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 ( http: / / www.21cnjy.com )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分歧”,宣布退出国联。国联调查报告书成为一纸空文。
(2)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纵容: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对其实行经济制裁,但英法没有把石油列为禁运范围之内,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军使用。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亚。由于纳粹德国的兴起使英法感到威胁,因此英法力图拉拢墨索里尼,以保持对德国的优势。英法两国均曾暗示墨索里尼,将不对意大利在非洲的行动进行干预。在世界公众舆论压力下,国联行政院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对其实行经济制裁,但石油不包括在制裁项目之内,也没有对意大利采取海上封锁或对其关闭苏伊士运河。这被丘吉尔称做“侵略者所能够忍受的半心半意的制裁”。
(3)对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的纵容:英法等国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国推行“中立”政策。同时,英、美公司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经济援助。
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统治阶级出于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的反感,以及他们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素怀疑惧,把前者的兴起归咎于后者的操纵,决心扼杀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正由于此,佛朗哥反倒成了英法统治阶级的宠儿。加之英法这时都想绥靖德国和意大利,缔结新的洛迦诺公约,因而力求避免在西班牙问题上与德意发生冲突。1936年8月,在法英的倡议下,欧洲27国签订“不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协定,禁止把武器输往西班牙,禁止西班牙购买的武器过境。9月9日,成立“不干涉委员会”,英国人任主席。苏联也于8月23日参加。
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的美国,在孤立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的影响下,也实行“中立”政策,不向战争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英法美的政策使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孤立无援,而叛军却可从德意等国不断得到武器供应。
英美等国的商业机构更利用机会同法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势力大做生意。英国商行通过间接方式向佛朗哥提供石油和飞机。美国军火商和石油公司利用“中立法”中允许交战国在现款自运的前提下购买武器和物质的条款,向西班牙叛军供应燃油。叛军所需燃油的75%是由美国公司提供的。
【备课资料】美国的中立政策及其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多美国人都觉得美国以外特别是欧洲的是是非非太多,不愿置身其中而被卷入战争,应该着眼于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增加就业。
1935年8月底,美国国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了美国第一个中立法,规定“在两个或若干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时或在战争过程中,总统将此事宣布,嗣后凡美国或其属地的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同时,禁止美国船舶运载军用品至交战国,美国公民也不能搭乘交战国船只旅行。但是,该法并不禁止其他物资包括战略物资出口。该法出台不久,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罗斯福总统援引中立法。
1936年2月,第一个中立法期满,美国国会通过第二个中立法,将第一个中立法的有效期延长至1937年5月,并补充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的条款。
1937年4月,美国国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通过了第三个中立法,除前两个中立法规定的内容以外,又规定中立法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该法授权总统可以判定战争状态是否存在,一旦确定处于战争状态,就可以禁止武器和任何货物输往交战国。
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总统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德国的行为对美国有巨大威胁,力争修改中立法。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要用现金购买,而且要自己运输。由于当时英法的海上力量和和海运能力远远超过德国,实际上是允许向英法出售武器和物资,支持英法抵抗德国;但是,在东方,中国的海军和海运都远不如日本,而且,中国的港口基本上已被日军占领,无法去美国运回购买的军用物资,这样,实际上对日本有利。
法国沦亡以后,英国岌岌可危,为了帮助英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抵抗德国,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罗斯福总统提出的《租借法案》,允许美国可以以租借或贷款的方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和各种方便。从此,中立法名存实亡。珍珠港事件以后,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立法正式废除,中立政策结束。
二、慕尼黑阴谋:
1、背景:德国占领奥地利,开始践踏《凡尔赛和约》,并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3月,德国直接出兵吞并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奥地利,奥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东方省。对希特勒这一赤裸裸的侵略行为,西方列强仅仅表示抗议。不久,英、法、美等国又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分别把驻奥使馆改为驻维也纳领事馆。苏联强烈谴责纳粹德国的侵略 ,并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集体对付希特勒的侵略,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建议置之不理。
德国占领奥地利彻底打破了《凡尔赛和约》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止德奥合并的条款。这使德国增加了700万人口、17%的领土,并打开了通向东南欧的大门。德国与意大利连成一片,便于两个法西斯国家的勾结。并使捷克斯洛伐克三面被围。希特勒随即把侵略矛头指向了法国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
2、酝酿:希特勒向捷克提出割占苏台德区,英法为了达到“祸水东引”对捷克施压。
