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风景情》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风景情》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21:0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茅盾
风景谈
“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导入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那篇散文曾以它崇高的境界和强烈的感情激动过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风景谈》。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
学习目标
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2.学习本文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体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PART ONE
作者背景
01
请输入您的标题
作者简介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浙江省
桐乡县乌镇人。现代杰出文学家,“五四”新
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蚀》、《子夜》(其代表作);
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
矛盾(1896--1981)
整体感知
请输入您的标题
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整体感知
写作背景
请输入您的标题
整体感知
生字词
即(jí)使 摇曳(yè) 妩(wǔ)媚
掮(qián)着犁 黑魆魆(xū) 干坼(chè)
山坳(ào) 掬(jū)起水来 怡(yí)然自得 荷(hè)枪
请输入您的标题
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
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贻(yí)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万籁俱静:意思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整体感知
生字词
PART TWO
文本研读
02
请输入您的标题
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快速阅读,分别为这些画面命名。
理清思路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北国晨号
桃林小憩
石洞雨景
请输入您的标题
理清思路
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试归纳,并概括段意。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文本研读
第一部分赏析:沙漠驼铃
1.这部分中关于沙漠描写的句子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沙漠的地势、色彩、声音和给人的感觉来写沙漠风景,用三个“那样的……”的句式构成排比,恰如其分地刻画了沙漠的单调、平板、乏味。
2、第一段描写了“沙漠驼铃”,揭示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观点,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衬托的手法:即以“最单调最平板”的沙漠作为背景,衬托出由于人的活动而使这幅画面“完全改观”,从而揭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文本研读
第一部分赏析:沙漠驼铃
3、第一个画面为什么写塞外沙漠,作者为何从这里入手
1.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更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
2.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
文本研读
第二部分赏析:高原归耕、延河欢歌
4、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杆植物欣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生机盎然,充满情趣,活泼可爱,为下文烘托气氛,透露出作者对这片解放了的土地的眷恋情怀。
第二部分赏析:高原归耕、延河欢歌
5、...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
蓝天、黑山、银色月光的背景,牛与掮着犁的人形,成就一幅剪影,伴随着“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反映了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愉快心情。
第二部分赏析:高原归耕、延河欢歌
6、...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看他们的手,这是...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渲染了他们乐观饱满的情绪和欢畅融洽的气氛,展现了他们神采飞扬的风貌。
第二部分赏析:高原归耕、延河欢歌
7、两幅风景均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具体区别?
“高原归耕” 以描写、记叙、抒情为主,在描写梯田庄稼中体现出陕北风土特色,同时引出对晚归农人活动的叙述,其中夹杂着作者对他们的欣赏和愉悦之情。
“延河欢歌”以记叙、抒情为主。在这幅风景中,自然景物渐渐退居于背景之上,对人的活动的叙述加强,更饱含了作者对他们由衷的赞美。
文本研读
第三部分赏析:石洞共读 桃林小憩
8、这一部分共同叙述的是人的精神活动,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之处?
“石洞共读”将公园常见的绅士淑女谈恋爱的场景,与陕北石洞青年男女共读札记的情景相对比,体现出革命青年崇高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将个人感情融入到大时代中,更显健康严肃。
“桃林小憩”用简陋贫乏的环境映衬出人们高贵的精神活动,即“以景衬人”,休憩的青年或静坐,或谈天,或讨论,怡然自乐,各得其所,构成了一幅恬然又生机勃勃的桃林小憩图,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
文本研读
第四部分赏析:北国晨号
9、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一部分。
①对小号兵吹号和哨兵站岗景象的描绘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嘹亮的喇叭声”“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是动景,“万籁俱静”、战士“犹如雕像一般”是静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庄严的画面。
②注重色彩的搭配。粉红的霞色、红绸子、刺刀的寒光交融在一起;朦胧的与鲜艳的、暖色的与冷色的、柔性的与刚性的色彩的相互融合,构成了表现抗日战士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形象的画面。
③结尾直抒胸臆,赞美了如雕像一般挺立在山巅的高度警觉的战士,歌颂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文本研读
10、“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
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
课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文本研读
散文:形散神不散
本文充分发挥了散文艺术自由活泼,不受约束的特点,展示了多种风景的片断。时而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时而是黄土高原上的朴实画面,时而是雨天的荒山,时而是烈日照射下的桃林等等。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散乱的,为什么?
文本研读
第一层用骆驼队的出现引起沙漠风景变化的事实说明人是构成风景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层用黄土高原的两个风景片断说明有人还不行,只有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才能构成美的风景。
第三层用石洞避雨和桃林休憩两幅画面来证明具有崇高精神的人不仅能构成美的风景,还能填补大自然的贫乏,增添景色,甚至创造第二自然。
第四层用朝阳下两个战士的形象证明拥有民族精神的人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
文章叙议结合,每段议论都画龙点睛地点画了记叙的中心,文中的几段议论又体现了层层递进的关系。
主题
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讴歌了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口崇高的革命情怀。
感谢观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