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内重点语段阅读理解专项练
①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②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③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④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⑤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⑥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田忌如实相告,并引荐了孙膑。后来,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军师。
1.请用概括事件的方法,给选文拟一个小标题。
2.用“ ”画出描写田忌在每场比赛后的神态的语句。这三次神态变化说明了什么?
3.根据选文内容,将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过程和最终结果补充完整。
齐威王 田忌 单场结果 最终结果
第一场 上等马 等马 胜
第二场 中等马 等马 胜 胜
第三场 下等马 等马 胜
4.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①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②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③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④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5.阅读片段,关注田忌神态的变化,体会其心理变化,完成导图。
6.请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田忌 齐威王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结果
第一场 上等马 田忌败
第二场 上等马
第三场
7.历史上像“田忌赛马”这样运用谋略取胜的故事还有很多,你还能写出几个吗?
跳水(节选)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 )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8.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9.用“ ”画出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10.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孩子面临的危险情况?
11.船长为什么要他的孩子往海里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2.阅读选段,试着推测船长选择逼孩子跳水的思维过程,完成导图。
若原路返回:心惊胆战地站在横木上→ →必死无疑
若跳入水中: →跳进水里→
13.对比上面的导图,我知道船长的办法好在: 。
14.片段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船长?试着用恰当的词语进行评价。(至少三个)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 第二场比赛开始了 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 胜了第二场 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15.给第二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6.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遥遥领先:
(2)不动声色:
17.田忌和齐威王比赛时采取的方法是: ,比赛结果,田忌 。这是因为:
18.孙膑的足智多谋主要表现在:
(1)帮助田忌出谋划策。
(2)观察细致。
(3)胸有成竹。
19.从这个历史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_______________。”又誉其矛曰:“_________。”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_____________。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0.补全短文。
21.解释画线的字。
(1)其人弗能应也。弗:
(2)誉之旦。曰:
2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 ,这句应读出 的语气。
23.你想对卖盾与矛的人说什么?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4.这则寓言名叫《 》,选自《 》作者是 时期 家 。
2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物莫能陷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其人弗能应也
26.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
27.这篇课文是一则文言文 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 的人,夸赞夸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参考答案:
1.孙膑良策助田忌赢得赛马 2.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田忌微微一笑。田忌满意地笑了。三次神态变化说明田忌心里有数,对比赛有信心。 3. 下 齐威王 上 田忌 田忌 中 田忌 4.孙膑认为双方马的实力相差不多,这样安排可以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
1.本题考查题目的拟定。
阅读文段可知,主要讲述了孙斌通过改变马的出场顺序帮助田忌赢得了与齐威王的比赛。
概括选段内容,标题可拟定为:孙膑良策助田忌赛马获胜。
2.本题考查了查找关键句和对句子含义与作用的分析。
结合第②段中“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第③段中“ 田忌微微一笑。 ”第④段中“田忌满意地笑了。”,三次神态变化说明田忌对比赛有信心,胜券在握。
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结合文段第②段中“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输了”可知输了第一场;第③段“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可知,胜了第二场;第④段“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可知,田忌两胜一负,赢得了比赛。
4.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孙膑认为双方马的实力相差不多,孙膑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输掉第一场比赛后,此时赛马的力量转为彼弱我强(上对中,中对下),这样安排可以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
5.平静 高兴 满意 6. 下等马 马匹相同;马的主人相同;规则相同;比赛的地点相同 马的出场顺序不同,结果不同;人物的神态、心情不同 中等马 田忌赢 中等马 下等马 田忌赢 7.草船借箭、围魏救赵等。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①段内容“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可知,田忌不动声色,因为一切都在自己预料中,所以内心是很平静的。
