)
转九曲
刘成章
①踩着薄薄的积雪,我来到赵家沟了。这儿离延安城八十多里。清一色的响门亮窗,贴了红艳艳的对联和窗花。生活的富足、春节的热火以及乡亲们心头的喜悦,像一坛美酒飘出香味,直扑我的肺腑。
②我是专为观看转九曲而来的。
③相传,九曲,又叫九曲黄河阵,是我国古代作战的一种阵法。后来,陕北民间欢度春节的时候,照此阵法布置华灯,让人们在九曲灯火中转悠徜徉,纵情欢乐,这就叫转九曲。前些年世事乱哄哄的,谁有心思去闹腾,现在好了,延安地区粮食大增产,群众过上了顺心的日子,这欢度春节的古老习俗,又在人们心中开花了:城里闹,乡间也闹。
④听人说,上院窑里正做灯呢,我于是急切切走去。老远就听见妇女们的说笑声。进窑一看,大姑娘小媳妇的,人人都在忙活:有的做灯盏,有的做灯筏,有的做灯罩。
⑤我实在惊服妇女们的巧手,她们做出来的每一件几乎都是工艺品,都可以拿出去展览。我不由夸赞了几句。一个姑娘却开口了:“老麻子开花转圈圈红,再不要能格滟滟笑话人!”她顺口说出的,竟是十分生动的信天游。我不能不留意她了:穿件红袄,瓜子脸粉白粉白,眉里眼里都像藏着聪明。妇女群中的,还有一个 “巧媳妇”,虽然她已抱上孙子、脸上爬满皱纹了。她正为大灯笼赶作剪纸——我简直目瞪口呆了——她不画任何图样,大约只用二十分钟,一剪子下去就剪出一支秧歌队,足有四五十个秧歌队员,面容迥异,栩栩如生,舞步儿好像还带着风声呢。
⑥晚饭之后,飘雪了。小小的、薄薄的雪花。晚饭的油糕香、饴饴香、米酒香,和雪花的韵味溶在一起,在山村漫延。一整天没有停息的说笑声,也融在里面,更加响亮起来。接着,锣鼓响了,唢呐响了,蹲在各家硷畔上的白狗或黑狗,也争争抢抢地叫开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秧歌队员,流水般向学校操场涌去——转九曲的时刻到了!
⑦我夹在人流中,跟着队长大步行走。九曲灯火闪耀在我们眼前了。搭眼看去,繁星点点,光华四射,照亮了山沟,照亮了漫天飞舞的雪花。我一时觉得,好像在见过这样的情景。哦,想起来了,我见过的——去年国庆后的第二天,我乘飞机从首都飞回西安,遥望古城灯火,不就和这很相像么?只是眼下这灯火,竖成列,横成行,再加上这带着光晕的千万片雪花,造成一片漾漾烁烁、迷迷离离的景致,比那回所看到的,更引人入醉。
⑧锣鼓唢呐声中,秧歌队以“伞头”为前导,首先穿游进灯火之中。“伞头”手中的花伞,应和着锣鼓点,一起一伏,团团旋转,宛若漂浮在九曲黄河的漩涡上;秧歌队员手中的彩绸,不断地舞起来,像给九曲黄河的上空,抹上片片云霞。花伞旋转时,亮晶晶的雪花也旋转;彩绸飞起时,亮晶晶的雪花也飞起。这花伞,这彩绸,还有这片片雪花、张张笑脸,都被灯火照耀着,都在九曲波涛中旋转狂欢。
⑨秧歌队优美、奔放的舞姿,看得我眼花缭乱,惊羡不已。我跟着群众的队伍,也穿游进去。好像世界上的一切光亮,一下子全聚在这里了。灯是亮的,眼睛是亮的,笑脸是亮的,身影是亮的,连刮的风也是亮的。一片片飘飞的雪花,携着光圈,就像一盏盏飘飞的小灯。我看见,我们这亮亮的行列中,有亮亮的老头,有亮亮的老婆,还有被亮亮的妈妈牵着手的亮亮的孩子,一个个亮亮的,喜眉笑眼,脚步儿轻轻,踩着鼓点,踩着雪花,踩着光亮欢乐地游转。
⑩一阵哄笑声响起,人们一齐向我的身后望去。我忙转过脸,原来是紧挨我的杨大伯,也居然扭起了秧歌。他身上抖下片片光亮,片片雪花。看样子,他曾经定是扭秧歌的好手,胳膊腿儿都透着美感,只是现在为了招人乐,故意把动作搞得非常夸张。待他尽兴之后,我问:“大伯,你多大年纪了?”
