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课件47PPT+教学设计等9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课件47PPT+教学设计等9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12-02 21:09:02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一些现象学生已有不少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呼吸作用的过程怎样学生不清楚,因此从学生知道的现象入手,让学生先感受到呼吸作用的存在,启发出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欲望,然后积极进行呼吸作用实验的探究,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实验现象学生一般都能描述出来,但对于结论的分析归纳对有些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和提示,促使学生分析归纳出实验结论,为呼吸作用概念的归纳做好铺垫。
本节课要让学生归纳出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因此,课前要求学生把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原料、产物,能量变化复习弄清楚。两者的区别学生比较容易对着表格中的项目说出来,联系方面两者互相提供原料学生也比较容易说出来,但从能量需求方面两者的关系学生不太容易考虑到,因此要进行必要的引导、解释和讲授,使学生清楚两者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现象学生也知道一些,但道理有些学生不能较清楚的解释,因此通过呈现相关典型图片的方法,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分析、讨论,借集体的智慧知道采用的措施及道理,归纳出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实例,来提高在实际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部分,由于学生已学过生物能进行呼吸,生命活动要消耗能量,只有呼吸作用能提供能量,所以学生是比较容易认同理解的,再通过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变浑浊的实验学生就更能直观的感受到不同生物呼吸作用的过程是一样的。
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由于知道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所以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目前众多因素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出现温室效应学生也有这方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关键是要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培养,因此通过温室效应视频及图片的观看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保护环境、爱护植被、低碳生活的自觉性。
效果分析?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实验探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衔接,相关知识间的比较归纳,实物、图片和视频的直观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分析如下:
引入部分先通过人们常有的一个错误想法:在卧室内摆放植物更新室内空气,引起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注意,再通过让学生观察糠了的萝卜和胡萝卜片,使学生知道这一常见现象也是一种呼吸现象,这样设置,能很自然的引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的欲望和兴趣。
在呼吸作用的实验设置上,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增加了用煮熟的种子做对照实验,增强实验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让学生说出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学生亲历了呼吸作用的过程,就很容易理解,也就很容易独立的归纳出呼吸作用的概念,进而概括出呼吸作用的公式。
在学习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意义之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更清楚深入的认识植物这两大生理过程的关系。
通过生产生活中应用呼吸作用原理的图片,能直观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出措施和道理,进而归纳出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应用呼吸作用的事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部分,增加学生向澄清石灰水吹气的实验,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也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人的呼吸作用与植物是一样的。
利用温室效应视频和一些图片给学生提供了更感观的材料,增强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提高爱护植被,低碳生活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推理训练部分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往往把温度影响呼吸作用当成已知条件,而在该训练中是要推出的结果。所以先提醒学生根据资料所给信息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情况,找好因果关系,层层推出,训练了学生较严密的逻辑推理里能力。

教师活动
学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①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②知道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意义、影响因素
③说明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的重要作用
2.能力方面:①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①通过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的重要性,增强爱护植被、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②培养辩证的思维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呼吸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上课
引入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
引入:由于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些人便在卧室内摆放很多绿色植物来更新室内的空气,小明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在冬季担心天冷不开窗,采用摆放很多绿色植物来更新室内空气的办法,你认为这种做法科学吗?
不科学,植物晚上不进行光合作用,反而要进行呼吸,与人争夺氧气。
同学们再看你桌子上摆放的萝卜和胡萝卜片,萝卜片上有什么现象出现?
生:出现了很多孔洞。
为什么会出现孔洞呢?
有机物被分解了。
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因为植物进行了呼吸。
那植物的呼吸作用的过程(板书)究竟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主要探究的问题
先看实验一(板书):甲、乙两暖瓶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问: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不能进行呼吸了。
装种子前两暖瓶温度是一样的,现在我们来看温度有什么变化。
找学生上来观察并说出量温度变化情况。
生:甲瓶温度升高了,乙瓶温度没有升高,
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萌发的种子释放了能量(板书)
这些热量来是种子内的有机物变化,释放出的,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的,导致暖瓶内热量增多,温度升高。
过渡:有机物发生变化,转变成了什么物质呢?我们继续探究。
演示实验二:
这两瓶内依然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导管的一端插入到瓶内,现在把另一端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然后往瓶内倒水,看澄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甲瓶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乙瓶气体没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插入说明CO?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
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了CO?。
解释并过渡:二氧化碳就是有机物发生变化时产生的,有机物在彻底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时,还会产生水。那有机物在彻底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时和水需不需要什么物质参与呢?我们继续探究。
演示实验三:这两瓶内依然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
现在把燃烧的蜡烛放在两瓶内,观察在两瓶中的燃烧情况。
现象:甲瓶内蜡烛熄灭,乙瓶内蜡烛继续燃烧。
得出结论: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收了氧气。
小结:通过三个实验可以看出:种子萌发时有机物要发生变化,有机物的变化不仅发生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要发生在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中,有机物变化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的过程,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什么是呼吸作用,结合刚才获取的信息。
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概念)。
谁能把呼吸作用的过程用公式表达出来:
有机物+氧 → 二氧化碳+水+能量
问: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机物,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
得出: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再来回顾光合作用的公式,从公式上看两者有什么关系?
