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子植物》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生物学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所以本节实验设计成探究实验,由小组合作完成,并在课前做好明确的分工,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初一学生正处在积极思维的年龄段,凡事都想知道为什么。因此,讲课前安排学生自己收集实验材料——种子,让他从一开始就参与进来,而且选择的实验材料都是他自己感兴趣的,容易引发他的积极性。再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本课内容较多,学生年龄小,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刺激,所以实验设计中不仅让学生观察各式各样的种子,还让他观察煮熟的种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并理解种子的结构,再配以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以多种方式认知并掌握所学知识。
《第二节 种子植物》效果分析
本节是以实验为主的新授课,从学生的参与度、对问题的思考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上看,基本完成了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能关注大部分学生,在学生动手实验时适时的巡视,给以指导,提问次数较多,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很高,但忽略了那些老也不举手的学生,关注学生的面不够广。
教学设计各环节清晰,过渡自然,教学方法多样,课堂结构安排合理,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合理,分工明确,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恰当,小组成员基本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较高。
第二节 种子植物(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种子是由种皮和胚以及其他结构构成的。
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能力目标:通过对种子结构的观察,掌握观察生物体结构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交流与合作的成功和快乐。
(2)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解剖和观察菜豆、玉米种子,认识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种子的意义,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前准备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浸泡过的菜豆和玉米种子,煮熟的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
滴管,稀碘液,解剖针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各种植物种子,并提前浸泡好
【小组准备】 六人一组,1—6号定位,组长每人一份小组活动情况评价表,规定好小组
成员的任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种子萌发的视频
教师提出疑问,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发育成一株植株呢?让我们走进种子植物的世界——引入本节课题。
学生欣赏视频,感叹于生命的神奇,激发想要进一步探究种子为什么能发育成植株的学习兴趣。
通过种子萌发的视频,激发学生想要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引发学习兴趣
观察种子的结构
课件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种子,最大的复椰子树的种子、最小的斑叶兰的种子,然后再看到自己课前收集的种子,提出疑问:这些种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那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种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它为什么能发育成一株幼苗?它的营养物质又储存在哪里呢?——引入实验,探究种子的结构。
学生观看各种各样的种子,体会它们从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思考“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学生都会想到它能吃,能发芽。为什么能发芽,营养储存在哪儿?带着这些问题探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训练学生观察生物体结构的基本步骤: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等。
课件出示实验目的,材料用具,小组要求,温馨提示
教师:在你面前有老师给你准备的菜豆种子,浸软的玉米种子和煮熟的玉米种子,以及你自己收集的种子,你觉得哪个更容易观察到它的内部结构?用什么方法观察?能观察到哪些结构?选择你想要观察的种子,参照课本P81图片,自己动手实验,认识种子的结构。 (强调注意安全)
同时给出要求:小组成员间尽量选择不同的种子
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观察工具,观察到种子的结构)
学生观察到种子结构后,教师引导小组交流:你观察的什么种子?如何观察的?看到了什么结构?互相指认结构,并帮助还没观察到种子结构的同学(同时,课件出示这些问题)
教师找观察不同种子的学生(尽量是不同小组)用实物投影展示如何观察种子,并指认结构。(如花生、菜豆、玉米、黑豆等等,每个学生介绍的种子不同)
在学生指认结构的同时教师提醒其他同学仔细倾听,教师板书: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学生展示完之后,师生共同总结:
刚才我们在观察的时候都是去掉种皮或者将种子剖开,这体现了观察的基本方法:由表及里;由形态到结构;由宏观到微观(同时课件出示)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用具, 动手观察。(自己观察,共享结果,完成小组合作)
学生自己观察到种子结构后,小组间交流每人看到的种子结构,没看到的相互帮助。
学生上讲台实物展示观察到的种子结构,在此过程中其他同学共享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后组长及时完成对组员的评价)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并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独立完成,共享结果也是合作。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的能力。
让学生在各个角度理解不同种子的结构
认识种子结构的功能
我们刚才观察到的结构有什么作用呢?
