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倾倒牛奶
失业后的求职者
排队领取救济
轰炸后的断壁残垣
苏联的工业化成就
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峻挑战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贫富差距过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社会稳定
二战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冲击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内容,分析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2.概述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分析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列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改革的内容,评价“福利国家”制度的利与弊
4.如何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的本质?
学习目标
1929
1939
1948
2008
1933
1945
1955
世界经济危机
美苏对抗“冷战”
罗斯福新政
越南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金融危机
IMF、WB、GATT
(1)背景
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
倾倒牛奶
失业后的求职者
材料: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产生了一系列私人垄断资本难以克服的矛盾,私人垄断资本不得不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狂跌,人们大量抛出股票,证券市场陷入恐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随后,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表现:①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②生产过程的社会化;③产品的社会化。
主要原因:供需矛盾尖锐;
直接原因:由于自由放任政策、贫富差距扩大、信贷消费过度等;
导火线:股票投机过度,导致股市崩溃。(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2)标志: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黑色星期四)
(1)原因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3)表现:
金融:股市崩溃,银行倒闭。
工业: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
农业: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4)影响: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政治上: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泛滥,资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国际上: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亚欧战争策源地相继形成。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
轰炸后的断壁残垣
战场上的血腥杀戮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背景
②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二战教训)
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苏联的工业化成就
苏军的钢铁洪流
材料三: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背景
材料四:罗斯福上台伊始,立即实行“新政”。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④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
凯恩斯主义理论1936年
国家必须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材料五:
⑤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背景
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新科技需要国家投入巨资并进行协调和有效管理。
目的 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
做法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内容 ①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②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③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影响 ①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发展,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
②新政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③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
④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特点 新的理论:放弃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转向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
新的模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新的权力关系:总统的行政权力不断扩大。
【知识拓展】罗斯福新政(结合教材历史纵横)
(2)特征: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凯恩斯主义
书中提出:政府要通过增发货币,制造适度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生产,增加就业。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家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垄断地位,控制着大部分生产资料和资源,并通过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来主导经济发展。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理,同时保留私有制和市场机制,以实现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的目标。这种体制通常与计划经济相结合,国家对资源配置和生产计划进行统一管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有经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
1)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并以其巨大的力量,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国家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向工人阶级和整个社会征收的贡赋。国家垄断利润不能由私人垄断集团独占,而是在国家与垄断组织之间瓜分。
3)国家垄断资本经济实力雄厚,资本社会化达到新的高度。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3)内容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有何区别?
1、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2、经济计划:是指人们侧重于对未来经济活动的主观筹划与安排(指导性、而非指令性的)
(2)影响
60年代的美国街头小店
①积极: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50年代—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②消极:70 年代,出现“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解决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政府并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美国总统里根
(2)影响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措施:
影响:
调整:
国内——国家干预经济
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
为了引导经济发展,日本政府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如1955年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7年的《新长期经济计划》和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有效的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滞涨(停滞性通货膨胀)
一般表现为物价上升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其成因主要有两方面:一、受外部因素影响导致的生产成本急剧提高,供求关系调整不及时导致的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或政府对市场的过度管制等不当的经济政策。
(1)措施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影响:
①积极: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50年代—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②消极:70 年代,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3)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2)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项目 期间(年) 年均经济增长 消费品价格提高
美国 1963-1973 1.9 3.6
1974-1979 -0.1 8.6
2、减少国家干预经济(20世纪70年代后)
(3)结果:发展出“混合经济”。(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例如:里根经济学、撒切尔主义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二战后各国对经济干预加深,
出现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出现。
工业革命到经济大危机: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回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还是后来的“混合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背景
1、历史必要性: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2、现实必要性:二战中,除美国外,参战各国社会经济均遭严重破坏,实力大为削弱;特别是欧洲中心地位丧失,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崩溃;
3、建立可能性: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经济、政治和军事处于优势地位,并且极力规划战后“世界经济蓝图”,积极筹建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3、国际——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金融类:①世界银行WB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贸易类:关贸总协定GATT (1995年改为世界贸易组织WTO)
布雷顿森林体系
(1)内容
(2)影响
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3、国际——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国际——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国内——国家干预经济
国际合作
体系化、制度化
(IMF+WB)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利己主义
混乱无序
经济危机
国内:自由放任
国际:转嫁危机
提高关税,减少进口
货币贬值,扩大出口
总结经验
国际——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表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2)目的: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A.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B.任务:
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成员国提供短期货款。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和任务?
