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教案5-3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教案5-3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2 13:5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1.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简述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电气化设想。
3.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4.体会列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巨大的创新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Ⅰ专题八“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合教科书子目,引导学生提炼主干内容归纳列宁的主要活动:创建布尔什维克政党、领导十月革命、巩固新政权、制定经济政策等,以便简明扼要地把握列宁的一生。
2.可以简要地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援引病中的列宁如何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材料,为分析他的历史贡献作必要的史实铺垫。
3.通过图片和文字史料的展示,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伟人的风范。
4.适当补充当今俄罗斯人对列宁的态度,组织一项调查:列宁在现实的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列宁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领导了十月革命,捍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和独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他用实践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列宁为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综合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年轻的反叛者
1、童年良好的家庭教育
2、中学时代出现革命思想
1)受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影响,产生革命热情;
2)哥哥被绞死,触动列宁,决心推翻沙皇专制,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大学时代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参加发动工人运动。 (资民主革命者——马义者)
二、创建布尔什维克党
1、背景:
1)19世纪70年代,俄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需要政党领导(阶级)
2)19世纪80年代后,俄马义传播,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 (思想、组织)
3)19世纪末,列宁为建党作了大量准备工作:
A、圣彼得堡马义小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雏形;
B、流放西伯利亚,坚持研究和斗争;
C、1900年,创办《火星报》——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
2、建党: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1)内容:A、制定党纲(无产阶级专政)
B、成立布党(多数派政党)
2)意义:A、标志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
B、列宁主义诞生(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思想体系)——帝国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三、领导十月革命
1、理论指导
1)一战爆发,撰写文章
A、背景:俄参加一战,经济恶化,矛盾激化,反战反沙皇运动不断
B、内容:指出战争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胜等
C、意义: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
2)二月革命后,发表《四月提纲》
A、背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
B、内容: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C、意义: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俄国实际问题;
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建设提供依据
3)七月流血事件后,发表《国家与革命》——指导武装起义
2、实践指导:
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详见必修一P127)
四、巩固新生政权(详见必修二P112)
1、短暂的和平建设 (1917—1918)
1)背景:新生政权面临首要问题——结束战争,恢复经济
2)政策:A、外交:与德、奥议和,退出一战;
B、政治:1918年,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首都设在莫斯科
C、经济:工作重心—由军事斗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恢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3)影响:暂时稳定发展,巩固新生政权
2、三年内战时期的非常举措 (1918—1920)
1)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俄国地主、资本家叛乱
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维护新政权,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军事方面
2)政策: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 内容:余粮收集制;
企业收归国有;
实行贸易国有化;
实行实物配给制等
② 作用: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争取战争胜利,但损害农民利益。
B、组建红军
C、唤起民众劳动与爱国热情
3)影响:1920年,战争取得胜利——巩固政权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详见必修二P112)
1、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0)
1)原因:战争结束后,列宁等领导人认为可以用来建设社会主义
2)特点:行政命令建设经济
3)影响:损害农民利益——导致农民极大不满
违背经济规律——导致生产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
2、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
1)原因: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寻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内容:A、粮食税代替余梁收集制;
B、自由贸易,开放市场取代贸易国有化;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代替企业收归国有
D、按劳分配代替实物配给制等
3)特点:根据国情,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
4)影响: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1)现代化: 共产主义 = 苏维埃政权 + 全国电气化(1920)
2)民族关系:1922年,苏联成立,承认各民族自决权,还撰写文章阐述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则
3)政权政党:实现国家资本主义,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
以上是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尝试与产物。
(1924年,列宁病逝。)
【课堂总结】
1、伟大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
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
2)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毕生努力
3)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板书设计】
一、年轻的反叛者
二、创建布尔什维克党
三、领导十月革命
四、巩固新生政权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作业布置】导与练和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