“十六了。”他笑答,眉毛上抖下一缕光亮,几粒雪花。
“六十了。”队长解释道,“他小的时候,周恩来同志还给他教过字呢。”
“你真幸福呀!”锣鼓声中,我望着杨大伯,提高了声音。
“当年幸福,如今也算幸福,中间几年嘛,”大伯说着唉了一声,“幸福,到黑窟窿里了,捞了条讨饭棍!”待了会他又说,“不说那些了。我只想叫你知道,光去年,我就打了八千斤粮食!”杨大伯按捺不住满心的喜悦。他希望我转告那些在延安工作过的老同志,延安又红盛了,又和大生产时一样了,人人有吃有穿,喜格眯眯,希望他们有机会都能回来看看,眼前的一切,如此敞亮。
我的心头,也亮起来了,升起一道联想的彩虹。我想这一盏盏华灯,多像一朵朵盛开的山花;人们多像蝴蝶飞来绕去,扇动着亮亮的翅膀;我想这一盏盏华灯,多像一穗穗成熟的高粱,人们多像拿着磨了又磨、闪光发亮的镰刀,正在唱出嚓嚓嚓的亮亮的歌声;我还想,这华灯整整齐齐,一行一行,多像一曲美丽乐章的五线谱,多像一根根颤动的琴弦,人们多像飘飞荡漾的亮亮的音符。
我浮想联翩,思绪翻飞,转出了九曲灯火。我祝福人们:我们的每一天都是明亮的!九曲灯火,好像我们前进的道路。在曲折的路上,在有艰难和痛苦的地方,也像今晚一样,虽然落着雪,总有希望的光辉照耀我们。
(文章有删改)
13. 仔细阅读文章第④- 节,梳理情节思路,填写表格。(4分)
事件 所看对象的特点 作者的情感
看妇女们做灯 ① ③
看九曲灯火 繁星点点,光华四射 引人入醉
看秧歌队表演 优美奔放,眼花缭乱 ④
看杨大伯扭秧歌 ② 好奇、赞美
14. 文中多次写到“光亮”,仔细体会文中的加点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光亮”有哪些内涵。(3分)
15. 这篇文章在生动形象的语言中表达了朴实深厚的情感,请以第⑤节或第 节为例,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3. ① 手巧(画得栩栩如生) ②透着美感(动作夸张) ③惊服(夸赞) ④惊羡不已
14. ①九曲灯火闪耀,光华四射,照亮四周的人和景;②和过去几年相比,延安又红盛了,人们心里高兴、敞亮;③生活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未来一定是明亮的,人们心里充满希望。
15. 示例:第⑤节,一个姑娘却开口了:“老麻子开花转圈圈红,再不要能格滟滟笑话人!”一句信天游,充满了陕北风味,表达出作者对陕北民风民俗的熟悉和喜爱; “一剪子下去就剪出一支秧歌队”写出“巧媳妇”剪窗花的快速和精巧,表达作者的赞叹之情。
第 节,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手法,把九曲灯火比喻成盛开的山花,成熟的高粱,美丽乐章的五线谱,颤动的琴弦,把人们比喻成蝴蝶飞来绕去,飘飞荡漾的亮亮的音符等,生动形象地写出在转九曲场景中人们的欢乐兴奋,对美好的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解析:
13.考查筛选信息。
第⑤段写的是作者看妇女们做灯。根据其中的“足有四五十个秧歌队员,面容迥异,栩栩如生,舞步儿好像还带着风声呢”可知,所看对象的特点是手巧,画得栩栩如生。根据其中的“我简直目瞪口呆了”可知,作者的情感是赞叹惊服。
第⑧段和第⑨段写的是作者看秧歌队表演。根据第⑨段中的“看得我眼花缭乱,惊羡不已”可知,作者的情感是惊羡不已。
第⑩段写的是作者看杨大伯扭秧歌,根据其中的“胳膊腿儿都透着美感,只是现在为了招人乐,故意把动作搞得非常夸张”可知,所看对象的特点是透着美感(动作夸张)。
14.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⑦段中的“九曲灯火闪耀在我们眼前了。搭眼看去,繁星点点,光华四射,照亮了山沟,照亮了漫天飞舞的雪花”和第⑨段中的“我们这亮亮的行列中,有亮亮的老头,有亮亮的老婆,还有被亮亮的妈妈牵着手的亮亮的孩子”可知,这里的“光亮”是具体的光亮,指九曲灯火闪耀,光华四射,照亮四周的人和景。
根据第 段中的“延安又红盛了,又和大生产时一样了,人人有吃有穿,喜格眯眯,希望他们有机会都能回来看看,眼前的一切,如此敞亮”可知,这里的“敞亮”指的是心情,愉悦的心情,指的是和过去几年相比,延安又红盛了,人们心里高兴、敞亮。
根据末段中的“九曲灯火,好像我们前进的道路。在曲折的路上,在有艰难和痛苦的地方,也像今晚一样,虽然落着雪,总有希望的光辉照耀我们”可知,这里的“明亮”指的是感觉,对生活的感觉,生活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未来一定是明亮的,人们心里充满希望。
15.考查语句赏析。