IMF标志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②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截止至2007年1月,世行拥有185个成员国,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的席位。
A.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
B.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复兴
发展
WB标志
同
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 界 银 行
都是1945年成立
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都处在美国的掌控之下
侧重复兴和发展
侧重汇率
长期贷款
短期贷款
发展困难找世行 调节汇率找基金
加强国际协调: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概况 职能
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
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
缓解收支不平衡(救急)
提供长期贷款
(扶贫)
货币贬值、短期贷款找基金(救急)
资金缺乏、长期贷款找世行(扶贫)
区分
发展困难找世行 调节汇率找基金
设在华盛顿的IMF总部
设在华盛顿的WB总部
总部都设在华盛顿
思考:这两个金融机构如何体现美国主导地位呢
英镑
法郎
各国货币
美元
黄金
35美元
= 1盎司黄金( 31.1克 )
━
━
固定汇率
直接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二是美元与其他货币的固定汇率制。这就意味着美元成了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可以替代黄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确立了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和特征
“双挂钩一固定机制”
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
这两个金融机构如何体现美国主导地位呢
归纳总结
总部都设在华盛顿
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
最大的投票权
决定性 的控制权
主导地位
加强国际协调: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1945年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②影响:协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①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维持黄金与美元固定的汇率。
③1973年,美国经济下滑,西欧、日本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关贸总协定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
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宗旨: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2)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国际——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意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形成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世界银行
(WB)
关贸总协定
(GATT)
以美国为中心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笔记
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所作调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1929年
经济危机
自由放任政策行不通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70年代
经济滞涨
新自由主义
金融危机
一个怪圈
无论自由放任、国家干预,还是建立福利国家,实质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其目的是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变化—统治的手段方法
不变—资本主义制度
看透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并没有克服其基本矛盾,2008年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
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机器化大生产
生产方式
分工更细,
效率更高
生产日益扩大
生产资料所有制
资本家私有制
目的为何?
榨取最大利润
工人待遇?
消费能力有限
矛盾
产品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
社会化大生产
矛盾
分期付款
银行信贷
股票投机
自由放任
加剧
1、背景
2、兴起:20世纪40年代中期
相对论和光量子理论的提出者
——爱因斯坦
量子理论的新表述
——薛定谔的猫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2)理论准备——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3)社会条件——两次世界大战的促进
3、内容
(1)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2)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
(3)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 (4)新材料的出现
(5)生物工程技术
第一阶段: 40年代-70年代中后期,代表技术是核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
第二阶段: 70年代中后期开始至今,代表技术是信息技术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4、影响
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①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③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2、表现
1、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1)产业结构变化:农业和工业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人口比重增加。
(2)“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1969年中产阶级美国人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但是,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农奴曾经在农奴制度下挣扎到公社社员的地位,小资产者曾经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下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 ——《共产党宣言》
美国在1956年,白领超过蓝领。蓝领也必须具备较高素质。
1980年,里根上台前,美国从事制造业下降13%,服务业和信息行业占人口的72%。
农业自动化程度高。人数从5%下降到3%。
克林顿时代的美国,以高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确保半导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日本的“技术立国”战略指引下,发展成为经济大国。
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新经济”的出现
含义:
20C90S初开始一种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影响:
(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极大推动了经济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
(1)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1、“福利国家”
(2)发展历程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日趋完备
70年代经济危机后:
减少福利
二战后:
西方福利制度逐步建立
在欧洲社会保险投入度中,法国排在第一位,占了GDP的32%。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可以享受400多个名目的福利保险。3岁之前的孩子上政府补贴的托儿所;失业者可以领取每月最高5000欧元的失业金;失业的单亲妈妈政府每个月固定发“工资”、租房补贴,另外还有“家庭开支补贴”;产妇可以自己决定要休一年产假还是两年;员工生病请病假,按照《劳工法》工资全发等。
(2)评价
②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当 70 年代发生“滞涨”后,西方国家减少社会福利,降低了人民的工作积极性。
①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1、“福利国家”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在欧洲社会保险投入度中,法国排在第一位,占了GDP的32%。福利包括: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可以享受400多个名目的福利保险。3岁之前的孩子上政府补贴的托儿所;失业者在失业两年间,可以领取每月最高5000欧元的失业金;失业的单亲妈妈政府每个月固定发“工资”、租房补贴,另外还有“家庭开支补贴”;产妇可以自己决定要休一年产假还是两年;员工生病请病假,按照《劳工法》工资全发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 50%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 1970年到 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二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英国
另眼看“福利”
英国最懒家族。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
减少国家干预
减少
加强国家干预
黄金时期
滞胀
复苏
兴起
2000年
经济发展阶段:
经济政策:
福利制度:
195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1930年
1960年
1940年
思考3.“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
社会福利制度的本质是改良的,并没有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贫困现象仍然存在。
平衡
(1)背景:
(2)表现
黑人民权运动
妇女运动
学生运动(反战运动)
都是底层劳动人民争取正当权利的斗争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2、社会运动
在美国,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是根深蒂固的。……当时(二战后)约占全国总人口11%的黑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1952年黑人的工资只有白人的一半,失业人数却是白人的两倍。许多地方黑人仍然被剥夺选举权。南部12个州在交通、公共场所、学校教育等方面实行种族隔离。……但当美国黑人放眼世界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兴起,特别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就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1955年4月亚非万隆会议,在美国各阶层黑人中引起了广泛反应。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①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结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原因: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
(2)表现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2、社会运动
②妇女运动
③学生运动、反对越南战争
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权利。
(2)表现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2、社会运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建立“福利国家”
第三产业的兴起
“新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
社会政策:
产业结构:
增长模式:
经济政策:
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二战后到20C70S初:
加大对经济干预
黄金时期
70年代初以后:
减少对经济干预
混合经济
阶级关系:
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社会运动:
人权与反战运动
材料一:
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1979年20%最富的人的收入比20%最穷的人高3.5倍,而90年代末则已达9倍。目前,美国1%最富有人所拥有的财富比90%的美国人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此外,其他西方国家,如英、法等,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分析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认识:1.资本主义经济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贫富悬殊依然存在;
2.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依然存在。
材料二