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大学之道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大学》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礼记》一书基本现反映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早期的社会现实。在西周时期,整个社会由一系列依靠血缘关系和父系家长控制的宗族而构成,宗法制度是这个时期的基本社会结构。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结构也随之出现改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个体家庭开始从宗族社会中独立出来并迅速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作品介绍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记载了一共有二十四卷四十九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礼记·大学》。
“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学”是使人能够完成完善道德、治国安邦的学问,“小学”是讲“祥训诂,明句读”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初读文章
文章朗读
文章精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第一段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明:动词,彰明。
明德:美好的德行。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亲民”即使天下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状语后置句。
文章精讲
第一段
问题一:你如何理解开头这句话?它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钢领和培养目标。
文章精讲
第一段
【明明德】彰明美德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文章精讲
第一段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大学》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亲民】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文章精讲
第一段
问题二:“三钢领”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
明明德——个人(内圣)
亲民——推己及人(外王)
止于至善——最终追求
“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低级
高级
个体
群体
文章精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段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知止: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
定: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文章精讲
第一段
问题三: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文章精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第二段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文章精讲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第二段
译文: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致其知:使动用法,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文章精讲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二段
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知至: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文章精讲
第二段
治国
平天下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问题四:“八条目”指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文章精讲
第二段
问题五:“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八条目”是对“三纲领”的补充和发挥。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明确:
写作特色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文章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然后提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
文辞简约,内涵深刻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全面、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3.运用排比、顶真,突出气势。
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顶真的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已以安百姓”,并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结全文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