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案】(原创精品)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第一单元7份(无答案,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研学案】(原创精品)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第一单元7份(无答案,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2 09:15:00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散步 研学案
主备人:丁大伟 副备人:王颖 审核人:王晓伟 使用人:丁大伟
备课时间:开学前一周 上课时间:开学第一周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写作背景了解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悟,所以注定了它的抒彩”。本文创作源于两大契机,一是作者三辈四口人的真实“散步”,文中小孩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正是出于当时上幼儿园的作者的儿子之口;二是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对中国孝道的看法触发了作者创作的念头
2. (二)学法点拨
探究本文,要学会一种方法,就是从个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本文有两处关键,一处是在面对“分歧”时作出的“决定”,一处是在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尤其是第一处,“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推而广之,“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悟出一个“孝”字,才算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要研究如何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互相映衬,增添情趣。
第二课时
学海拾贝
1.记叙文的六要素?
2.我学过的修辞手法?
有的放矢
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扬帆起航
读课文,品读语言
1、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这句话的原因。
3、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
4、你能说出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吗?
5.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_,因为_______ ,从文中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举一反三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 ( http: / / www.21cnjy.com )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
A.想要欣赏小路美丽的风景 B.因为儿子愿意背着她
C.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D.对孙儿的呵护和关爱
2.“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给你一种什么样的印象?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 为什么“我”的母亲和儿子都不算重,“我”和妻子却都走得那么慢,那么仔细呢?
4.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没有用到比喻手法?“好像”的作用是什么?

5. 说说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

教师心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
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金玉良言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培根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老人和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社会国家的文明程度。
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一课一得:
师:我先不评判大家的回答,请大家听培根怎么说的,“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文明之举。”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
生解释。
师总结:“尊老”和“爱幼”都可贵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我更赞成培根的话,“尊老”更可贵。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美德——“孝”的集中体现。同学们,你们知道“孝”字的最初写法吗?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古人解释“孝”为“善事父母者”。我希望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尊老”的含义,把中华民族“善事父母”这一美德传承下去!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指名回答。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来启发学生。边答边板书。
师明确:“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③从分歧中,体现了我国哪种传统美德?
答案:
(1)一位母亲不断痛惜呵护弱智的儿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乘客们都很崇敬她 (2)因为那位母亲无私地溶入爱里令他们非常感动 (3)比喻十分新奇,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4)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5)略 答案:
(1)D (2)自然怡人;预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着前方是一片美好的前途 (3)因为他们是家庭责任的象征,需要认真地去担负起来 (4)没有;表现了我的一种猜测,一种肯定 (5)整个世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它说明了我们身上具有的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心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
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金玉良言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培根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老人和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社会国家的文明程度。
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附: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散步 研学案
主备人:丁大伟 副备人:王颖 审核人:王晓伟 使用人:丁大伟
备课时间:开学前一周 上课时间:开学第一周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写作背景了解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的感悟,所以注定了它的抒彩”。本文创作源于两大契机,一是作者三辈四口人的真实“散步”,文中小孩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正是出于当时上幼儿园的作者的儿子之口;二是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对中国孝道的看法触发了作者创作的念头
2. (二)学法点拨
探究本文,要学会一种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本文有两处关键,一处是在面对“分歧”时作出的“决定”,一处是在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尤其是第一处,“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推而广之,“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悟出一个“孝”字,才算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要研究如何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互相映衬,增添情趣。
第一课时
学海拾贝
1.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在生活中曾被许多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感动过: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来自远方朋友的祝福,虽然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吗”;伤心失败的时候,一位平常不是特别亲近的人默默地为你递上一张纸巾,轻轻地对你说“我们知道你尽力了”。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总能让人读出许多的真情。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大家说说。
2.嫩芽 ( ) 熬 ( ) 霎时( )
分歧( ) 拆散( ) 水波粼粼( )
各得其所: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1)《散(  )步》这篇散(  )文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我背(  )起了母亲,妻子背(  )起了儿子;好像我背(  )上的同她背(  )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有的放矢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扬帆起航
1.朗读课文,快速回答下列问题
散步人有哪些?散步的地点是哪儿?在什么季节散步?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结局是什么?
2.再读课文(默读),思考:
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提示: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
②围绕“散步”这件事理出文章结构线条。
3.深入探究,挖掘“尊老”内涵
过渡: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平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不能再平常的小事——散步来颂扬了“尊老爱幼”的美德。它如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深深地叩击着我们的心魄。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个人?理由是什么?大家可以和同位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
举一反三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
“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静默,司机先生也表现了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
乘客们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礼,一直到他们消失于街角。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入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入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
就以对待孩子来说吧!弱智的孩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
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林清玄《浴着光辉的母亲》)
1. 请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我”在公共汽车上的见闻。
2.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用那么崇敬的眼神看那位母亲?
3.“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请你说说这句话特别之处在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在文中找出来。
5.想一想过去的十几年你的妈妈对你所付出的无私的爱,能不能列举一件令你印象最深的? 2014
——
2015
学年度(上)七
年级第一单元