刚才我们在观察种子内部结构时剥去的最外面的结构是?它有什么作用?
2、这些各式各样的种子是我们平时的食物,那它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哪儿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依据吗?
种子的什么结构将来能发育成一株幼苗呢?
学生猜测出种子结构发育成植株的什么部位之后,播放种子萌发的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你觉得种子的哪些结构参与了新植物体的构建呢?
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构成一个完整的胚,而胚就是新植物的幼体。
总结出胚的概念及作用之后,再回到对种子结构的感官认识:
菜豆种子的胚在哪儿呢?
那玉米种子的胚在哪儿呢?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这时候再强调刚才做实验时煮熟的玉米种子中很容易剥离的结构就是胚
总结:你认为一粒种子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胚的作用
通过观察,你觉得哪些种子结构跟菜豆种子相似?哪些跟玉米种子相似?把你面前的种子分下类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呢?
那它们除了子叶片数不同还有不同吗?它们还有相同的地方吗?
我们以菜豆和玉米种子为例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布置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完成后教师规定小组的1号或2号回答(每小组的1——6号为平时表现活跃度提高的顺序排列)
学生根据种皮的位置及实验时剥去种皮的经验回答
对于豆类种子学生会发现子叶比较肥厚,由此看出营养储存在子叶,对于玉米种子学生往玉米的剖面上滴加碘液,证实营养物质—淀粉储存在胚乳里。(学生可有短暂的思考和交流)
学生猜测种子结构将来发育成植株的什么部位
观看视频
学生看到在萌发的过程中胚芽、胚轴、胚根、子叶都参与了,认识到它们是一个整体,就是这些结构发育成植株,而这个结构就是胚
学生根据刚才实验观察会知道去掉种皮里面的结构就是胚
学生会思考刚才看到的解剖的结构,但整个的胚是哪部分呢?学生于是思考,并想办法分离出玉米种子的完整的胚。
种子最重要的结构是胚,它是新植物的幼体。
学生把面前的种子分为两类,初步体会这些种子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会根据子叶的片数把这些种子分开
小组合作交流,总结菜豆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交流后完成比较表。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加强学生对种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假设—直观感受—概括”,删除学生头脑中的原概念。
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
产生种子的意义
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藻类、苔藓、蕨类都是靠产生什么繁殖后代的?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谁更适应陆地生活?能产生种子是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呢?阅读课本P81文字及小资料,小组讨论、交流。
完成后小组展示,其它组同学补充。
学生根据课本文字及小资料提示,讨论总结种子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
运用比较的方法增加对概念的理解,全面审视“种子结构”这一概念。
总结
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种子的结构
学生用自己完整的一句话概述种子结构,小组间交流,每组展示。
形成重要概念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种子植物
种皮 果皮和种皮
胚芽
胚轴 胚乳 胚芽
菜豆 胚 玉米
胚根 胚轴
子叶 胚 胚根
子叶
《第二节 种子植物》教材分析
本节着重讲述绿色植物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种子植物。种子具有新植物的幼体——胚。种子植物分为两类,他们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的知识内容难度不大,而且能够观察到的实物较多,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需要观察和操作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种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学习种子植物的两类群。本节完成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种子的结构,因此教材设计了“观察种子的结构”这个实验,意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中对种子结构的感性认识再进一步通过讨论、交流,从而理解种子做为繁殖器官所完成繁衍新一代的功能是与其结构相适应的。另外,课本通过文字介绍及“小资料”出示,通过对比上节课所学孢子植物,得出种子植物之所以更适应陆地环境,能产生种子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节 种子植物》观课记录
教师提问
教师问题设计合理,由浅入深,引导性强,“对不对,是不是”等无效问题情况不存在,个别提问和集体提问问题安排合理,通过提问贯穿着整节课堂内容,能够抓住关键,提纲挈领,循序渐进,深入知识,条理非常清晰。学生个别回答、集体回答交错进行,教师自问自答引出内容,提问无人回答引发学生思考,师生互动和谐,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课堂结构安排合理,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学生的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合理。教师在课堂上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如果在一些提问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就更好了。
