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文学类文本(散文语句理解题)
【考情诊断】
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就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语句。“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这些语句通常包括以下几类语句: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结构复杂句、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主旨情感句(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
【类题举隅】
示例1:龙应台《寂寞》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老鹰独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参考答案】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鹰人格化了,它如同沉静、深沉的自然界智者。作者对老鹰的关注,也是把自己所推崇的独立、冷静的人生态度附着在老鹰身上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艺术能力。赏析的关键是审读语句,分析并提炼语句的表达特点。第一句是拟人修辞,将老鹰人格化了,从“沉静”“独立”等关键词中可以揣摩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二句与第一句句式相同,可见作者是把老鹰自比,把自己的人生态度附着在鹰身上了。
示例2:沈天鸿《嘉峪关归去来》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首段画线的句子。
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杀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十五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
【参考答案】
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②想象丰富,让人仿佛置身战争情境。③化静为动,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感,反衬下文嘉峪关的肃穆。④烘托手法(衬托也可),用文殊山、黑山以及关前黄昏景象衬托嘉峪关形势险要,突出嘉峪关重要的战略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注意从运用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等角度加以品味。所给语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了烘托、动静结合等表达手法。
示例3:李玉良《离我最近的草》
第④段画线语句写了铁路边的沙蓬,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那天,我看到一个独特的景象:一大群沙蓬站在护网外,如天真而又充满幻想的孩子,好奇地看着急驶的火车。还有很多沙蓬,有的跑到山洼,有的跑到水沟,它们在背风的地方躲避着,好像跑得有点累了,歇在了那里。
【参考答案】
运用了比拟的修辞,赋予沙蓬孩子的特征,使沙蓬的形象生动起来;把沙蓬比作孩子,形象地突出了沙蓬天真的特征;与上文沙蓬给作者的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作者改变对沙蓬的看法作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明确表达技巧,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故不能单说是拟人,然后可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再联系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
【考教衔接】
示例1:《故都的秋》第2段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在语言上有何特色?(6分)
【参考答案】
这句话从反面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外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示例2:
1.情感义
【举例】《故都的秋》: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分析】“饱尝” 指充分地品尝,用味觉写感觉,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向往和思念之情,情感真切。
2.比喻义
【举例】《荷塘月色》: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分析】“酣眠”指熟睡,“小睡”指短时间睡眠。二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酣眠”喻满月的朗照,“小睡”喻疏云遮掩的淡淡月色,表现出作者此刻获得了暂时的宁静。
3.象征义
【举例】《上图书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分析】在这里,“豁然开朗”的表层含义是光线的充足使作者阅读时心情非常愉悦;深层含义是北平的解放使作者的内心对新中国的到来充满了喜悦,作者憧憬着为国效力。
4.双关义
【举例】《上图书馆》: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分析】“温情和宁静的光”,表层含义是指灯光带来的光明与温暖;深层含义是指阅读的书籍让“我”进入到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5.指代义
【举例】《我与地坛》: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分析】“一个世界”指喧嚣的现实社会,“另一个世界”是指可以让“我”冷静地思考人生的古园。
6.语义
【举例】《记念刘和珍君》: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分析】“伟绩”褒义贬用,其含义就是段祺瑞政府制造的“三一八”惨案。
【典题呈现】
(2023·湖北武汉·高三华中师大一附中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下的风景
——沈从文与我
黄永玉
从十二岁出来,在外头生活了将近四十五年,才觉得我们那个县城实在是太小了。不过,在天涯海角,我都为它而骄傲,它就应该是那么小,那么精致而严密,那么结实。它也实在是太美了,以致以后的几十年我到哪里也觉得还是我自己的故乡好;原来,有时候,还以为可能是自己的偏见。最近两次听到新西兰的老人艾黎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第一是湖南凤凰,第二是福建的长汀……”他是以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六十年的老朋友说这番话的,我真是感激而高兴。
我那个城,在湘西靠贵州省的山洼里。城一半在起伏的小山坡上,有一些峡谷,一些古老的森林和草地,用一道精致的石头城墙上上下下地绣起一个圈来圈住。圈外头仍然那么好看,有一座大桥,桥上层叠着二十四间住家的房子,晴天里晾着红红绿绿的衣服,桥中间是一条有瓦顶棚的小街,卖着奇奇怪怪的东西。桥下游的河流拐了一个弯,有学问的设计师在拐弯的地方使尽了本事,盖了一座万寿宫,宫外左侧还点缀一座小白塔。于是,成天就能在桥上欣赏好看的倒影。
城里城外都是密密的、暗蓝色的参天大树,街上红石板青石板铺的路,路底有下水道,蔷薇、木香、狗脚梅、桔柚,诸多花果树木往往从家家户户的白墙里探出枝条来。关起门,下雨的时候,能听到穿生牛皮钉鞋的过路人叮叮叮地从门口走过。还能听到庙中建筑四角的“铁马”风铎叮叮当当的声音,下雪的时候,尤其动人,因为经常一落即有二尺来厚。
最近我在家乡听到一个苗族老人这么说,打从县城对面的“累烧坡”半山下来,就能听到城里“哄哄哄”的市声,闻到油炸粑粑的香味道。实际上那距离还在六七里之遥。
城里多清泉,泉水从山岩石缝里渗透出来,古老的祖先就着石壁挖了一眼一眼壁炉似的竖穹,人们用新竹子做成的长勺从里头将水舀起来。年代久远,泉水四周长满了羊齿植物,映得周围一片绿,想起宋人赞美柳永的话:“有井水处必有柳词”,我想,好诗好词总是应该在这种地方长出来才好。
有一天傍晚,我正在孔庙前文星街和一群孩子进行一场简直像真的厮杀的游戏,忽然一个孩子告诉我,你们家来了个北京客人!