世说新语

研学案
主备:
丁大伟
副备:
王颖


人:
王晓伟
备课时间:第一周
上课时间:第二周
第一课时
【学海拾贝】
认真阅读
课文
,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
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
心。

2

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
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
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
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
增、调、留、换







四字

第一,

。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炼简洁,都有省略现象,而且比现
代汉语更为普遍。我们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这种省略情况,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便
正确理解文意。
第二,调。古代汉语词序有些特殊的规律,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语倒装
等。翻译这些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使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规律,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
点,这就是




第三,留。



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
,以及
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
一些基本词汇,如



















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古今意义相同,
翻译时保留不译。如果不是基本词,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必翻译。
此外,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进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例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这句民谣就保留不译,否则就会
失去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第四,换。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许多文言单音词不能在现代汉语中灵活运用,只
能充当双音词的一个词素,翻译
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语去替换文言词
语,这就是




以上所说的















的翻译方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它们
是相互关联,交并运用的,不能截然分开。
第一,
学习文言文要重视诵读。
学习要点
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多熟读背诵一些文质皆美、深浅适度的文言诗文,在头
脑中多储存一些文言信息,这对认知迁移、阅读理解都是大有益处的。
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孰悉课文,逐步加强理解,直至背诵的一
种学习方法。它有别于一般的死记硬背,它以宏观驾驭微观,以微观
充实宏观,循序渐进,
反复诵读,由读到懂,由懂而用,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第一单元 第四课 散文诗两首 研学案
主备人:丁大伟 副备人:王颖 审核人:王晓伟 使用人:丁大伟
备课时间: 开学前一周 上课时间:开学第一周
【知识链接】
1.泰戈尔(1861—1941),印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创办国际大学。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2.冰心(1900-1999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等。冰心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温柔亲切的感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而不露的手法,清新秀丽的语言。
学海拾贝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笑( ) 攲斜( ) 沐浴( ) 祷告( )
膝盖( ) 并蒂( ) 菡萏( ) 徘徊(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匿笑:
  并蒂:
 菡萏:
徘徊:
攲斜:
荫蔽:
3、我还掌握了下列字、词:
有的放矢
1、了解泰戈尔、冰心及相关文学常识,扎实掌 ( http: / / www.21cnjy.com )握“匿笑、祷告”等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背诵这两首散文诗。2、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掌握借物喻人、托物抒情的写法,体悟诗的意蕴。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培养孩子珍重母爱的情怀。
扬帆起航
我能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2、《金色花》一文中有的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3、《荷叶 母亲》一文叙述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举一反三
积累:
1、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
2、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3、摆脱土壤的束缚,对于树来说并不是自由。
一课一得:第一单元 第二课 秋天的怀念 研学案
主备人:丁大伟 副备人:王颖 审核人:王晓伟 使用人:丁大伟
备课时间:开学前一周 上课时间:开学第一周
【知识链接】
史铁生,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 ( http: / / www.21cnjy.com )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第一课时
学海拾贝
1.注音
瘫痪 沉寂 捶打 憔悴 诀别 淡雅 絮絮叨叨
2.解词
憔悴
3.史铁生:_______作家。代表小说: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
散文集: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
有的放矢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扬帆起航
(一).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二).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三)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完成如下表格:
第一次 第二次
母亲的话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的情况  暴怒无常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的表现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我”的表现  “不,我不去!”  “什么时候?”
母亲的表现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喜出望外
  (四)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1.结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
   2.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
   3.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从“躲”“忍”“挡”等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平凡、坚强、宽容和无私。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1.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引发学生对“好好儿活”的思考。
   2.“好好儿活”是怎样的活?结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刻领悟。
   3. 引进“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组委会”为史铁生撰写的颁奖词,深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
举一反三
1.记叙文六要素
2.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一单元 第二课 秋天的怀念 研学案
主备人:丁大伟 副备人:王颖 审核人:王晓伟 使用人:丁大伟