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拥有较强的军事、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量,且同法国订有互助条约,规定任何一方受到无端攻击时,另一方立即进行援助,因此希特勒力图从内部瓦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抵抗力量。他利用苏台德区日耳曼人的所谓地位和权利问题大做文章,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向德国割让这一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并两次陈兵边境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武装恫吓,制造“五月危机”和“九月危机”。捷克斯洛伐克对德国的无理要求进行了抵制。
但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害怕战火烧到自己身上,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当作牺牲品,用来换取德国不侵略自己的保证而推动德国进攻苏联。为了拍卖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从1938年9月15日到22日,仅一星期内,两次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会谈,将捷克斯洛伐克作为礼物送给德国,怂恿希特勒进攻苏联。1938年9月20日张伯伦第二次飞往德国,这一次正式拍板成交,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的褐色“元首宫”里签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3、过程:慕尼黑会议、慕尼黑协定和慕尼黑阴谋
(1)慕尼黑会议:1938年9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29~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
(2)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30日凌晨1时与会的英法德意四国背着捷克政府自行签署了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全称为《关于捷克斯洛伐克 ( http: / / www.21cnjy.com )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包括8条正文、1个附件和3项声明。主要内容包括:捷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完成对上述地区和其他日耳曼人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对尚不能确定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的捷其他地区,应暂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占领,于11月底前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捷政府应在4周内释放正在服刑的苏台德政治犯;有关政府须在3个月内解决捷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否则,德、英、法、意首脑将再次开会讨论;英法保证捷新边界不受侵略;当捷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意也将对捷提供保证。
(3)慕尼黑阴谋: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企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换取一时的和平,尽量满足希特勒的领土要求,以便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即“祸水东引”。以后“慕尼黑”成了为了自私目的而牺牲他国利益、纵容侵略的行为的代名词。
4、影响:慕尼黑协定助长了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斯的侵略气焰(次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侵吞阿尔巴尼亚),增强了侵略力量。表明英法长期以来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推行绥 ( http: / / www.21cnjy.com )靖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希特勒加紧备战的重要步骤。协定迫使捷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坏了法国在东欧的同盟体系,从而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助长了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1939年3月,希特勒践踏在协定中承诺的国际保证,出兵占领捷全境。英法却背信弃义,拒不履行保证捷新边界的国际义务。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集体安全的落空:
1、集体安全的构筑
①一战后,欧洲很多国家为确保自己的国家安全,防止战争再次发生,主张建立集体安全体系。
②自法西斯国家发动局部侵略以来,英、法、美等西方大国执行绥靖政策,国际联盟也未起到制裁侵略、维护和平的作用。
2、集体安全的落空,英法苏三国谈判因缺乏诚心而夭折
1939年3月15日,德国出兵占领捷克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洛伐克全境。21日又制造“但泽危机”,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次日出动海军占领立陶宛的默美尔。4月1日在德、意武装支援下,佛朗哥军队控制西班牙全境。4月7日,意大利军队入侵阿尔巴尼亚。5月22日,德、意正式签署军事同盟条约,即“钢铁同盟”。德军统帅部在4月3日即已下达代号为“白色”方案的对波兰作战计划。5月23日,希特勒在德国军事首脑秘密会议上部署,一遇适当时机便进攻波兰;强调如遭英、法干涉,战争应主要针对英、法两国,并声称对英、法的战争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战争。这意味着希特勒即将在欧洲发动大规模战争。
面对德国的战争威胁,波兰向英、法求助。张 ( http: / / www.21cnjy.com )伯伦政府认为德国如果占领波兰将危及英、法安全及其在欧洲的根本利益,鉴于绥靖政策遭到世界和国内舆论的谴责,被迫开始对政策作出某些调整。1939年3月22日,英、法互换照会,承担遭到侵略时相互援助的义务,把实际存在的同盟关系固定下来。3月31日,张伯伦代表英法两国政府宣布,一旦发生威胁波兰独立的行动,英、法立即给予波兰全力支持。4月6日,英、波缔结临时互助条约。4月13日,法国重申忠于法波同盟义务。5月19日,法、波正式签署军事协定。英、法还先后宣布保证丹麦、希腊、罗马尼亚等国独立,与土耳其签订双边互助协定。至此,英、法等民主制国家与德意法西斯进入对峙状态。
随着欧洲局势的日益紧张,英法和苏联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战争威胁。为扭转不利处境,英法苏开始了旨在建立集体安全和共同防范侵略的谈判。
1939年3月18日,苏联建议召开苏、英、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波、罗、土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讨论采取共同行动制止德国侵略的问题,为英国所拒绝。4月15日,英国要求苏联单方面发表声明,许诺一旦与苏相邻的欧洲国家遭受德国侵略而请求援助时给予援助,但不规定苏联遭受德国侵略时英国应负的义务。苏联未予接受。4月17日,苏联向英、法建议缔结英法苏互助条约,条约内容包括:缔约一方受到德国侵略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军事援助;三国共同保障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与苏联相邻各国的安全;三国应尽快确定在上述情况下进行军事援助的规模方式;三国应同时签订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抗德战争开始后,任何一方不得与德国单独媾和。张伯伦政府被迫于5月27日同意就此举行谈判。6月14日,英国外交部司长W.斯特朗抵莫斯科,与以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举行会谈。