我从来没亲眼见过北京客人。我们家有许许多多北京、上海的照片,那都是我的亲戚们寄回来让大人们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它又不是糖,不是玩意,看看也就忘了。这一次来的是真人,那可不是个随随便便的事。
这个人和祖母围着火炉膛在矮凳上坐着,轻言细语地说着话,回头看见了我。
“这是老大吗?”那个人问。
“是呀!”祖母说,“底下还有四个咧!真是旺丁不旺财啊!”
“喂!”我问,“你是北京来的吗?”
“怎么那样口气?叫二表叔!”祖母说,“是你的从文表叔!”
我笑了,在他周围看了一圈,平平常常,穿了件灰布长衫。
“嗯……你坐过火车和轮船?”
他点点头。
“那好!”我说完马上冲出门去,继续我的战斗。一切一切就那么淡漠了。
几年以后,我将小学毕业,妈妈叫我到四十五里外的外婆家去告穷,给骂了一顿,倒也在外婆家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天,一个中学生和我谈了一些很深奥的问题,我一点也不懂,但我马上即将小学毕业,不能在这个中学生面前丢人,硬着头皮装着对答如流的口气问他,是不是知道从凤凰到北京要坐几次轮船和几次火车?
他好像也不太懂,这教我非常快乐。于是我又问他:知不知道北京的沈从文?他是我爸爸的表弟,我的表叔。
“知道!他是个文学家,写过许多书,我有他的书,好极了,都是凤凰口气,都是凤凰事情,你要不要看?我有,我就给你拿去!”
他借的一本书叫作《八骏图》,我看了半天也不懂,“怎么搞的?见过这个人,又不认得他的书?写些什么狗皮唠糟的事?老子一点也不明白……”我把书还给那个中学生。
“怎么样?”
“唔、唔、唔。”
许多年过去了。
我流浪在福建德化山区里,在一家小瓷器作坊里做小工。我还不明白世界上有一种叫作工资的东西,所以老板给我水平极差的三顿伙食已经十分满足。有一天,老板说我的头发长得已经很不成话,简直像个犯人的时候,居然给了我一块钱。我高高兴兴地去理了一个“分头”,剩下的七角钱在书店买了一本《昆明冬景》。
我是冲着“沈从文”三个字去买的。钻进阁楼上又看了半天,仍然是一点意思也不懂。这我可真火了。我怎么可以一点也不懂呢?就这么七角钱?你还是我表叔,我怎么一点也不明白你在说些什么呢?七角钱,你知不知道我这七角钱要派多少用场?知不知道我日子多不好过?我可怜的七角钱……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只身来到上海,生活困难得相当可以了,我已经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他有过一篇长文章谈我的父母和我的行状,与其说是我的有趣的家世,不如说是我们乡土知识分子在大的历史变革中的写照。表面上,这文章有如山峦上抑扬的牧笛与江流上浮游的船歌相呼应的小协奏,实质上,这文章道尽了旧时代小知识分子与小山城相互依存的哀哀欲绝的悲惨命运。我在傍晚的大上海的马路上买到了这张报纸,就着街灯,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眼泪湿了报纸,热闹的街肆中没有任何过路的人打扰我,谁也不知道这哭着的孩子正读着他自己的故事……
我们那个小小山城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常常令孩子们产生奔赴他乡献身的幻想。从历史角度看来,这既不协调且充满悲凉,以至表叔和我都是在十二三岁时背着小小包袱,顺着小河,穿过洞庭去“翻阅另一本大书”的。
(有删改)
★人们评价沈从文的文学语言“流淌着诗意”,黄永玉先生也承继了这一特点,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
【答案】
①叠词、拟声词的运用,有音韵的美感,如“密密地”“叮叮当当”;②色彩丰富,画面感强,带给读者诗意的联想。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语言的能力。①“城里城外都是密密的、暗蓝色的参天大树”“诸多花果树木往往从家家户户的白墙里探出枝条来”“能听到穿生牛皮钉鞋的过路人叮叮叮地从门口走过”“还能听到庙中建筑四角的‘铁马’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这些句子中运用了很多叠词、拟声词,如“密密”“家家户户”“叮叮叮”“叮叮当当”,这些词语很有音韵的美感,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②“暗蓝色的参天大树”“红石板青石板铺的路”“白墙”,这些句子中运用了很多色彩词,色彩丰富;而且“城里城外都是密密的、暗蓝色的参天大树”“蔷薇、木香、狗脚梅、橘柚,诸多花果树木往往从家家户户的白墙里探出枝条来”这些描写画面感强,带着湘西特有的诗意氛围,带给读者诗意的联想。
【命题分析】
【设问方式】
1.文章某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作者以“××”为题,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3.文章第×段运用了某种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的话的作用。
5.请结合全文简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6.文章第×段,作者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7.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8.文中划线句子是否可以改为“……”,为何?
9.文章第×段的安排有何艺术效果?
10.文章第×段在结构上有何巧妙之处?
【解题思路】
1.审题定向
“赏析”“解释”等作答动词和“含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方法