备课时间:开学前一周 上课时间:开学第一周
【知识链接】
史铁生,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第二课时
学海拾贝
1.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
2.圈划、朗读我和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作好简单批注。
有的放矢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扬帆起航
  (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四个省略号所表达的意思,并试着说一说省略的内容。
   2.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你会有什么感受?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课文。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结合课后问题:你想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妹妹说点什么?引导学生同人物对话,并写下来。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1.按照课后要求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生可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引进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有关文摘。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摘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地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摘自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 ( http: / / www.21cnjy.com )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摘自史铁生《合欢树》
   2.荐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
    (1)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2)阅读《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
举一反三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一得:
参考答案
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使人物性格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 ( http: / / www.21cnjy.com )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第一单元 第三课《羚羊木雕》研学案
主备人:丁大伟 副备人:王颖 审核人:王晓伟 使用人:丁大伟
备课时间:开学前一周 上课时间:开学第一周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张之路,山东诸城人,创作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等,出版有童话集、小说集。
2.关于记叙文的叙述顺序
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一般有____、____、和____等。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如《金黄的大斗笠》、《散步》和《我儿子一家》。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如《背影》一文。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在此文中就运用了插叙的方法。如在爸爸妈妈逼迫自己向万芳同学要回“羚羊木雕”时,插入了自己与万芳同学的相处,写出了两人之间的友情。这样写使文章内容严谨,达到了写作的目的——含蓄地批评了父母的重财轻友,不理解孩子的心,不尊重孩子们纯真的感情的行为。
3. 本文的体裁是小说,小说一般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 三个要素;其中 又包含 、 、 、 。
学海拾贝
1.给加点字注音:
犄(  )角  怦(  ) 藏(  )刀  脸颊(  ) 攥(  )着
2. 根据意思写成语
①久久地注视着一个地方。( )
②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总愿在一起不分开。( )
③完全不放在心上。( )
④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肃。( )
3. 读课文,完成下表
内容 时间 事情 叙述顺序或方法 线索
1 开头 今天
今天
2 上星期
3 昨天
4 今天
结尾 今天 小结 反问句






4. 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空格处完成下列情节概括:
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 →插叙回忆→我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 )。
经过:要收回(原因是 )。
结局:收回(不好)。
5. 文中有哪些叠词?有何表达作用?同学们找一找,用一种符号标示出来,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叠词“表现了xx(谁) 怎么样。”
怦怦:表现了 。
紧紧:表现了 。
静静:表现了 。
愉愉:表现了 。
嘿嘿:表现了 。
慢慢:表现了 。
呆呆:表现了 。
6. 读课文,用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描写句。从这些对话的语句中,你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并用“××是 的人”来回答。
a.妈妈是一个 的人。
b.爸爸是一个 的人。
c.万芳妈是一个 的人。
d.奶奶是一个 的人。
e.万芳是一个 的人。
f.“我”是一个 的人。
7.你觉得万芳在得知“我”要索回羚羊木雕后的心理变化应该是怎样的?请概括回答。
惊讶→ → →
8.“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这里为什么写到月亮?这是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9.“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留下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10. 学习这篇文章,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有的放矢
1.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2.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扬帆起航
精段赏析
阅读课文16-22段,回答下列问题。
11.这段文字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 ,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扣住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
12.这段文字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时,主要运用的是( )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13.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段文字记叙的顺序是(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14.这段文字有概括叙述,有具体叙述,请按要求将段落序号填在横线上
A.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具体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挑战
(一)仿写
15.例句: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仿句:朋友是什么?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文24——26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6.与第24自然段中“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相照应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17. 第24自然段写奶奶“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此情此景,奶奶会说些什么呢?为什么又没有说?
18.第24自然段中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19.“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想一想,“妈妈的眼睛”是什么样的眼神?
20.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21.课文与第26段文字相照应的是哪一段?