在谈判中,英国先是不接受苏联关于签订 ( http: / / www.21cnjy.com )互助条约的建议,后在英、法民主舆论压力下,表面上表示同意缔结三国互助条约,但坚持要互助条约签订后再谈判军事协定问题。在对波罗的海国家作出保证的问题上,英国先是不肯给予保证,后只同意在它们遭受直接侵略时可提供保证。这意味着英国将在德国向波罗的海各国发动侵略时保持中立,为其东侵苏联敞开大门。由于英、法在这两个问题上坚持己见,谈判陷于僵局。
为了挽救濒于失败的谈判,苏联于7月9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议先行举行军事谈判。谈判于8月12日开始举行。苏联派出以国防人民委员K.E.伏罗希洛夫为首的代表团,提出共同抗击德国的具体计划,表示准备派出136个陆军师和大量空军参战,但因苏、德没有共同边界,故要求战时波、罗同意给予苏军过境的便利,遭波、罗拒绝。法国政府也于8月21日指示杜芒克,要求法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同苏联达成协议,并且答应红军通过波兰领土,即使它不同意也要强行通过。为此,法国还派出了特使前往华沙试图说服波兰政府接受苏联的过境要求。但众所周知,出于种种历史、现实的原因,波兰一向对苏联怀有敌视的态度,此次也未能例外。尽管英法政府对其施加了一系列的压力,法国政府甚至以废除法波同盟互助条约相要挟,但波兰政府仍于8月21日和8月24日两次发表声明反对苏联穿越其国境。最终,英法苏三国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结果,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最后一次努力归于失败。
与此同时,德国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下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侵略对象是波兰。为防止在侵波期间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德国急需苏联在战争爆发后保持中立。苏联看到英法方面缺乏构筑集体安全体系的诚意,遂放弃与英法的谈判转而与德国进行谈判。
3、标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39年8月
(2)内容:双方互不使用武力;如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援助;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条约有效期位10年。
(3)影响:
对英法:“祸水东引”的企图破产。
对苏联:赢得了加强战备的宝贵时间,但秘密议定书严重玷污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形象。
对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按既定计划对波兰发动进攻。
4、20世纪30年代局部战争未能被制止为全面战争的原因:
(可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学思之窗”进行归纳)
①法西斯国家力量强大;
②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国小力弱,未能形成联合力量;
③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侵略。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分内容:西方大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和集体安全的落空。除第三目“集体安全的落空”部分内容新增外,其余的教学内容在以前的旧人教中均已出现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教学的侧重点。
本课的标题为“走向世界大战”,而讲的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内容是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故内容与标题有点脱节。因上一节课讲的是“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同样也可以“走向世界大战”,我认为标题最好改为“走向世界大战的前夜”。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与“慕 ( http: / / www.21cnjy.com )尼黑阴谋”都属于“绥靖政策”的表现,两者不应该割裂。既然教材这么编排,教师在讲完本课后,应从整体上阐释“绥靖政策”的含义、实质、表现及影响,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美国的“中立”政策与一战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国的“中立”地位(或身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在讲述时要注意区分。30年代,美国先后通过了三个“中立法”和一个修改的“中立法”,这些“中立法”的实施对象有所不同,教师可适当补充课外知识。苏联与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针对的是西方大国“祸水东引”而采取的针锋相对的“祸水西推”政策,从实质上来说,也是一种中立自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的法西斯的侵略。
★小节: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和集体安全的落空,是走向世界大战前夜的主要事件
★板书:1、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2、慕尼黑阴谋
3、集体安全的落空
★作业:
1、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了什么结果?
答案提示:绥靖政策的表现:对希特勒破坏《凡 ( http: / / www.21cnjy.com )尔赛和约》的行为视而不见;对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听之任之;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对意大利实行有名无实的“制裁”;对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置若罔闻;在慕尼黑同侵略者进行公开交易。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增强其实力;干扰或葬送了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暴露了英法的虚弱,最终将作茧自缚。
2、慕尼黑阴谋为什么是绥靖政策的顶点?请试说明理由。
提示:绥靖政策是用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换取苟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局面并祸水东引。在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等问题上,英、法等国或貌似公允,或置身事外,但在慕尼黑,英法出于对战争的恐惧,不惜从幕后走到前台,抛开当事国,公开把捷克斯洛伐克送到法西斯铁蹄之下,这是大国强权主义和绥靖政策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