结合第②段内容“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可知,田忌赢了第二场比赛,内心是高兴的。
结合第③段内容“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可知,田忌连胜两场比赛,自己达到预期效果了,最后赢了齐威王,所以内心很满意。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①段内容“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可知,第一场,田忌用的是下等马,结果失败了。
结合第②段内容“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可知,齐威王在第二场比赛用的是中等马,结果齐威王输了,田忌胜了。
结合第③段内容“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可知,第三场比赛,田用了中等马,齐威王用的下等马,结果是田忌胜了。
相比田忌与齐威王的战略,可知,马匹、马的主人、规则和比赛的地点都相同;但是马的出场顺序不同,田忌在不同场次心情,神态也不同。
7.本题考查课外积累。
像“田忌赛马”这样运用谋略取胜的故事还有:退避三舍、隔岸观火、借刀杀人等。
8.即使 也 9.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10.突出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为下文写船长即孩子父亲拿枪逼孩子跳海做了铺垫。 11.因为跳到海里才有可能活命。可以看出船长是个镇静机智的人。
8.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本题前面分句“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提出假设,后面分句“难以回转身来”说明这种假设下产生的结果,分句之间为假设关系,可使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即使……也……”。
9.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
短文第一段中“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去取帽子”这句话描写了孩子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的行为,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这句话描写了孩子在横木上的处境,如果孩子一失足,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就算他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此时孩子的处境非常的危险。
10.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短文详细描写孩子面临的危险情况时孩子和水手们的表情和行为变化。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水手们先是“吓呆了”,接着有人“吓得大叫一声”,这一方面说明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突出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父亲看见孩子处于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只能拿枪逼孩子跳海,以获得一线生机。所以作者详细描写孩子面临的危险情况是为了突出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为下文写船长即孩子父亲拿枪逼孩子跳海做了铺垫。
11.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
由上文可以知道,孩子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去取帽子,如果孩子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就算他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当时孩子的处境非常的危险,他只有跳入海里才有可能活命。船长作为一名父亲,在孩子如此危险的时刻,没有做出紧张的举动,反而非常冷静的叫孩子跳入海里,为孩子寻得一线生机,表明他是一个镇静机智的人。
12. 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 海面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一线生机 13.在当时的情况下,船长的办法是最快、最安全的 14.经验丰富 机智果断 沉着冷静 反应敏捷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本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船长在紧急情况下的思维过程。船长的思维过程显示出他的快速决策能力、危机应对经验和对情况的精准判断,当船长看到桅杆上的孩我时,他意识到孩子的处境非常危险,如果让孩子爬下来,孩子可能会掉下来摔到硬邦邦的甲板上。而此时风平浪静让孩子跳到水里会安全一些。所以,船长在紧急之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船长的特点列出思维导图,答案合理即可。
示例:
若原路返回:心惊胆战地站在横木上→摇晃不稳,高度紧张导致失足,大几率摔落至甲板上→必死无疑;
若跳入水中:用枪要求孩子面对困难,勇敢行动→跳进水里→依靠孩子自身的游泳技能和求生本能,以及周围的水手,有可能安全脱险
13.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船长的思维过程显示出他的快速决策能力、危机应对经验和对情况的精准判断。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船长首先考虑的是孩子从横木上返回的危险性,摇晃和紧张很可能导致失足和严重后果。然后,船长判断跳水是生存机会更大的选择,虽然这也充满风险,但至少孩子有游泳的机会,水手们也有机会把孩子救上来。
此外,船长通过要求孩子跳水,也传达了一种勇气和面对恐惧的态度。这样的选择不仅体现了船长对孩子安全的责任心,还帮助孩子在学习生存技能的同时,培养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自信的能力。
整体来说,船长逼孩子跳水的选择是经过权衡风险和可能性的结果,虽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可能是最有效的、最快的、最安全的生存策略。
14.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
这个片段生动展现了一位机智果敢、深谋远虑且关爱孩子的船长形象。在面对突发的危机情况时,他并没有慌乱,而是迅速采取了果断措施。他的决策力非常强,立即选择了最能保障孩子安全的方式——用命令引导孩子跳水。此外,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成功利用孩子的恐惧心理,通过数数的方式激发了孩子的求生本能。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孩子深深的爱,他愿意冒着风险去保护孩子,展现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这位船长不仅具备出色的领导才能,更是一位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家长。故是机智果断、沉着冷静、反应敏捷的船长。
15.,。,。。 16. 远远地走在最前面。 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17. 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然后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再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 赢了 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取长补短、转败为胜了。 18.(2) 19.遇到挫折时别气馁,换一种思考方式,采取正确的策略,你就可以把自己的劣势转为优势。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理解,注意结合句意理解。
