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大题精练
群文立体拓展训练
群文通练一 聚焦时代热点,弘扬时代精神
【练前必知】
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的强调,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指引了方向。践行新时代中国精神,归根到底要把精神写到实践中,把气质和品格升华还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 社会动员和精神激励的重要武器,也是开展社会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做法。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进步、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也是中国精神大发扬、大振奋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他身体力行地倡扬中国精神,激励全党和全社会践行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熔铸中国品格,凝聚中国力量,确立中国价值。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中亮丽的中国风景,也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发出的璀璨光芒。
新题速练‖信息类文本阅读: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心智与阅读
【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经常给学生开一门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课,阅读的文本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都可以在网上阅读或方便地找到电子书。这是数码时代的学习便利。但是,开学头一天,我就会要求学生,不要在笔记本电脑或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这些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都需要用实体书。
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我对学生提出读书不读屏的要求,不是关乎一般的书籍,而是关乎那些值得“深度阅读”的文本;不是他们单凭个人兴趣的阅读,而是修课和学习的阅读。这是教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所做的那种研修阅读。
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曾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了题为“书的未来”的演讲。他说,“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做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他还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回到了字母。计算机让我们返回古登堡星系。从此,每个人都必须阅读”。他说的主要是一般的文字阅读。古登堡一直被当作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古登堡星系”成为文字阅读的代名词,它的对立面是图像阅读,不是浅层的文字阅读。
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是浏览型的信息获取。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极难做到全神贯注、细思慢想,不可能有纸上文本的那种深度阅读效果。当然,纸上阅读也有分心打岔。但是,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辅助手段,如在书页上画线、圈点、写心得或做笔记。
专注的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也是学习如何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培养这种思考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人类寻找并得益于深度经验,正如美国作家鲍尔斯在《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所说,“深度让我们能扎根于这世界,让生命有质量和完整,丰富我们的工作、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如果只是满足于屏幕上的浅层阅读,那么,久而久之,人会变得精神涣散,无论读什么都是走马看花,自己没有深入、明确的想法,凡事便只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法国思想家和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提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会“杀死”旧媒介,而是可能帮助旧媒介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19世纪,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法。摄影使得人们不再需要依靠平庸的肖像画技留下他们的容貌,让他们可以用家庭相册代替沉重的祖先画像。但是,摄影并没有杀死肖像画,它让肖像画可以更专注地成为一种艺术。与此同时,肖像画也成为人们对杰出和重要人物的致敬方式,画像上的人因此更具有某种尊贵和不凡的身份。