第⑤段,作者重点描绘了一个姑娘和一个已经抱上孙子的“巧媳妇”,姑娘开口说话“老麻子开花转圈圈红,再不要能格滟滟笑话人!”,作者一听就能听出这竟然是十分生动的今天游,表现了作者对陕北民俗的喜爱与熟悉。那位“巧媳妇”“不画任何图样,大约只用二十分钟,一剪子下去就剪出一支秧歌队,足有四五十个秧歌队员,面容迥异,栩栩如生,舞步儿好像还带着风声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剪纸的熟练精美与快速,表现了作者对她的赞叹之情。
第 段中,“我想……;我想……;我还想……”构成了排比的修辞。又把这一盏盏华灯比作盛开的山花、成熟的高粱、一曲美丽乐意的五线谱,把人们比作蝴蝶、镰刀、音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转九曲时的喜悦兴奋,联系第 段中的“延安又红盛了,又和大生产时一样了,人人有吃有穿,喜格眯眯,希望他们有机会都能回来看看,眼前的一切,如此敞亮”和末段中的“在曲折的路上,在有艰难和痛苦的地方,也像今晚一样,虽然落着雪,总有希望的光辉照耀我们”可知,人们的喜悦与兴奋来自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于对更加光明的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3分)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前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母亲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母亲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糯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子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母亲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母亲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母亲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蹬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儿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母亲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母亲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6.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7.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2分)
18.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⑤段画线的句子。(3分)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19.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画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的理解。(2分)
20.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3分)
答案:
16.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表明了文章行文线索。
17.家乡包粽子、吃粽子、割艾草、插艾草等端午习俗。
18.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被煮时发出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热切期盼之
情。
19.表达了“我”对儿时端午节和母亲的怀念之情。
20.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乐观爱子的人。比如:“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表现母亲勤劳,融入浓浓的母爱;“绣得好看”“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表现母亲能干、心灵手巧;“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表现母亲乐观的性格。