(1)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2)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分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意的分析,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语句的含意常在其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就有表述,答题时,或者直接引用原句,或者理解后进行转述。
(3)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我们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4)看句子的位置。
就重要句子来说,揭示段意的,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结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
(5)辨析修辞,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文中的有些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6)抓句子主干和句间关系,关注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对较为复杂的单句,可通过理清文句的主干和枝叶,来达到理解文句句意的目的;对复句来说,要分析层次,明确层次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条进行叙述。
【方法指导】
题型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重要“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
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②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③特殊指代意义(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词语;
④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⑤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题型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这些关键性句子具体说来,是指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结构复杂句、主旨情感句(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
“内看+外联”准解句子含意
解题 技巧 内看(审视句子内部语境) 一看句中的关键词 句子中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词,只要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就可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
二看句子本身表达的特点,是否使用了某种技巧(尤其是修辞手法) 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技巧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技巧的意思明确的句子。
三看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 如果是复杂的单句,先找出句子主干,后归纳修饰、限制及补充成分的意思;如果是复句,则要先明确句间关系,逐层分析,后体会整个复句的意思。
解题 技巧 外联(联系句子外部语境) 一联该句的位置 ①总领句,从其下面的内容入手;②过渡句,前瞻上文,后顾下文;③总结句,根据上文内容归纳;④照应句,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
二联相邻语句 根据其前后句子的意思,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意。
三联所在的段落及文章主旨 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句意。
【提分策略】
分析句段作用“4角度”
1.内容方面(理解能力)
内容方面的作用是最基础的作用,即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什么。
如:人、物、景——特点
事——交到时间、地点、人物、关键事件
情、理——阐释了什么道理/点明了主旨
2.结构方面(文本特征)
即内容与上下文、前后文、乃至全文内容之间的关系。而具体是什么样的作用,首先需要进行定位,因为位置不同,作用就不同。
(1)开头:①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关于……的描写
②前后呼应:照应上文的…内容,为下文……的情节埋下伏笔/做铺垫
③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某种氛围,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为抒情做铺垫……)
(3)结尾: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卒章显志;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使文章委婉含蓄,言已尽而意无穷。
3.主题方面(情感价值观)