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以使得书籍回归到一种更具特质的重要功能—深度阅读。浅层读物属于大众文化,有其自身的存在理由,如消遣、娱乐、旅游、烹调、励志箴言等。但深层的读物不同,即使不一定是经典的传世之作,它们也是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和社会学、思想类的重要著作。这样的书籍比大众读物更加需要有实质的内容、长远的眼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书籍不仅需要深度的写作,而且也更值得深度阅读。
(摘编自徐贲《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材料二:
包括研究阅读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在内的一些观察人员指出,互联网带来的网络阅读的特点是从一个话题快速转移到另一个话题,如果对一个话题不感兴趣就会选择略过,而这种阅读习惯会影响人们深入阅读的能力。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注意力的迅速转换是发生在思维线路中的一种实在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
对于这些说法,我持怀疑态度。网络阅读和网上冲浪确实会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但这种改变与买汽油、看到陌生人微笑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类似,因为大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时都在发生着这样无关紧要的变化。
不过,虽然大脑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否意味着它会接受网络阅读注意力的频繁转换导致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况呢?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思维的基本架构是无法彻底重建的,认知系统各部分(视觉、注意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如果一个部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失去了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那么这种变化会通过串联整个认知系统,影响思维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架构。实际上,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换个角度看,如果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那么人们阅读较长文本的兴趣就会降低,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下降,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成就,以及许多依靠注意力的高级认知功能都会受到影响,显然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更重要的是,我并不知道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年轻一代在维持注意力方面要比父辈更困难。他们可以像其父母一样,在观看诸如《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时,全程集中注意力,也能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比如《壁花少年》时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对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的说法是不相信的。
(摘编自丹尼尔·T。威林厄姆《心智与阅读》,梁海燕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这是因为他认为阅读实体书才能实现深度阅读。
B. 深度阅读不仅有利于获取知识、培养良好思考习惯、增强辨析能力,还有助于阅读者逐步形成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见解。
C.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网络阅读、网上冲浪、买汽油等行为能改变大脑的思维构架,长期累积会让高级认知功能受到影响。
D. 对于网络阅读是否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看法大不相同,但相比之下,材料一的看法更有价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专门的电子书阅读器有画线、圈点、批注功能,那么在阅读电子书时使用这些功能,是可能实现深度阅读的。
B. 材料二中所提及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关于网络阅读的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第四段的相关观点。
C. 虽然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并且在阅读方式上与深度阅读也有所不同,但这两种阅读都有获取信息的功效。
D. 材料二中提到,年轻人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时能长时间维持注意力,这一现象表明注意力涣散的原因或许是兴趣不足。
3.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开篇,这种方式既为严肃的学术思考设置了生动轻松的入口,又彰显了文章所谈问题的现实意义。
B. 文章引用鲍尔斯《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的话语,意在强调深度经验对人类的重要性,进而论证深度阅读的重要价值。
C. 文章以摄影与肖像画的关系,类比电子阅读与纸质书阅读的关系,表明电子阅读可能帮助纸质书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