解析:
16.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一般为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含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本文的标题既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又表明了文章所写的事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17.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18.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或形象生动等)地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2022·山东临沂罗庄区期中)(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南瓜甜是乡愁浓
郭震海
①中国的北方,金色的秋天是最迷人的,通透的蓝天下、壮阔的原野上,遍地是金黄,就连行走的风都是甜的。
②霜落,风起,秋粮入仓。此时的农人们紧张的脚步开始放缓,清收“余粮”。这里所谓的“余粮”,不是五谷,而是能耐得住落霜的蔬菜,比如说南瓜。
③南瓜在太行山区算不上主产,但很丰盛。只要春天播下几颗瓜种,无须刻意去照料,秋天就能收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南瓜的描述为:二月下种,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余丈。节节有根,近地即着。其茎中空,其叶状如蜀葵,大如荷叶。八九月开黄花,如西瓜花。结瓜正圆,大如西瓜,皮上有棱如甜瓜。一本可结数十颗,其色或绿或黄或红,经霜收置暖处,可留至春。
④记得孩童时,在乡下,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秋后收南瓜。北方的天气冷得早,刚入深秋,滴溜溜的晨露凝结成一地白霜,倘若遇到星期天,不用上学堂,那时乡下的娃娃是不会睡懒觉的,会跟着父母去地里收南瓜。主粮收获后的大地更加辽阔,失去了阻挡,空旷的原野上,风畅快地奔跑着,零星有几株玉米秆儿立在地里,就如无畏的勇士,金色的叶子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⑤太行山里的南瓜多种植在田边或靠近地岸,这便于瓜秧顺着他田岸去自由生长。站在田边望去,枝枝蔓蔓的南瓜秧子,靠着地岸顺势而下,左右分支,相互缠绕,向着四周伸展,如足球般大小的南瓜就挂在瓜秧上,颜色各异:暗红色的、青绿色的、金黄色的、带着花纹的,有时一根瓜秧上可以结出不同颜色的南瓜。如荷叶似的南瓜叶子,由墨绿变成了金黄,叶面上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白霜。如果不晓得其中缘由,急于去摘瓜,慌乱中用手去翻动南瓜叶子,冰冷的霜花倒也无妨,叶面上看不见的毛刺儿会划伤手,所以父母会告诉孩子要学会“顺藤摸瓜”,也就是顺着瓜藤去摘瓜。
⑥太行山多梯田,田岸比较高,挂瓜的南瓜藤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有时一不小心,熟透了的南瓜就会从瓜藤上滚落下来,顺着田地跑。淘气的孩子们就会欢笑着满地追着瓜跑,追上了不是坐在南瓜上哈哈地笑,就是故意踢一脚南瓜,让南瓜在地里继续滚,然后撒开腿继续在后面追,父母总会在身后不放心地喊:“小心,小心,别跌倒。”孩子们的笑声和父母的喊声就在收获的田野里久久地回荡。
⑦收回的南瓜,堆放在屋檐下。冬天,雪落无声,家里的炭火烧得很旺,暖洋洋的,闲散的农人,可以将南瓜做出各种花样,比如蒸着吃,红红的瓜肉,入口绵软、甘甜如蜜。还可以做南瓜粥,一把小米、几颗大枣,放入几块南瓜,有条件再放一些枸杞,粥浓色艳,一小勺南瓜粥入口,既有新小米的醇香,又有红枣南瓜的甘甜,可谓是百喝不厌。
⑧南瓜肉好吃,南瓜子更是香。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红红的炭火、烧热的铁锅、跳动的南瓜子,满屋子是流动的香。此时,嘴馋的我们总会忍不住伸出小手去热锅里取瓜子,母亲在一旁翻动着南瓜子,会连声制止说:“小心,小心,烫手,真是小馋猫!”