散文中所有的艺术手法,无非都是为传情达意而服务,因此对于句段作用的赏析,不可避免地会谈到它对主旨传达的作用,即用什么样的方式传达出了怎样的主题。
(1)人、事。物、景→作者态度(赞美、崇敬、批判、喜爱、厌恶)。
(2)命运、结局、社会现象→原因的认识(引人深思/省)
4.给人感受(审美趣味)
散文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手法,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在答题过程中,也要注意品味。
语音修辞(节奏、韵律、气势)
词语修辞(生动形象、逼真鲜明)
引用(诗词-典雅含蓄,名言-说服力)
插叙(跌宕、神话鬼怪-传奇色彩)
悬念/跌宕/突转(引人入胜,激发阅读兴趣)
留白/戛然而止/以景作结(留给人想象和思考,回味无穷)
答题模板:
①内容:手法+特点/事件相关信息→生动、形象、丰富
②结构:上下文内容间的关系(相反、相承、相关、相同-对比映衬、承上启下、伏笔铺垫、呼应照应)
③主题:内容→情感态度、原因探究
④给人感受:特殊手法使用带给人的感觉。
分析句子含意“6法”
1.结合语境法
分析句子含意首要的是分析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把握其前后句子的意思,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意。
2.抓关键词法
句子中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词,只要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就可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
3.分析句子位置法
这一方法适用于行文思路句。如是总领句,句意就从其下面的内容入手总结;如是过渡句,要前瞻上文,后顾下文,确定答案;如是总结句要根据上文内容归纳意义;至于照应句,则要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和对文章结构起到什么作用。
4.剖析句子结构法
这一方法只适用于结构复杂的句子。如果是复杂的单句,先找出句子主干,后归纳修饰限制及补充成分的作用;如果是复句,则要先区分句间关系,后体会整个复句的意思。
5.联系主旨思考法
这一方法最适用于文眼句,因为文眼句本就是彰显作者的主要的情感与观点,揭示主旨的句子。
6.技巧句子还原法
即将使用了技巧的句子“翻译”成没有技巧的句子,如将比喻句子陈述成不使用比喻的句子。
答题模板:
手法+内容(本句意思,本句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
【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订(原卷如此。“订”应为“定”——编者注)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题目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解题思维]——对照纠错,查漏补缺
第一步,根据位置,分析作用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时应先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确定其在文中的作用。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所描写的行业辛苦,引出结尾处裁缝行业给“我”带来的人生启示。
第二步,抓关键词,分析含意
抓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结合前后语境,分析其含意。理解本句的意思关键要明确“一样”的具体内涵,从文中“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干裁缝真的很辛苦”可知,裁缝是辛苦的谋生行当,而“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则含蓄地表达了“我”对这一行业的深厚情感和对辛苦踏实劳作、平稳真切生活的肯定。
【参考答案】
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2分)
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3分)
【即时巩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
江南的记忆
丽尼
虽然不是从那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孩子,然而,我是这样深地记忆着那土地。
我底记忆是深沉的。
我记忆着那丰饶的、和平的土地。我记得,从幼小的时候,我就知道那里是丰饶而和平的土地。人们告诉我:“湖的沿岸,是丰饶而和平的土地,从古以来。那里是出名地出产着丝、茶、鱼和米;人民是那么和平,有些人,在他们一整生也不曾听见过枪声。”
真的,湖水是那么温柔,永远只是私语着无穷尽的温柔的故事。大地总是静寂,人们耕作着,从祖父底时代起,在同样的田地。
没有枪声曾经打破过这里的沉寂。
然而,强盗们用火与炮侵略到家园里来了,连湖水也从湖面翻腾着,直到湖底。
屠杀和奸淫!(多少的青年遭了杀害,多少的女人蒙了羞耻啊!)
我记忆着那土地。我记得,在一次夜行车上,我曾经一手搂着发热的孩子,用另一只手在一个小小的本子上,握着短短的铅笔,兴奋而又惭愧地,借着月光,写下了几个大字:
“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底!”
夜是静的,湖是静的,整个的大地,也是静寂着的。
我记得有乳白色的月光映照着湖水,远山则笼罩在乳白色的雾里。
湖是否仍然静着呢?许多的茅舍、许多的竹篱,是否仍然静着呢?是否仍有年轻的姑娘引导着羊群休息在祖宗的坟园里,或者小孩子们赤裸着身体,站在湖边,望着渔船归自天际?