D. 文章先引出纸上阅读与屏幕阅读话题,然后深入剖析各自存在的利弊,最后提出通过分工使书籍回归深度阅读的设想。
4. 材料一第三段引用艾柯的话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材料二中针对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一看法,作者是怎样逐步反驳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新题速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报告文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羌村纪事(节选)
许 锋
每个村子都有性格,每个人都有性格。这种性格,和地域、土壤、河流有关,和植物、过往、观念有关,也与南来北往的客、东去西来的车有关。
黄羌村是岭南的一个村。
第一书记
徐海铭开的是自己的别克。两年前刚开来这里时,里程数不到7万公里,现在是10万多公里。
村道,有的路段不错,有的路段不太行,车身起伏,又七拐八拐。这种跑法,费车费油。问他油钱、过路费是否报销,他淡淡地说,不报。
午后的阳光暴烈,透过车窗狠狠晒着他。两年来,乡村的日头已烙在他脸上、胳膊上,一位文质彬彬的大学团委副书记变成了黑黝黝的驻村干部。
我心里琢磨,他在广州、在大学校园里工作得好好的,跑到几百公里外的“穷乡僻壤”一待就要3年,图什么?
黄羌村内有一所小学,学前儿童加小学生总共300多人,有不少是留守儿童。有的孩子长期“脱离”父母,缺乏父爱母爱;有的生于残疾人家庭。孩子小,喜欢“攀比”,心思重,都需要抚慰、治疗。
徐海铭在“四点半课堂”基础上创新推出心理沙盘。
沙盘在村委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米见方,内有细沙,也有孩子们喜欢的成百上千个小物件。我握了一把细沙,缓缓松开,沙子滑过指缝,如时光流水。
几个孩子小鸟似的迟迟疑疑探头进来,见到沙盘,见到模型,见到老师,见到那么多好看的图书,兴奋得叽叽喳喳。
①从“心”出发,精准滴灌,枯萎的禾苗渐显生机。
黄羌村王支书观察,项目开展以来,多数留守儿童明显自信了很多,参加“四点半课堂”的儿童也比刚开始多了不少。
他还拓展了课堂内涵,“红色课堂”、暑期夏令营、暑期兴趣班、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②尝到“教育”的甜头,海铭“死缠烂打”。
学校支持,专门为本村学子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励志奖学金”,开展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全方位参与。
叶同学获得资助,他是土生土长的黄羌村人。
“我发现他是一个有想法、有爱心、积极向上,想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青年,一心想为家乡付出。他因此成了我的重点关注对象。”徐海铭说。
村里虽然农产品丰富,但特色产品缺乏包装设计,难以打出牌子。徐海铭正发愁,“老师,我和我所在的志愿者团队可以为我的家乡提供产品设计。”考上大学后,叶同学在校内组建学生志愿者团队,从一个被帮扶的对象,转变成学校乡村振兴工作的小伙伴,与驻村老师共同探索“驻村干部十帮扶学生志愿者”模式。
师生连心,其利断金。很快,“一点红番薯”等农特产品包装设计出炉。
包装上,印有“心有所薯”四个字。心有所属。黄羌学子的心,为家乡振兴而跃动。
一件件、 一车车农产品风一样飞出黄羌。村民笑了,笑声像斑驳陆离的阳光穿过树隙,满村子晃荡。
“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正在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使命。”
使命, 一个庄重的词语
驻村第一书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从此再没寒暑假,也没有节假日的概念。”
“那你图什么呢?”我终于抛出这个问题。
车还在村道绕来绕去,前方时而浓荫蔽日,时而柳暗花明。
“我有收获。”
他指导叶同学参加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获了铜奖。他立足校企合作、乡村振兴申报的课题获得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立项。他荣获茂名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帮扶,是相互的。”
“我帮扶了乡村,乡村也帮扶了我。”
沉香树
于村道迂回,见路边有一个大棚子,棚子里头有人,都在低头忙活。
猫腰进棚子。近处一个戴草帽的年轻女人正忙活,她叫莲娣,今天和丈夫回娘家帮忙。满满一棚子沉香苗,一列列排得齐整,大概有几万盆。
“油”是沉香的魂。“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周邦彦燎的就是油。油热而生烟,烟起香散,香随影动。③一缕香,香出冷暖,香出人情,香出风雨、溪亭、日暮、沉醉归路。
“香”自苗始。
“一株这样的苗,卖多少钱?”
“10多块吧。”
我惊讶,这座棚子里的苗值三四十万。
她解释:“基苗要1年,入苗要40多天,前后一年半才可以卖。嫁接要雇师傅上门,每天给300元,能嫁接七八百盆。”她指向那边,原来师傅们正在嫁接。
“纯利润大概两三块钱一盆。”
见我们聊得欢,她丈夫也凑了过来。戴着草帽,个头不高,精干,手里攥着一把锋利的小刀。谈笑间,将大棚外侧一棵长了几年的沉香树的表皮削开寸长,削了一层,又削了一层,像削橡皮泥似的——浅褐色的“芯”露了出来。木纹间,丝丝缕缕,层层叠叠,有浓有淡,暗里生香。
这就是油脂。
这“油脂”采下来,可做手串,精油,熏香……可吃。他削下薄薄一层,让我尝,我迟疑了一下,他说,辣辣的,消炎止痛。
④入口品咂,味辛,余味绵长。
沉香乃中药材,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载。
这属于未经人工凿孔而自然成香,贵,以“克”卖,一克几百块。
“一年能挣多少钱?”
她笑,“没仔细算过,挣了再投,投了再挣。”
我替她说,“总之有房,有车,有钱花。日子过得舒坦。”
“差不多吧。我们还得带着师傅们一起过舒坦日子呢!”
笑声顶得两顶草帽一阵晃荡。
看着这夫妻俩,我不由遐想,“沉湎”沉香之香,他们解了惑,开了窍,去了浊气,除了戾气,一团和气。言语间无扭捏作态之姿,显淳朴无华之态,好似那野外的树,质朴的木,温热的风,活在崇山峻岭、草木丛林中,辛苦,但快乐。
林镇长几次说,村干部辛苦。
村干部辛苦,驻村干部也辛苦。
大家为谁辛苦为谁忙?