相反
它们只是简单的相反吗?还有哪些区别呢?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小组讨论完成课后练习题一,也就是下面表格:
区别与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部位
条件
原料
产物
能量转变
联系
过渡:呼吸作用不需要什么条件,只要活细胞都能进行,但是植物不同细胞、不同时期呼吸作用不同,幼嫩的叶比衰老的叶呼吸作用强,花比叶呼吸作用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幼嫩的叶和花生命活动旺盛,需要的能量多,所以呼吸作用强
根据呼吸作用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常采用一定的措施来影响或改变植物的呼吸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或品质。
呈现图片:洪涝排水、农田松土;粮食晒干贮存;冷库贮存蔬菜水果等。
你能说出采用的措施及道理是什么吗?
由此可见,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有哪些?
温度、氧气、水分等
谁能再举一些利用呼吸作用原理的例子?
过渡:刚才举的事例都是植物的,只有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吗?别的生物要不要进行呼吸作用呢?
也要进行,因为生物生活都需要能量。
任何活细胞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一旦呼吸作用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所以,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找学生做实验:向澄清石灰水内吹气,看有什么现象出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看来人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样的。
启发过渡:既然所有生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也就是植物、动物、细菌、真菌,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排出二氧化碳,另外,燃料燃烧也消耗氧,排出二氧化碳,这样自然界中不就会造成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氧气越来越少吗,自然界是如何保证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的呢?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计算:1公顷树林的叶片的总面积约为50000~70000平方米,每天能吸收150 ~ 5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 400千克的氧气。
可见,植物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能力是很强的。
尽管如此,目前由于工厂、汽车、飞机、轮船迅速增多,大量燃料燃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多导致出现温室效应,对气候造成巨大影响。
播放温室效应视频,及图片。
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大不大?如何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缓解温室效应呢?
归纳:一方面保护植物,大力植树造林;另一方面,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为了我们拥有永远清新的空气,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爱护环境,爱护植被,低碳生活。
现在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完成131页技能训练
推理过程:
1.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基本相同的。
2.甲地的甜瓜消耗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
3.甲地的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4.两地唯一的条件差别是甲地夜晚温度低
5.说明环境温度对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温度越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弱。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就是这些,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总结归纳:这节课我们探究了呼吸作用的三个实验,知道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意义、影响因素及应用;知道了呼吸作用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点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意义。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检测题,看一下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怎么样了。
检查学生做题情况
下课
思考回答
观察回答
学生上讲台观察并读出温度
分析回答
观察并说出现象
思考 讨论
回答
观察并描述现象
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归纳
回答
上黑板板出
思考回答
观察回答
讨论归纳回答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归纳回答
联系生活经验回答
思考回答
实验
思考回答
讨论回答
讨论归纳推理
思考回答
做检测题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材分析
呼吸作用是植物另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教材先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引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意识到植物除了进行光合作用,还要进行呼吸作用。引入时再准备一些糠了的萝卜片让学生观察,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呼吸作用的存在。
教材主要安排三块内容: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设置了3个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及应用等内容。三个实验能使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到呼吸作用的过程,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归纳、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处理第二个实验时增加煮熟的种子装置也设置对照实验以增强教学效果。并且将3个实验的推进有意识的设置成问题串层层深入: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释放了能量(有机物变化产生的)—有机物变化产生了什么物质(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时需要什么物质参与(氧气的参与),逐步引导学生揭开呼吸作用的过程,顺理成章的归纳概括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公式。在此基础上延伸,分析归纳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将后面的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前移)。再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比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归纳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再由呼吸作用活细胞都能进行,但强弱有差别过渡到教材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该部分内容采用观看相关图片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采用的措施及道理,归纳出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例说出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实际的能力,并关注生产生活。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意在使学生明确呼吸作用不只是植物具有,所有的生物都具有。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呼吸作用实质的角度意识到任何生物都需要能量,因此都要进行呼吸作用。再通过向澄清石灰水吹气的实验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的呼吸作用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样的,以加深对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特征的理解。
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部分,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作用。可从上一部分直接过渡:既然所有生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再加上人类生产生活中燃料燃放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如何维持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平衡呢?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的作用上体会到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又安排了温室效应引起的原因和后果,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意识。该部分通过播放温室效应的视频及图片提高视觉效果,丰富感性材料,增强教学效果。
教材设置了一个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资料给出的内容推测环境温度这一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这一技能训练,既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大生理过程中物质变化的理解,也能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及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已经有了低温能抑制呼吸作用的认识,在推理时,很容易把这一结果当成已知条件。因此在处理该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根据资料给出的信息分析,找好因果关系,逐步进行逻辑推理。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呼吸作用实验现象的分析;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意义。教学难点是呼吸作用实验现象的分析;呼吸作用的实质。