不能记忆了!然而,我底记忆是深沉的。
我记忆着那个夜晚,在朦胧的星光之下,有母亲疯狂地撕扯着自己底头发,为着不知失落到什么地方去了的孩子,她用嘶哑的喉咙大声喊叫,并且哭泣。
老祖母流下眼泪来了:“在竹林掩蔽着的坟园里躺着的一老公公,庇护着儿孙们罢。让他们一个一个大起来,让他们全都强壮。别教他们无病无灾就给别人杀死,如同可怜的山羊。他们全走了,可是他们会回来的。他们会回来,从山里,回到故乡的湖边,用这湖里的水,来祭奠你。”
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
几十年,从祖父的时代起,就何曾听见过枪声?只要湖里和山里仍然产着鱼和茶,田里和地里依然产着丝和米,我们总不少一碗饭吃。虽然这一切的财富不全是属于自己,然而——“我们不能跟别人争夺,我们靠着老天爷给我们一碗饭吃。”
没有怨恨,也没有妒嫉。“所有这些,算什么呢?”生活原来是卑微的,那么,就卑微地生活着罢,在地母底怀抱里。
到处都是茅舍和竹篱,河湖港汊,将一切的地方连在一起。这里,连狗子也不会对异乡人发吠的。
“异乡人么?难道是强盗,是仇敌?”
“怕什么呢?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生死有命!管他是什么罢,完粮纳税,难道还有不让活着的么?是老百姓啊,是良民,又不是别的什么的。”
然而,就是不让活着!
杀戮和奸淫(年轻的男子和妇人,在整个湖畔是早已绝迹了)。
离别了,遍地的翠绿和金黄,
离别了,故园,家乡;
离别了,竹林里的祖先底坟场,
离别了,水色,湖光。
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
“难道就不能再看见了么?难道儿孙们就不能再回来么?难道连一个葬身之处也会没有,永远漂浮着,如同浮萍,在陌生的地方?”
羊群也都垂头悲哀了,风吹过了无人烟的荒场。
湖水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世世代代的仇恨和悲伤。
我记忆着我那土地,虽然我不是从那土地生长起来的儿子。我底记忆是深沉的。
我永远不能忘记,在那一天,当我拿起了新闻纸,含着眼泪,止不住兴奋和欢喜,读了这样的消息:
江南,我们底!
丰饶的、和平的土地。自古以来,在那里出产着丝、茶和鱼、米。那里的人民是那么和平,有的人,有五十年不曾听见过枪声。
但是,现在,为了民族,为了自己。
他们,一个一个地,在他们底手里,拿起了自己的武器。
他们勇敢地参加了战争着的集团。
在每一个江南的角落里,打游击!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
(选自《文丛》第二卷合订本,有删节)
文本二:
中国散文最常见的抒情表现方式,是“缘情于景”。西方的抒情文学传统在抒情方式上,偏于直抒胸臆,敢于表达个人的主观感情和思想。而中国散文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则偏重于情景交融、物我比兴,以期更委婉、曲折、含蓄地传达情思和生命体悟,从而达到“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境界。
中国散文的另一个抒情表现手段,是十分重视气韵和音乐性,这一点也是西方的散文所欠缺的。无论是庄子想象飞扬的“逍遥游”,司马迁的“无韵之离骚”,还是唐宋八大家的山水游记,甚至是韩愈、朱熹一路的说理文,无一例外都写得酣畅淋漓、气韵生动,韵在物外,情在理中,达到了“文”和“笔”的高度统一。
修辞立其诚。重视修辞、文采、表达的婉曲含蓄,这是汉字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散文的一大特色,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重要抒情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散文的书写不是一般的书写,而是凝聚着中国诗性文化的审美情趣,烙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的书写。
(选自《文艺理论研究》,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一句串联起前后内容,从一个历经沧桑与磨难的老人的角度描写了侵略者的暴行。
B.“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底!”这几个大字朴素刚健,感情激越,直接写出了作者对故乡江南的热爱之情。
C.四句“离别了”,通过具体化的物象,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侵略者杀戮和奸淫的暴行给中国人带来的惨痛伤害。
D.“我们不能跟别人争夺,我们靠着老天爷给我们一碗饭吃”既反映中国人的温顺、善良,也突出侵略者的凶残。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水是那么温柔,永远只是私语着无穷尽的温柔的故事”运用拟人手法突出记忆中江南的静寂、和平。
B.文章首尾呼应,以丰饶的、和平的江南开头和结束,结构严谨,结尾升华主题,中国人在苦难中奋起反抗。
C.本文不重写引起人们感伤的意象,而是转向现实中的母亲、老祖母、祖父等濒临绝境的人物,现实感强烈。
D.作者在对江南风景一往情深的赞誉里隐藏着对江南沦陷的深创巨痛,浸透着作家浓郁的情感体验,意味深长。
3.文本一中画线句“不能记忆了!然而,我底记忆是深沉的”蕴含深意,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中论述了中国散文的抒情特点,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柳庄拜谒左宗棠
蔡勋建
雪好像学会了“遁地法”,很快就潜入地下;春却像尚未完全孵化的小鸡,还在硬壳一般的田野与草丛里挣扎。那天,我们一路追着北去的湘江,行色匆匆来到柳庄。
柳庄,湘江附近的仿古院落,左宗棠早年耕读之地。远处山野披褐、草木凋零,眼前池塘水瘦、庭院深深。院墙门楣大书“柳庄”二字,是左公手迹。黛青燕子瓦屋顶,白垩墙面,镂空红窗,古意浸染。岁月倏忽,左公逝去132年矣。
