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案】(原创精品)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15-2016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同步:1.3 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研学案】(原创精品)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15-2016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同步:1.3 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5-12-02 14:06:29

文档简介

1.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1) 研学案
主备:宋冰 副备: 王义福 审核:
备课时间:一周 上课时间:二周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搜集身边的矩形(提前布置)。
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
各尽所能收集生活中应用的各种矩形图形。
准备好数学常用的度量工具:直尺、量角器、圆规。
附部分学生作品:
学生搜集的图片或实物(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展示学生的成果,包括图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及实物等各种学生能得到的“图形”。并让学生利用适当的度量工具,对搜集到的图形素材进行度量或者对素材进行适当的操作,并记录、整理数据。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从具体数学对象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获得必要的数学要素(数据)以及对素材进行适当的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数据进行整理、解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发现、推导结论的能力。(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发现其中的相同与不同,便可较为自然的引导到本节课。)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认知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学生的不同认知需求(比如:实物的同学可以利用手头的测量工具得数据,而善于利用电脑的同学则可以将其搜集到的图片放入合适的软件(如几何画板)中,利用软件的便利来获得数据。)并可以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度量数据(图形性质)的感受。
活动的注意事项:我们要注意实物测量、操作和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软件进行测量,这两种方式显然各有可取之处,比如学生利用实物进行折叠显然比用软件要方便的多,所以老师要给予恰当的引导。
由于度量会有误差,所以老师应该提醒学生小组多次(或多人分别)测量减小误差。
由于可测量的数据较多,所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师应该提醒学生可以借鉴前几节课的研究,对于测量数据进行适当的选择。并整理记录数据。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个示范性的数据整理模式(如下表),但不要强求。
图形名称 数据

线 边 数量关系
位置关系
对角线 数量关系
位置关系
对称性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1
活动内容: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对其得到的的数据或是操作得到的结论进行交流。
第四环节:性质应用
活动内容:①引用课本例1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图1-18,在正方形ABCD中,E为CD上一点,F为BC边延长线上一点,且CE=CF.BE与DF之间又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
②选用课本议一议进行阶段小结“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个图直观地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与同伴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五环节: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1: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图中有多少个等腰三角形?
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F为对角线AC上一点,连接BF,DF。你能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吗?选择其中一对进行证明。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一分钟记忆: 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 P22
A-1层作业:习题1.7
A-2层作业:知识技能T1,T2
B层作业:数学理解T3
教学反思:1.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2) 研学案
主备:宋冰 副备: 王义福 审核:
备课时间:一周 上课时间:二周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活动内容:
问题: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剪下一个角,打开,怎样
剪才能剪出一个正方形?
(学生动手折叠、思考、剪切)
本环节中教师可以鼓励操作快的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请同学到讲台前讲解自己的做法和判断依据,顺势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方形的判定定理: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教师可以课件展示下面的框架图,复习巩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此框架图给出了正方形的判别条件,先判定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判定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然后再判定这个矩形是菱形;或者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这个菱形是矩形。由于判定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方法各异,所给出的条件不一样,所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正方形的具体条件相应可作变化,在应用时要仔细辨别后才可以作出判断。
第二环节:运用巩固
活动内容:
第三环节:猜想结论,分组验证
活动内容1:
图1-8-1 图1-8-2 图1-8-3
问题:1.如图,在ΔABC中,EF为ΔABC的中位线,
①若∠BEF=30°,则∠A= .
②若EF=8cm, 则AC= .
2.在AC的下方找一点D,做CD和AD的中点G、H,问EF和GH有怎样的关系?EH和FG呢?1
3.四边形EFGH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活动内容2:
问题:如果四边形ABCD变为特殊的四边形,中点四边形EFGH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活动内容3:
学生以数学小组的形式,在众多的特殊四边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梯形和直角梯形)中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原四边形来研究中点四边形,并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判定与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知识,人人参与、积极进行探究和交流,通过类比和转化共归纳出以下几种情况。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猜想和验证,讲解中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竞争,气氛热烈,使验证的过程更加严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图1-8-4 图1-8-5 图1-8-6 图1-8-7
图1-8-8 图1-8-9 图1-8-10
得出结论:
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正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
等腰梯形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直角梯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梯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内容4:
问题:1.矩形和等腰梯形是形状不同的四边形,为什么中点四边形都由平行四边形变化为菱形?
2.平行四边形变化为菱形需要增加什么条件?
3.你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
4.你从哪儿得到的启发?
5.你能用你的发现解释其它的图形变化吗?例如:原四边形为菱形,其中点四边形为矩形?
概括出规律:
决定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的主要因素是原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长度和位置关系。
若对角线相等,则中点四边形EFGH为菱形;
若对角线互相垂直,则中点四边形EFGH为矩形;
若对角线既相等,又垂直,则中点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
若对角线既不相等,又不垂直,则中点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
图1-8-11 图1-8-12 图1-8-13 图1-8-14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
活动内容:(图形发散练习)
利用几何画板,拖动A点使四边形ABCD的图形变化进行研究。
图1-8-15 图1-8-16 图1-8-17 图1-8-18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一分钟记忆:
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正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
等腰梯形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直角梯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梯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必做:1.习题1.8(1、3)
教学反思;
F
E
C
A
B
C
G
H
F
E
D
A
B
C
G
H
F
E
D
A
B
A
B
C
D
E
F
G
H
A
B
C
D
E
F
G
H
B
C
D
A
H
G
F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