⑨如今,已经到城里工作20 多年,每年入冬前,南瓜上市,途经菜市场或进入超市,看到各种各样的南瓜,我总会忍不住去买几颗,存放在家里慢慢吃,因为这是儿时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
⑩如果要问我乡愁是什么,其实乡愁有时候很简单,就是秋天金色的原野、冬日红红的炭火,还有妈妈做的饭,比如吃一口蒸南瓜、喝一口南瓜粥,或者吃几颗香脆的南瓜子,这也成为一生忘不掉、割不断的情缘。
(摘编自“新浪网”,2021年11月03日,有改动)
21. 文章以“南瓜”为线索串起童年的回忆,阅读④到⑧段填写相应的情节在横线上。(3分)
收南瓜——________——追南瓜——________——________
22.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4分)
(1)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从加点词角度)
(2)空旷的原野上,风畅快地奔跑着。(从修辞角度)
23. “南瓜甜是乡愁浓”包含作者什么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1. 摘南瓜 吃南瓜 炒南瓜子
22. (1)连用“切”“掏”“挤”“漂洗”“放”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写出母亲炒南瓜子的全过程,突出母亲的心灵手巧和我对南瓜子的期待。
(2)运用拟人的修辞,用“畅快奔跑”将风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秋风通透迅疾的特点,烘托孩子们跟父母去地里收南瓜的愉快心情。
23. 对南瓜味道的甘甜和童年时期与南瓜有关的甜蜜回忆的怀念之情;对由南瓜触发的家乡记忆这一生忘不掉、割不断的情缘的珍视,寄托作者浓浓的乡愁。
解析: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答题思路:读第④到⑧段,扣住“南瓜”这个线索,概括情节,最好和所给的“追南瓜”这个示例的句式一致,并且根据“追南瓜”定位前后内容。
第④段“记得孩童时,在乡下,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秋后收南瓜”,写收南瓜;
结合第⑤段“如果不晓得其中缘由,急于去摘瓜,慌乱中用手去翻动南瓜叶子,冰冷的霜花倒也无妨,叶面上看不见的毛刺儿会划伤手,所以父母会告诉孩子要学会‘顺藤摸瓜’,也就是顺着瓜藤去摘瓜”可概括情节:摘南瓜;
根据第⑦段“可以将南瓜做出各种花样,比如蒸着吃,红红的瓜肉,入口绵软、甘甜如蜜。还可以做南瓜粥,一把小米、几颗大枣,放入几块南瓜,有条件再放一些枸杞,粥浓色艳,一小勺南瓜粥入口,既有新小米的醇香,又有红枣南瓜的甘甜,可谓是百喝不厌”可概括情节:吃南瓜;
结合第⑧段“南瓜肉好吃,南瓜子更是香。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可概括:炒南瓜子。
2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词语赏析思路:词语本义或手法,词语语境义或效果感情。
手法:“切”“掏”“挤”“漂洗”“放”等都是动词,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效果: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具体写出了母亲炒南瓜子的全过程,这个过程非常的流畅自然,突出了母亲的心灵手巧;“我”非常了解这个过程,看得出“我”应该看母亲炒南瓜子非常认真,突出了“我”对南瓜子的期待。
(2)修辞赏析思路:修辞手法判断,内容分析,感情。
修辞手法判断:“畅快地奔跑着”是人的行为和感受,这里用来形容风,是赋予风人的情感,把风拟人化,运用了拟人修辞。内容分析:“奔跑”是速度快,故“畅快地奔跑”生动写出了秋风通透迅疾的特点。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畅快”既是说风的感受,也是说孩子们的感受;结合第④段“那时乡下的娃娃是不会睡懒觉的,会跟着父母去地里收南瓜”可知,用风烘托孩子们跟父母去地里收南瓜的愉快心情。
23.本题考查题目赏析。答题思路:结合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来体会情感,一般这样的句子在文章结尾部分。
文章回忆了童年时期在家乡,收南瓜、摘南瓜、追南瓜、吃南瓜等事情,描写的都非常美好,快乐;结合第⑨段“看到各种各样的南瓜,我总会忍不住去买几颗,存放在家里慢慢吃,因为这是儿时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可知,多年以后,作者还留恋南瓜的甘甜,留念南瓜背后的童年、家乡、母亲以及那些美好回忆,故题目表达了作者对南瓜味道的甘甜和童年时期与南瓜有关的甜蜜回忆的怀念之情;
结合第⑩段“如果要问我乡愁是什么,其实乡愁有时候很简单,就是秋天金色的原野、冬日红红的炭火,还有妈妈做的饭,比如吃一口蒸南瓜、喝一口南瓜粥,或者吃几颗香脆的南瓜子,这也成为一生忘不掉、割不断的情缘”可知,有关键词“忘不掉、割不断”“乡愁”,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那段美好记忆、感受、情缘的态度,无法忘怀、无法舍弃,非常珍惜,故题目表达了对由南瓜触发的家乡记忆这一生忘不掉、割不断的情缘的珍视,寄托作者浓浓的乡愁。