为什么叫柳庄?我有两种解读:柳庄所在的樟树镇巡山村,过去叫柳家冲,柳家冲里建柳庄,合情合理。再是,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柳庄是他出仕前的旧居,既为农夫,半耕半读,住柳庄也符合身份。然而我想说的是,左宗棠似乎很早就对“柳”情有独钟,在他“湘上农人”正房有一副楹联“士运穷时弥见节,柳枝到处可成阴”,颇值得研究。柳树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精神标志,一种心灵寄托。我仿佛感到左宗棠没走多远,我依稀看到一个年轻而如柳般柔韧的身影仍在这山前屋后躬耕陇亩,种稻植茶。
左宗棠是一介书生,但读书并不走运。他生性颖悟,少负大志。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15岁时,他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高中第二名,道光十二年参加湖南乡试是第十八名。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三次不第,就等于当今学子没有高等学历文凭,可左宗棠与人不同,他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所谓“经世致用”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
朴存阁是左宗棠的居室,上有一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是左公23岁成婚时的新房自拟联。这是他的座右铭,是他的人格宣言。1857年,左宗棠蛰伏至45岁时迁居长沙。在他的人生行旅与政治生涯中,柳庄,就是他在湘江边的一个码头,是苦苦等待时的一艘船。
1849年,时年64岁的林则徐途经长沙,点名要见左宗棠。于诚惶诚恐中,左宗棠面晤老英雄,将平生所学、毕生赍志尽付一夜长谈。林则徐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悉数赠之。临别,林则徐还将自己的座右铭书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翌年,林则徐回福建后身染重病,临终前竟命次子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极力举荐左宗棠人才难得。由此,湘江边上留下了一段“左林会晤”的人间佳话。巧合的是,后来,1876年,左宗棠刚好是在他64岁那年征战新疆。他身虽老迈,但终不负林公所托,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率领数万湖湘子弟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将碧眼儿阿古柏们赶回老家。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让整个世界听到了东方睡狮的惊天怒吼。
柳庄不是左宗棠的出生地,而是他梦想高飞之地。左公的书房,极简陋极寻常:破旧的木柜蜷缩墙角;可能还是柳木制作的桌椅板凳,土得掉渣;桌上的马灯、墨砚,都有厚厚黑黑的包浆。但这的确是左公用过的原物。踱步陋室,我想到两个问题:其一,封疆大吏陶澍为什么会那么喜欢他?陶澍不但与左宗棠成为忘年之交,还结下儿女亲家,年龄悬殊不说,门第也相差甚远。其二,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何也那么赏识他,甚至“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我知道布衣左宗棠曾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终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不下。我也知道左宗棠出佐过湘幕,且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还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惊天评语。可这都是林公逝世经年后才有的事……我看到了左公不多的几幅书法作品,无论是集句抑或原创,仿佛雪藏有一种博大、深邃的宗教情怀。其中有一联,字也俊秀,语也蕴藉:“能当大事时同仰,自极清修古与齐。”诗言志,歌咏言,谁能说士子出身的左宗棠不是胸有丘壑、志存高远呢?我看到了左宗棠的自信。
我的同行者正忙着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考察,而我则在孤独地寻找,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一个中国符号的行藏,梦想找到某些破译的“密码”。
离开柳庄,望着院内两株新植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左公柳”,我再度想起了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边浩浩荡荡进军,一边沿途植柳。我仿佛看到西域新疆杨柳成行,绿阴满地,凡原湘军所到之处所植之道柳,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它还让我想到而今长沙县的左宗棠墓地两侧华表之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终于没能见到左宗棠,先生毕竟作古百余年矣。柳庄里,“左公柳”依旧寂然鹄立,仿若一袭青衫的左宗棠,气象蔼然,笑容可掬……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宗棠故居之所以得名“柳庄”,是因为此地属于“柳家冲”,也因为左宗棠特别喜欢和推崇柳树,柳树乃是一种精神标志。
B.会试屡屡下第的左宗棠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了“经世致用”的杂书,这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在左宗棠的为政道路上,林则徐和陶澍堪称伯乐;尤其是林则徐的力荐,使左宗棠得以挂帅带兵进入新疆,收复广袤土地。
D.作者认为,左宗棠能凭布衣之身而获得两位封疆大吏的赏识,缘于他胸有丘壑而志存高远,也缘于他才能卓异、充满自信。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将“春”喻为“小鸡”,把“田野与草丛”喻为“硬壳”,交代了拜谒柳庄的时节,生动地表现了冬春交接之际的气候特点。