答案只有两个字:
人民。
(选自《光明日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年三万多公里的路程和黑黝黝的面容,如实记录了徐海铭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付出。
B. 村里明显自信了很多的留守儿童、获得资助后成长迅速并回报家乡的叶同学,都表明徐海铭帮扶的用心。
C. 面对记者“图什么”的疑问,徐海铭明确表示,他帮扶了乡村,同时他也需要乡村的帮扶。
D. 莲娣夫妇与记者言谈甚欢,表现出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付出迈向新生活的自信以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徐海铭推出心理沙盘的良好效果。
B. 句子②中“死缠烂打”贬词褒用,表明徐海铭极想快速求得效果的心理。
C. 句子③凸显了沉香的作用,同时化用李清照的词,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D. 句子④一语双关,表面写沉香的味道,实际写劳作虽苦但苦后甘来,余味悠长。
8. 文本开头提到“每个村子都有性格”,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黄羌村的“性格”。
9. 本文作为一篇报告文学,在聚焦社会热点、展现时代精神、展开深刻思考方面,切实展现了其时代性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新题速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仇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古人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若遂来请,靡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已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竟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
(节选自《贞观政要·节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每画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日A不啻B足矣C若以为D不足E更万倍F过G此H亦不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固知见可欲”与“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季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古代把农历夏季三个月依次称作仲夏、孟夏、季夏。
C.“诚不可施于百姓”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D.“朕安得闻此言”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两句中的“安”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以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而没有人抱怨与秦始皇营建宫室却遭到人民反对之事对比,向大臣阐述了做事要贵顺物情之理。
B.唐太宗要求自王公及之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之事过于豪华就必须停止供应并查处,从而使得贞观年间社会崇尚简朴风俗。
C.贞观二年,因为唐太宗有气疾,公卿于是上书请求修建一座阁子给唐太宗居住,唐太宗考虑到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不允许修建。
D.唐太宗把奢侈纵欲视为王朝败亡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如果皇帝只知道享受,那么他就离灭亡不远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
译文:
(2)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译文:
14.文中魏征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请作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错,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他要求学生在读指定的读物“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时要读实体书,而不是要求所有读物都必须读实体书。C.“长期累积会让高级认知功能受到影响”错,从材料二第三段可知,作者认为“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D .“材料一的看法更有价值”错,属于无中生有。综观材料一和材料二,两位作者的看法都有合理之处,都能给人以启发,没有充分的依据判定哪一个更有价值。故选B。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表述绝对。由材料一第七自然段的“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知,纸质书籍中有一部分是浅层读物;而且文中也没有信息表明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故选C。
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深入剖析各自存在的利弊”错,材料一“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是浏览型的信息获取。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辅助手段,如在书页上画线、圈点、写心得或做笔记”“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以使得书籍回归到一种更具特质的重要功能—深度阅读”,由此看出,材料一没有剖析纸上阅读的弊端。故选D。
4.
【答案】①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为文章提倡阅读书籍提供依据。
②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互联网时代让每一个人都必须阅读文字,引出下文“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的论断并进而作深入辨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三段“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曾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了题为‘书的未来’的演讲。他说,‘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做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可看出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为文章提倡阅读书籍提供依据。
②材料一第三段“他还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回到了字母。计算机让我们返回古登堡星系。从此,每个人都必须阅读’”,可看出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互联网时代让每一个人都必须阅读文字,引出下文“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的论断并进而作深入辨析。