三、写作(50分)
24.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社戏》中的“平桥村”是“迅哥儿”童年的乐土,即使普通的豆和无聊的戏都成为他美好的回忆;季羡林曾说“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家乡的一个物件、一样美食、一处景观、一种风俗……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无论身在何方,“家乡”都会带给我们内心的感动和精神的滋养。
请以“我和我的家乡”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
我和我的家乡
世界万物都会改变,唯有家乡不改容颜。
家乡是,晚饭时间的那一阵热闹。傍晚,我端着碗,跟在爷爷奶奶后面,到邻家门口吃饭。我坐在青石台上,长辈都拿小板凳坐在旁边。饭香,话也香。东头谁家孩子在哪里上班,挣了不少钱,西街谁家姑娘很孝顺父母,谁家的田里收成好,谁家最近办喜事……都是他们大人特别关心的事儿。一边吃,一边说,一边笑。吃完饭,天也就黑了。看看撩人夜色,想想岁月静好,从那时候起,家乡就是的小小粘在心上的小小邮票,上面是青石台一圈的人。
家乡是我忘不了的夏日散步。我和妈妈还有奶奶,缓缓走到村西头,出了村,又走了很远。回来的时候产生了分歧,奶奶要走大路,路平。我想走小路,小路不平,有意思。站在中间的妈妈两头为难。最后她选择了大路。奶奶却说走小路,听孙子的。奶奶向小路走去,我和妈妈在后面跟着。妈妈拉了一下我的衣袖,指了指奶奶的腿。我才反应过来,奶奶的腿还疼着。我立马拉住了奶奶,说走大路,大路好走。奶奶笑了笑,顺从了我的意愿。
家乡是夜深人静时突然兴起的闹剧。不记得哪年哪天,只知道那是一个晚上,月亮大得出奇,我睡不着,想去找小朋友们玩。他们应该都进入梦乡了吧?我不死心,还是悄悄地从家里溜出来,去敲敲小伙伴的家门。我们很有默契,敲门只敲一下,怕家里人发现。最后没想到都出来了。我们在小广场上玩跳马,把村里面那些老爷爷下棋坐的凳子都搬到一起,摞得老高。我们从左边跳,右边就铺好了干草堆。嘻嘻哈哈的声音如今还在我的耳边荡漾着。我们玩得时间不长,很快家里人就找来了。一看见大人,我们就像老鼠见了猫东逃西窜,终究抵不住家长的一句“站住!”我们就乖乖站在那里不敢动。家里人把凳子放回原地,我们乖乖回家挨批。
家乡是不舍的离别。杨花落尽时,他要离开了。虽然只是一年的相处,但是友谊却永久保存。这一年里,他教我画画,把他脑海中的高楼大厦画给我,让我了解外面的城市有多美。我带他到村子里,把我认为最好的风景指给他看,告诉他一段段故事,一个个传说。最简单的相处,却是最真的心。
太多了,这样的记忆太多了。
无论将来我走多远,家乡是我一张魂牵梦绕的船票,因为我知道,注定会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乡思!
家乡,只能留在内心。只因,纸很短,情很长!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所给题目中有“我”,这限制了写作人称和选材范围,要是第一人称,要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来选材、写作。题目是一个并列关系的短语,用“和”字把二者联系起来,即文章要写的是“我”和家乡之间的关系、故事、感情、经历等。可以写家乡美丽的自然景观,可以写家乡特有的景物,可以写家乡的民俗风情,只要是你爱的家乡的事物都可以入文。从题目上看,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第二,写自己和家乡之间的故事,家乡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容易写空。所以写作时要抓住家乡的具体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来写,作为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写自己从小到大衣食住行等的变化,表现家乡的发展;可以写自己从新闻媒体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写家乡带给自己的幸福感等。要通过具体的内容写出自己对家乡的爱,写出自己为家乡而感到自豪,写家乡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写自己愿为家乡而努力等等。文中对故乡的情感要自然、真切、真挚、深沉。写好这类作文要注意选择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故乡特点的事物(如:老槐树、小楼阁、小池塘、故乡的屋檐、老屋角落的米酒香、外婆桥、老街等),即选材的典型性。立意不应只停留在对故乡的回忆与怀恋,也可通过对故乡的回忆与怀恋引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对故乡发展、社会发展的关注,对世间生命的解读与参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