B.第二段按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进行描述,抓住了典型意象,表现了左宗棠故居的古朴简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敬仰之情。
C.本文多处语言有诗文色彩,如“池塘水瘦、庭院深深”“躬耕陇亩、种稻植茶”,还多处引用对联和诗句,风格雅致且富有文采。
D.文章以柳庄起笔,详细叙述左宗棠的三次落第,介绍他博览群书、与林则徐会晤、收复新疆等事迹,突出了其民族英雄的形象。
7.根据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8.作者在文中说:“柳树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精神标志。或许,还会有某种精神寄托。”请结合全文分析左宗棠与柳树之间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直接写出了作者对故乡江南的热爱”错。原文“虽然不是从那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孩子,然而,我是这样深地记忆着那土地”,据此看出,江南不是作者的故乡。
故选B。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不重写引起人们感伤的意象”错误,文中描写了许多意象;“祖父”也不是现实中的人物。
故选C。
3.①“不能记忆了”是因为江南美好的家园、和平的生活因侵略者的残暴而毁灭;②“我底记忆是深沉”是因为侵略者使无辜中国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暴行永远铭记在作者心中;③通过矛盾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怒、痛恨,从而激发内心的反抗斗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①前文“我记忆着那土地。我记得,在一次夜行车上,我曾经一手搂着发热的孩子,用另一只手在一个小小的本子上,握着短短的铅笔,兴奋而又惭愧地,借着月光,写下了几个大字:‘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底!’”写记忆着江南的美丽土地;“夜是静的,湖是静的,整个的大地,也是静寂着的。我记得有乳白色的月光映照着湖水,远山则笼罩在乳白色的雾里。湖是否仍然静着呢?许多的茅舍、许多的竹篱,是否仍然静着呢?是否仍有年轻的姑娘引导着羊群休息在祖宗的坟园里,或者小孩子们赤裸着身体,站在湖边,望着渔船归自天际”,写记忆着江南的美好风光。据此看出,“不能记忆了”是因为江南原本美好的家园、和平的生活因侵略者的残暴而毁灭;
②后文“我记忆着那个夜晚,在朦胧的星光之下,有母亲疯狂地撕扯着自己底头发,为着不知失落到什么地方去了的孩子,她用嘶哑的喉咙大声喊叫,并且哭泣”“老祖母流下眼泪来了:‘在竹林掩蔽着的坟园里躺着的一老公公,庇护着儿孙们罢。让他们一个一个大起来,让他们全都强壮。别教他们无病无灾就给别人杀死,如同可怜的山羊。他们全走了,可是他们会回来的。他们会回来,从山里,回到故乡的湖边,用这湖里的水,来祭奠你。’”据此看出,“我底记忆是深沉”是因为侵略者使无辜中国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暴行永远铭记在作者心中;
③“不能记忆了”与“我底记忆是深沉的”语意看似相反,但实际上是作者用矛盾的手法来表达对江南原本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实侵略者入侵美好家园的痛恨。据此看出,通过矛盾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怒、痛恨,从而激发内心的反抗斗志。
4.①文本一通过描写记忆中江南的富饶、和平与侵略后江南的破碎、绝望,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体现中国散文偏重于情景交融,委婉、曲折、含蓄地传达情思和生命体悟的特性;②文本一以短句为主,按句分行,重复强调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节奏鲜明,一唱三叹,体现中国散文重视气韵和音乐性的特点;③文本一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守卫美丽国土、赶走侵略者的信念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体现中国散文重视修辞、文采、表达的婉曲含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结合文本二“而中国散文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则偏重于情景交融、物我比兴,以期更委婉、曲折、含蓄地传达情思和生命体悟,从而达到‘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境界”,文本一“湖的沿岸,是丰饶而和平的土地,从古以来。那里是出名地出产着丝、茶、鱼和米;人民是那么和平,有些人,在他们一整生也不曾听见过枪声”“羊群也都垂头悲哀了,风吹过了无人烟的荒场。湖水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世世代代的仇恨和悲伤”可分析出,文本一通过描写记忆中江南的富饶、和平与侵略后江南的破碎、绝望,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体现中国散文偏重于情景交融,委婉、曲折、含蓄地传达情思和生命体悟的特性;
②结合文本二“中国散文的另一个抒情表现手段,是十分重视气韵和音乐性……无一例外都写得酣畅淋漓、气韵生动,韵在物外,情在理中,达到了‘文’和‘笔’的高度统一”,文本一“离别了,遍地的翠绿和金黄,离别了,故园,家乡;离别了,竹林里的祖先底坟场,离别了,水色,湖光”可分析出,文本一以短句为主,按句分行,重复强调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节奏鲜明,一唱三叹,体现中国散文重视气韵和音乐性的特点;