5.
【答案】①首先用类比论证反驳,指出互联网对大脑的改变与人们日常活动对大脑的改变强度差不多,不足以使注意力无法集中。
②接着用因果论证反驳,指出大脑适应性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保守的,思维的基本构架无法彻底重建,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不会出现。
③然后用反证法(假设论证)反驳,假设已经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那么这必然导致阅读较长文本、数学成就等许多高级认知能力下降,而这些现象并未出现,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是伪命题。
④最后用举例论证反驳,以年轻人能集中注意力观看《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电影和《壁花少年》等喜欢的小说为例,反驳“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材料二第一段提出“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注意力的迅速转换是发生在思维线路中的一种实在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第二段进行驳论“对于这些说法,我持怀疑态度。网络阅读和网上冲浪确实会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但这种改变与买汽油、看到陌生人微笑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类似,因为大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时都在发生着这样无关紧要的变化”。
由此看出,首先用类比论证反驳,指出互联网对大脑的改变与人们日常活动对大脑的改变强度差不多,不足以使注意力无法集中。
②材料二第三段“虽然大脑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否意味着它会接受网络阅读注意力的频繁转换导致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况呢?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思维的基本架构是无法彻底重建的,认知系统各部分(视觉、注意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如果一个部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失去了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那么这种变化会通过串联整个认知系统,影响思维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架构。实际上,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
由此看出,接着用因果论证反驳,指出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保守的,思维的基本构架无法彻底重建,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不会出现。
③材料二第三段“换个角度看,如果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那么人们阅读较长文本的兴趣就会降低,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下降,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成就,以及许多依靠注意力的高级认知功能都会受到影响,显然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由此看出,然后用反证法(假设论证)反驳,假设已经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那么这必然导致阅读较长文本、数学成就等许多高级认知能力下降,而这些现象并未出现,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是伪命题。
④材料二第四段“我并不知道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年轻一代在维持注意力方面要比父辈更困难。他们可以像其父母一样,在观看诸如《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时,全程集中注意力,也能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比如《壁花少年》时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对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的说法是不相信的”。
由此看出,最后用举例论证反驳,以年轻人能集中注意力观看《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电影和《壁花少年》等喜欢的小说为例,反驳“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看法。
6.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C.“他也需要乡村的帮扶”理解错误,乡村帮扶徐海铭并非徐海铭主观所求,据原文可知,他的初衷并不是要谋求荣誉。
故选C。
7.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句子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B.“表明徐海铭极想快速求得效果的心理”分析错误,文中指徐海铭对教育帮扶的执着、持续用力。
故选B。
8. ①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淳朴的村风民风。②有一心为村民着想、有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驻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徐海铭的四点半课堂、心理沙盘,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励志奖学金”都是从村民的实际需要出发。③有响应号召、积极行动起来、靠自身的勤劳努力走向幸福生活的村民。莲娣夫妇辛勤培育沉香树苗,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美好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每个村子都有性格”,这里的“性格”指的是村子的风格特点、优秀品质等。
①结合“村里虽然农产品丰富”“一件件、 一车车农产品风一样飞出黄羌。村民笑了,笑声像斑驳陆离的阳光穿过树隙,满村子晃荡”“言语间无扭捏作态之姿,显淳朴无华之态”可知,黄羌村农产品资源丰富,村民辛勤劳作,村风民风淳朴。
②有一心为村民着想、有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驻村干部。徐海铭作为第一驻村书记,他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从百姓的需要出发,不仅扶植乡村产业,带领人民致富,更注重“育心”,关爱留守儿童,培养能带动乡村致富的接班人。