教学基本功
教师教态自然,举止从容,热爱学生,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课件操作熟练,板书条理清晰,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效果和目标
教学效率高,课堂容量很大,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从学生的参与度、对问题的思考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上看,基本完成了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第二节 种子植物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2009东营)下列哪一组说法是正确的是 ( )①玉米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个部分组成②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植物体的幼体③将一粒玉米种子纵切后,在切面滴碘液,整个切面都变得一样蓝④种子中的子叶发育为叶,胚芽发育为芽,胚轴发育为茎,胚根发育为根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2009丰南区)人们常用“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的谜语猜花生,在植物的个体发育中,“白胖子”是由( )发育而来。 ( )A.珠被 B.受精卵 C.受精极核 D.子房壁3.(2009龙岩)我们日常食用的大米主要是水稻种子结构中的A.胚芽 B.胚根 C.子叶 D.胚乳4.(2009泉州)我们平时吃的花生油,主要是从花生种子的哪一部分榨取的 ( )A.胚轴 B.胚芽 C.胚乳 D.子叶5.(2008通辽)我们生活中常吃的豆腐和玉米梗营养物质主要分别来自 ( )①种皮 ②胚芽 ③子叶 ④胚乳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2008威海)用超市里专用的饺子面粉包成的饺子,吃起来特别有“筋道”,这是因为这种面粉里“面筋”的含量高。“面筋”是种子成分中的 ( )A.淀粉 B.蛋白质 C.脂肪 D.无机盐7.(2008威海)炸油条要用到面粉和花生油,它们分别来自 ( )A.小麦的子叶 花生的子叶 B.小麦的胚乳 花生的子叶C.小麦的子叶 花生的胚乳 D.小麦的胚乳 花生的胚乳二、非选择题8. (2008常德) 根据大豆种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 所示部分既是大豆种子的主要部分,又是新植物体的幼体。(2)豆芽菜可供食用部分主要由图中标号 所示部分发育而来。(3)大豆种子与玉米、水稻种子的结构相比,大豆种子中没有 。(4)大豆种子萌发时,④主要起 作用。(5)满足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且温度适宜时,将大豆种子浸泡在水中,种子仍不能萌发,这是因为缺乏种子萌发所需要的 。
第二节 种子植物评测练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 2. B 3. D 4. D 5.C 6.A 7.B二、非选择题8.(1)⑥ (2)① (3)胚乳 (4)提供营养物质(5)空气
《第二节 种子植物》课后反思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以实验为主线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将教材中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探究性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还帮助学生树立了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因为玉米种子的胚比菜豆种子的胚较难观察,因此我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除了解剖玉米种子,还让他观察煮熟的种子,胚很容易就分离出来,这样学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并理解种子的结构,再配以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以多种方式认知并掌握所学知识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因形式的多样化激起学生的兴趣。
对于实验课,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掌控的东西比较多,很容易就顾此失彼,有一些学生和出现的问题我就给忽略了,另外,在处理煮熟的玉米胚的部分引导还不到位,有点像直接告诉学生容易分离出的那个黄色颗粒就是玉米的胚。对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有些学生很积极,也很踊跃的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忽略了那些有些胆怯,不太敢表达自己的学生。
《第二节 种子植物》课标分析
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分布广泛,而种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种子作为种子植物的生殖器官,其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为什么一粒种子能萌发成一株植株,了解种子的结构就为探究种子的萌发提供基础,基于本节的基础作用,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种子是由种皮和胚以及其他结构构成的。
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能力目标:通过对种子结构的观察,掌握观察生物体结构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交流与合作的成功和快乐。
(2)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