③结合文本二“重视修辞、文采、表达的婉曲含蓄,这是汉字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散文的一大特色,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重要抒情传统”,文本一“湖水是那么温柔,永远只是私语着无穷尽的温柔的故事”“离别了,遍地的翠绿和金黄,离别了,故园,家乡;……离别了,水色,湖光”“湖水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世世代代的仇恨和悲伤”“难道就不能再看见了么?难道儿孙们就不能再回来么?难道连一个葬身之处也会没有,永远漂浮着,如同浮萍,在陌生的地方”可分析出,文本一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守卫美丽国土、赶走侵略者的信念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体现中国散文重视修辞、文采、表达的婉曲含蓄。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尤其是林则徐的力荐,使左宗棠得以挂帅带兵进入新疆”说法错误,林则徐的临终推荐和左宗棠的收复新疆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原文“巧合的是,后来,1876年,左宗棠刚好是在他64岁那年征战新疆”说是“巧合”,所以错误。
故选C。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详细叙述左宗棠的三次落第”错在“详细”,文章写左宗棠的三次落第只是提及,并不详细。“介绍他博览群书……等事迹,突出了其民族英雄的形象”说法错误,“博览群书”不能突出英雄形象,原文为“他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可见是表明他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
故选D。
7.①把左宗棠称之为“中国符号”,是说他身上有经世济用的民本思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这些都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
②作者希望在左公故居通过左宗棠的事迹探究他伟大精神的形成原因,找到他成为中国人的代表的“密码”。
③作者把自己称为理想主义者,来此地追寻左宗棠的精神,充分表达了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一个中国符号的行藏”,把左宗棠称之为“中国符号”,结合“更涉猎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所谓‘经世致用’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他身虽老迈,但终不负林公所托,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率领数万湖湘子弟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将碧眼儿阿古柏们赶回老家。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让整个世界听到了东方睡狮的惊天怒吼”“左公的书房,极简陋极寻常”,是说他身上有经世济用的民本思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这些都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
“梦想找到某些破译的‘密码’”“仿佛雪藏有一种博大、深邃的宗教情怀”“谁能说士子出身的左宗棠不是胸有丘壑、志存高远呢”,作者希望在左公故居通过左宗棠的事迹探究他伟大精神的形成原因,找到他成为中国人的代表的“密码”。
“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一个中国符号的行藏”“‘左公柳’依旧寂然鹄立,仿若一袭青衫的左宗棠,气象蔼然,笑容可掬……”,作者把自己称为理想主义者,来此地追寻左宗棠的精神,充分表达了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
8.①都有坚韧自强的特征。柳树扎根在荒凉的边疆,顽强生长;左宗棠屡试不第,仍刻苦读书,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
②均泽被后人。柳树成荫,带给后人美景;左宗棠勇于担当精神,收复边疆,为人们带来幸福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都有坚韧自强的特征。“我仿佛看到西域新疆杨柳成行,绿阴满地,凡原湘军所到之处所植之道柳,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柳树扎根在荒凉的边疆,顽强生长;“三次不第,就等于当今学子没有高等学历文凭,可左宗棠与人不同,他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所谓‘经世致用’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左宗棠屡试不第,仍刻苦读书,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
均泽被后人。“‘左公柳’依旧寂然鹄立,仿若一袭青衫的左宗棠,气象蔼然,笑容可掬……”,柳树成荫,带给后人美景;“他身虽老迈,但终不负林公所托,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率领数万湖湘子弟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将碧眼儿阿古柏们赶回老家。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让整个世界听到了东方睡狮的惊天怒吼”,左宗棠勇于担当精神,收复边疆,为人们带来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