逗号表一句话未说完。句号是用于陈述句末尾的标点。即为: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1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
遥遥领先:远远地走在最前面。文中指的是齐威王的马远远地走在最前面。
不动声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文中指的是田忌输了,但是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注意仔细读短文分析。
通过阅读短文可知,田忌在第一场,用的是下等马,齐威王用的是上等马;在第二场田忌用的是上等马,齐威王用的中等马;在第三场田忌用的是中等马,齐威王用的是下等马。把马的上场顺序调换了一下,取长补短,最后取得了胜利。
由此可知田忌和齐威王比赛时采取的方法是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然后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再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嬴了。结果,田忌赢了。这是因为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取长补短、转败为胜了。
18.本题考查人物分析,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
从田忌用调换马顺序的方式,让自己取长补短,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善于观察环境、条理清晰、观察细致、足智多谋的人。故选第二项。
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注意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答。
文中主要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由于田忌的马实力不够,最后在孙膑的帮助下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最后转败为胜的故事。体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观察细致,即使输了,也临危不乱。
因此可以得到的启发为:遇到挫折时别气馁,换一种思考方式,采取正确的策略,你就可以把自己的劣势转为优势。
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围绕“遇到挫折该如何做”这一角度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20.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其人弗能应也 21. 不 说 22. 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将会怎么样
质问 23.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我矛盾,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20.本题考查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书写时注意“盾”“陷”“弗”“能”的正确写法。
2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其人弗能应也。句意:那个人无法回答。弗:不。
②誉之曰。句意: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曰:说。
22.本题考查句子的意思及朗读语气。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个句子中:“以”是一个介词,表示使用、拿取的意思。“以子之矛”就是说“用你的矛”。“子”:这是一个代词,相当于“你”。在古汉语中,常用“子”来尊称对方。“之”:这是一个代词,相当于“的”。整句意思是: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将会怎么样。此句是一个问句,带有质疑的意思,因此这句话应读出质问的语气。
23.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故事中,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盾和矛,但这两者的描述存在逻辑上的矛盾。识别出故事中的矛盾点,即坚不可摧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不能同时存在。在回答时,可以直接指出这种逻辑上的矛盾,并建议卖家应该诚实地描述自己的产品。
如:你不能同时夸大你的盾和矛的优点,因为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一个坚不可摧的盾和一个无坚不摧的矛在逻辑上是不能共存的。你应该诚实地描述你的产品,而不是用夸大的言辞来吸引顾客。只有真实和诚实的宣传,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尊重。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物体都不能将它刺穿。”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物体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4. 自相矛盾 韩非子 战国时期 思想家 韩非 25. ……的人 穿透 使用;用 不 26. 夸耀自己的盾说。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27. 寓言 盾和矛 自相矛盾 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夸大其词,更不能自相矛盾。
2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这则寓言是《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韩非(约前280-前233)新郑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2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者,指代人,相当于……的人。
(2)物莫能陷也: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陷:穿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以:使用;用。
(4)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弗:不。
26.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誉:赞誉,夸耀。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曰:说,讲。
这句话意思是:夸耀自己的盾说。
(2)子:您,对人的尊称。何如:怎么样。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27.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是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写了一个卖盾和矛的人自夸他的盾任何武器都穿不透,又自夺他的矛什么东西都能穿透。当别人问用他的矛刺他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夸大其词,更不能自相矛盾。
译文: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