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2 20:3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毛泽东及写作背景。
2、掌握词的相关知识。
3、掌握“怅”“寥廓”“沉浮”“峥嵘”“遒”等重、难点字词的意义。
4、掌握作者抒情的方法及寄予作品“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感及远大的抱负。
能力目标:
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了解《沁园春·长沙》寓情于景的特点。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在《沁园春·长沙》中抒发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引导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课本、多媒体
教前准备:搜集毛泽东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刘禹锡曾在他的名作《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其实,喜欢秋天且将之付诸于作品中的不只是刘禹锡一人,还有一人在《沁园春·长沙》中也毫不掩饰他对秋天的喜欢,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时代巨人——毛泽东。
知人论世及解题
1、知人
请同学介绍毛泽东。(若答案不完整同学之间可相互补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论世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解题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而“长沙”是这首词的词名。
关于“词”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是萌芽于南朝兴起于唐朝全盛于宋朝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词的出现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它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而词名是对词的内容的一种概括或说明。
“词”根据字数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⑴小令(58字以内);⑵中调(59字~90字);⑶长调(91字以上)。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运用字典查清重难点字词。
百舸( ) 寥廓( ) 峥嵘( ) 挥斥方遒( )
浪遏( )
再读,揣摩词的节奏。
听音频,掌握词的节奏。
全班齐读。
五、鉴赏诗歌
(一)、鉴赏上片
全班齐读上片词,并自主学习解决下列问题。
前三句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时间、地点、任务)
看一字引领了那些句子?借助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请一个学生读出这些句子)
作者借助“山、林、江、舸、鹰、空、鱼”等意象给我们营造了一副湘江秋景图。
(教师讲解关于意象、意境的相关知识)
意象: 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 如“月亮”是一种客观事物,但诗人把它写进诗词,用以表示皎洁、清冷、团聚、离散等情调,它就含有了诗人的情感意趣,就成为意象了。又如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等。
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如《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十个意象来表现凄凉萧瑟的秋天,营造出游子凄凉孤寂、悲秋思乡的意境。
诗人是通过什么角度来描绘这副湘江秋景图的呢?
远观:万山红遍 (静景)
层林尽染
近观:漫江碧透 (静景) 湘江秋景图
百舸争流 (动景)
仰视:鹰击长空 (动景)
俯看:鱼翔浅底 (动景)
置身于如此美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中,作者为什么还会怅然发问“谁主沉浮”?请结合背景赏析。
作者由眼前美景联想到祖国此刻正在饱受战争的蹂躏,人民正在保守外地的欺压,于是转而悲叹,发出叹息。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毛泽东在这幅湘江秋景图上寄予了什么情感?
结合背景可知在这幅图景中作者寄予了强烈的革命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结:作者运用多个视角采用动静结合的表达技巧给我们营造了一副生机勃勃、多彩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二)、鉴赏下片
(学生齐读下片并自主解决或四人一组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引领下片的是哪一个字?(忆)
站在橘子洲头,作者看到了秋景后联想到了什么?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文中写到了百侣,百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点?
百侣——很多的伴侣
特点: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才情横溢、热情奔放、理想远大、敢于抨击黑暗,视万户侯为粪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对谁发问?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百侣、同学少年
表达了诗人立志救国救民的伟大革命感情。
小结:在下阙中,作者回忆了年轻时和百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抨击黑暗的美好年华,也含蓄地回答了上阕中提出的“谁主沉浮”疑问,表达了自己立志为国的伟大抱负。
全班齐读全文,争取当堂背诵。
作业布置
完成研讨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