③有响应号召、积极行动起来、靠自身的勤劳努力走向幸福生活的村民。莲娣夫妇与记者言谈甚欢,表现出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付出迈向新生活的自信以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
9. ①本文聚焦精准扶贫的社会热点:徐海铭作为第一驻村书记,他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从百姓的需要出发,不仅扶植乡村产业,带领人民致富,更注重“育心”,关爱留守儿童,培养能带动乡村致富的接班人。②展现了踏实肯干、努力奋斗、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徐海铭与莲娣夫妇的踏实肯干努力奋斗、叶同学与驻村干部一起探索全新的工作模式等。③展开深刻思考:驻村工作不仅是帮扶乡村,同时也是在成就自己;精准扶贫不仅改变了这里人们的生活状况,更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深刻诠释了驻村工作是为了人民的精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点的能力。
①本文聚焦精准扶贫的社会热点:徐海铭在“四点半课堂”基础上创新推出心理沙盘,“项目开展以来,多数留守儿童明显自信了很多”,“我发现他是一个有想法、有爱心、积极向上,想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青年,一心想为家乡付出。他因此成了我的重点关注对象。”村里明显自信了很多的留守儿童、获得资助后成长迅速并回报家乡的叶同学,都表明徐海铭帮扶的用心。徐海铭的四点半课堂、心理沙盘,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励志奖学金”都是从村民的实际需要出发。
②展现了踏实肯干、努力奋斗、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两年三万多公里的路程和黑黝黝的面容,如实记录了徐海铭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付出;莲娣夫妇与记者言谈甚欢,表现出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付出迈向新生活的自信以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叶同学在校内组建学生志愿者团队,从一个被帮扶的对象,转变成学校乡村振兴工作的小伙伴,与驻村老师共同探索‘驻村干部十帮扶学生志愿者’模式”叶同学与驻村干部一起探索全新的工作模式等。
③展开深刻思考:“帮扶,是相互的”“我帮扶了乡村,乡村也帮扶了我”驻村工作不仅是帮扶乡村,同时也是在成就自己;“项目开展以来,多数留守儿童明显自信了很多”,叶同学获得资助后成长迅速并回报家乡,精准扶贫不仅改变了这里人们的生活状况,更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大家为谁辛苦为谁忙?答案只有两个字:人民”驻村第一书记徐海铭的事迹深刻诠释了驻村工作是为了人民的精髓。
10.CEH
解析 根据前文及画波浪线部分“若以为足……”“若以为不足……”提示语可知,魏征说的是两种情况,“若”前应断开,“不足”后应断开;“过此”意思是“超过这个(指现在这个状况)”,“此”后应断开。
11.B
解析 A项本来/险固地势。B项“古代把农历夏季三个月依次称作仲夏、孟夏、季夏”错,应是依次称作孟夏、仲夏、季夏。C项均为实在、确实。D项怎么/哪里。
12. C
解析 “因为唐太宗有气疾,公卿于是上书请求修建一座阁子给唐太宗居住”错。原文是“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若遂来请,麻费良多·…”,可见,公卿上书请求修建一座暖阁给唐太宗居住是依照《礼》的规定,且现在夏天暑气没有退却,秋天凉气刚刚开始,皇宫中非常潮湿。选项强加因果
13.(1)我现在想造一座宫殿,材木工具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事,于是不再建造。
(2)我功德比不上汉文帝,可比他还要奢侈浪费,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
解析 (1)“欲”,想;“具”,准备好;“作”,建造。
(2)“不逮”,比不上;“过”,超过;“岂……也”,难道……吗;“道”,道理。
14.①过于奢侈,贪得无厌。②滥用刑罚。③上行下效。
解析 根据“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可概括为:过于奢侈,贪得无厌。根据“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可概括为:滥用刑罚。根据“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竟为无限,遂至灭亡”可概括为,上行下效。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自古帝王凡是有兴土木的大事,必须以物资人力来衡量利弊。当初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的人力极多,而没有抱怨的人,是因为顺应了民心,众人能享受建设成果。秦始皇营建宫室,但人民非常反对,因为(秦始皇)是为了满足其私欲,建设成果不和人民一起享受。我现在想造一座宫殿,材木工具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事,于是不再建造。古人曾说:‘不看见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百姓的心思不被扰乱。’本来就知道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东西,心就一定会乱了。就像雕镂器物、珠玉服玩,如果只知道享受它们,那么灭亡的时候就能数着日子到来了。自王公以下,府第、住宅、车服、婚嫁、丧葬,服装器物不符合他的级别的,便一切都停止供应并查处。”所以二十年来,风俗简朴,衣服没有锦绣,财产富饶,没有饥饿的坏情况。
贞观二年,公卿上奏说:“依《礼》中所讲的,六月夏日,可以居住在凉台。但是现在夏天暑气没有退却,秋天凉气刚刚开始,皇宫中地势低而潮湿,所以请求修建一座暖阁让您居住。”太宗说:“我有哮喘病,难道会不怕潮湿 但如果修建的话,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以前汉文帝想修建露台,却因为怜惜十户百姓家产(而放弃这个想法),我功德比不上汉文帝,可比他还要奢侈浪费,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 ”所以公卿再三上书,太宗就是不允许。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臣说:“用华丽的方式装饰宫殿,游览、观赏池台,是帝王想做的事情,(也是)百姓不希望(帝王)做的事情。帝王想要做这些的原因是要享乐,百姓不希望的原因是(那样会造成他们)劳累疲弊。孔子说:‘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话,那就是恕!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劳累疲弊的事情,实在不可以强加在百姓身上。我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件事都可以自己决定,当然能自我约束,如果百姓不想做,就要顺应他们的情况。”魏征说:“陛下本来已经爱民,每每约束自己来顺应百姓。臣听说:‘为别人着想的人能康健,为使自己快乐而自私夺利的人不能长存。’隋炀帝思想贪得无厌,只喜欢奢侈,主管官员一旦有大工程,稍不如意,就以严刑待之。上级喜欢的,下级就千方百计奉承,长此以往,直到灭亡的一天。这不只是书中记载,陛下也目睹过。因为他(隋炀帝)暴虐,所以顺应天命陛下取代他。如果陛下知足,那么现在的尊贵富足就可满足;如果陛下不知足,就超过现在一万倍也不会知足。”太宗说:“爱卿说得很好!不是你,我怎么能听到这番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