22.从描写方法角度看第25、26自然段属于_______和_______。表现出了我的
23.写奶奶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反思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法上的收获 ;当然,我从课文内容上,也受到了为人处事的启示 ;或人生感悟:
举一反三
⑴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⑵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到肚子饿了。可是,她 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⑶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⑷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⑸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怎么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给她吵架?”
⑹女孩愣住了。
⑺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站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 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⑻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⑼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读者》2004年第8期)
【阅读提示】
故事很简单,记叙了一个女孩与母 ( http: / / www.21cnjy.com )亲发生争吵后跑到外面,后来在一位卖馄饨的老婆婆的开导下,真正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最后一段是点睛之笔。文章捕捉司空见惯的小事,阐发刻骨铭心的哲理,应该仔细品味。
【练习】
1、 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
①可是,她 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A翻 B掏 C摸)
②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 了喜色。(A露出 B呈现 C换成)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的内容。

3、 文中加点的两个“又”字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个“又”字
第二自“又”字
4、 第⑺自然段中用“疲惫不堪”、“ 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5、 第⑹段是独句成段,分析其表意上的作用。

6、 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说说对第⑼段的理解。



一课一得:
答案
二、2.顺叙、倒叙、插叙。3.人物、情节、环境;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1.jī pēng zhàng jiá zhuàn 2. ①目不转睛 ②形影不离 ③满不在乎 ④声色俱厉。
3.
内容 时间 事情 叙述法 线索
1 开头 今天 发现羚羊不在 倒叙 以羚羊木雕的所属变化关系为线索
今天 要羚羊 顺叙
2 上星期 换裤子 插叙
3 昨天 送羚羊
4 今天 要回羚羊 顺叙
结尾 今天 小结 反问句









4. 讲理由 收回木雕 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谊深厚 木雕贵重。 5. 我心情紧张。妈妈一定要把事情弄清的神态。爸爸的严肃与冷漠。“我”的害怕与无奈。万芳的爽直。我心情沉重。“我”心情难受,说不出话。5.a. 严厉(或重财轻义)b. 冷酷(或严肃、冷漠、重财轻义)c. 比较泼辣(或性格粗暴)d. 通情达理(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e.宽容大度(或仗义、纯真)f. 诚实守信(或重友情、纯洁)。7.生气→伤心→谅解。8.环境描写。用冷冷的月光烘托心情的哀伤。9.虽然得到万芳的谅解,但是被逼反悔使自己觉得“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着力刻画“我”被逼讨回羚羊木雕时的痛苦心情。10.略。
四、略。
五、11.万芳 仗义 12.C ( http: / / www.21cnjy.com )13.C 14.A.16、17 B.18、19、20、21、2215. 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16.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17. 不要逼孩子去要回羚羊木雕。深知儿子、儿媳的为人,自己也不需要说什么。18. 羚羊木雕很贵重,不能送人,一定得要回来。19. 应该是有恐慌、焦急、气恼和期盼的眼神。20. 同意奶奶的观点。奶奶更懂道理。她也知道羚羊贵重,但是,她更懂得执意让孩子取回羚羊,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多不好,对孩子间的感情影响多不好,对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多不好。她把情义看得重于财者物是深明情理的。21. 课文倒数第3段:“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咱俩还是好朋友’”。22. 心理;动作;被逼无奈。23. 反衬爸爸妈妈,批评他们的不良行径,奶奶当不了家,使事情无可挽回。
【答案与解析】
1.①C ②A
记叙了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在一位老婆婆的开导下,真正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2.第一个“又”字,表明女孩和母亲争吵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止一次,从而反映出女孩对母亲误解之深。第二个“又”字,是第二次流泪的意思,表现须还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3.表现母亲对女孩的担忧和见到女儿回来后的欣喜,从而突出母亲爱女情深。
4.突出了女孩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起强调作用。
5.例如:我们在生活中受到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却不注意体会这种恩情,也不加以珍惜,反倒因别人的一句问候或收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激不已。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感激别人的时候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