观评记录
本节课教师能够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调整,实验设计更为合理,内容推进更为自然,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运用实物、图片和视频等增强直观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注重学生探究学习,教学效果好,具体观课印象如下:
引入从人们普遍具有的一个错误想法:在卧室内摆放植物能更新室内空气,糠了的萝卜和胡萝卜片的观察,很自然的引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的欲望和兴趣。然后通过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说出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且在呼吸作用实验的设置上,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增加了煮熟的种子做对照实验,更有说服性。由于学生亲历了呼吸作用的过程,很容易归纳出呼吸作用的概念,概括出呼吸作用的公式。
在学习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意义之后,让学生比较归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安排能趁热打铁使学生更容易并深入的认识植物这两大生理过程的关系。
应用呼吸作用原理的图片,更直观地引导学生分析措施和道理,归纳出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部分,通过让学生向澄清石灰水吹气的实验,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也加深了学生对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特征的理解。
利用温室效应视频和一些图片给学生提供了更感观的材料,增强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提高爱护植被,低碳生活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推理训练部分注重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内容学完后,设置让学生说出本节课收获的环节,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掌握。
评测练习
1.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 A.只在叶片中 B.只在萌发的种子中 C.只在根系中 D.所有活细胞中
2.萝卜放久了会空心,是因为体内的有机物通过什么过程被分解了 (  )
A.呼吸作用  B.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   D.输导作用
3. 经检测发现植物白天从气孔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在夜间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
A.白天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停止
B.白天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
C.晚上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
D.叶片只进行光合作用,根只进行呼吸作用
4. 浇花过勤,会导致根烂掉,植物死亡,其原因是( )
A.水分过多,根毛无法吸收 B.水分过多,根无法呼吸
C.水分过多,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根烂掉 D.根吸收的水分过多而死亡
5.下列哪一项措施不是利用呼吸作用原理的(?? )
A.新鲜蔬菜用保鲜膜包裹起来 B.蔬菜水果的低温冷藏
C.粮食晒干储存 D.合理密植
6. 呼吸作用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 )
A.生命活动每时每刻都需要氧 B.呼吸作用能把二氧化碳排出
C.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呼吸作用产生的水是生命活动所必需
7. 有关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B.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C.人类的生产活动已打破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导致了温室效应
D.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8.栽花最好用瓦盆而不宜用瓷盆,这是因为瓦盆的 比较好,有利于花卉根系细胞的 。
9.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再一次体验到: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以生物课程标准理念为教学的指导,从三维目标考虑,教学设计要遵循初中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加强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要充分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源,促使学生自主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具体反思如下:
加强实验教学,做好相应的实验。实验能使学生直观的获取真实的东西,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表述、结果的分析、结论的的得出能锻炼学生仔细观察、周密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实验设计必须严密,实验操作要规范严谨。
要用心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的增设相应的实验如:本节课增加了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实验的对照试验;增设了人呼出的气体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能使学生更好的领悟相应知识。充分运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增强直观教学效果,如:准备糠了的萝卜和胡萝卜要学生观察,准备了呼吸作用原理应用的相关图片,播放了温室效应的视频,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丰富了感性材料,更利于触动学生,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要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正向迁移。比如学生对呼吸作用的现象都知道一些,但对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机物发生的变化不很清楚,可在呈现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产生探究呼吸作用过程的愿望和兴趣。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也知道一些,也可借学生熟悉的这些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说明其中的道理,很自然的使学生归纳出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延伸教学,会使教学过程的推进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学完呼吸作用的过程之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大生理过程进行比较,这一活动学生既比较有兴趣,也比较容易完成,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以往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和本节所学的呼吸作用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了一起。
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设计,体现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令我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在比较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后最好再回扣一下刚开始上课时提到的在夜间摆放多盆植物更新室内空气的做法为什么是不科学的,以使学生更清晰的明确其中的道理。另外在提问学生时,最好提问到的学生面在广一些,来督促并检查一下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
本节课教师以生物课程标准理念为教学的指导,遵循初中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教法具有多样性,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教学气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设计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设计实验;教师也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我设计这种课堂形式,期望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求知,在操作中学习,利用学生经验与老师指导共同完成学习。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课标分析
生物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获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初步具有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爱生命、爱国家、爱环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根据课标要求,人教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节的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一 知识目标
1.描述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意义、影响因素
2.明确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3.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二 能力目标
1.通过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达、归纳、推理、概括能力
2.学会运用呼吸作用的原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植物在制造有机物和维持碳-氧平衡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增强爱护植被,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责任感
2.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培养辩证的思维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